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六月,涇州安定郡城。


    安化郡公張長遜主動進擊西秦先鋒大將宗羅睺,由此展開秦唐大戰。


    唐高祖聞報,急派秦王李世民帶領八大總管,出兵西征。其後未久,唐高祖便又派光祿卿宇文歆齎持金帛,賄賂東突厥頡利可汗,說其派兵合擊西秦霸王薛舉。


    頡利可汗從之,便遣突厥軍隊隨從張長遜全部人馬,來與秦王李世民軍會合。


    薛舉聞說唐軍西來,遂率舉國全部兵力前往救援宗羅睺,並進擊涇州。乃將大軍屯駐於析墌城(今甘肅涇川),先派出遊軍劫掠岐州、豳州。


    李世民進駐於高墌(陝西長武),以為薛舉軍多糧少,急於速戰,於是固守不出,待其糧盡退兵時奇襲獲勝。其後未久,李世民生病,臥床不起。


    薛舉將精兵埋伏在三十裏外,隻帶數千老弱至於城外,派大嗓門軍士,將唐高祖曆代祖先辱罵。唐行軍長史劉文靜與陳郡公殷開山正巡兵高墌,適逢秦軍罵陣,聽得清清楚楚。


    殷開山怒道:觀彼如此羸弱人馬,二公子何其怯耶?我等人多,不如衝出城去,一戰而勝,並擒那甚麽西秦霸王入城,也好令秦王高興。精神倍增,病即痊愈也。


    劉仁靜一把沒有扯住,殷開山已經下城上馬,點齊五千人馬,開城奮勇殺出。


    薛舉見有兵出,遂親挺槍上前,馬打對頭問道:來將通名再戰。


    殷開山道:若問某家,乃是大唐陳郡公,統領八大總管,殷開山爺爺是也。你若是害怕,那便下馬投降,我不殺你。


    薛舉笑罵道:甚麽開國八大總管,全無名聲。你隻喚秦王李世民出來,我不殺你。


    殷開山大怒道:小輩,你與我坐穩馬背,聽爺爺說與你聽。要說唐朝開國八大總管,個個赫赫有名,分別乃是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左翊衛大將軍柴紹、左光祿大夫丘行恭、右武衛大將軍李安遠、左武衛大將軍慕容羅睺、秦州總管竇軌、驃騎將軍藺興粲、中書侍郎唐儉是也。小子,你害不害怕?若是害怕,則便下馬投降,我也不殺你。


    薛舉大笑道:甚麽東西!都是無名之輩,汙我雙耳,不當人子。


    殷開山聞聽薛舉出言不遜,不由火撞頂梁,上前便是一斧。因嚐謂自名開山,便即請工匠專作一把宣花大斧,重五十餘斤,恃膂力之強也。


    薛舉挺槍架住,感覺沉重,讚道:好大力氣,某不是對手。


    撥轉戰馬,便即佯敗逃回。


    殷開山叫道:胡虜,今日上天追你到靈霄殿,入地追你到鬼門關!


    劉仁靜在城上看得清楚,見薛舉不敗而敗,高聲叫道:殷將軍且休追趕,恐有埋伏!


    殷開山已縱馬馳遠,哪裏聽得見?劉仁靜無奈,隻得命令八大總管皆出,引三萬大軍自後掩殺,以備不測。


    八大總管追出三十裏外,見殷開山果然已入秦軍埋伏,人馬層迭,密不透風,怕不有十萬之眾?到此地步,怕也無用,於是各舉兵器,殺入重圍。


    一戰下來,自辰時直殺到日頭將落,唐軍大敗,戰死者達到十分之六,隻有不到半數,隨同殷開山殺透重圍,回至高墌城中。


    西秦霸王薛舉大勝,並俘唐朝八大總管之三,乃是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


    劉仁靜見殷開山慘敗而回,不由頓足捶胸,萬不得已,隻得親自來向秦王匯報。


    李世民正在榻上發著高燒,聞說大敗,不由啊呀一聲,起身跳下床來,嚇出一身冷汗,其病便愈。因見大勢已去,便道:敵軍獲勝,必即刻來攻,此處不可守矣。


    遂令收拾人馬,棄了高墌城,領軍逃回長安。唐軍前腳剛剛撤離,果然西秦大軍便至,薛舉於是奪取高墌城。由此西秦霸王威名大震,聲揚天下,無人不知。


    薛舉既獲大勝,遂命太子薛仁杲為前軍元帥,率軍進逼寧州,自引大軍繼後東進。


    謀士郝瑗進言:今唐兵新破,將士多被擒獲,其朝中必然人心動搖,兵無鬥誌。陛下可乘此勝長驅以進,直取長安。


    薛舉深以為然,便命厲兵秣馬,囤積輜重糧草,準備東征。未料將至出兵之際,時當八月中秋,西秦霸王忽然生病,瞬即不起。


    郝瑗深感奇怪,遂征召國內巫師入帳看視,巫師說是戰死唐兵暴骨於野,未得安葬,又不能還鄉,故此陰魂作祟。


    薛舉惡聞此事,捶床大罵,未過數日便就去世。


    可歎!大丈夫一朝成名,轉瞬便死,實謂人世無常,生命修短,亦實在不由自主也。


    於是眾臣計議,便遣使持節,將太子薛仁杲請回。太子聞說父親西秦霸王暴死,撫屍大慟,繼而發喪,上諡號為武皇帝,並於柩前繼立西秦皇帝之位。


    唐軍大敗,秦王李世民回朝請罪。


    高祖問明情況,因秦王時發重病,由此免罰;殷開山不請令擅自違命出戰,是為敗軍禍首,本應斬首,念其開國之功,姑免官除名,命於軍中效力,以戴罪立功。


    因為此敗,張長遜深感內心不安,請求解職入朝。高祖許之,命入京擔任右武候將軍、息國公,獲賜宮人、彩物千餘段,使於長安城中就此安家定居。


    四個月後,亦即武德元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聞說薛舉已死,便請令再次出兵,並求立軍令狀,此番定要馬到成功,洗雪前仇。


    高祖李淵壯之,於是再撥十萬大軍,命秦王為帥,帶領餘下五大總管,並布衣戴罪將軍殷開山,再征西秦。


    由是十萬大軍起行西進,說不得寒風似刀,黃沙漠漠,曆盡千辛萬苦。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非止一日,將近年終歲末,兵至高墌。


    薛仁杲聞說唐兵又來,便派宗羅睺為帥,領兵前往抵禦。


    宗羅睺自從前番大勝,便即輕敵,親引軍出城紮營列陣,接連數日前往唐營挑戰。李世民此番並無病症,但依如前番,命令堅守營壘,不許出戰。


    雙方相持六十多天,軍需官便向西秦王薛仁杲奏報,軍隊糧食已經食盡。


    薛仁杲聞報,無計奈何。於是城外大軍陷於困窘之地,且因大氣大寒,秦兵忍耐不住。先有將領粱胡郎率部前往秦營投降,其後諸將皆都仿效,各率本部來降,並求以糧救命。


    李世民對投效諸將皆都親自接見,遂命行軍總管梁實分兵一半,前往淺水原紮營,並將糧米堆在營中,其高如山,以引誘西秦將士。


    梁實奉命而去,依計而行,早有西秦細作報與元帥。


    宗羅睺聞而大喜,立命出動全部精銳,進攻唐軍淺水原大營。梁實隻命眾軍守住險要,不許出戰。淺水原營地沒有水源,宗羅睺率軍攻打數日,兩軍將士皆無水喝。然而宗羅睺輪番攻擊,軍士體力消耗巨大,甚於守軍數倍,且戰馬數日無水,其力已竭。


    到第四日夜,李世民道:可擊敵矣!


    遂命右武候大將軍龐玉為先鋒,四更飽餐,五更發兵,鼓角不喧,潛蹤而行。至天色將亮尚昏之時,五萬大軍已在淺水原列陣,出現在西秦軍背後。


    宗羅睺聞報唐軍主力來援,對諸將道:我雖饑渴,淺水原唐軍亦不能戰。合兵攻擊援軍,成敗存亡,在此一戰!


    於是回轉大軍,來戰龐玉。戰馬複不能為用,於是命令眾軍皆都棄馬,卸去重甲,輕身以戰。龐玉奮力迎敵,激戰半日,幾乎不能堅持。


    便在此時,隻聽鼓角齊鳴,李世民一萬精銳複出現在北方側翼高坡。因出其不意,以上壓下,萬馬奔騰,衝入西秦軍陣中。


    宗羅睺又分兵迎戰,李世民率數十名驍騎率先衝陣,唐軍內外奮力搏鬥,呼聲動地。


    西秦軍終於大潰,唐軍完勝,羅睺軍喪師近萬人,率殘部逃走入城。唐軍乘勝而進,將高墌團團圍住,四麵攻打。


    臘月初八日,薛仁杲徹底兵敗,率領宗羅睺等文武百官肉袒出城,投降唐軍,並送歸三大總管及前次所俘唐軍官兵。


    李世民喜極而泣,振旅班師回京。唐高祖出城犒師,命將宗羅睺與薛仁杲斬首街衢。


    鏡頭轉換,按下唐皇,複說魏公。


    魏公李密因在河洛一帶連連得勝,便倚仗氣勢,進入皇家園林,跟隋軍連續交戰。


    忽這一日,李密輕率攻入東都西苑,親與隋兵交戰。正在對陣之時,兩軍混戰,李密不幸被流箭射中,隻得收軍還營,暫養箭傷。


    隋帝楊侗派段達與龐玉等人乘夜出兵擊之,在回洛倉西北列陣,瓦崗軍滿營皆驚。


    李密為激勵士卒,掙紮起身,裹傷上馬,與裴仁基率兵出戰。然而畢竟身體不濟,兩軍方交,李密大叫一聲,自馬上跌下。眾將急忙救起,回軍便逃。


    段達等人隨後追擊不舍,由此瓦崗軍折損大半,悍將楊德方、鄭德韜皆都戰死。李密大敗一陣,隻好奔往洛口。


    柴孝和此前奉魏公之命,往招各路反王敗散人馬,得一萬餘眾而返,正行於中途。所招萬餘流寇部眾聽到李密敗退,立刻各自潰散,複歸山林。


    柴孝和帶數十從騎上橋喝止,卻遇敗兵忽至,擁擠爭橋,柴孝和因而失足落水溺死。


    李密聞而大哭,死而複醒。


    便在瓦崗軍激戰東都之際,偽大許皇帝宇文化及已在聊城漸漸養成氣勢;複又經過半年有餘招兵買馬,再次兵至十萬之眾。


    由是經不住關中將士欲求西還請求,便率軍出離聊城,一路西征,亦來爭奪東都洛陽。東都君臣文武聞說宇文化及西來,上下震懼。


    朝臣蓋琮上疏奏請隋帝:事已至此,與其腹背受敵,臣謂陛下不如便與魏公李密合兵,以拒弑君逆賊宇文化及。若能擊殺此賊,亦可為先帝報仇,以儆天下不臣者。


    此疏一上,群臣大嘩。


    執政大臣魯國公元文都卻是眼前一亮,對內史令盧楚說道:我謂此計大妙。今仇恥未雪而兵力不足,若赦李密之罪,使引其眾迎擊宇文化及,則兩賊自鬥,我可徐承其弊。宇文化及既破,李密瓦崗賊兵亦疲;又其將士利吾官賞,易可離間,並李密亦可成擒也。


    盧楚說與眾臣,皆以為然,即以蓋琮為通直散騎常侍,齎敕書往賜李密。


    宇文化及率眾西來,以為兵貴神速,乃留其輜重於滑台,使刑部尚書王軌守之,親自引兵北趨黎陽。


    當時魏公李密部將徐世積據守黎陽,聞說來犯之敵十倍於己,畏其軍鋒,便收縮兵力,放棄黎陽,西保倉城。


    宇文化及渡河,兵不血刃進入黎陽,便分兵來圍倉城,徐世積多方設計以守。


    其後未久,李密親率步騎二萬來救,紮營於清淇,與徐世積烽火相應,深溝高壘,不出與戰。宇文化及每攻倉城,李密輒引兵以掎擾其後,使其不能得誌。


    宇文化及大怒,乃棄攻倉城,專來迎戰李密,相隔淇水列陣。


    李密立馬對岸,以鞭指宇文化及叫道:我有一言,眾人靜聽!卿本匈奴皁隸破野頭,父兄子弟並受隋恩,富貴累世舉朝莫二。主上失德,不能死諫,反行弑逆,逾規篡奪。不追諸葛瞻之忠誠,乃為霍禹之惡逆,天地所不容,將欲何之!若速來歸我,尚可得全後嗣。


    故隋諸將聞聽,皆都變色。


    宇文化及默然良久,瞋目道:今日相爭,隻論相殺戰事,何須作此書生之語邪!


    自知說不過李密,乃命弓手上堤列隊,齊向對岸攢射。李密隻顧說話,一時躲閃不及,又被一支流矢射中左望,墮下馬來,昏死過去。


    部將秦叔寶見狀,急令隨從以巨盾遮護,自己下馬抱起李密,急下堤查看,幸喜中傷不深,且非要害。程咬金代替魏公傳令,兵馬暫退,屯駐汲縣(今河南衛輝)。


    宇文化及自忖倉城在背,不能渡河,便又回軍,盛修攻城器械以逼倉城。


    徐世積趁其棄攻之際,早命軍士於城外連夜挖掘深溝以固守,待宇文化及複引兵回,便被阻於深塹之外,不得至城下,所備攻城器械毫無所用。


    宇文化及便命紮營塹外,怒發如狂,無計可施。


    未料當夜三更,徐世積卻又打通地道至於深塹,就而出兵擊之。真所謂棋低半招,縛手縛腳,宇文化及徒擁數萬之眾,竟然屢敗於小小倉城之下。


    宇文化及此時力竭糧盡,便命焚毀攻城之具,返回滑台就糧。忽探馬來報:刑部尚書王軌舉滑台及全部軍糧輜重,已降瓦崗。


    宇文化及聞報,隻覺天旋地轉,怒道:老賊,某誓不與你幹休!


    至此退路已斷,隻得率部北趨魏縣。李密命秦瓊引兵追之,又敗宇文化及一場,並擒其殿後將軍於弘達以歸。宇文化及至此,便漸陷於困境。


    李密雖然屢勝宇文化及,但新敗於隋軍,且與東都相持日久,便常含畏懼。


    便在此時,隋朝通直散騎常侍蓋琮來至,頒賜皇泰帝敕書。李密覽書大喜,也不與眾將商議,便當即上表乞降,並自請討滅宇文化及。


    書表已罷,盛宴款待蓋琮,次日遣歸;並將所獲宇文化及部下雄武郎將於弘達,隨天使押送還於東都;又遣元帥府記室參軍李儉、上開府徐師譽隨行入見天子,以表投降誠意。


    蓋琮還京,奏報如此如彼,並引李儉、徐師譽入見。


    皇泰帝楊侗大喜,命將於弘達牽出左掖門外淩遲碎剮,再複烹熟其屍,分賜眾官;然後挫骨揚灰,便如當年處決斛斯政之法。


    元文都等皆以為李密之降為實,乃彈冠稱慶,又盛飾賓館於宣仁門東,接待魏公所派入朝使者。來日一早,引見天子,拜於闕下。


    皇泰帝親自接見李儉、師譽等人,便封李儉為司農卿,徐師譽為尚書右丞,使鴻臚寺卿具導從,列鐃吹,還於賓館,玉帛酒饌,中使相望。


    又賜丹冊,拜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詔令先平宇文化及,然後入朝輔政。


    以徐世積為右武候大將軍,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其餘瓦崗眾將,待立功還朝時一並升賞。複下詔稱讚李密忠款,且詔命隋朝諸將:一切用兵機略,皆須稟秉魏公節度。


    宇文化及數戰不利,兼且漸漸糧盡,於是孤注一擲,與李密決戰於童山。並命三軍進入汲郡搜求軍糧,又拷掠東郡吏民,以責米粟。


    部將見此,知道大勢已去,於是相繼皆叛。陳智略率嶺南驍果衛萬餘人,張童兒率江東驍果衛數千人,皆往投降李密。宇文化及隻餘部眾二萬,隻得走還聊城。


    回至京都聊城,張愷與其部將陳伯謀欲離叛,皆為宇文化及所殺,由是腹心稍盡,兵勢日蹙。宇文兄弟更無他計,但相聚酣宴,命宮女奏樂自娛。


    這日宇文化及大醉,因對宇文智及道:江都謀逆,都是由你等算計,強立我為主。今士馬日散,背負殺主之名,為天下不納。今必被滅族,豈不全由你而起乎?


    說畢,抱持兩子而泣。


    宇文智及聞聽大哥埋怨,不由無限懊惱,據案起身,張牙舞爪,口不擇言道:當初事捷之日,你都不賜尤,坐擁三宮六院,獨享無邊豔福;又獨占著數千輛珠寶金銀,毫廛不肯分予眾將。今日及其將敗,乃欲歸罪於我。兄既言此,何不殺了兄弟,去降竇建德耶?


    於是兄弟之間數相鬥鬩拌口,言無長幼,醒而複飲。


    便在此時,西門守將入報:唐高祖李淵任命李神通為山東道安撫大使,黃門侍郎崔幹為副使,節製山東各路兵馬,經略山東各地。將次即到聊城,望陛下早作打算。


    宇文兄弟聞此,因於半醉半醒之間,腦筋大失靈光,故此四目相對,皆都呆傻。


    鏡頭閃回,敘述李神通由來。


    字幕:李神通本名李壽,字神通,隴西成紀人,唐太祖李虎之孫,海州刺史李亮長子,唐高祖李淵從弟,少時輕財尚義。


    李淵在太原起兵,隋官搜捕李淵同族,李神通便逃到鄠縣山區,與長安大俠史萬寶、河東人裴積、柳崇禮等人相交,起兵響應李淵。


    時有西域胡商何潘仁,入司竹園為盜,擁有部眾數萬。李淵第三女平陽公主派家奴馬三寶勸說何潘仁,同去依附李神通,共舉大業。


    李神通乃與平陽公主、何潘仁合兵一處,攻克鄠縣。李神通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命史萬寶為副總管,裴積為長史、柳崇禮為司馬,東城縣長令狐德棻為記室。


    李淵渡河以攻長安,李神通、平陽公主、段綸各遣使迎接。李神通其後隨同李淵平定長安,任為宗正卿,掌管宮中宿衛兵馬。


    閃回結束。武德二年正月,李神通既為山東道安撫大使,便引軍往聊城進攻宇文化及。先克魏縣,殺俘兩千餘,複乘勝包圍聊城。


    閏二月,城中糧盡,宇文化及請求投降,李神通不許。副使崔幹問道:聊城城高池深,久攻不下,將軍何以不許其降?


    李神通道:我大軍長期暴露在外,今宇文化及糧盡計窮,轉瞬即可勝之,何受其降,使前功盡棄耶?我當力戰攻下聊城,奪其財物以賞將士。若受其降,則以何賞賜三軍?


    崔幹卻道:末將以為不然。今竇建德近在咫尺,一日便可抵達,若與宇文化及勾結,星夜來援,則我內外受敵,戰之必敗,將軍焉能貪圖財物,而不受其降哉?


    李神通以為崔士忤逆自己,於是大怒,命將崔幹囚禁軍中,破城之後再行處置。


    愈數日,宇文士及從濟北運糧而回,自東關小巷入城。宇文化及見糧草得以補充,於是放棄求降,又重新拚力抵抗。


    李神通督率攻城,貝州刺史趙君德揮軍奮力先登,將要成功,幾上城頭。李神通卻又恐其建功,下令鳴金收兵。


    趙君德發怒,大罵下城,於是聊城未克。


    李神通遣兵前往魏縣搬取攻城器械,卻被莘縣盜匪打敗,未能成行。便在此時,竇建德果然發軍來救聊城,李神通隻得率軍退守相州。


    兩天之後,竇建德便攻取聊城,山東州縣聞風響應,全部盡歸竇建德。八月十九日,竇建德率領兵馬開赴相州,李神通立腳不住,複率兵馬到黎陽投奔徐世積。


    由此鏡頭閃回,便說竇建德由來。


    竇建德於十八家反王中起事甚早,初占高雞泊為盜,其後攻取河間樂壽。雖其名義上奉魏公李密為盟主,但僚屬臣民,賦役軍馬皆由自主,與瓦崗軍毫不相幹。


    經略河北之時,因河間郡丞王琮嚴守郡城以拒,竇建德攻之歲餘不下。


    煬帝被弑凶訊傳來,王琮乃率吏士發喪,與守城將士皆哭。竇建德聞訊,遣使吊之,王琮因獻城歸降。竇建德於府中設私宴以待,王琮席間言及隋帝之亡,兀自俯伏流涕。


    夏王部下諸將見狀,皆道:王琮久拒我軍,殺傷甚眾,今請烹之。


    竇建德怒道:王琮,忠臣也。吾方欲賞之以勸世間事其君者,奈何殺之!公等以往在高雞泊為盜,尚容可妄殺人命;今欲安百姓,平定天下,豈得再起屠害忠良之心!公等若先與王琮有怨,今敢妄動其親戚眷屬者,必夷三族!


    眾將聞命,無不凜然。王琮叩階,願效死命,竇建德甚喜,遂拜王琮為瀛州刺史。


    竇建德既得河間全郡,勢力大壯,更拜原景城戶曹張玄素為黃門侍郎,引饒陽令宋正本為謀主,共圖平定河北。


    唐武德元年冬至日,竇建德在金城宮聚會文武官員,見有五隻大鳥降落城中,萬隻鳥雀隨之,盤聚一日方才飛走,因此便改年號為五鳳。


    有宗城人進獻玄珪,景城丞孔德聞而上奏:夏禹親受符命,上天賜給以玄珪。今吉兆同於夏禹,應稱夏國。


    竇建德從之,於是自稱夏王。


    在此之前,上穀郡賊軍統帥王須拔自稱漫天王,進犯幽州,中箭而死。副將魏刀兒接替統帥其部,自稱曆山飛,盤踞深澤縣,擁眾十萬。


    竇建德與魏刀兒訂盟,複趁其不備襲而敗之,吞並其全部地盤。


    因聞宇文化及僭越稱帝,竇建德遂聚群臣,商議對策行止。


    納言宋正本奏道:我等身為隋民數十年,也曾侍奉大隋兩代君主。宇文化及首倡其惡,殺害煬帝,大逆不道,乃我仇敵,請主公與眾卿並力伐之,不亦可乎?


    內史侍郎孔德紹奏道:今國無君主,大王以布衣起於漳浦,隋郡縣員爭相歸附者,是因王承倚天意,順民心而為,以禮義安定天下故也。宇文化及與帝姻親,父子兄弟皆承大恩,身居高官,卻殺君叛逆,篡奪皇位,是天下公敵也。王不討之,如何履行義軍領袖之責?


    竇建德稱善,便引兵討伐宇文化及,接連大勝,一路勢如破竹。因嚇走李神通,以拋石車攻城,三日而克。


    閃回結束,書歸正文。


    竇建德率軍進入聊城,先入內拜見蕭皇後,伏地稱臣,表達忠心。退出之後,便假傳蕭後詔旨,拘捕宇文化及,二子宇文承趾、宇文承基,弟宇文智及,臣子楊士覽、元武達、許弘仁、孟景等一眾逆黨,宣布其弑君大罪,皆令斬首示眾。


    宇文士及當時外出征繳軍糧,未在聊城,因而僥幸逃脫,西歸唐帝李淵。


    曆史真相:由此列公須知,宇文化及隻有二子,所謂宇文成都乃是虛擬,不可當真。


    竇建德每當攻陷城鎮,所得財物必分發獎賞各位將領,自己纖毫不取。又不吃肉,日常隻食蔬菜及脫皮粟米。妻曹氏不穿絲衣,侍女隻有十幾人。


    攻進聊城後,獲得上千名宮女,都有姣豔容姿,當即遣散。俘隋朝文武官員及驍果軍上萬,也都遣散任去。


    既殺逆黨,竇建德複假蕭後詔旨,下達任命:隋黃門侍郎裴矩為尚書左仆射,兵部侍郎崔君肅為侍中,少府令何稠為工部尚書。


    分封偽許朝中重臣已罷,餘者碌碌文武,皆依其才能專長授予官職,交付實權。有欲回關中、東都或投奔他處者,發給足夠衣物食糧,派兵護衛送出轄區。


    歇兵數日,竇建德其後派將,引兵西向,打下洺州,俘洺州刺史袁子幹。由是將都城遷到洺州,派人到灌津為父竇青祭掃墳墓,留人看護;又跟王世充結盟,遣使到洛陽朝拜皇泰主楊侗。東都既得李密歸降,複得竇建德主動投附,朝綱由此為之一振。


    鏡頭轉換,複說洛陽。


    皇泰帝楊侗聞說宇文化及覆亡,因忌憚王世充就此專權,欲李密以瓦崗之眾,製衡於王世充南楚之軍,便下詔旨,命魏公李密率軍班師入都,敘功論賞,話符前言。


    李密既奉帝旨,乃率部眾自汲郡開拔,鞭敲金鐙響,齊唱凱歌還。心中得意之情不可言表,便欲就此還入東都,執掌朝中大權。


    未料大軍行至溫縣,忽有京城細作來報:鄭國公王世充發動宮變,殺內史令元文都及盧楚,獨自把持朝政,並欲發大兵,來與主公相爭矣。


    李密聞而大驚道:速道其詳!


    由是細作再拜,說出一番話來。鏡頭閃回,敘述事變經過。


    原來帝旨剛發,便有朝廷臥底出宮,速報王世充得知。


    王世充不由大慌,暗道:李密是我死敵,若使其一旦得勢,則我死無葬身之地也。


    由是便召集部下諸將,密議道:元文都等輩素日寫寫畫畫,文官而已,皆難與我為敵。但聞天子欲令李密入都,則其若率瓦崗軍來朝,我等必為其階下囚也。


    眾將便問:卻是為何?


    王世充道:公等多次跟李密作戰,殺死其瓦崗軍父兄子弟,前後不計其數。則一旦為其下屬,寧望有生路乎!


    諸將聞言,皆都恐懼憤怒,再拜言道:惟聽鄭公示下!


    王世充見眾心可用,於是即定對付之策,要與李密決裂,就此與瓦崗軍大戰一場。


    元文都聽聞王世充夜聚諸將,知道絕無好事,由是非常恐懼,亦急召群臣至府,計議對策。內史令盧楚建議:不如先下手為強,來日趁王世充上朝,在宮門內布下伏兵殺之。


    眾人皆都同意,議罷皆散,分別依計行事。惟有納言段達平庸怯懦,深恐其事不成,便遣女婿張誌夜入鄭國公府,將元文都及盧楚等人計謀密告。


    王世充聞聽,亦不等來日上朝,當夜便帶人馬包圍宮城,欲挾持天子,逼其下旨誅殺眾卿。宮衛驍騎將軍費曜、田闍等人聞變,乃率禁衛在東太陽門外迎戰王世充。


    兩軍交鋒,費曜迅即戰敗,王世充奪門衝入,將軍皇甫無逸隻身逃脫。當時盧楚正在宮中值宿,並安排來日清晨埋伏甲士之事,忽聞外麵大亂,急出看時,正被王世充逮個正著,當即揮劍斬殺。皇泰帝聞聽外麵大亂,知道又起兵變,急命緊閉宮門。(本集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真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背砍刀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背砍刀詩人並收藏華夏真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