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32年,楚惠王薨逝,在位五十七年,是楚國在位最長君王。
楚惠王名章,羋姓熊氏,楚昭王之子,母為越王勾踐之女。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被吳國重創後得以迅速複蘇。
又先後平定白公勝之亂,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複又成為南方強霸。至此去世,其子楚簡王繼位。
墨子聞而歎息終日,欲親往楚國吊喪,隻因山水迢迢,終未成行。
楚惠王薨逝之際,周天子貞定王亦於同年駕崩,在位四十九年。
周貞定王共有四子,長子去疾,次子叔,三子嵬,四子揭。遺命長子姬去疾繼位,是謂周哀王。三個月後,次子姬叔弑兄篡位,史稱周思王。
又五個月後,三子姬嵬又弑次兄篡位,史稱周考王。
姬嵬篡位之後,憂慮以弟弑兄前事重現,次劃王畿河南之地為邑,封四弟姬揭於王城,再建西周國。其疆域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史稱姬揭為西周桓公。
此時越國日益強大,滅亡滕國,開始向中原發展。
周考王二年,乃是晉哀公十八年,秦躁公四年,楚簡王元年。
晉哀公封鄴城與執政正卿魏斯,作為魏氏邑陪都。
魏斯居心叵測,勵精圖治,招募李克、吳起、西門豹等一批人才,且拜儒家孔氏門徒子夏為師,自立卿府,與晉公室分庭抗禮。
次年,晉哀公薨,子姬柳繼立,是為晉幽公。
韓虎與魏、趙合謀,隻以絳州、曲沃二邑留為幽公俸食,餘地皆由三家分有之,號曰三家分晉。幽公較其父更為懦弱,反以公室之尊,往三家卿府朝見,晉國君臣之分倒置。
三家分晉之事傳入齊國,齊相田盤聞而仿效,亦使兄弟宗人盡為大夫,瓜分齊國公室;並遣使致賀魏、趙、韓三晉,私下通好,不複以公室名義。自是齊、晉兩國外交,皆由田氏及趙、韓、魏四家遣使出國往來,齊、晉之君拱手,便如木偶而已。
是年周考王再封其弟揭之子姬班於鞏,因在王城之東,號曰東周公,而稱姬揭為西周公。此乃東、西二周並立之始,周天子考王成為垂拱傀儡之君。
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儒門弟子曾參病死,享年七十一歲。
曾參乃是夏禹後代,出於姒姓曾氏,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
其父名曾點,字皙,父子二人同拜孔子為師。
曾參乃儒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後世尊為“宗聖”,配享孔廟前四,僅次於“複聖”顏淵。孔子臨終,曾將孫子思托付曾參,命其擔起教導之責
子思者,乃是孔子之子孔鯉遺孤。遂拜曾參為師,成就子思之儒一派。曾參臨終,想起身下臥席乃是季孫氏所贈,說道:我一生未做大夫,不應鋪此席!
遂命諸子撤換,然後寢終。
《論語》在曾參主持之下得以編纂成功,開始結集發行。
曾參在孔門弟子地位原本不高,直到顏淵配享孔子之後,才升為“十哲”之一。中唐以後,隨其再傳弟子孟子成為“亞聖”,曾參作為師祖,地位方才隨之步步高升。到明世宗時改稱“宗聖”,至此曾參得與孔子、顏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
鏡頭閃回,補敘曾參。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其父病故之時,曾參淚如湧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後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其後事母,愈加孝順。
曾子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止,望兒不還,乃齧咬自己手指。便當此時,曾參在山中忽覺心痛,遂負薪以歸,跪問其故。
曾母道:我聞母子連心,因家中有急客至,故齧指以悟汝爾。
此事載於《二十四孝》,曾參也因此而成為中國古代孝子典範,傳頌至今。
齊國欲聘曾參為卿,其因家有老母之故,辭而不就。
聘使:則若母在,先生便不出仕乎?
曾參:然也。世人對待父母先祖,宜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
曾妻往市中交易,幼子隨後,哭泣不止。
妻為止子哭,遂哄之曰:你若止哭,回家之後為你殺豬吃肉。
其子大喜,果然止泣。
妻自市中歸來,將此事當作笑話,訴於丈夫。曾子聞聽二話不說,便欲捕彘殺之。
曾妻大驚,急勸止道:特與嬰兒相戲,以阻其哭鬧,緣何就此當真?
曾子:雖是嬰兒,亦不能謊言相戲。嬰兒雖非有智,然待父母而學,並聽父母之教。今以戲言欺之,是教子以後以此戲言欺人也。母欺其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妻聞此,遂不再言。曾子終於殺豬烹彘,以飼其子。
曾子侍坐,孔子問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弟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孔子授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汝今知之乎?
曾子施禮:弟子受教。
周孝王七年,燕成公薨逝。晉上卿魏斯擊秦,敗秦兵於注城。
函穀關尹喜於此年完成《老子》一書,遍傳於道家門徒,影響力堪與《論語》比肩。
次年晉哀公薨,幽公繼位。隨侯姬乙亦薨,壽止四十三歲。隨侯乙又謂曾侯乙,繼父隨侯之位,重建曾國,故為曾國之君,稱曾侯乙。
楚惠王不忘隨國當年相助父親楚昭王複國之恩,聞曾侯之死,遂賜贈曾國鎛鍾器皿萬餘件,皆隨葬於曾侯墓中。
因曾侯乙生前酷愛音樂,故其子即位,命將其樂隊及八個侍女陪葬。另有大量珍貴文物殉葬,包括曾侯乙編鍾、尊盤、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又有大量兵器、漆器、青銅器等,共一萬五千餘件。
尤其曾侯乙編鍾六十五枚,分三層懸掛於鍾架,精減絕倫,價值無法估量,出土後是為一級國寶。上層鈕鍾十九,中、下層甬鍾四十五,鎛鍾一。編鍾音域可達五個八度,中部音區有三個八度,十二律齊備。鍾上還刻有銘文二千八百餘字,以載律音樂理。
曾侯乙死後次年,楚惠王亦即薨逝,子熊中繼位,是為楚簡王。
楚簡王元年,出兵北伐,滅亡莒國,以莒為邑,自此以後,天下諸侯之國又少一個。楚國撤兵後不久,莒邑便為齊國所有。
此時越國之史斷載,中原諸侯國之間亦無戰事。
推其原因,當是墨子率其徒眾遊說列國,提倡兼愛,阻止攻伐之故。
周考王十四年,乃為公元前427年,歲在甲寅。古天文學家根據是年實際天象,完成曆譜《曆術甲子篇》,是謂四分曆。同步啟動“六十甲子”紀年法,以代替歲星紀年。
周威烈王元年,晉國上卿趙獻侯浣繼承父趙襄子位,遷都於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由此趙氏勢力進入中原。
與此同時,晉正卿魏斯遷都大梁,亦入中原。
魏斯遷都之後,聽從謀士翟璜之薦,求賢納士,分別委以重任。乃使屈侯鮒為太子傅,吳起守西河之地,西門豹治理鄴邑;又派樂羊為將,李悝副之,率兵北伐中山。
鏡頭閃回,便說樂羊。
樂羊子者,宋國商丘人。
樂羊有妻甚賢,不知何氏之女。
羊子嚐行夜路還家,於路畔拾得遺金一餅,樂不可支,歸家與妻,情甚得意。
樂羊子妻:妾聞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
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外出未足一年,樂羊歸來,妻跪問還家之故。
樂羊子道:久行懷思妻子,並無它故。
樂羊子妻聞而大怒,乃引剪刀趨向織機,言道: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說畢,毅然將所織之布剪為兩段。
樂羊子感其妻言,既佩且愧,遂複還終業,七年不返。
樂羊子久不還家,妻子及婆母素食度日,倍嚐艱難。時有鄰家之雞誤入樂氏院中,婆婆擒而殺之,於廚下整治燉熟,端與兒媳同食。樂羊子妻對雞不餐,卻潸然而泣。
婆母怪問:賢媳有肉不食,卻對之落淚,卻是何故?
兒媳答道:自傷居貧,不能供養姑婆,竟使盜食別家之雞,為媳羞愧,故而流涕。
樂母大慚,竟棄雞肉不食。
當時商丘城郊有夥盜賊,聞說樂羊子妻美貌,欲搶為壓寨夫人。但又知其貞烈難服,遂先劫持其姑婆。樂羊子妻聞之,立操柴刀出城,來向盜賊要人。
盜首見其敢獨身前來,頗感訝異,遂道:隻要你放下柴刀,並肯服從於我,事可兩全。若不從我,則先殺你姑婆。
樂羊子妻仰天而歎,二話不說,舉刀刎頸而死。盜賊大驚,哄然而散,亦未殺其姑。
樂母請人收屍,並報於官府,太守即命捕殺賊盜,而賜樂羊妻縑帛,以禮葬之,賜號“貞義之婦”。
七年之後,樂羊子學成歸家,母親哭訴兒媳之事,並命孫兒與父相見。樂羊大悲,乃攜母抱子前往晉國絳都,投在魏文子門下,以為食客。
數年之後,樂羊之子樂舒長大成人,忽不辭而別,往中山遊曆,就便留在彼國。樂舒因為才能過人,而被中山君聘用,拜為將軍。
數年之後,中山君以樂舒為將,攻伐魏國邊境。魏文子斯聞報,便使謀士翟璜之子翟靖引兵迎戰。結果翟靖一戰而敗,並被樂舒殺死。
魏文子大怒,欲發兵征伐中山國,以報戰敗之恥。便集群臣,問何人可以為將。
翟璜舉賢不避仇:樂羊子文武兼備,可擔此重任。
魏文子從之,遂命樂羊為將。
朝散之後,近侍私奏:樂羊之子樂舒今在中山國效力,並常有家書寄來,勸其父往彼國做官。雖樂羊未從,然父子情深。當此征伐大事,主公焉可以舉國之兵委之?
魏文子聞言猶豫,遂召樂羊至府,直麵說以此慮,並欲收回兵符。
樂羊子免冠再拜,叩頭出血,裂衣立誓:在此之前,臣子果曾召臣背棄主公,效力於中山之君,然臣知中山君無道,故而厲言辭之。父子之誼,已自斷矣。況大丈夫建功立業,各為其主,倘主公以臣為將,臣豈能以親情而壞公事?主公若不信時,臣請以血明誌!
遂拔佩劍,刺胸出血,濺滿衣襟。
一席話說得魏文子大喜,當即上前扶起,說道:子能自信,寡人焉不信子!
於是不顧朝中眾臣議論,毅然任命樂羊為將,率兵萬餘,往伐中山國。
中山又謂鮮虞,其國君名喚姬窟。聞說魏國起兵來伐,立命鼓須為將,率兵出城,以拒魏師。樂羊見敵眾我寡,己軍且水土不服,遂用緩兵之計,按兵不動,深壘固守月餘。
國內諸卿聞之,大都進言詆毀,說樂羊按兵不動,是因其子在中山,必有通敵之嫌。
魏文子覽奏,置之不理。
月餘之後,樂羊子突然出兵。鼓須不備,一陣而敗,逃歸城中。姬窟大驚,率舉國之眾死守,樂羊長驅直入,兵臨城下。
中山大夫公孫焦進言:可遣樂舒登城,勸其父歸降或退兵。如若不然,既可殺之,以亂樂羊之心。
中山君從之,便令樂舒上城,勸說其父退兵。
樂舒進言:家父忠魏,便似臣忠於中山。昔臣屢次致書召之,猶不肯來;今各為其主,臣複勸說何益?此必有仇臣者獻計,以使主公殺臣,主公不可聽之。
中山君不聽,強令樂舒上城。
樂舒萬不得已,乃登臨城頭,大呼其父。
樂羊驅車上前,不待樂舒開口,便厲聲責道:君子不居危國,不臣亂朝。逆子恃勇殺人,叛逃祖國在先;又貪生怕死,蠱惑生父於後。今我奉命討伐中山,尚有何說?你速稟中山之君,令其速降,我父子尚有相見之日!
樂舒答道:但求父親能緩攻一月,容我君臣計之。
樂羊答允,約兵退後十裏紮營,以待城內消息。中山君見樂舒勸說起效,樂羊退兵,於是大喜,既不備戰,更不準備投降。一月之後,樂羊派人來催,中山君依舊命樂舒支吾,如是者三。自樂羊出兵中山,至此將及三年,其城不下。
中山君笑道:魏軍必是糧盡,不能戰矣。
聞說樂羊三讓其子,百日不戰,魏氏群臣嘩然,再次紛紛上書,要求解除樂羊兵權。魏文子將奏疏皆者壓下,隻是時時遣使而出,北上勞軍。
樂羊對來使道:主公隻勞軍而不催戰,是知樂羊之意。今盛夏酷熱已過,暑氣漸消,可一鼓而下中山也。
於是第四次兵臨城下。中山君又派樂舒登城,要求緩兵,樂羊不聽,命令擂起戰鼓,大舉攻城。前番進言者再次獻計,中山君從之,乃使刀手綁縛樂舒,登城交涉,逼迫樂羊退兵,否則立斬不赦。樂舒站立城頭,大呼父親救命。
樂羊子罵道:不肖之子!我予你三月之久,不思逃歸,此番禍已臨頭,乞憐何益?
於是不理兒子哀號,下令繼續攻城。
中山君見事緊急,無計可施,問道:如此奈何?
進諂者道:可立斬樂舒,以其肉熬羮,裝入瓦缶,縋缶下城,送於樂羊,以亂彼心。若樂羊急火攻心,指揮失宜,我便可出城擊之,必獲全勝。
中山君荒悖,下令依言而行。於是便殺樂舒,以肉羹饗饋樂羊。
守城將士:若不停止攻城,並將樂舒妻子殺害,公將斷子絕孫矣!
樂羊接過瓦缶,對之罵道:不肖之子,該當如此下場!
竟將其羮一飲而盡。隨後摔碎瓦缶,向城上喝道:承蒙中山君獻羮!我軍中也有烹羮之鼎,以待君肉。
忍悲複登戰車,攻城愈急。魏軍見主帥之子被烹,無不怒火萬丈,紛紛舍生忘死,蟻附登城。中山君見事不妙,知道大勢已去,乃大罵獻計者,下城回宮,自縊而死。中山國軍民見君已死,開城投降。樂羊子率軍入城,遂滅中山之國。
於是懸榜安民,派官值守。又歇兵數日,其後整頓軍馬,凱旋而歸。
征伐中山之戰,自魏文子三十八年發兵,至四十一年還國,前後三年有餘。雖然戰爭時間甚長,但一舉滅國,卻又驚其甚速。
魏文子聞報中山已滅,不由大喜,親率群臣到城外勞軍。
樂羊下車上前,參拜國君,麵有傲驕之色。
魏文子故作不知,還於城中,升殿視朝,先命人抱出一箱奏疏,賜予樂羊。
樂羊子啟書視之,見每封書中,盡是詆毀自己與兒子通謀,欲降中山君之辭。於是大驚,汗流浹背,拜倒謝罪,再無驕色。
魏文子大笑:孤若疑卿,豈有今日大功?
於是敘論平滅中山之功,大賞隨征將士;更以靈壽賜封樂羊,號為靈壽君。
魏文子既滅中山,就此威勢大盛,隨即任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
鏡頭閃回,補敘李悝。
李悝又名李克,法家代表人物,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受業於子夏弟子,曾申門下,曾為中山相與上地守將。
上地位於河西,因與秦國交界,故此李悝常與秦人交鋒作戰。
時聞晉國正卿魏斯招賢納士,李悝因此放棄上地,通過翟璜推薦,投於魏文子門下。
魏斯得到李悝大喜,立刻引為心腹,並向其當麵問計:孤嚐聞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賢相。我欲拜相,魏成子與翟璜,卿謂孰可?
李悝:臣聞賤者不與貴人謀,疏者不替親者劃。臣職在宮門之外,不敢參議。
魏斯:孤不以先生為疏,先生休辭。
李悝:主公擇相,隻看五事則可,不必再問下臣。
魏斯:未知是何五事?
李悝:一觀其平素所親,再觀其富時所交,三觀其貴時所舉,四觀其不得誌時所為,五觀其貧苦時所棄,足矣!
魏斯:先生且退,我已得國相也。
李悝辭出,來拜好友翟璜。
翟璜:主公召先生問宰相之選,其誰當之?
李悝:某已薦魏成子為相。
翟璜聞言變色:我薦屈侯鮒為太子傅,吳起守西河,西門豹治鄴,樂羊伐中山。先生也是我向主公舉薦,方得重用。我有大功於國,何處不如魏成子者?因何先生反助外人?
李悝答道:子向主公舉薦下臣,是為結黨營私,謀求為相乎?魏成子千鍾俸祿,十分之九用於外人,隻餘其一用在自家。又為主公聘來卜商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三賢,均被主公奉以為師。公所薦五人,君主皆任為臣下,怎與魏成子相比?
翟璜聞而動容,再拜道:翟璜淺薄,願終身以先生為師。
魏成子,乃魏桓子駒子,魏文子斯之弟。乃任魏相,使魏氏大興,強於韓、趙二家。然而其後不久,魏成子便向魏文子告老請辭。
魏文子:皆為我魏氏家業為計,弟辭相為何?
魏成子:正是為魏氏家業之故,弟方辭之,以讓賢者。臣弟為相,隻有守土之力,並無外拓之能。主公若圖霸天下,必用李悝為相不可。
魏文子信以為然,遂拜李悝為相。李悝再三推辭,魏文子再四不肯。
李悝:主公若使悝為相,須付臣專任之權,以變魏成法。如若不能,為臣請辭,主公可另聘高明。
魏文子大喜道:孤隻主祭祀,政事一任先生所為。
李悝於是走馬上任,開始變法圖強。先改政事吏治,選賢任能,懸榜於市,公布律條:
其一,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罷奪封君大夫在食邑內治民之權,收歸公室。
其二,改革經濟,實行平糴法,以盡地力。統一分配農民耕地,督促農民勤於耕作,增加生產。公室於豐收時平價收購糧食予以儲存,饑荒時平價賣給農民,取有餘以補不足,以防穀物貴而擾民,或賤而傷農。
其三,改革軍事,建立武卒製。對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優秀者,並按不同兵種作戰特點,重新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綜合作戰優勢。
其四,改革法律,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以為魏律。《法經》共分六篇,分別是為《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
畫外音:編訂《法經》,是李悝在法律製度方麵為中國所作重大貢獻。《法經》頒出之後,被魏國一直沿用;後由李悝弟子商鞅帶往秦國,秦律即從《法經》脫胎而成。漢律又承襲秦律,可見《法經》在中國法律史上之重要地位。李悝在魏國變法,是為中國變法之始,從而引發各國變法。其後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李悝變法影響。李悝、商鞅、吳起以至後期韓非、李斯等,是謂法家一派,李悝乃是法家門派開山祖師。
李悝變法,數年乃有大成,魏氏富強,為諸侯之冠。
魏文子遂自稱文侯,自為執政卿時紀年,西渡黃河,在少梁築城,欲攻秦國。
魏軍西進,遭遇秦軍抵禦,數年間擴張不果。國相李悝與大夫翟璜聯名上奏,向魏文侯推薦吳起,說其用兵才能,天下無敵。魏文侯從之,遂立拜吳起為將,舉兵伐秦。
魏文侯三十三年,吳起戰勝秦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後乘勝而進,直撲秦國渭河平原咽喉要地鄭邑(陝西華縣),陸續占領王城(今陝西大荔)、合陽、陰晉等城。
吳起由此向北,奪取戎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設置上郡,轄今陝西境內洛河以東,黃河以北,子長以南。
魏國又占陝(今河南三門峽西),控製西方與中原通道,壓製秦國在洛水以西。
鏡頭閃回,話說吳起。
吳起,薑姓吳氏,衛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人,家累萬金,富甲一方。
吳起仗義疏財,為求人生發展,到處奔走,謁見諸侯,以圖出身進用。但直至花光家產,也未得到列國重用,遭到鄉人譏笑。
吳起氣憤不過,怒殺誹謗自己者三十餘人。並對母親發誓:不當卿相,決不回衛!
於是便至魯國,到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就學期間,母親去世,吳起沒有回家奔喪守孝。曾申謂其不孝,不配作儒家門徒,便將其逐出門牆,斷絕師生關係。
吳起離開曾府,更不還家,直至冀州黃山,向王敖祖師學心兵法。
此時王敖雖已開館授徒,但習有大成之者,惟有吳起,堪謂兵家門開山首徒。
吳起在黃山七年,學有大成,乃辭師下山,複至魯國,欲求官職。
此時乃是魯元公十七年,正值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魯元公欲用吳起,但思吳起妻子乃是齊人,由此猶疑。吳起渴望功名,於是殺掉妻子,以向魯侯表示,絕不偏向齊國。
魯元公信之,遂任命吳起為將,迎擊齊國來犯之敵。吳起將自兵家門所學牛刀小試,便大敗齊軍,一戰揚威於齊魯二國。
因見魯公室之權皆在三桓手中,吳起為取更大功名,遂棄元公,轉投季孫氏門下,為其家臣。魯元公大怒,免去吳起所任公室官職。
其後未久,季孫氏被賓客被殺,吳起由此去魯奔魏。
魏文侯見吳起來投,因聞其殺妻求官之事,故而十年不予重用。直至三十三年,因國相李悝及大夫翟璜力薦,這才得以為將,率兵伐秦。
閃回結束。魏文侯三十八年,經過五年連戰,吳起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並築臨晉、元裏二城。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與普通士卒同止共食,不分尊卑;夜睡田埂,以樹葉遮身,故深受士卒愛戴。次年,魏國全部占有秦國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
經翟璜再次推薦,吳起擔任首任河西郡守,終成封疆大吏。由此始為卿相,完成當年對母親所許誓言。可惜老母墓木已拱,看不到兒子今日風光。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複向子夏學習儒家思想;並改革魏國兵製,與國相李悝共創武卒製。為抵禦秦國反攻,又築吳城,在今山西孝義西南。
吳起經營河西,其功甚巨。
魏文侯為使西河之地永為魏國西境,請國師子夏親自坐鎮西河。
子夏奉命,遂帶弟子齊人公羊高、魯人穀梁赤、魏人段幹木前往,並與師兄子貢弟子田子方聯手,在此講學布道,形成著名儒家西河學派。
子夏是孔子門下著名弟子,姒姓卜氏,名商,字夏,南陽郡溫邑(今河南溫縣黃莊鎮卜楊門村)人。名列孔門七十二賢,更為孔門十哲之一,被世人尊稱卜子,而不稱名。
子夏個性陰鬱勇武,好與賢己者處,在孔子門下以善文學著稱。曾任莒父縣令,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思想,主張“做官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民效勞”。
孔子去世後,麵對孔門喪亂,子夏遂前往魏國,收李悝為弟子,且被魏文侯尊為國師。吳起棄儒學兵,建功立業歸來,複拜子夏為師,再為儒家弟子。
畫外音:子夏為孔子晚年弟子,故不似顏回、曾參等嚴守孔子之道,而頗具經世傾向。亦不再關注克己複禮,而是依據當世之政,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以經國治世。子夏是繼孔子後係統傳授儒家經典第一人,對儒家文獻流傳做出重大貢獻,被譽為傳經鼻祖。其在西河講學意義重大,不僅對秦、楚、趙、魏懷化易俗,更培育出大批治世良材,催生法家。
子夏傳《易》,並作《子夏易傳》傳世。既熟知《易》之象數、卦氣等仲尼古義,又能創發“觀其德”新義,將易學發揚光大。除《易》經之外,子夏於諸經也皆有鑽研,尤善於《詩》、《樂》,又研習《尚書》。又發揮《春秋》微言大義,弟子所作《公羊傳》及《穀梁傳》,都出於子夏親口傳授。孔子述而不作,隻參與整理編訂六經;而子夏所傳經學,則對弘揚孔子學說起到關鍵作用。在孔子去世後六七十年間,子夏辦學成就與影響最大。
子夏門下弟子,除法家之祖李悝,兵家奇才吳起,更有衛人商鞅,魏人範睢。縱橫家門徒張儀,下山之後亦曾拜子夏為師,討教儒法之學。
子夏亡於魏文侯四十七年,終壽於一百單八歲。
鏡頭轉換,按下李悝變法,卜商授儒,複說列國之事。
周威烈王八年,郯國為越國所滅,國境並入越國為縣。
同年齊國滅薛,齊相陳恒子田常擒執薛君,放置舒州,並改舒州名為徐州。自此之後,薛國即為齊國下邑,封給相國靖郭君田嬰為食邑;田嬰死後,孟嚐君田文繼封於薛。
次年晉侯患疾,請醫家掌門秦國醫和診治。醫和號其脈象,診斷曰: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生,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甾。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疾入膏肓,不可治也。
畫外音:醫和此論,乃為陰陽學說起源。醫和乃是神醫扁鵲再傳弟子,與師弟醫緩並肩齊名,使上古醫道臻於大成,並創脈學傳世。
其後未久,晉幽公果然病逝,子姬止即位,是為晉烈公。
晉國韓氏都邑原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於此時遷到宜陽(今宜陽韓城);至韓景候時,又遷至陽翟(今禹州),就為韓國之都。
周威烈王十四年,齊國瘟疫大起。齊人不識其病,舉國恐慌。以今之醫學手段觀之,乃為流行感冒,此亦是中國最早關於流感記載。
齊國流感遂為人類所識最古老疾病,同時也是對生命危害最嚴重疾病之一。
周威烈王十八年,齊宣公四十八年,齊國攻陷郕邑。郕君就此失國,國土為齊、魯二國瓜分。遺民為紀念故國,以郕字去除邑旁為氏,遂為“成”姓由來。
齊宣公呂積,在位五十一年病卒,子康公呂貸繼位。
當時諸侯列國,隻知齊國有田氏,不知更有齊君。田襄子死,子田和繼位,是為田莊子,霸權攬政,驕橫甚於乃父。
齊康公灰心喪氣,由是不與朝政。齊國政事皆由田莊子和決斷,是謂田氏亂齊。
魏文侯聞之,乃以討伐不臣為由,與趙、韓二卿聯手,出兵伐齊。
田莊子派兵迎之,不敵三晉之兵,大敗於廩丘(今山東鄆城)。三晉乘勝進擊,於次年攻入齊長城,會於平陰。田莊子無奈,隻得屈身請成。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燕湣公在位二十四年薨逝,子僖公繼立。
是年晉靖公在位,洛陽地震,九鼎傾斜。
趙、魏、韓三卿伐齊歸來,私相計議。
魏文子道:今九鼎震動,周運其將終矣。我等三家雖然立國已久,但猶為晉國之卿,未正名號。何不乘此王室衰微之際,遣使請命周王,求為諸侯?天子畏吾三家之強,不敢不許。如此則名正言順,既有富貴之實,而無篡奪之名,豈不美哉?
韓、趙二卿齊都鼓掌稱善,三家議決。於是魏遣田文,趙遣公仲連,韓遣俠累為使,前往周室洛陽王城,各齎金帛及土產之物,貢獻於威烈王,乞請冊命為侯伯。
威烈王驚奇問道:三卿既欲為諸侯,何不自立,乃複告於朕何也?
公仲連奏道:以三晉累世之強,自立誠是有餘;必欲稟命,是不敢忘天子之尊耳。王若冊封三晉之君,俾使世篤忠貞,為周藩屏,於王室何不利焉?
周威烈王聞言大悅,即命內史策命,賜趙籍、韓虔、魏斯為侯,各以姓氏為國號,並賜黼冕圭璧全副。
於是韓、趙、魏三家,便奉王命立國。趙國建都中牟,韓國建都陽翟,魏國建都安邑,各立宗廟社稷,遣使遍告列國。列國亦多致賀,惟秦國棄晉附楚,獨不遣使致賀。
周威烈王在位二十四年崩,子姬驕繼立,是為周安王。
韓、趙、魏三家立國之後,又聞周天子崩,便共廢晉靖公為庶人,遷於純留居住,繼而瓜分晉室餘地。晉自唐叔傳至靖公,凡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此便是所謂“三家分晉”。自此之後,春秋時期徹底結束,正式進入戰國時代。
新興之魏,乃是戰國初期諸侯國中,率先第一發起改革者,亦就此成為第一強國。
魏文侯乃召四方賢士,以治魏國。於是文有李克、翟璜、田文、任座;武有樂羊、吳起、西門豹,濟濟列滿朝綱。當時人才之盛,無出魏國之右者。
秦人因趁晉國三分之際,屢次加兵於魏,但皆為吳起擊敗。
翟璜見西部邊境不安,進言魏文侯:秦國屢次來犯,全仗吳起備之;東方諸國若來,則誰任之?主公既知樂羊之能,奈何不使其將兵備邊,而縱其安閑於中山國中,盡享清福?
文侯聞奏,笑而不答。翟璜出朝,正逢李克,便將此事告之,並怪主公不答。
李克笑道:樂羊雖然善兵,然不愛其子,為取功名,當眾餐飲親子之肉。對親生骨肉尚且如此,況對君父?此管仲所疑易牙之忠,諫止桓公重用之諫也。(本集完)
楚惠王名章,羋姓熊氏,楚昭王之子,母為越王勾踐之女。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被吳國重創後得以迅速複蘇。
又先後平定白公勝之亂,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複又成為南方強霸。至此去世,其子楚簡王繼位。
墨子聞而歎息終日,欲親往楚國吊喪,隻因山水迢迢,終未成行。
楚惠王薨逝之際,周天子貞定王亦於同年駕崩,在位四十九年。
周貞定王共有四子,長子去疾,次子叔,三子嵬,四子揭。遺命長子姬去疾繼位,是謂周哀王。三個月後,次子姬叔弑兄篡位,史稱周思王。
又五個月後,三子姬嵬又弑次兄篡位,史稱周考王。
姬嵬篡位之後,憂慮以弟弑兄前事重現,次劃王畿河南之地為邑,封四弟姬揭於王城,再建西周國。其疆域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史稱姬揭為西周桓公。
此時越國日益強大,滅亡滕國,開始向中原發展。
周考王二年,乃是晉哀公十八年,秦躁公四年,楚簡王元年。
晉哀公封鄴城與執政正卿魏斯,作為魏氏邑陪都。
魏斯居心叵測,勵精圖治,招募李克、吳起、西門豹等一批人才,且拜儒家孔氏門徒子夏為師,自立卿府,與晉公室分庭抗禮。
次年,晉哀公薨,子姬柳繼立,是為晉幽公。
韓虎與魏、趙合謀,隻以絳州、曲沃二邑留為幽公俸食,餘地皆由三家分有之,號曰三家分晉。幽公較其父更為懦弱,反以公室之尊,往三家卿府朝見,晉國君臣之分倒置。
三家分晉之事傳入齊國,齊相田盤聞而仿效,亦使兄弟宗人盡為大夫,瓜分齊國公室;並遣使致賀魏、趙、韓三晉,私下通好,不複以公室名義。自是齊、晉兩國外交,皆由田氏及趙、韓、魏四家遣使出國往來,齊、晉之君拱手,便如木偶而已。
是年周考王再封其弟揭之子姬班於鞏,因在王城之東,號曰東周公,而稱姬揭為西周公。此乃東、西二周並立之始,周天子考王成為垂拱傀儡之君。
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儒門弟子曾參病死,享年七十一歲。
曾參乃是夏禹後代,出於姒姓曾氏,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
其父名曾點,字皙,父子二人同拜孔子為師。
曾參乃儒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後世尊為“宗聖”,配享孔廟前四,僅次於“複聖”顏淵。孔子臨終,曾將孫子思托付曾參,命其擔起教導之責
子思者,乃是孔子之子孔鯉遺孤。遂拜曾參為師,成就子思之儒一派。曾參臨終,想起身下臥席乃是季孫氏所贈,說道:我一生未做大夫,不應鋪此席!
遂命諸子撤換,然後寢終。
《論語》在曾參主持之下得以編纂成功,開始結集發行。
曾參在孔門弟子地位原本不高,直到顏淵配享孔子之後,才升為“十哲”之一。中唐以後,隨其再傳弟子孟子成為“亞聖”,曾參作為師祖,地位方才隨之步步高升。到明世宗時改稱“宗聖”,至此曾參得與孔子、顏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
鏡頭閃回,補敘曾參。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其父病故之時,曾參淚如湧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後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其後事母,愈加孝順。
曾子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止,望兒不還,乃齧咬自己手指。便當此時,曾參在山中忽覺心痛,遂負薪以歸,跪問其故。
曾母道:我聞母子連心,因家中有急客至,故齧指以悟汝爾。
此事載於《二十四孝》,曾參也因此而成為中國古代孝子典範,傳頌至今。
齊國欲聘曾參為卿,其因家有老母之故,辭而不就。
聘使:則若母在,先生便不出仕乎?
曾參:然也。世人對待父母先祖,宜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
曾妻往市中交易,幼子隨後,哭泣不止。
妻為止子哭,遂哄之曰:你若止哭,回家之後為你殺豬吃肉。
其子大喜,果然止泣。
妻自市中歸來,將此事當作笑話,訴於丈夫。曾子聞聽二話不說,便欲捕彘殺之。
曾妻大驚,急勸止道:特與嬰兒相戲,以阻其哭鬧,緣何就此當真?
曾子:雖是嬰兒,亦不能謊言相戲。嬰兒雖非有智,然待父母而學,並聽父母之教。今以戲言欺之,是教子以後以此戲言欺人也。母欺其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妻聞此,遂不再言。曾子終於殺豬烹彘,以飼其子。
曾子侍坐,孔子問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弟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孔子授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汝今知之乎?
曾子施禮:弟子受教。
周孝王七年,燕成公薨逝。晉上卿魏斯擊秦,敗秦兵於注城。
函穀關尹喜於此年完成《老子》一書,遍傳於道家門徒,影響力堪與《論語》比肩。
次年晉哀公薨,幽公繼位。隨侯姬乙亦薨,壽止四十三歲。隨侯乙又謂曾侯乙,繼父隨侯之位,重建曾國,故為曾國之君,稱曾侯乙。
楚惠王不忘隨國當年相助父親楚昭王複國之恩,聞曾侯之死,遂賜贈曾國鎛鍾器皿萬餘件,皆隨葬於曾侯墓中。
因曾侯乙生前酷愛音樂,故其子即位,命將其樂隊及八個侍女陪葬。另有大量珍貴文物殉葬,包括曾侯乙編鍾、尊盤、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又有大量兵器、漆器、青銅器等,共一萬五千餘件。
尤其曾侯乙編鍾六十五枚,分三層懸掛於鍾架,精減絕倫,價值無法估量,出土後是為一級國寶。上層鈕鍾十九,中、下層甬鍾四十五,鎛鍾一。編鍾音域可達五個八度,中部音區有三個八度,十二律齊備。鍾上還刻有銘文二千八百餘字,以載律音樂理。
曾侯乙死後次年,楚惠王亦即薨逝,子熊中繼位,是為楚簡王。
楚簡王元年,出兵北伐,滅亡莒國,以莒為邑,自此以後,天下諸侯之國又少一個。楚國撤兵後不久,莒邑便為齊國所有。
此時越國之史斷載,中原諸侯國之間亦無戰事。
推其原因,當是墨子率其徒眾遊說列國,提倡兼愛,阻止攻伐之故。
周考王十四年,乃為公元前427年,歲在甲寅。古天文學家根據是年實際天象,完成曆譜《曆術甲子篇》,是謂四分曆。同步啟動“六十甲子”紀年法,以代替歲星紀年。
周威烈王元年,晉國上卿趙獻侯浣繼承父趙襄子位,遷都於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由此趙氏勢力進入中原。
與此同時,晉正卿魏斯遷都大梁,亦入中原。
魏斯遷都之後,聽從謀士翟璜之薦,求賢納士,分別委以重任。乃使屈侯鮒為太子傅,吳起守西河之地,西門豹治理鄴邑;又派樂羊為將,李悝副之,率兵北伐中山。
鏡頭閃回,便說樂羊。
樂羊子者,宋國商丘人。
樂羊有妻甚賢,不知何氏之女。
羊子嚐行夜路還家,於路畔拾得遺金一餅,樂不可支,歸家與妻,情甚得意。
樂羊子妻:妾聞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
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外出未足一年,樂羊歸來,妻跪問還家之故。
樂羊子道:久行懷思妻子,並無它故。
樂羊子妻聞而大怒,乃引剪刀趨向織機,言道: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說畢,毅然將所織之布剪為兩段。
樂羊子感其妻言,既佩且愧,遂複還終業,七年不返。
樂羊子久不還家,妻子及婆母素食度日,倍嚐艱難。時有鄰家之雞誤入樂氏院中,婆婆擒而殺之,於廚下整治燉熟,端與兒媳同食。樂羊子妻對雞不餐,卻潸然而泣。
婆母怪問:賢媳有肉不食,卻對之落淚,卻是何故?
兒媳答道:自傷居貧,不能供養姑婆,竟使盜食別家之雞,為媳羞愧,故而流涕。
樂母大慚,竟棄雞肉不食。
當時商丘城郊有夥盜賊,聞說樂羊子妻美貌,欲搶為壓寨夫人。但又知其貞烈難服,遂先劫持其姑婆。樂羊子妻聞之,立操柴刀出城,來向盜賊要人。
盜首見其敢獨身前來,頗感訝異,遂道:隻要你放下柴刀,並肯服從於我,事可兩全。若不從我,則先殺你姑婆。
樂羊子妻仰天而歎,二話不說,舉刀刎頸而死。盜賊大驚,哄然而散,亦未殺其姑。
樂母請人收屍,並報於官府,太守即命捕殺賊盜,而賜樂羊妻縑帛,以禮葬之,賜號“貞義之婦”。
七年之後,樂羊子學成歸家,母親哭訴兒媳之事,並命孫兒與父相見。樂羊大悲,乃攜母抱子前往晉國絳都,投在魏文子門下,以為食客。
數年之後,樂羊之子樂舒長大成人,忽不辭而別,往中山遊曆,就便留在彼國。樂舒因為才能過人,而被中山君聘用,拜為將軍。
數年之後,中山君以樂舒為將,攻伐魏國邊境。魏文子斯聞報,便使謀士翟璜之子翟靖引兵迎戰。結果翟靖一戰而敗,並被樂舒殺死。
魏文子大怒,欲發兵征伐中山國,以報戰敗之恥。便集群臣,問何人可以為將。
翟璜舉賢不避仇:樂羊子文武兼備,可擔此重任。
魏文子從之,遂命樂羊為將。
朝散之後,近侍私奏:樂羊之子樂舒今在中山國效力,並常有家書寄來,勸其父往彼國做官。雖樂羊未從,然父子情深。當此征伐大事,主公焉可以舉國之兵委之?
魏文子聞言猶豫,遂召樂羊至府,直麵說以此慮,並欲收回兵符。
樂羊子免冠再拜,叩頭出血,裂衣立誓:在此之前,臣子果曾召臣背棄主公,效力於中山之君,然臣知中山君無道,故而厲言辭之。父子之誼,已自斷矣。況大丈夫建功立業,各為其主,倘主公以臣為將,臣豈能以親情而壞公事?主公若不信時,臣請以血明誌!
遂拔佩劍,刺胸出血,濺滿衣襟。
一席話說得魏文子大喜,當即上前扶起,說道:子能自信,寡人焉不信子!
於是不顧朝中眾臣議論,毅然任命樂羊為將,率兵萬餘,往伐中山國。
中山又謂鮮虞,其國君名喚姬窟。聞說魏國起兵來伐,立命鼓須為將,率兵出城,以拒魏師。樂羊見敵眾我寡,己軍且水土不服,遂用緩兵之計,按兵不動,深壘固守月餘。
國內諸卿聞之,大都進言詆毀,說樂羊按兵不動,是因其子在中山,必有通敵之嫌。
魏文子覽奏,置之不理。
月餘之後,樂羊子突然出兵。鼓須不備,一陣而敗,逃歸城中。姬窟大驚,率舉國之眾死守,樂羊長驅直入,兵臨城下。
中山大夫公孫焦進言:可遣樂舒登城,勸其父歸降或退兵。如若不然,既可殺之,以亂樂羊之心。
中山君從之,便令樂舒上城,勸說其父退兵。
樂舒進言:家父忠魏,便似臣忠於中山。昔臣屢次致書召之,猶不肯來;今各為其主,臣複勸說何益?此必有仇臣者獻計,以使主公殺臣,主公不可聽之。
中山君不聽,強令樂舒上城。
樂舒萬不得已,乃登臨城頭,大呼其父。
樂羊驅車上前,不待樂舒開口,便厲聲責道:君子不居危國,不臣亂朝。逆子恃勇殺人,叛逃祖國在先;又貪生怕死,蠱惑生父於後。今我奉命討伐中山,尚有何說?你速稟中山之君,令其速降,我父子尚有相見之日!
樂舒答道:但求父親能緩攻一月,容我君臣計之。
樂羊答允,約兵退後十裏紮營,以待城內消息。中山君見樂舒勸說起效,樂羊退兵,於是大喜,既不備戰,更不準備投降。一月之後,樂羊派人來催,中山君依舊命樂舒支吾,如是者三。自樂羊出兵中山,至此將及三年,其城不下。
中山君笑道:魏軍必是糧盡,不能戰矣。
聞說樂羊三讓其子,百日不戰,魏氏群臣嘩然,再次紛紛上書,要求解除樂羊兵權。魏文子將奏疏皆者壓下,隻是時時遣使而出,北上勞軍。
樂羊對來使道:主公隻勞軍而不催戰,是知樂羊之意。今盛夏酷熱已過,暑氣漸消,可一鼓而下中山也。
於是第四次兵臨城下。中山君又派樂舒登城,要求緩兵,樂羊不聽,命令擂起戰鼓,大舉攻城。前番進言者再次獻計,中山君從之,乃使刀手綁縛樂舒,登城交涉,逼迫樂羊退兵,否則立斬不赦。樂舒站立城頭,大呼父親救命。
樂羊子罵道:不肖之子!我予你三月之久,不思逃歸,此番禍已臨頭,乞憐何益?
於是不理兒子哀號,下令繼續攻城。
中山君見事緊急,無計可施,問道:如此奈何?
進諂者道:可立斬樂舒,以其肉熬羮,裝入瓦缶,縋缶下城,送於樂羊,以亂彼心。若樂羊急火攻心,指揮失宜,我便可出城擊之,必獲全勝。
中山君荒悖,下令依言而行。於是便殺樂舒,以肉羹饗饋樂羊。
守城將士:若不停止攻城,並將樂舒妻子殺害,公將斷子絕孫矣!
樂羊接過瓦缶,對之罵道:不肖之子,該當如此下場!
竟將其羮一飲而盡。隨後摔碎瓦缶,向城上喝道:承蒙中山君獻羮!我軍中也有烹羮之鼎,以待君肉。
忍悲複登戰車,攻城愈急。魏軍見主帥之子被烹,無不怒火萬丈,紛紛舍生忘死,蟻附登城。中山君見事不妙,知道大勢已去,乃大罵獻計者,下城回宮,自縊而死。中山國軍民見君已死,開城投降。樂羊子率軍入城,遂滅中山之國。
於是懸榜安民,派官值守。又歇兵數日,其後整頓軍馬,凱旋而歸。
征伐中山之戰,自魏文子三十八年發兵,至四十一年還國,前後三年有餘。雖然戰爭時間甚長,但一舉滅國,卻又驚其甚速。
魏文子聞報中山已滅,不由大喜,親率群臣到城外勞軍。
樂羊下車上前,參拜國君,麵有傲驕之色。
魏文子故作不知,還於城中,升殿視朝,先命人抱出一箱奏疏,賜予樂羊。
樂羊子啟書視之,見每封書中,盡是詆毀自己與兒子通謀,欲降中山君之辭。於是大驚,汗流浹背,拜倒謝罪,再無驕色。
魏文子大笑:孤若疑卿,豈有今日大功?
於是敘論平滅中山之功,大賞隨征將士;更以靈壽賜封樂羊,號為靈壽君。
魏文子既滅中山,就此威勢大盛,隨即任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
鏡頭閃回,補敘李悝。
李悝又名李克,法家代表人物,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受業於子夏弟子,曾申門下,曾為中山相與上地守將。
上地位於河西,因與秦國交界,故此李悝常與秦人交鋒作戰。
時聞晉國正卿魏斯招賢納士,李悝因此放棄上地,通過翟璜推薦,投於魏文子門下。
魏斯得到李悝大喜,立刻引為心腹,並向其當麵問計:孤嚐聞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賢相。我欲拜相,魏成子與翟璜,卿謂孰可?
李悝:臣聞賤者不與貴人謀,疏者不替親者劃。臣職在宮門之外,不敢參議。
魏斯:孤不以先生為疏,先生休辭。
李悝:主公擇相,隻看五事則可,不必再問下臣。
魏斯:未知是何五事?
李悝:一觀其平素所親,再觀其富時所交,三觀其貴時所舉,四觀其不得誌時所為,五觀其貧苦時所棄,足矣!
魏斯:先生且退,我已得國相也。
李悝辭出,來拜好友翟璜。
翟璜:主公召先生問宰相之選,其誰當之?
李悝:某已薦魏成子為相。
翟璜聞言變色:我薦屈侯鮒為太子傅,吳起守西河,西門豹治鄴,樂羊伐中山。先生也是我向主公舉薦,方得重用。我有大功於國,何處不如魏成子者?因何先生反助外人?
李悝答道:子向主公舉薦下臣,是為結黨營私,謀求為相乎?魏成子千鍾俸祿,十分之九用於外人,隻餘其一用在自家。又為主公聘來卜商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三賢,均被主公奉以為師。公所薦五人,君主皆任為臣下,怎與魏成子相比?
翟璜聞而動容,再拜道:翟璜淺薄,願終身以先生為師。
魏成子,乃魏桓子駒子,魏文子斯之弟。乃任魏相,使魏氏大興,強於韓、趙二家。然而其後不久,魏成子便向魏文子告老請辭。
魏文子:皆為我魏氏家業為計,弟辭相為何?
魏成子:正是為魏氏家業之故,弟方辭之,以讓賢者。臣弟為相,隻有守土之力,並無外拓之能。主公若圖霸天下,必用李悝為相不可。
魏文子信以為然,遂拜李悝為相。李悝再三推辭,魏文子再四不肯。
李悝:主公若使悝為相,須付臣專任之權,以變魏成法。如若不能,為臣請辭,主公可另聘高明。
魏文子大喜道:孤隻主祭祀,政事一任先生所為。
李悝於是走馬上任,開始變法圖強。先改政事吏治,選賢任能,懸榜於市,公布律條:
其一,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罷奪封君大夫在食邑內治民之權,收歸公室。
其二,改革經濟,實行平糴法,以盡地力。統一分配農民耕地,督促農民勤於耕作,增加生產。公室於豐收時平價收購糧食予以儲存,饑荒時平價賣給農民,取有餘以補不足,以防穀物貴而擾民,或賤而傷農。
其三,改革軍事,建立武卒製。對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優秀者,並按不同兵種作戰特點,重新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綜合作戰優勢。
其四,改革法律,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以為魏律。《法經》共分六篇,分別是為《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
畫外音:編訂《法經》,是李悝在法律製度方麵為中國所作重大貢獻。《法經》頒出之後,被魏國一直沿用;後由李悝弟子商鞅帶往秦國,秦律即從《法經》脫胎而成。漢律又承襲秦律,可見《法經》在中國法律史上之重要地位。李悝在魏國變法,是為中國變法之始,從而引發各國變法。其後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李悝變法影響。李悝、商鞅、吳起以至後期韓非、李斯等,是謂法家一派,李悝乃是法家門派開山祖師。
李悝變法,數年乃有大成,魏氏富強,為諸侯之冠。
魏文子遂自稱文侯,自為執政卿時紀年,西渡黃河,在少梁築城,欲攻秦國。
魏軍西進,遭遇秦軍抵禦,數年間擴張不果。國相李悝與大夫翟璜聯名上奏,向魏文侯推薦吳起,說其用兵才能,天下無敵。魏文侯從之,遂立拜吳起為將,舉兵伐秦。
魏文侯三十三年,吳起戰勝秦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後乘勝而進,直撲秦國渭河平原咽喉要地鄭邑(陝西華縣),陸續占領王城(今陝西大荔)、合陽、陰晉等城。
吳起由此向北,奪取戎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設置上郡,轄今陝西境內洛河以東,黃河以北,子長以南。
魏國又占陝(今河南三門峽西),控製西方與中原通道,壓製秦國在洛水以西。
鏡頭閃回,話說吳起。
吳起,薑姓吳氏,衛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人,家累萬金,富甲一方。
吳起仗義疏財,為求人生發展,到處奔走,謁見諸侯,以圖出身進用。但直至花光家產,也未得到列國重用,遭到鄉人譏笑。
吳起氣憤不過,怒殺誹謗自己者三十餘人。並對母親發誓:不當卿相,決不回衛!
於是便至魯國,到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學習儒術。就學期間,母親去世,吳起沒有回家奔喪守孝。曾申謂其不孝,不配作儒家門徒,便將其逐出門牆,斷絕師生關係。
吳起離開曾府,更不還家,直至冀州黃山,向王敖祖師學心兵法。
此時王敖雖已開館授徒,但習有大成之者,惟有吳起,堪謂兵家門開山首徒。
吳起在黃山七年,學有大成,乃辭師下山,複至魯國,欲求官職。
此時乃是魯元公十七年,正值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魯元公欲用吳起,但思吳起妻子乃是齊人,由此猶疑。吳起渴望功名,於是殺掉妻子,以向魯侯表示,絕不偏向齊國。
魯元公信之,遂任命吳起為將,迎擊齊國來犯之敵。吳起將自兵家門所學牛刀小試,便大敗齊軍,一戰揚威於齊魯二國。
因見魯公室之權皆在三桓手中,吳起為取更大功名,遂棄元公,轉投季孫氏門下,為其家臣。魯元公大怒,免去吳起所任公室官職。
其後未久,季孫氏被賓客被殺,吳起由此去魯奔魏。
魏文侯見吳起來投,因聞其殺妻求官之事,故而十年不予重用。直至三十三年,因國相李悝及大夫翟璜力薦,這才得以為將,率兵伐秦。
閃回結束。魏文侯三十八年,經過五年連戰,吳起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並築臨晉、元裏二城。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與普通士卒同止共食,不分尊卑;夜睡田埂,以樹葉遮身,故深受士卒愛戴。次年,魏國全部占有秦國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
經翟璜再次推薦,吳起擔任首任河西郡守,終成封疆大吏。由此始為卿相,完成當年對母親所許誓言。可惜老母墓木已拱,看不到兒子今日風光。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複向子夏學習儒家思想;並改革魏國兵製,與國相李悝共創武卒製。為抵禦秦國反攻,又築吳城,在今山西孝義西南。
吳起經營河西,其功甚巨。
魏文侯為使西河之地永為魏國西境,請國師子夏親自坐鎮西河。
子夏奉命,遂帶弟子齊人公羊高、魯人穀梁赤、魏人段幹木前往,並與師兄子貢弟子田子方聯手,在此講學布道,形成著名儒家西河學派。
子夏是孔子門下著名弟子,姒姓卜氏,名商,字夏,南陽郡溫邑(今河南溫縣黃莊鎮卜楊門村)人。名列孔門七十二賢,更為孔門十哲之一,被世人尊稱卜子,而不稱名。
子夏個性陰鬱勇武,好與賢己者處,在孔子門下以善文學著稱。曾任莒父縣令,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思想,主張“做官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民效勞”。
孔子去世後,麵對孔門喪亂,子夏遂前往魏國,收李悝為弟子,且被魏文侯尊為國師。吳起棄儒學兵,建功立業歸來,複拜子夏為師,再為儒家弟子。
畫外音:子夏為孔子晚年弟子,故不似顏回、曾參等嚴守孔子之道,而頗具經世傾向。亦不再關注克己複禮,而是依據當世之政,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以經國治世。子夏是繼孔子後係統傳授儒家經典第一人,對儒家文獻流傳做出重大貢獻,被譽為傳經鼻祖。其在西河講學意義重大,不僅對秦、楚、趙、魏懷化易俗,更培育出大批治世良材,催生法家。
子夏傳《易》,並作《子夏易傳》傳世。既熟知《易》之象數、卦氣等仲尼古義,又能創發“觀其德”新義,將易學發揚光大。除《易》經之外,子夏於諸經也皆有鑽研,尤善於《詩》、《樂》,又研習《尚書》。又發揮《春秋》微言大義,弟子所作《公羊傳》及《穀梁傳》,都出於子夏親口傳授。孔子述而不作,隻參與整理編訂六經;而子夏所傳經學,則對弘揚孔子學說起到關鍵作用。在孔子去世後六七十年間,子夏辦學成就與影響最大。
子夏門下弟子,除法家之祖李悝,兵家奇才吳起,更有衛人商鞅,魏人範睢。縱橫家門徒張儀,下山之後亦曾拜子夏為師,討教儒法之學。
子夏亡於魏文侯四十七年,終壽於一百單八歲。
鏡頭轉換,按下李悝變法,卜商授儒,複說列國之事。
周威烈王八年,郯國為越國所滅,國境並入越國為縣。
同年齊國滅薛,齊相陳恒子田常擒執薛君,放置舒州,並改舒州名為徐州。自此之後,薛國即為齊國下邑,封給相國靖郭君田嬰為食邑;田嬰死後,孟嚐君田文繼封於薛。
次年晉侯患疾,請醫家掌門秦國醫和診治。醫和號其脈象,診斷曰: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生,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甾。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疾入膏肓,不可治也。
畫外音:醫和此論,乃為陰陽學說起源。醫和乃是神醫扁鵲再傳弟子,與師弟醫緩並肩齊名,使上古醫道臻於大成,並創脈學傳世。
其後未久,晉幽公果然病逝,子姬止即位,是為晉烈公。
晉國韓氏都邑原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於此時遷到宜陽(今宜陽韓城);至韓景候時,又遷至陽翟(今禹州),就為韓國之都。
周威烈王十四年,齊國瘟疫大起。齊人不識其病,舉國恐慌。以今之醫學手段觀之,乃為流行感冒,此亦是中國最早關於流感記載。
齊國流感遂為人類所識最古老疾病,同時也是對生命危害最嚴重疾病之一。
周威烈王十八年,齊宣公四十八年,齊國攻陷郕邑。郕君就此失國,國土為齊、魯二國瓜分。遺民為紀念故國,以郕字去除邑旁為氏,遂為“成”姓由來。
齊宣公呂積,在位五十一年病卒,子康公呂貸繼位。
當時諸侯列國,隻知齊國有田氏,不知更有齊君。田襄子死,子田和繼位,是為田莊子,霸權攬政,驕橫甚於乃父。
齊康公灰心喪氣,由是不與朝政。齊國政事皆由田莊子和決斷,是謂田氏亂齊。
魏文侯聞之,乃以討伐不臣為由,與趙、韓二卿聯手,出兵伐齊。
田莊子派兵迎之,不敵三晉之兵,大敗於廩丘(今山東鄆城)。三晉乘勝進擊,於次年攻入齊長城,會於平陰。田莊子無奈,隻得屈身請成。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燕湣公在位二十四年薨逝,子僖公繼立。
是年晉靖公在位,洛陽地震,九鼎傾斜。
趙、魏、韓三卿伐齊歸來,私相計議。
魏文子道:今九鼎震動,周運其將終矣。我等三家雖然立國已久,但猶為晉國之卿,未正名號。何不乘此王室衰微之際,遣使請命周王,求為諸侯?天子畏吾三家之強,不敢不許。如此則名正言順,既有富貴之實,而無篡奪之名,豈不美哉?
韓、趙二卿齊都鼓掌稱善,三家議決。於是魏遣田文,趙遣公仲連,韓遣俠累為使,前往周室洛陽王城,各齎金帛及土產之物,貢獻於威烈王,乞請冊命為侯伯。
威烈王驚奇問道:三卿既欲為諸侯,何不自立,乃複告於朕何也?
公仲連奏道:以三晉累世之強,自立誠是有餘;必欲稟命,是不敢忘天子之尊耳。王若冊封三晉之君,俾使世篤忠貞,為周藩屏,於王室何不利焉?
周威烈王聞言大悅,即命內史策命,賜趙籍、韓虔、魏斯為侯,各以姓氏為國號,並賜黼冕圭璧全副。
於是韓、趙、魏三家,便奉王命立國。趙國建都中牟,韓國建都陽翟,魏國建都安邑,各立宗廟社稷,遣使遍告列國。列國亦多致賀,惟秦國棄晉附楚,獨不遣使致賀。
周威烈王在位二十四年崩,子姬驕繼立,是為周安王。
韓、趙、魏三家立國之後,又聞周天子崩,便共廢晉靖公為庶人,遷於純留居住,繼而瓜分晉室餘地。晉自唐叔傳至靖公,凡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此便是所謂“三家分晉”。自此之後,春秋時期徹底結束,正式進入戰國時代。
新興之魏,乃是戰國初期諸侯國中,率先第一發起改革者,亦就此成為第一強國。
魏文侯乃召四方賢士,以治魏國。於是文有李克、翟璜、田文、任座;武有樂羊、吳起、西門豹,濟濟列滿朝綱。當時人才之盛,無出魏國之右者。
秦人因趁晉國三分之際,屢次加兵於魏,但皆為吳起擊敗。
翟璜見西部邊境不安,進言魏文侯:秦國屢次來犯,全仗吳起備之;東方諸國若來,則誰任之?主公既知樂羊之能,奈何不使其將兵備邊,而縱其安閑於中山國中,盡享清福?
文侯聞奏,笑而不答。翟璜出朝,正逢李克,便將此事告之,並怪主公不答。
李克笑道:樂羊雖然善兵,然不愛其子,為取功名,當眾餐飲親子之肉。對親生骨肉尚且如此,況對君父?此管仲所疑易牙之忠,諫止桓公重用之諫也。(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