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公府,藥王廟中。
司馬父子三人與皇甫謐見過,乃係通家之好,再不見外。
山陽公劉協對司馬懿道:既雲有秘事相告,此時並無外人,便請實言。
司馬懿:某前年奉魏主之命前往漢中,與蜀漢丞相諸葛亮對敵,方得見其人。通過故中郎蔡邕之女蔡琰,確定孔明身份,故特來向殿下告知。殿下休要驚訝,諸葛孔明實乃殿下親兄,當年遜位少帝,被逆賊董卓派遣李儒害死,卻又死中得活,史侯劉辯是也!
此話一出,石破天驚。不料華佗聽來無動於衷,山陽公亦似不聞,隻靜靜發呆。
司馬懿:此事原是太過離奇,怪不得殿下。某不敢扯這彌天大謊,有實物為證。
便令次子司馬昭:你到院中,將坐騎皮套中那件東西拿來。
司馬昭領命出去,頃刻即回,手中托了一個長條布囊,打開來置於案上,眾人看時,見是一架古琴,上鐫“龍吟”二字。
司馬懿:此物乃是一對,一雌一雄,皆為蔡中郎鍾愛之琴。雌曰鳳鳴,在其女蔡文姬之手;雄者便是這架龍吟,當年蔡中郎將史侯救出洛陽,並以此琴贈之。前番在祁山西縣,孔明托蔡琰將此琴留贈於臣,其意就是作為證物,令某獻於殿下,以證其信也。
劉協抬起頭來,臉上淚水縱橫,早已哭得哀毀不堪。哭了半晌,這才收淚哽咽道:某在三十年前,已知兄長未死,隻不知就是蜀漢丞相諸葛孔明也。我兄南逃荊州,在隆中躬耕田畝十餘載之久,曆盡艱辛飽嚐苦難,實孤之罪也。終擇劉備為輔,征戰十餘載,方得荊益二州,苦心孤詣,欲複我漢室社稷。奈劉備一意孤行,先陷漢壽亭侯不救,次棄荊州不複,再攻東吳幾致滅國。屢違我兄隆中對策,以致前功盡棄。惜哉兄長,痛哉兄長!
司馬懿:孔明如此苦心孤詣,皆因殿下尚在,天下思漢。望殿下寧耐,勿負其誌。
山陽公:兄長欲複漢室,使某再登帝位,孤豈不知?但觀今大勢,三分天下,魏家已居其二,孫權又行篡逆,稱帝江南。兄長欲複劉氏江山,何其難乎?漢祚已衰,火德漸息,明知其不可為而強為之,隻能徒使嘔心瀝血,死而後已,無補於事也。望仲達再見我兄,以孤之言語轉述,就在蜀中安度此生罷,無需再逆天道而行矣。
言罷大哭,甚是悲切。
司馬懿聞言大驚,再拜諫道:孔明兄長雖一生跌挫,未損誌向半分,殿下何如此自棄?今曹真已死,魏國軍權盡握臣手,全國軍隊,供某調遣。孫權自守之輩,不足慮也。臣此次率大軍出漢中,引孔明大軍攻取兩京,魏氏江山重歸殿下,漢室便可複興矣。殿下隻需養光韜晦,深自斂鋒,待臣與孔明引兵攻入洛陽,盡滅曹家氏族,複還龍廷,不亦可乎!
劉協連連搖頭:自我先父靈帝以來,黃巾大起,董卓肆虐,李郭為亂,諸侯競起,民不聊生。劉氏獲罪於天,不可禱也。複因征戰連綿,至今五十年矣,天下人口死亡流徙,十不存二。九州田園荒蕪,中原滿目瘡痍,幾為無人曠野,皆我父子滔天大罪,豈可恕免?孤將江山社稷禪於曹丕,乃是自願,非其逼迫。兄長劉辯即便奪回,也請他自為,我絕不再出。可此一生,隻有這十餘來年,才得快樂逍遙。吾其為藥王門徒,不敢再聞天下之事。
司馬懿見山陽公如此堅決,再向華佗、樊阿、皇甫謐看時,見其三人頻頻點頭,似以劉協之語為至理名言,頗賞其誌。
劉協靜了片刻,走進方丈密室,捧出一個錦囊。打開看時,見是兩麵鑄金令牌。
山陽公:此牌乃是先漢高祖所鑄,共有五麵,名為臥龍令。董卓廢黜我兄,立某為帝,後逢李、郭之亂,五令齊出,分付兗州刺史劉岱、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豫州牧劉備、太中大夫劉曄,五位漢室宗親。今五人俱亡,劉岱、劉曄令牌複歸於孤,劉備、劉焉、劉表三麵令牌,此時必在我兄劉辯手中。卿將此二令交還孔明,令其自為之用可也。
司馬懿收了令牌,告辭出城,率二子回至軍營,一路上慨歎不已,心中怏怏不樂。
畫外音:司馬懿離開山陽之後,華佗便令徒孫皇甫謐殺一惡霸,複請驪山老母貂蟬用易容之術扮作劉協模樣,宣稱山陽公患病而亡,上報魏明帝。曹睿命以天子之禮厚葬,並親製祭文,遣使往山陽縣主祭殮葬。華佗見萬事已了,便率山陽公及一眾門徒,直奔長安驪山,在老母宮對麵向陽之處,建一座藥王宮,以為藥王門總舵,隱居下來。
曆史真相:魏明帝青龍三年二月,魏明帝命葬姑父劉協於山陽城外雲台山禪陵,追諡漢孝獻皇帝。漢獻帝詐死隱遁山林之時,壽至五十四歲。劉協自登大位,共做三十一年傀儡皇帝,竟然落得善終,雖因曹操父子本性寬厚,亦與劉協深諳生存之道不無關係。禪位後被封山陽公,封邑萬戶,位於所有諸侯王之上;且向皇帝奏事不必稱臣,接受皇帝詔書可以不拜,還可以天子之禮祭祀天地祖宗,可謂自古未有之榮。經過四十年煎熬,其後歸於自在。
鏡頭轉換,了結山陽公之事,再說司馬懿伐蜀。
司馬懿率二子進入洛陽,拜見天子。曹睿大喜,即下詔命:拜司馬懿為征西大都督,行假節,有調動天下眾兵之權;便宜行事,不必奏帝,可得專行。
即合虎符,點齊十五萬軍馬,親排鑾駕送出城外。
司馬懿暗道:此番孔明竭盡全力,將是最後一次北伐,若不成功,再無機會矣。某知史侯雖冒諸葛亮之名,謊稱生於光和四年,實生於熹平五年,尚比某年長三歲,今已五十八歲矣。此番征魏再不成功,則雖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某必助其一戰而定天下。
於是辭了魏主,徑到長安,大會諸路人馬,計議破蜀兵之策。
張合此時已自羌中還師,當即入帳請戰:諸葛亮三番五次兵出漢中,無非要奪取長安,以下洛陽。某願引一軍去守雍、郿,當其必來之路,以拒蜀兵。
司馬懿道:我前軍缺少能征慣戰大將,定不能獨當孔明之眾。今將軍要分兵為前後,非勝算也。不如留兵守上邽,餘眾悉往祁山。未知公肯為先鋒否?
張合見司馬懿此番如此抬舉重用,不由大喜:某素懷忠義,早欲盡心報國,可惜未遇知己;今都督肯委以重任,雖萬死不辭,怎不奮勇上前!
司馬懿大喜,遂使張合為先鋒,令郭淮守隴西諸郡;自督大軍,與眾將分道而進。
正行軍間,前軍哨馬來報: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率大軍望祁山進發,前部先鋒王平、張嶷徑出陳倉,過劍閣,由散關望斜穀而來。
司馬懿即令紮營,激勵張合:孔明長驅大進,非將軍不可當其鋒銳。蜀兵屢出漢中,每次皆因糧盡而退,今逢麥熟,其必派兵來割隴西之麥,以資軍糧。將軍可結營守住祁山,我與郭淮巡略天水諸郡,以防蜀兵割麥。未知將軍願否?
張合見都督委以重任,慨然領諾,遂引四萬大兵,前去駐守祁山。
司馬懿則親引大軍,率郭淮望隴西諸郡而去。
孔明兵至祁山,安營已畢,見渭濱早有魏軍提備,乃謂諸將:此番為將者必是司馬懿。今李嚴運祿不到,隴上各郡小麥已熟,我可密引兵割之。
遂留王平、張嶷、吳班、吳懿四將把守祁山,自引薑維、魏延等,前到鹵城割麥。
鹵城太守聞說諸葛亮親來,便即開城出降。孔明深加撫慰,便令仍守鹵城,自引諸將並三軍壯士,搦鐮持索,望隴上而來。
尚距隴上三十餘裏,前軍回報:魏大都督司馬懿引兵在此,紮營以待我軍。
孔明驚道:此人厲害,竟預知我要來割麥!
當即分派諸將:令薑維引一千五百軍,伏在上邽之後;馬岱、魏延各引一千五百軍,護住車隊,又令三萬軍皆執鐮刀、馱繩,伺候割麥。
安排已畢,卻令關興扮做天蓬元帥模樣,率五百軍士,皆執七星皂幡,前去魏營誘敵。魏軍哨探見之大驚,火速報知司馬懿。
司馬懿笑道:這個孔明偏多作怪!
遂撥二千人馬出營,下令不論是誰,盡情捉來。魏兵領命驟馬出營,關興便轉身退去。魏兵各要建功,盡力趕了一程,追之不上。
魏軍奇怪,方欲勒馬回營,司馬懿親率大軍前來,複來追趕。
忽聽戰鼓大震,一彪蜀軍殺來,前隊披發仗劍,擁出一輛四輪車,其上端坐孔明。
司馬懿驚道:這是甚麽精怪?看樣子不是來打仗,倒像要作法!
言未畢,左右及身後又各出一軍,打扮皆同,各有一輛四輪車,一共四個孔明,從四個方向殺到。司馬懿心中暗笑,卻故作大驚,回顧諸將道:此必神兵天將也,可速退!
說罷回馬先逃,急急引兵奔入上邽,閉門不出。
此時孔明早令三萬精兵將隴上小麥割盡,運赴鹵城打曬。司馬懿在上邽城中,計算孔明曬麥時日,便知日內必將開戰。
正思念間,副都督郭淮入帳請戰:蜀兵現在鹵城打麥,都督何不出兵擊之?
司馬懿笑道:將軍之言,正合我意!你我可分兵兩路,分進合擊。
司馬懿引兵徑到鹵城下,日已昏黑,遂命屯兵。定更時分,郭淮亦到,兩下合兵,一聲鼓響,把鹵城圍得鐵桶相似。城上萬弩齊發,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進。
三更時分,忽然城外麥田裏火光衝天,喊聲大震,蜀兵一齊殺至;同時鹵城四門大開,內兵殺出,裏應外合大殺一陣,魏兵死者無數。
司馬懿引敗兵奮死突出重圍,占住山頭;郭淮亦引敗兵奔到山後紮住。
郭淮因是自己主意,致使損兵折將,不由懊惱,又來告司馬懿道:可發檄文調雍、涼人馬,並力剿殺。某願引軍襲劍閣,截其歸路,敵可盡滅。
司馬懿從之,即發檄文星夜往雍、涼,調撥大將孫禮。非止一日,雍涼兵到,司馬懿即令孫禮約會郭淮,一襲鹵城,一襲劍閣。
孔明在鹵城日久,不見魏兵出戰,乃喚薑維、馬岱:魏兵守住山險不與我戰,定是分兵去襲劍閣,斷我糧道。二公各引一萬軍去守住險要,休等其紮營穩妥,便率兵襲之。
二人領命,引兵去了。孔明卻調集城內曬麥大軍,以待雍涼之兵。
孫禮率西涼人馬倍道而來,將至鹵城,天色剛明。因見人馬困乏,便令紮營歇息,預備來日再戰。未料正在紮營之際,蜀兵早到,一擁而進。
雍涼兵抵敵不住,望後便退;蜀兵奮力追殺,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孔明獲勝,便要起兵大進。忽報永安李嚴有使齎書到來,密告軍情。孔明令入,覽其書雲:某聞東吳陸遜上書吳主孫權,遣使潛往洛陽,與魏國秘密連和;魏主曹睿令東吳發兵取蜀,吳主孫權意為所動,就要起兵,往白帝城來也。丞相見書,當疾速退軍!
孔明覽書甚是驚疑,長歎一聲:此番北伐,又成畫餅!
乃聚諸將傳令,教祁山大寨人馬先退回漢中。張合奉命紮營祁山,忽見蜀兵退去,乃急往鹵城大營,麵見司馬懿請令,要去追襲。
司馬懿知道孔明要以退兵為名,施拖刀絕殺之計,便堅執不從,且故意勸止:孔明詭計極多,不可輕動。不如堅守,讓他退去。
鏡頭轉換,鹵城之中,丞相行營。
孔明知道祁山兵馬已回漢中,再無後顧之憂,遂聚眾將,授以密計:楊儀、馬忠二將,引一萬弓弩手,先去劍閣木門道埋伏,若魏兵來時,如此如此。
又喚魏延、關興:你二人在城上四麵遍插旌旗,城內亂堆柴草,虛放煙火。掩護我大兵趁夜出城,然後速往木門道行來。
安排已定,各自依令而行。司馬懿坐在大帳之中,聞說城中煙起,親自出營來看,於是不問張合,卻將目光看向上將魏平:此乃空城也。孔明已退,誰敢追之?
魏平正要請令,張合卻道:且慢。我料諸葛亮此番退兵,定有計策,不可追之。
司馬懿嚇了一跳,暗道:莫非他已經得悉某與孔明合謀,欲害他性命?
察顏觀色,卻又不似。魏平想要追敵建功,問道:蜀兵退走遠矣,有何計策?
張合眼睛盯著司馬懿,口中訓斥魏平:夫用軍之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不可窮追。蜀兵自出祁山以來,屢屢獲勝,又新破我西涼兵馬,銳氣正盛;且新得隴上新麥數萬斛,全軍足食一年有餘,何故退兵?非計而何!
魏平沒有張合官大,聽罷諾諾連聲,心中不服,卻不敢還口。
正在這時,司馬昭忽然進帳,對父附耳低言,遞上一封信。司馬懿開拆其信,張合偷窺一眼,見書皮上寫道:書呈司馬懿大都督開拆——麾下南陽太守滿寵。
司馬懿看完大喜,將書信置於案頭,即問司馬昭:滿伯寧使者現在哪裏?
司馬昭答:現在帳外等候回複。
司馬懿道:此信未知的確與否,待某親自出去,詳細問他。
乃引司馬昭急急出帳。張合將案上書信拿起,見其書略雲:陸遜懼蜀勝魏,報昔日侵奪荊州之仇,調集荊州兵以襲巴郡。蜀江州太守李嚴上書告急,被某得知,故報都督。孔明兵敗,必不退兵;若大勝之餘忽退,必因陸遜發兵。都督追之必獲大勝,良機莫失!
張合看了,又示與魏平,二將心意已決。
司馬懿回帳,見密信挪了位置,不動聲色,攏入袖中,便令散帳。
張合止道:大將軍慢來!蜀兵都退盡了,都督不說追擊與否,怎生就要散帳?
司馬懿道:某細想將軍所言,極為有理。蜀兵毫無緣由退兵,必是孔明以退為進,欲施埋伏之計耳。不要追他,令其計劃自然落空,豈不是好?即是無計,得他退兵,我等不戰而勝,回去報與天子,一樣賞賜,豈不是妙?將軍回帳休息去罷,休要多事。
說著,便要回歸自己寢帳。張合大惱,叫道:都督轉來!既滿伯寧說吳襲蜀,孔明故此回軍;大將軍不令某等追擊,卻是何意?莫非與孔明通謀,要縱虎歸山不成?
司馬懿故作大驚,急回身道:將軍怎可偷看某之機密信件?
張合冷笑:天子雖命公為征西大都督,但亦有聖旨,令某統管河西兵馬,提調關中諸將。軍中機密,某有權與聞其要,不謂越製。密信俺便看了,隻問都督,縱敵為何!
司馬懿聽他再無恭敬之意,隻得軟了語氣:非某欲縱敵,實是那孔明詭計多端,防不勝防。此信焉知是否的確?若是陸遜與孔明合謀誘敵,你我豈非又上其當?俗語雲“小心千裏去得,大意寸步難行”,還是不追也罷。
張合見他推三阻四,愈加心疑,說道:公若不追,某願自往。
司馬懿阻道:公性急躁,絕不可去。
張合怒道:都督出關之時,命我為先鋒;今日正是立功之際,卻不用我,何也?
司馬懿無奈,隻好允可,叮囑再三:蜀兵即果真退去,於險阻處也必有埋伏。將軍雖是無敵上將,亦須十分仔細,探明敵情,方可追之。
張合:某征戰半生,甚麽不曉得?都督不必掛慮。大丈夫舍身報國,雖萬死無恨!
司馬懿:公即堅執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某教魏平引二萬馬步兵後行,以防埋伏。本督也引三千兵隨後,以策應將軍萬全。
張合不再聽他囉嗦,轉身出帳,引兵火速望前追趕,魏平隨後而進。追出六十餘裏,休說伏兵,便是掉隊蜀軍傷兵,也見不到半個。
轉過山坡,喊聲大起,關興引軍閃出,與張合交鋒。不上十合,關興撥馬便走。
張合暗道:關興乃蜀之大將,想來便是伏兵;因歸途緊急,故無心戀戰。
蜀兵盡棄衣甲什物,塞滿道路,魏軍皆下馬爭取。張合喝止不住,隻了撇了眾兵,獨率數十騎部將,奮勇追趕。看看天晚,趕到木門道口。
關興漸漸跑之不動,撥回馬來罵道:張合逆賊,何必趕盡殺絕!你放某回去,以後還可相見。要隻顧趕來,今與你決一死戰,再無相見之日!
張合堅信蜀兵已至窮途末路,哪裏理他說三道四?挺槍驟馬上前。
關興揮刀來迎,戰不十合大敗,盡棄衣甲、頭盔,引敗兵望木門道中而走。張合殺得性起,乃驟馬趕來,不知好歹,一頭紮進山穀狹道之中。
此時天色昏黑,一聲炮響,山上火光衝天,大石亂柴滾將下來,阻截兩頭去路。
張合猛醒,大叫一聲:我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合謀矣!
忽聽一聲梆子響,兩側山上萬弩齊發,將張合並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可歎一員無敵大將,竟死於敵我合謀詭計之下。
隨後魏兵追到,見塞了道路,已知張合中計。忽聽山頭上大叫:諸葛丞相在此!
眾軍仰視,隻見孔明立於火光之中,以扇指道:我今本欲射馬,誤中一獐。我敬張合乃是英雄,令你眾人將其屍首運回,報於魏主厚葬罷。上覆司馬仲達:某還要再出祁山,讓他好生等著,早晚必為我所擒。
魏兵獲赦,扛了張合及遇難諸將屍首,回見司馬懿細告前事。
司馬懿假作悲傷不已,仰天歎道:張雋乂身死,乃我未加力阻之過也!
於是收兵回渭濱大營,上報天子。魏主聞張合戰死,令厚葬之,使其子襲爵。
鏡頭轉換,孔明回到漢中。
整軍未畢,忽見尚書費禕飛馬而至,入營問道:中護軍李嚴奏稱軍糧已辦,卻聞丞相無故回師,天子因此命某來問何故。
孔明大疑,不明所以,令人訪察才知:乃是李嚴因軍糧不濟,故妄報吳兵來犯;待聞大兵已回漢中,卻又妄奏天子,遮飾己過。
費禕聞此,半語皆無。孔明大怒,即與部將吳班等聯名上書後主,請求罷黜李嚴。後主覽奏,亦怒氣勃發,詔命將李嚴貶為平民,令遷去梓潼,與蠻夷雜處。
畫外音:李嚴與孔明同為托孤重臣,後主說罷就罷,皆因其不自律,屢次犯錯,卻難怪孔明不能容人。建興四年,孔明初次伐魏,李嚴卻借機求分五郡新建巴州,自任刺史,孔明怒而未允;由是請其鎮守江州,兼催督軍糧,且命陳到製之。前番李嚴重用苟安,致令差些便離間成功,本是大罪,孔明未加追究,令其自醒。再加此次謊報軍情,皆是自作。
處置李嚴已畢,孔明薦奏用李嚴長子李豐為長史,然後辭帝出征。後主依依不舍道: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孔明道:臣受先帝知遇之恩,夢寐之間,未嚐不設伐魏之策。今臣老矣,隨臣慣戰之將也相繼凋零,再過數年,魏兵來伐我時,臣恐連拒敵之將也無。
話猶未了,忽見漢壽亭侯關興之子關統號哭上殿,報父病亡。孔明放聲大哭,昏倒於地,半晌方蘇。後主為之歎息,潸然淚下。
於是下令厚葬,以關統承襲漢壽亭侯爵祿。奏準相父孔明北伐,於北門外設宴送行。
孔明回到漢中,引蜀兵十五萬分五路而進,令薑維、魏延為先鋒,皆出祁山取齊。
馬均來報,木牛流馬已監造齊備,各造五千,共一萬輛,足支十五萬大軍使用。孔明大喜,即令李豐與馬均監運糧草,先於斜穀道口伺候,然後大兵盡舉。
司馬懿聞報孔明又出,遣使複向洛陽告急。魏主曹睿大驚,便問群臣怎生拒敵。
大將軍曹爽奏道:臣舉夏侯淵四子。長名霸,字仲權;次名威,字季權;三名惠,字稚權;四名和,字義權。霸、威二人,弓馬熟嫻;惠、和二人,諳知韜略,皆非夏侯楙可比。可令夏侯霸、夏侯威為左右先鋒,夏侯惠、夏侯和為行軍司馬,共讚軍機,以退蜀兵。
曹睿乃從其請,遣夏侯四兄弟前往河西,聽候大都督司馬懿調遣。並差天使隨軍到渭濱大營,以手詔賜司馬懿道:若諸葛亮軍至,卿宜堅壁固守,勿與交鋒。蜀兵不得誌,必詐退誘敵,卿慎勿追。待彼糧盡,必將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
司馬懿受詔,調集各處軍馬共三十萬,皆來渭濱下寨。又於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橋,令郭淮、孫禮總督隴西軍馬,據北原下寨,深溝高壘,按兵休動。
二將領命,各引兵下寨而去。
孔明複出祁山,以魏延、馬岱為左右先鋒,升吳班為驃騎將軍,假節,命督後軍。
即命馬岱包圍魏將賈嗣、魏平,阻其出營,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源源不斷。
細作報到渭濱大寨,司馬懿即留費曜、戴陵率四千兵把守上邽,自率先鋒夏侯霸、夏侯威渡過渭水安營,並於營後東原築起一城,以防不虞。
諸葛亮見司馬懿大軍已渡渭南,知道強攻不可,即率大軍西行,佯作移軍攻取大散關、隴城等地,再回師進攻司馬懿之狀。
司馬懿召集諸將會議,眾將皆謂諸葛亮欲攻西圍。惟郭淮力謂孔明虛張聲勢,是要讓魏軍回救西圍,其真正目標卻是陽遂,乃請兵前往鎮守。司馬懿未料郭淮能猜透孔明計謀,又不能阻止,無奈允之,令其率一萬精兵去了。
當天夜間,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城中早有防備,未能成功而退。至此,兩軍相持於祁山至渭南之間,戰線交互間錯,連綿數百裏。
孔明在祁山連下五個大寨,自斜穀至劍閣又下十四個大寨,分屯十五萬軍馬。
這日正在帳中,忽哨馬入報:郭淮、孫禮領隴西之兵,於北原下寨。
孔明謂諸將道:魏兵於北原安營者,懼我阻絕隴道也。吾今虛攻北原,卻暗取渭濱。若得渡渭水之南,則進兵不難。
諸將遵令而行。郭淮見孔明來攻,急使人飛報司馬懿。
司馬懿暗怨孔明:我過渭南來接應於你,卻玩甚麽花活,非搞甚麽聲北擊南?
但因夏侯四兄弟在營,不能獨斷專行,於是便喚諸將計議。夏侯惠進言道:孔明以取北原為名,實欲順水來燒浮橋,以攻渭南為實。大都督可令夏侯霸、夏侯威提兵於渭南,待蜀兵至而擊之;又令張虎、樂綝引弓弩手伏於渭水浮橋北岸,休令蜀兵木筏近橋。又令郭淮、孫禮人馬盡伏於半路,引蜀兵來追,卻以弓弩射之。若蜀兵大至,則可如此如此。
司馬懿暗吸一口冷氣:此賊比其父強之多矣!
因諸將盡在,隻可依其所諫安排布置。隻盼孔明智高一籌,能識破此計最好。
鏡頭轉換,蜀兵大出。
孔明引軍出了祁山大營,西行未遠,便重新分兵派將:令魏延、馬岱引兵渡渭水往攻北原,吳班、吳懿引兵乘坐木筏去燒浮橋;王平、張嶷去攻魏國渭濱大營。
眾將領命,分頭依計行事。魏延、馬岱將近北原,四下喊聲大震:左有司馬懿,右有郭淮,兩路魏兵殺來。魏延、馬岱奮力殺出,幸得吳懿救了過岸。
吳班撐筏順水來燒浮橋,卻被張虎、樂綝在岸上亂箭射住,前進不得,眾軍跳水逃命,木筏盡被魏兵奪去。
王平、張嶷不知北原兵敗,直奔到渭濱敵營。
忽聽馬蹄聲疾,背後中軍傳令兵來說:魏延與吳班兩路俱失,丞相教軍馬急回。
王平、張嶷急退軍時,卻被魏兵抄在背後,一齊殺來。混戰一場殺出,折傷大半。
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三路敗兵,見折了萬餘人馬,兩軍又陷於相持,心中憂悶。思想魏國大軍盡集於此,自己獨力難支,忽想起盟友孫權,不知為何至今毫無動靜。當即修書一封,令快馬至成都交與費禕,命其出使東吳,到建業投遞。
費禕持書徑到建業,入見吳主孫權,呈上孔明之書。
孫權拆書視之,見是約請出兵伐魏,以平分天下之意。於是大喜,乃謂費禕道:朕久欲興兵,未得會合蜀主。今既有書到,朕決意親征,請先生回複孔明。
字幕:魏黃龍二年,吳嘉禾三年五月,孫權應蜀漢約請,發兵十萬,三路攻魏。
吳帝孫權召集眾官,親自分兵派將:第一路兵,朕親率大軍六萬入居巢門,取魏國合肥新城;第二路兵,陸遜、諸葛瑾率兵二萬西出江夏、沔口,北取襄陽;第三路兵,孫韶、張承出兵二萬,東攻廣陵以取淮陰。左中右三軍啟行,共計十萬大軍。
費禕見吳主果然出兵,再三拜謝,告辭而去。因恐別人說不明白,遂親到祁山,報與丞相。孔明大喜,設酒款待費禕,使其自回成都。便集眾將,商議進兵之計。
長史楊儀入告: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費時耗力,勞而無功。
孔明即喚馬均問道:今以木牛流馬運糧,結果如何?
馬均答道:木牛流馬各五千輛,木牛每輛運千斤,流馬每輛可裝八百斤,共九百萬斤糧米,明日便可送到大營。我十五萬大軍,每運一次,足支一月食用。
楊儀聽了,驚訝不止,半信半疑。未料次日,軍糧果至祁山。
孔明令楊儀率五千人,分給各營半月之糧,其餘搬入倉庫,命薑維派重兵防守。眾軍見那萬輛木牛流馬布滿山穀,蔚為壯觀,不由歡呼雷動。
楊儀站立高阜監督,見運糧兵將那木牛流馬操縱自如,直接推糧入庫,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嶺,各盡其便。眾軍欣喜異常,聞是馬均校尉設計創製,無不驚為巧奪天工。
孔明即令右將軍高翔,自此後引一萬兵夫駕著木牛流馬,自劍閣直抵祁山大寨,往來搬運糧草,供給蜀兵之用。
司馬懿在渭濱大營,算計孔明糧草將盡,又不見其來打寨,枯坐帳內憂悶,無計可施。
忽聽哨馬報說:蜀兵用木牛流馬轉運糧草。人不大勞,牛馬不食。
司馬懿又驚又喜,口中卻斥道:胡說!世間焉有此事!
急喚張虎、樂綝分付:你二人各引五百軍,從斜穀小路抄出;待蜀兵驅過木牛流馬,任他過盡,襲其後隊,搶他三五匹便回。不要戀戰,切記切記。
二將依令,各引五百軍伏在穀中,果然搶了數匹木牛流馬,驅回本寨。司馬懿看了,不知要領,環顧眾將歎道:此物絕非人為,乃是神工。孔明有神仙相助,我等如之奈何?
忽身側一將說道:豈有神仙之說?此必是馬均所造。(本集完)
司馬父子三人與皇甫謐見過,乃係通家之好,再不見外。
山陽公劉協對司馬懿道:既雲有秘事相告,此時並無外人,便請實言。
司馬懿:某前年奉魏主之命前往漢中,與蜀漢丞相諸葛亮對敵,方得見其人。通過故中郎蔡邕之女蔡琰,確定孔明身份,故特來向殿下告知。殿下休要驚訝,諸葛孔明實乃殿下親兄,當年遜位少帝,被逆賊董卓派遣李儒害死,卻又死中得活,史侯劉辯是也!
此話一出,石破天驚。不料華佗聽來無動於衷,山陽公亦似不聞,隻靜靜發呆。
司馬懿:此事原是太過離奇,怪不得殿下。某不敢扯這彌天大謊,有實物為證。
便令次子司馬昭:你到院中,將坐騎皮套中那件東西拿來。
司馬昭領命出去,頃刻即回,手中托了一個長條布囊,打開來置於案上,眾人看時,見是一架古琴,上鐫“龍吟”二字。
司馬懿:此物乃是一對,一雌一雄,皆為蔡中郎鍾愛之琴。雌曰鳳鳴,在其女蔡文姬之手;雄者便是這架龍吟,當年蔡中郎將史侯救出洛陽,並以此琴贈之。前番在祁山西縣,孔明托蔡琰將此琴留贈於臣,其意就是作為證物,令某獻於殿下,以證其信也。
劉協抬起頭來,臉上淚水縱橫,早已哭得哀毀不堪。哭了半晌,這才收淚哽咽道:某在三十年前,已知兄長未死,隻不知就是蜀漢丞相諸葛孔明也。我兄南逃荊州,在隆中躬耕田畝十餘載之久,曆盡艱辛飽嚐苦難,實孤之罪也。終擇劉備為輔,征戰十餘載,方得荊益二州,苦心孤詣,欲複我漢室社稷。奈劉備一意孤行,先陷漢壽亭侯不救,次棄荊州不複,再攻東吳幾致滅國。屢違我兄隆中對策,以致前功盡棄。惜哉兄長,痛哉兄長!
司馬懿:孔明如此苦心孤詣,皆因殿下尚在,天下思漢。望殿下寧耐,勿負其誌。
山陽公:兄長欲複漢室,使某再登帝位,孤豈不知?但觀今大勢,三分天下,魏家已居其二,孫權又行篡逆,稱帝江南。兄長欲複劉氏江山,何其難乎?漢祚已衰,火德漸息,明知其不可為而強為之,隻能徒使嘔心瀝血,死而後已,無補於事也。望仲達再見我兄,以孤之言語轉述,就在蜀中安度此生罷,無需再逆天道而行矣。
言罷大哭,甚是悲切。
司馬懿聞言大驚,再拜諫道:孔明兄長雖一生跌挫,未損誌向半分,殿下何如此自棄?今曹真已死,魏國軍權盡握臣手,全國軍隊,供某調遣。孫權自守之輩,不足慮也。臣此次率大軍出漢中,引孔明大軍攻取兩京,魏氏江山重歸殿下,漢室便可複興矣。殿下隻需養光韜晦,深自斂鋒,待臣與孔明引兵攻入洛陽,盡滅曹家氏族,複還龍廷,不亦可乎!
劉協連連搖頭:自我先父靈帝以來,黃巾大起,董卓肆虐,李郭為亂,諸侯競起,民不聊生。劉氏獲罪於天,不可禱也。複因征戰連綿,至今五十年矣,天下人口死亡流徙,十不存二。九州田園荒蕪,中原滿目瘡痍,幾為無人曠野,皆我父子滔天大罪,豈可恕免?孤將江山社稷禪於曹丕,乃是自願,非其逼迫。兄長劉辯即便奪回,也請他自為,我絕不再出。可此一生,隻有這十餘來年,才得快樂逍遙。吾其為藥王門徒,不敢再聞天下之事。
司馬懿見山陽公如此堅決,再向華佗、樊阿、皇甫謐看時,見其三人頻頻點頭,似以劉協之語為至理名言,頗賞其誌。
劉協靜了片刻,走進方丈密室,捧出一個錦囊。打開看時,見是兩麵鑄金令牌。
山陽公:此牌乃是先漢高祖所鑄,共有五麵,名為臥龍令。董卓廢黜我兄,立某為帝,後逢李、郭之亂,五令齊出,分付兗州刺史劉岱、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豫州牧劉備、太中大夫劉曄,五位漢室宗親。今五人俱亡,劉岱、劉曄令牌複歸於孤,劉備、劉焉、劉表三麵令牌,此時必在我兄劉辯手中。卿將此二令交還孔明,令其自為之用可也。
司馬懿收了令牌,告辭出城,率二子回至軍營,一路上慨歎不已,心中怏怏不樂。
畫外音:司馬懿離開山陽之後,華佗便令徒孫皇甫謐殺一惡霸,複請驪山老母貂蟬用易容之術扮作劉協模樣,宣稱山陽公患病而亡,上報魏明帝。曹睿命以天子之禮厚葬,並親製祭文,遣使往山陽縣主祭殮葬。華佗見萬事已了,便率山陽公及一眾門徒,直奔長安驪山,在老母宮對麵向陽之處,建一座藥王宮,以為藥王門總舵,隱居下來。
曆史真相:魏明帝青龍三年二月,魏明帝命葬姑父劉協於山陽城外雲台山禪陵,追諡漢孝獻皇帝。漢獻帝詐死隱遁山林之時,壽至五十四歲。劉協自登大位,共做三十一年傀儡皇帝,竟然落得善終,雖因曹操父子本性寬厚,亦與劉協深諳生存之道不無關係。禪位後被封山陽公,封邑萬戶,位於所有諸侯王之上;且向皇帝奏事不必稱臣,接受皇帝詔書可以不拜,還可以天子之禮祭祀天地祖宗,可謂自古未有之榮。經過四十年煎熬,其後歸於自在。
鏡頭轉換,了結山陽公之事,再說司馬懿伐蜀。
司馬懿率二子進入洛陽,拜見天子。曹睿大喜,即下詔命:拜司馬懿為征西大都督,行假節,有調動天下眾兵之權;便宜行事,不必奏帝,可得專行。
即合虎符,點齊十五萬軍馬,親排鑾駕送出城外。
司馬懿暗道:此番孔明竭盡全力,將是最後一次北伐,若不成功,再無機會矣。某知史侯雖冒諸葛亮之名,謊稱生於光和四年,實生於熹平五年,尚比某年長三歲,今已五十八歲矣。此番征魏再不成功,則雖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某必助其一戰而定天下。
於是辭了魏主,徑到長安,大會諸路人馬,計議破蜀兵之策。
張合此時已自羌中還師,當即入帳請戰:諸葛亮三番五次兵出漢中,無非要奪取長安,以下洛陽。某願引一軍去守雍、郿,當其必來之路,以拒蜀兵。
司馬懿道:我前軍缺少能征慣戰大將,定不能獨當孔明之眾。今將軍要分兵為前後,非勝算也。不如留兵守上邽,餘眾悉往祁山。未知公肯為先鋒否?
張合見司馬懿此番如此抬舉重用,不由大喜:某素懷忠義,早欲盡心報國,可惜未遇知己;今都督肯委以重任,雖萬死不辭,怎不奮勇上前!
司馬懿大喜,遂使張合為先鋒,令郭淮守隴西諸郡;自督大軍,與眾將分道而進。
正行軍間,前軍哨馬來報: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率大軍望祁山進發,前部先鋒王平、張嶷徑出陳倉,過劍閣,由散關望斜穀而來。
司馬懿即令紮營,激勵張合:孔明長驅大進,非將軍不可當其鋒銳。蜀兵屢出漢中,每次皆因糧盡而退,今逢麥熟,其必派兵來割隴西之麥,以資軍糧。將軍可結營守住祁山,我與郭淮巡略天水諸郡,以防蜀兵割麥。未知將軍願否?
張合見都督委以重任,慨然領諾,遂引四萬大兵,前去駐守祁山。
司馬懿則親引大軍,率郭淮望隴西諸郡而去。
孔明兵至祁山,安營已畢,見渭濱早有魏軍提備,乃謂諸將:此番為將者必是司馬懿。今李嚴運祿不到,隴上各郡小麥已熟,我可密引兵割之。
遂留王平、張嶷、吳班、吳懿四將把守祁山,自引薑維、魏延等,前到鹵城割麥。
鹵城太守聞說諸葛亮親來,便即開城出降。孔明深加撫慰,便令仍守鹵城,自引諸將並三軍壯士,搦鐮持索,望隴上而來。
尚距隴上三十餘裏,前軍回報:魏大都督司馬懿引兵在此,紮營以待我軍。
孔明驚道:此人厲害,竟預知我要來割麥!
當即分派諸將:令薑維引一千五百軍,伏在上邽之後;馬岱、魏延各引一千五百軍,護住車隊,又令三萬軍皆執鐮刀、馱繩,伺候割麥。
安排已畢,卻令關興扮做天蓬元帥模樣,率五百軍士,皆執七星皂幡,前去魏營誘敵。魏軍哨探見之大驚,火速報知司馬懿。
司馬懿笑道:這個孔明偏多作怪!
遂撥二千人馬出營,下令不論是誰,盡情捉來。魏兵領命驟馬出營,關興便轉身退去。魏兵各要建功,盡力趕了一程,追之不上。
魏軍奇怪,方欲勒馬回營,司馬懿親率大軍前來,複來追趕。
忽聽戰鼓大震,一彪蜀軍殺來,前隊披發仗劍,擁出一輛四輪車,其上端坐孔明。
司馬懿驚道:這是甚麽精怪?看樣子不是來打仗,倒像要作法!
言未畢,左右及身後又各出一軍,打扮皆同,各有一輛四輪車,一共四個孔明,從四個方向殺到。司馬懿心中暗笑,卻故作大驚,回顧諸將道:此必神兵天將也,可速退!
說罷回馬先逃,急急引兵奔入上邽,閉門不出。
此時孔明早令三萬精兵將隴上小麥割盡,運赴鹵城打曬。司馬懿在上邽城中,計算孔明曬麥時日,便知日內必將開戰。
正思念間,副都督郭淮入帳請戰:蜀兵現在鹵城打麥,都督何不出兵擊之?
司馬懿笑道:將軍之言,正合我意!你我可分兵兩路,分進合擊。
司馬懿引兵徑到鹵城下,日已昏黑,遂命屯兵。定更時分,郭淮亦到,兩下合兵,一聲鼓響,把鹵城圍得鐵桶相似。城上萬弩齊發,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進。
三更時分,忽然城外麥田裏火光衝天,喊聲大震,蜀兵一齊殺至;同時鹵城四門大開,內兵殺出,裏應外合大殺一陣,魏兵死者無數。
司馬懿引敗兵奮死突出重圍,占住山頭;郭淮亦引敗兵奔到山後紮住。
郭淮因是自己主意,致使損兵折將,不由懊惱,又來告司馬懿道:可發檄文調雍、涼人馬,並力剿殺。某願引軍襲劍閣,截其歸路,敵可盡滅。
司馬懿從之,即發檄文星夜往雍、涼,調撥大將孫禮。非止一日,雍涼兵到,司馬懿即令孫禮約會郭淮,一襲鹵城,一襲劍閣。
孔明在鹵城日久,不見魏兵出戰,乃喚薑維、馬岱:魏兵守住山險不與我戰,定是分兵去襲劍閣,斷我糧道。二公各引一萬軍去守住險要,休等其紮營穩妥,便率兵襲之。
二人領命,引兵去了。孔明卻調集城內曬麥大軍,以待雍涼之兵。
孫禮率西涼人馬倍道而來,將至鹵城,天色剛明。因見人馬困乏,便令紮營歇息,預備來日再戰。未料正在紮營之際,蜀兵早到,一擁而進。
雍涼兵抵敵不住,望後便退;蜀兵奮力追殺,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孔明獲勝,便要起兵大進。忽報永安李嚴有使齎書到來,密告軍情。孔明令入,覽其書雲:某聞東吳陸遜上書吳主孫權,遣使潛往洛陽,與魏國秘密連和;魏主曹睿令東吳發兵取蜀,吳主孫權意為所動,就要起兵,往白帝城來也。丞相見書,當疾速退軍!
孔明覽書甚是驚疑,長歎一聲:此番北伐,又成畫餅!
乃聚諸將傳令,教祁山大寨人馬先退回漢中。張合奉命紮營祁山,忽見蜀兵退去,乃急往鹵城大營,麵見司馬懿請令,要去追襲。
司馬懿知道孔明要以退兵為名,施拖刀絕殺之計,便堅執不從,且故意勸止:孔明詭計極多,不可輕動。不如堅守,讓他退去。
鏡頭轉換,鹵城之中,丞相行營。
孔明知道祁山兵馬已回漢中,再無後顧之憂,遂聚眾將,授以密計:楊儀、馬忠二將,引一萬弓弩手,先去劍閣木門道埋伏,若魏兵來時,如此如此。
又喚魏延、關興:你二人在城上四麵遍插旌旗,城內亂堆柴草,虛放煙火。掩護我大兵趁夜出城,然後速往木門道行來。
安排已定,各自依令而行。司馬懿坐在大帳之中,聞說城中煙起,親自出營來看,於是不問張合,卻將目光看向上將魏平:此乃空城也。孔明已退,誰敢追之?
魏平正要請令,張合卻道:且慢。我料諸葛亮此番退兵,定有計策,不可追之。
司馬懿嚇了一跳,暗道:莫非他已經得悉某與孔明合謀,欲害他性命?
察顏觀色,卻又不似。魏平想要追敵建功,問道:蜀兵退走遠矣,有何計策?
張合眼睛盯著司馬懿,口中訓斥魏平:夫用軍之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不可窮追。蜀兵自出祁山以來,屢屢獲勝,又新破我西涼兵馬,銳氣正盛;且新得隴上新麥數萬斛,全軍足食一年有餘,何故退兵?非計而何!
魏平沒有張合官大,聽罷諾諾連聲,心中不服,卻不敢還口。
正在這時,司馬昭忽然進帳,對父附耳低言,遞上一封信。司馬懿開拆其信,張合偷窺一眼,見書皮上寫道:書呈司馬懿大都督開拆——麾下南陽太守滿寵。
司馬懿看完大喜,將書信置於案頭,即問司馬昭:滿伯寧使者現在哪裏?
司馬昭答:現在帳外等候回複。
司馬懿道:此信未知的確與否,待某親自出去,詳細問他。
乃引司馬昭急急出帳。張合將案上書信拿起,見其書略雲:陸遜懼蜀勝魏,報昔日侵奪荊州之仇,調集荊州兵以襲巴郡。蜀江州太守李嚴上書告急,被某得知,故報都督。孔明兵敗,必不退兵;若大勝之餘忽退,必因陸遜發兵。都督追之必獲大勝,良機莫失!
張合看了,又示與魏平,二將心意已決。
司馬懿回帳,見密信挪了位置,不動聲色,攏入袖中,便令散帳。
張合止道:大將軍慢來!蜀兵都退盡了,都督不說追擊與否,怎生就要散帳?
司馬懿道:某細想將軍所言,極為有理。蜀兵毫無緣由退兵,必是孔明以退為進,欲施埋伏之計耳。不要追他,令其計劃自然落空,豈不是好?即是無計,得他退兵,我等不戰而勝,回去報與天子,一樣賞賜,豈不是妙?將軍回帳休息去罷,休要多事。
說著,便要回歸自己寢帳。張合大惱,叫道:都督轉來!既滿伯寧說吳襲蜀,孔明故此回軍;大將軍不令某等追擊,卻是何意?莫非與孔明通謀,要縱虎歸山不成?
司馬懿故作大驚,急回身道:將軍怎可偷看某之機密信件?
張合冷笑:天子雖命公為征西大都督,但亦有聖旨,令某統管河西兵馬,提調關中諸將。軍中機密,某有權與聞其要,不謂越製。密信俺便看了,隻問都督,縱敵為何!
司馬懿聽他再無恭敬之意,隻得軟了語氣:非某欲縱敵,實是那孔明詭計多端,防不勝防。此信焉知是否的確?若是陸遜與孔明合謀誘敵,你我豈非又上其當?俗語雲“小心千裏去得,大意寸步難行”,還是不追也罷。
張合見他推三阻四,愈加心疑,說道:公若不追,某願自往。
司馬懿阻道:公性急躁,絕不可去。
張合怒道:都督出關之時,命我為先鋒;今日正是立功之際,卻不用我,何也?
司馬懿無奈,隻好允可,叮囑再三:蜀兵即果真退去,於險阻處也必有埋伏。將軍雖是無敵上將,亦須十分仔細,探明敵情,方可追之。
張合:某征戰半生,甚麽不曉得?都督不必掛慮。大丈夫舍身報國,雖萬死無恨!
司馬懿:公即堅執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某教魏平引二萬馬步兵後行,以防埋伏。本督也引三千兵隨後,以策應將軍萬全。
張合不再聽他囉嗦,轉身出帳,引兵火速望前追趕,魏平隨後而進。追出六十餘裏,休說伏兵,便是掉隊蜀軍傷兵,也見不到半個。
轉過山坡,喊聲大起,關興引軍閃出,與張合交鋒。不上十合,關興撥馬便走。
張合暗道:關興乃蜀之大將,想來便是伏兵;因歸途緊急,故無心戀戰。
蜀兵盡棄衣甲什物,塞滿道路,魏軍皆下馬爭取。張合喝止不住,隻了撇了眾兵,獨率數十騎部將,奮勇追趕。看看天晚,趕到木門道口。
關興漸漸跑之不動,撥回馬來罵道:張合逆賊,何必趕盡殺絕!你放某回去,以後還可相見。要隻顧趕來,今與你決一死戰,再無相見之日!
張合堅信蜀兵已至窮途末路,哪裏理他說三道四?挺槍驟馬上前。
關興揮刀來迎,戰不十合大敗,盡棄衣甲、頭盔,引敗兵望木門道中而走。張合殺得性起,乃驟馬趕來,不知好歹,一頭紮進山穀狹道之中。
此時天色昏黑,一聲炮響,山上火光衝天,大石亂柴滾將下來,阻截兩頭去路。
張合猛醒,大叫一聲:我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合謀矣!
忽聽一聲梆子響,兩側山上萬弩齊發,將張合並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可歎一員無敵大將,竟死於敵我合謀詭計之下。
隨後魏兵追到,見塞了道路,已知張合中計。忽聽山頭上大叫:諸葛丞相在此!
眾軍仰視,隻見孔明立於火光之中,以扇指道:我今本欲射馬,誤中一獐。我敬張合乃是英雄,令你眾人將其屍首運回,報於魏主厚葬罷。上覆司馬仲達:某還要再出祁山,讓他好生等著,早晚必為我所擒。
魏兵獲赦,扛了張合及遇難諸將屍首,回見司馬懿細告前事。
司馬懿假作悲傷不已,仰天歎道:張雋乂身死,乃我未加力阻之過也!
於是收兵回渭濱大營,上報天子。魏主聞張合戰死,令厚葬之,使其子襲爵。
鏡頭轉換,孔明回到漢中。
整軍未畢,忽見尚書費禕飛馬而至,入營問道:中護軍李嚴奏稱軍糧已辦,卻聞丞相無故回師,天子因此命某來問何故。
孔明大疑,不明所以,令人訪察才知:乃是李嚴因軍糧不濟,故妄報吳兵來犯;待聞大兵已回漢中,卻又妄奏天子,遮飾己過。
費禕聞此,半語皆無。孔明大怒,即與部將吳班等聯名上書後主,請求罷黜李嚴。後主覽奏,亦怒氣勃發,詔命將李嚴貶為平民,令遷去梓潼,與蠻夷雜處。
畫外音:李嚴與孔明同為托孤重臣,後主說罷就罷,皆因其不自律,屢次犯錯,卻難怪孔明不能容人。建興四年,孔明初次伐魏,李嚴卻借機求分五郡新建巴州,自任刺史,孔明怒而未允;由是請其鎮守江州,兼催督軍糧,且命陳到製之。前番李嚴重用苟安,致令差些便離間成功,本是大罪,孔明未加追究,令其自醒。再加此次謊報軍情,皆是自作。
處置李嚴已畢,孔明薦奏用李嚴長子李豐為長史,然後辭帝出征。後主依依不舍道: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孔明道:臣受先帝知遇之恩,夢寐之間,未嚐不設伐魏之策。今臣老矣,隨臣慣戰之將也相繼凋零,再過數年,魏兵來伐我時,臣恐連拒敵之將也無。
話猶未了,忽見漢壽亭侯關興之子關統號哭上殿,報父病亡。孔明放聲大哭,昏倒於地,半晌方蘇。後主為之歎息,潸然淚下。
於是下令厚葬,以關統承襲漢壽亭侯爵祿。奏準相父孔明北伐,於北門外設宴送行。
孔明回到漢中,引蜀兵十五萬分五路而進,令薑維、魏延為先鋒,皆出祁山取齊。
馬均來報,木牛流馬已監造齊備,各造五千,共一萬輛,足支十五萬大軍使用。孔明大喜,即令李豐與馬均監運糧草,先於斜穀道口伺候,然後大兵盡舉。
司馬懿聞報孔明又出,遣使複向洛陽告急。魏主曹睿大驚,便問群臣怎生拒敵。
大將軍曹爽奏道:臣舉夏侯淵四子。長名霸,字仲權;次名威,字季權;三名惠,字稚權;四名和,字義權。霸、威二人,弓馬熟嫻;惠、和二人,諳知韜略,皆非夏侯楙可比。可令夏侯霸、夏侯威為左右先鋒,夏侯惠、夏侯和為行軍司馬,共讚軍機,以退蜀兵。
曹睿乃從其請,遣夏侯四兄弟前往河西,聽候大都督司馬懿調遣。並差天使隨軍到渭濱大營,以手詔賜司馬懿道:若諸葛亮軍至,卿宜堅壁固守,勿與交鋒。蜀兵不得誌,必詐退誘敵,卿慎勿追。待彼糧盡,必將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
司馬懿受詔,調集各處軍馬共三十萬,皆來渭濱下寨。又於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橋,令郭淮、孫禮總督隴西軍馬,據北原下寨,深溝高壘,按兵休動。
二將領命,各引兵下寨而去。
孔明複出祁山,以魏延、馬岱為左右先鋒,升吳班為驃騎將軍,假節,命督後軍。
即命馬岱包圍魏將賈嗣、魏平,阻其出營,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源源不斷。
細作報到渭濱大寨,司馬懿即留費曜、戴陵率四千兵把守上邽,自率先鋒夏侯霸、夏侯威渡過渭水安營,並於營後東原築起一城,以防不虞。
諸葛亮見司馬懿大軍已渡渭南,知道強攻不可,即率大軍西行,佯作移軍攻取大散關、隴城等地,再回師進攻司馬懿之狀。
司馬懿召集諸將會議,眾將皆謂諸葛亮欲攻西圍。惟郭淮力謂孔明虛張聲勢,是要讓魏軍回救西圍,其真正目標卻是陽遂,乃請兵前往鎮守。司馬懿未料郭淮能猜透孔明計謀,又不能阻止,無奈允之,令其率一萬精兵去了。
當天夜間,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城中早有防備,未能成功而退。至此,兩軍相持於祁山至渭南之間,戰線交互間錯,連綿數百裏。
孔明在祁山連下五個大寨,自斜穀至劍閣又下十四個大寨,分屯十五萬軍馬。
這日正在帳中,忽哨馬入報:郭淮、孫禮領隴西之兵,於北原下寨。
孔明謂諸將道:魏兵於北原安營者,懼我阻絕隴道也。吾今虛攻北原,卻暗取渭濱。若得渡渭水之南,則進兵不難。
諸將遵令而行。郭淮見孔明來攻,急使人飛報司馬懿。
司馬懿暗怨孔明:我過渭南來接應於你,卻玩甚麽花活,非搞甚麽聲北擊南?
但因夏侯四兄弟在營,不能獨斷專行,於是便喚諸將計議。夏侯惠進言道:孔明以取北原為名,實欲順水來燒浮橋,以攻渭南為實。大都督可令夏侯霸、夏侯威提兵於渭南,待蜀兵至而擊之;又令張虎、樂綝引弓弩手伏於渭水浮橋北岸,休令蜀兵木筏近橋。又令郭淮、孫禮人馬盡伏於半路,引蜀兵來追,卻以弓弩射之。若蜀兵大至,則可如此如此。
司馬懿暗吸一口冷氣:此賊比其父強之多矣!
因諸將盡在,隻可依其所諫安排布置。隻盼孔明智高一籌,能識破此計最好。
鏡頭轉換,蜀兵大出。
孔明引軍出了祁山大營,西行未遠,便重新分兵派將:令魏延、馬岱引兵渡渭水往攻北原,吳班、吳懿引兵乘坐木筏去燒浮橋;王平、張嶷去攻魏國渭濱大營。
眾將領命,分頭依計行事。魏延、馬岱將近北原,四下喊聲大震:左有司馬懿,右有郭淮,兩路魏兵殺來。魏延、馬岱奮力殺出,幸得吳懿救了過岸。
吳班撐筏順水來燒浮橋,卻被張虎、樂綝在岸上亂箭射住,前進不得,眾軍跳水逃命,木筏盡被魏兵奪去。
王平、張嶷不知北原兵敗,直奔到渭濱敵營。
忽聽馬蹄聲疾,背後中軍傳令兵來說:魏延與吳班兩路俱失,丞相教軍馬急回。
王平、張嶷急退軍時,卻被魏兵抄在背後,一齊殺來。混戰一場殺出,折傷大半。
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三路敗兵,見折了萬餘人馬,兩軍又陷於相持,心中憂悶。思想魏國大軍盡集於此,自己獨力難支,忽想起盟友孫權,不知為何至今毫無動靜。當即修書一封,令快馬至成都交與費禕,命其出使東吳,到建業投遞。
費禕持書徑到建業,入見吳主孫權,呈上孔明之書。
孫權拆書視之,見是約請出兵伐魏,以平分天下之意。於是大喜,乃謂費禕道:朕久欲興兵,未得會合蜀主。今既有書到,朕決意親征,請先生回複孔明。
字幕:魏黃龍二年,吳嘉禾三年五月,孫權應蜀漢約請,發兵十萬,三路攻魏。
吳帝孫權召集眾官,親自分兵派將:第一路兵,朕親率大軍六萬入居巢門,取魏國合肥新城;第二路兵,陸遜、諸葛瑾率兵二萬西出江夏、沔口,北取襄陽;第三路兵,孫韶、張承出兵二萬,東攻廣陵以取淮陰。左中右三軍啟行,共計十萬大軍。
費禕見吳主果然出兵,再三拜謝,告辭而去。因恐別人說不明白,遂親到祁山,報與丞相。孔明大喜,設酒款待費禕,使其自回成都。便集眾將,商議進兵之計。
長史楊儀入告: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費時耗力,勞而無功。
孔明即喚馬均問道:今以木牛流馬運糧,結果如何?
馬均答道:木牛流馬各五千輛,木牛每輛運千斤,流馬每輛可裝八百斤,共九百萬斤糧米,明日便可送到大營。我十五萬大軍,每運一次,足支一月食用。
楊儀聽了,驚訝不止,半信半疑。未料次日,軍糧果至祁山。
孔明令楊儀率五千人,分給各營半月之糧,其餘搬入倉庫,命薑維派重兵防守。眾軍見那萬輛木牛流馬布滿山穀,蔚為壯觀,不由歡呼雷動。
楊儀站立高阜監督,見運糧兵將那木牛流馬操縱自如,直接推糧入庫,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嶺,各盡其便。眾軍欣喜異常,聞是馬均校尉設計創製,無不驚為巧奪天工。
孔明即令右將軍高翔,自此後引一萬兵夫駕著木牛流馬,自劍閣直抵祁山大寨,往來搬運糧草,供給蜀兵之用。
司馬懿在渭濱大營,算計孔明糧草將盡,又不見其來打寨,枯坐帳內憂悶,無計可施。
忽聽哨馬報說:蜀兵用木牛流馬轉運糧草。人不大勞,牛馬不食。
司馬懿又驚又喜,口中卻斥道:胡說!世間焉有此事!
急喚張虎、樂綝分付:你二人各引五百軍,從斜穀小路抄出;待蜀兵驅過木牛流馬,任他過盡,襲其後隊,搶他三五匹便回。不要戀戰,切記切記。
二將依令,各引五百軍伏在穀中,果然搶了數匹木牛流馬,驅回本寨。司馬懿看了,不知要領,環顧眾將歎道:此物絕非人為,乃是神工。孔明有神仙相助,我等如之奈何?
忽身側一將說道:豈有神仙之說?此必是馬均所造。(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