第304章 瞬息萬變的中原局勢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作者:旗鼓相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碣石山,又稱碣石,是華夏曆史上名山之一。
秦始皇、漢武帝、魏武帝、唐太宗等七代帝王在此留下了壯美詩篇,堪稱華夏帝王必遊之神山。
碣石山還是後世佛、道、儒三教聖地,遺址遺跡眾多,當然這個時代佛教隻是剛剛傳入華夏,道教也隻是剛剛開始興起,碣石山上還沒有這些聖地。
碣石山為燕山山脈伸向渤海的餘脈,因為瀕臨渤海,成為古代帝王將相登山觀海的首選。
碣石山並不高,海拔近七百米,主峰仙台頂,又名漢武台,就是因為漢武帝曾經登臨此處開展求仙活動而得名。
兩個時辰後,劉辯與嶽飛等人登臨仙台頂,向東眺望渤海,煙波浩渺,海天一色,頗有一種身在仙境的錯覺。
劉辯望著這樣的美景,突然豪情萬丈,詩情大發,想起了曹操那首名垂千古的《觀滄海》。
此詩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大漢河山的雄偉壯麗,以及自己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和海納百川,唯才是舉的博大胸懷。
正當劉辯想要“借用”曹操這首《觀滄海》人前顯聖時,突然想起嶽飛就在身旁,而且知道這首詩的原作者,不由得頗感尷尬,想了想後,還是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瞬間沒有了興致。
嶽飛見到劉辯的神色變幻,不由得想到了什麽,輕笑道:“當年曹孟德北征烏桓後,路過碣石山,在此作下了千古名篇《觀滄海》。
史侯今日來到此處,難道沒有什麽想對天地山川禱告的?”
劉辯目光深遠的說道:“我自問文學才情遠遠不如曹孟德,自然無法做出《觀滄海》那樣的千古名篇。但是我還是要借用張載的四句真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想建立一個平等和諧的世界,人人都能吃得飽飯,人人都能住得起房,每個人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哈哈,史侯不是說過後世那位先賢提出的知行合一嗎?什麽事情往往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
如果史侯真能建立這樣的王朝,那這四句話自然會打上史侯的烙印,我相信在另外一個世界,橫渠先生(張載)也願意將這樣的虛名拱手相讓。”嶽飛神情突然變得莊嚴肅穆起來。
正在此時,突然遠處傳來一句“好一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史侯有這樣的願景,我等自當奮力輔佐史侯建立這樣的王朝,以待流芳百世。”
劉辯定睛看去,原來是趙雲、田疇等人也跟了上來,說話的正是田疇。
看來是劉辯那句話過於振聾發聵,連田疇都顧不得禮儀尊卑,情不自禁的高聲喧嘩。
“當年秦始皇與漢武帝皆在這裏刻石記功,史侯難道沒有這樣的想法?”趙雲抱拳一禮的問道。
“當年始皇帝和武帝之所以有這樣的豪情,乃是他們已經統一天下,如今大漢四分五裂,甚至連幽州都沒有完成統一,我自然沒有這樣的興致。
他日如果平定天下,建立一個我心中的理想之國,或許故地重遊之時,也會如此吧!”劉辯不置可否的說道。
…………
就在劉辯登碣石山觀海之時,中原的戰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白起在進入南陽郡後,長途奔襲,攻下了南陽郡北部的重鎮魯陽縣。
因為南陽太守袁胤調走了魯陽縣原本就不多的兵力,而魯陽縣剩餘在大部分兵力皆在魯山、霍陽山一帶布防,防止北方的董卓軍南下,完全沒想到敵軍會從自己的後方,南陽郡的核心地帶殺來。
魯陽縣的西北是霍陽山,東北是魯山,南部是起源於魯陽縣西邊堯山的滍水河。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經記載:“滍水出南陽郡魯陽縣西堯山。
白起在當晚偷渡滍水河,迅速攻下了隻有幾百縣兵鎮守的魯陽縣。
而耿弇在得到南陽太守袁胤傳信的時候,經過自己的推理分析,立刻知道了白起攻取魯陽縣的意圖,他連忙讓陳蘭帶兵三千前去鎮守魯陽縣。
因為有滍水河相阻,隻要陳蘭先一步抵達魯陽縣,完全能借助地理優勢阻攔白起軍隊渡過滍水河。
然而在行軍到一半,陳蘭就接到魯陽縣丟失的消息,急忙率軍返回了耿弇的軍營。
耿弇在得知白起拿下魯陽縣,不禁暗歎一聲:“武安君的神妙行軍法果然罕世無匹敵。”
在權衡利弊後,還是無奈撤軍了。
耿弇沒有返回郟縣,還是帶領大軍北上進入陽翟縣內,以耿弇的眼光,自然明白一旦魯陽縣被攻占,他還繼續死守郟縣,等待他的隻有滅亡。
甚至白起與李榷不需要動手,他們隻要切斷從北部陽翟和東部許昌送來的糧食,數月一過,自己糧盡,就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了。
而以白起的能力,留出一部分兵力包圍郟縣後,必定北上奇襲潁川郡的治所陽翟縣。
陽翟縣在潁川的中部,並不會受到其他勢力的威脅,故而並沒有留下多少守軍,隻要白起拿下陽翟,北方紀靈的大軍歸路就被堵死了。
不僅如此,還能順流而下,沿著潁水攻打潁陽縣、臨潁縣等中部、東部重鎮。到時候切斷返回南陽和汝南的歸路,那就真的滿盤皆輸了。
所以耿弇不得不放棄郟縣、父城縣等幾座西南縣城,暫時退守陽翟縣。
…………
同一時間,此時的董卓正帶領並州軍,經弘農郡後,進入到了聞名世界的曆史名城長安。
長安城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圖騰,西周在這裏分封天下,製禮作樂,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平定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確立了後世兩千多年的國家政治框架;西漢王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辟“絲綢之路”,形成了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統治的思想基礎,與古羅馬成為照耀東西文明的燈塔。
一百多年前,赤眉曾經在這裏禍亂天下,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飽經戰亂的摧殘。經過一百多年的恢複,長安城仍然不如當年的金碧輝煌。
董卓率領的並州軍在長安城稍作休息後,立刻向西邊的扶風郡進發。
秦始皇、漢武帝、魏武帝、唐太宗等七代帝王在此留下了壯美詩篇,堪稱華夏帝王必遊之神山。
碣石山還是後世佛、道、儒三教聖地,遺址遺跡眾多,當然這個時代佛教隻是剛剛傳入華夏,道教也隻是剛剛開始興起,碣石山上還沒有這些聖地。
碣石山為燕山山脈伸向渤海的餘脈,因為瀕臨渤海,成為古代帝王將相登山觀海的首選。
碣石山並不高,海拔近七百米,主峰仙台頂,又名漢武台,就是因為漢武帝曾經登臨此處開展求仙活動而得名。
兩個時辰後,劉辯與嶽飛等人登臨仙台頂,向東眺望渤海,煙波浩渺,海天一色,頗有一種身在仙境的錯覺。
劉辯望著這樣的美景,突然豪情萬丈,詩情大發,想起了曹操那首名垂千古的《觀滄海》。
此詩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大漢河山的雄偉壯麗,以及自己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和海納百川,唯才是舉的博大胸懷。
正當劉辯想要“借用”曹操這首《觀滄海》人前顯聖時,突然想起嶽飛就在身旁,而且知道這首詩的原作者,不由得頗感尷尬,想了想後,還是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瞬間沒有了興致。
嶽飛見到劉辯的神色變幻,不由得想到了什麽,輕笑道:“當年曹孟德北征烏桓後,路過碣石山,在此作下了千古名篇《觀滄海》。
史侯今日來到此處,難道沒有什麽想對天地山川禱告的?”
劉辯目光深遠的說道:“我自問文學才情遠遠不如曹孟德,自然無法做出《觀滄海》那樣的千古名篇。但是我還是要借用張載的四句真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想建立一個平等和諧的世界,人人都能吃得飽飯,人人都能住得起房,每個人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哈哈,史侯不是說過後世那位先賢提出的知行合一嗎?什麽事情往往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
如果史侯真能建立這樣的王朝,那這四句話自然會打上史侯的烙印,我相信在另外一個世界,橫渠先生(張載)也願意將這樣的虛名拱手相讓。”嶽飛神情突然變得莊嚴肅穆起來。
正在此時,突然遠處傳來一句“好一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史侯有這樣的願景,我等自當奮力輔佐史侯建立這樣的王朝,以待流芳百世。”
劉辯定睛看去,原來是趙雲、田疇等人也跟了上來,說話的正是田疇。
看來是劉辯那句話過於振聾發聵,連田疇都顧不得禮儀尊卑,情不自禁的高聲喧嘩。
“當年秦始皇與漢武帝皆在這裏刻石記功,史侯難道沒有這樣的想法?”趙雲抱拳一禮的問道。
“當年始皇帝和武帝之所以有這樣的豪情,乃是他們已經統一天下,如今大漢四分五裂,甚至連幽州都沒有完成統一,我自然沒有這樣的興致。
他日如果平定天下,建立一個我心中的理想之國,或許故地重遊之時,也會如此吧!”劉辯不置可否的說道。
…………
就在劉辯登碣石山觀海之時,中原的戰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白起在進入南陽郡後,長途奔襲,攻下了南陽郡北部的重鎮魯陽縣。
因為南陽太守袁胤調走了魯陽縣原本就不多的兵力,而魯陽縣剩餘在大部分兵力皆在魯山、霍陽山一帶布防,防止北方的董卓軍南下,完全沒想到敵軍會從自己的後方,南陽郡的核心地帶殺來。
魯陽縣的西北是霍陽山,東北是魯山,南部是起源於魯陽縣西邊堯山的滍水河。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經記載:“滍水出南陽郡魯陽縣西堯山。
白起在當晚偷渡滍水河,迅速攻下了隻有幾百縣兵鎮守的魯陽縣。
而耿弇在得到南陽太守袁胤傳信的時候,經過自己的推理分析,立刻知道了白起攻取魯陽縣的意圖,他連忙讓陳蘭帶兵三千前去鎮守魯陽縣。
因為有滍水河相阻,隻要陳蘭先一步抵達魯陽縣,完全能借助地理優勢阻攔白起軍隊渡過滍水河。
然而在行軍到一半,陳蘭就接到魯陽縣丟失的消息,急忙率軍返回了耿弇的軍營。
耿弇在得知白起拿下魯陽縣,不禁暗歎一聲:“武安君的神妙行軍法果然罕世無匹敵。”
在權衡利弊後,還是無奈撤軍了。
耿弇沒有返回郟縣,還是帶領大軍北上進入陽翟縣內,以耿弇的眼光,自然明白一旦魯陽縣被攻占,他還繼續死守郟縣,等待他的隻有滅亡。
甚至白起與李榷不需要動手,他們隻要切斷從北部陽翟和東部許昌送來的糧食,數月一過,自己糧盡,就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了。
而以白起的能力,留出一部分兵力包圍郟縣後,必定北上奇襲潁川郡的治所陽翟縣。
陽翟縣在潁川的中部,並不會受到其他勢力的威脅,故而並沒有留下多少守軍,隻要白起拿下陽翟,北方紀靈的大軍歸路就被堵死了。
不僅如此,還能順流而下,沿著潁水攻打潁陽縣、臨潁縣等中部、東部重鎮。到時候切斷返回南陽和汝南的歸路,那就真的滿盤皆輸了。
所以耿弇不得不放棄郟縣、父城縣等幾座西南縣城,暫時退守陽翟縣。
…………
同一時間,此時的董卓正帶領並州軍,經弘農郡後,進入到了聞名世界的曆史名城長安。
長安城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圖騰,西周在這裏分封天下,製禮作樂,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平定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確立了後世兩千多年的國家政治框架;西漢王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辟“絲綢之路”,形成了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統治的思想基礎,與古羅馬成為照耀東西文明的燈塔。
一百多年前,赤眉曾經在這裏禍亂天下,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飽經戰亂的摧殘。經過一百多年的恢複,長安城仍然不如當年的金碧輝煌。
董卓率領的並州軍在長安城稍作休息後,立刻向西邊的扶風郡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