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聲音輕柔,熏得江珩昏昏欲睡。盡管拚命掙紮,可他仍是抵不過藥物的力量,進入了沉沉的安眠……
再次甦醒……
江珩穿上襯衣,仔細係好領帶,帶上公文包出門,打開門的那一剎那,聲音如潮水般從四麵八方湧來,那是來自這棟大樓裏的人們心裏真實的聲音。
他有一項特殊的能力,能窺視別人的心,他不知道,在他踏出門的時候,在不遠的幾個小時後,他會在酒吧遇見一個女人,純真,善良,就此改變他的命運。
他叫江珩,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實驗對象,窺視者第100號。
第七十九談、孟婆湯
“她穿豆青色旗袍,盤髻,翡翠簪。不施脂粉,卻是桃花麵。愛笑,不露齒,別人喚她一聲蘇老闆,她回頭,隻盈盈著望你。我愛極了她的眼睛,卻常常不大敢看,因著對視的那一剎那,像是心事全被她知曉了,總怕我的喜歡將她驚擾。但又希冀她的目光把我洗禮,那樣我整個人都會變得幹淨,如此才配得上與她對麵落座。我從前從未奢望過這種榮耀,是的,我覺得這是種榮耀,可終於有一天,她的目光隻屬於了我,那種感覺,嗬嗬……像是做了一場黃粱美夢,妙不可言啊……”
他說完這話,情不自禁眯起了眼睛,像是看見了過往歲月。那段歲月對於周圍的人來說陌生且遙遠,但他們都有禮貌地不去打擾。此時的小店,氣氛溫和如陽春三月,他沐浴在如此慷慨的理解中,陶醉的表情,幹淨如孩童。他麵前碗裏的湯早就涼了,我很想去提醒一下他,卻被孟婆婆看穿了心事,將我拉住。我知道,孟婆婆從不逼人喝她的湯,哪怕最後這碗湯因著客人主意的改變被倒掉,孟婆婆也隻是嗬嗬一笑。她素來這樣,熬湯,賣湯,向人們要一場心甘情願。遵從天意不如遵從自己的心意,她常這樣說。
其實,從這位老人走入店裏的那一剎那,我便覺得他似乎有那麽一些不同。孟婆婆的這爿小店,藏在陋巷,往來客人魚龍混雜,像他這麽幹淨而來的人,不多。他說他來自香港,口音卻是本地,被我發現後羞澀一笑,才說他原本祖籍是這裏,很多年前也曾居住在這裏,隻是後來……
後來什麽?他沒說,而是坐下向孟婆婆要了一碗湯。他穿著黑色的呢子大衣,戴禮帽,純色圍巾,身上沒有老人特殊的腐朽味道。他不像旁的有錢客人,對油膩膩的飯桌嫌棄,不過我想也許他是來不及反應。因為他的眼神太過飄渺,像是身體活在當下,靈魂卻穿越去了它處。
孟婆婆把湯端上來,他笑笑,客氣一點頭,微傾身子聞了聞碗中香氣,似有些迷醉。我自然驕傲地揚了揚頭,孟婆婆熬的湯沒人不喜歡,我自小在這裏玩耍,最喜歡看客人們臉上迷醉的表情,神魂顛倒,我這樣形容。
可是老人卻沒有如我所願當即嚐一嚐這碗湯,而是輕聲哼起了一段悠揚的曲調,調子古樸而哀傷,瀰漫在小店裏,讓我覺得周圍的景致都變得有些泛黃,孟婆婆往湯裏加了一把料,笑說:“蘇州河。”
老人點了點頭:“蘇州河。”
我知道蘇州河,孟婆婆說蘇州河裏流淌的全都是故事。我扯扯老人的衣角,問他:“爺爺,你是不是想講故事?”
他愣了愣,笑起來,眼睛從渾濁變得明亮:“是啊,倒是有個故事。我想想看……那還是我年輕的時候,曾認識過一個女子,她穿豆青色旗袍,盤髻,翡翠簪。不施脂粉,卻是桃花麵……”
他說,這個女子,名叫蘇沐慈。
那時,舊上海十裏洋場,社會尚且動盪,可擋不住紙醉金迷。蘇州河蜿蜒於此處,沿途好風景,而最好的一處,自夜幕降臨方才展現出美意。那是一家戲樓,也算老字號,出過的名角兒不勝數。縱然有英法租界,外來文化侵擾,可老祖宗的戲曲,地位兀自巋然不動。當時的上流人士,夜生活兩大去處,百樂門燈紅酒綠,或是滿庭芳品茶聽戲。但凡踏得進這兩家的門裏,地位不容小覷,多半的人,從旁路過,看著巨幅海報上精緻的麵容,聽著裏麵偶然傳出的曲聲,搖搖頭,繼續趕路。總有人在風光,亦總有人要生活,畢竟動盪的年代裏,食能果腹,穿能禦寒,不顛沛流離,已是最大幸事。
在這些仰視著巨幅海報的人群裏,有個年輕人,名叫何梓州的,是報社記者。二十出頭的年紀,尚且沒什麽地位,隻得在外跑新聞。抓不抓得到第一手新聞,要憑個人能耐,也要靠些運氣,但何梓州素來運氣沒那麽好,找到的新聞多是家長裏短雞毛蒜皮,所以入社幾年,依然是個小記者。
何梓州自小便常去蘇州河邊玩耍,上海隨著他的成長日益變遷,但有些東西卻是未曾變過的,譬如滿庭芳,譬如滿庭芳的戲,都是從前的味道。受父親影響,何梓州也愛極了聽戲,他尚且幼年時的滿庭芳,門檻還未如此高,父親常帶他去。那時身量小,坐在父親肩頭,看得到戲台和客席全貌。雖說戲子列三教九流,但老藝人有戲骨也有戲魂,也會受得人敬仰,尤其到了後來,時局動盪,這氣節便越發凸顯,民族大義自他們字正腔圓的唱詞中孕育而生,比得許多人高尚,也值得敬佩。
隨著年歲日長,滿庭芳的門檻逐漸變高,何梓州便也少了些樂趣。常常是在報社趕完新聞稿後飢腸轆轆出來,路過滿庭芳,聽到裏麵傳來咿咿呀呀的唱曲兒聲,便不自禁佇了足,靠在陰影裏的牆角閉眼聽上一會兒,便覺得滿足。他看街道燈光下的車水馬龍,心裏想著,若是有一天能進得這裏採訪,便能聽一場戲,該多好。
再次甦醒……
江珩穿上襯衣,仔細係好領帶,帶上公文包出門,打開門的那一剎那,聲音如潮水般從四麵八方湧來,那是來自這棟大樓裏的人們心裏真實的聲音。
他有一項特殊的能力,能窺視別人的心,他不知道,在他踏出門的時候,在不遠的幾個小時後,他會在酒吧遇見一個女人,純真,善良,就此改變他的命運。
他叫江珩,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實驗對象,窺視者第100號。
第七十九談、孟婆湯
“她穿豆青色旗袍,盤髻,翡翠簪。不施脂粉,卻是桃花麵。愛笑,不露齒,別人喚她一聲蘇老闆,她回頭,隻盈盈著望你。我愛極了她的眼睛,卻常常不大敢看,因著對視的那一剎那,像是心事全被她知曉了,總怕我的喜歡將她驚擾。但又希冀她的目光把我洗禮,那樣我整個人都會變得幹淨,如此才配得上與她對麵落座。我從前從未奢望過這種榮耀,是的,我覺得這是種榮耀,可終於有一天,她的目光隻屬於了我,那種感覺,嗬嗬……像是做了一場黃粱美夢,妙不可言啊……”
他說完這話,情不自禁眯起了眼睛,像是看見了過往歲月。那段歲月對於周圍的人來說陌生且遙遠,但他們都有禮貌地不去打擾。此時的小店,氣氛溫和如陽春三月,他沐浴在如此慷慨的理解中,陶醉的表情,幹淨如孩童。他麵前碗裏的湯早就涼了,我很想去提醒一下他,卻被孟婆婆看穿了心事,將我拉住。我知道,孟婆婆從不逼人喝她的湯,哪怕最後這碗湯因著客人主意的改變被倒掉,孟婆婆也隻是嗬嗬一笑。她素來這樣,熬湯,賣湯,向人們要一場心甘情願。遵從天意不如遵從自己的心意,她常這樣說。
其實,從這位老人走入店裏的那一剎那,我便覺得他似乎有那麽一些不同。孟婆婆的這爿小店,藏在陋巷,往來客人魚龍混雜,像他這麽幹淨而來的人,不多。他說他來自香港,口音卻是本地,被我發現後羞澀一笑,才說他原本祖籍是這裏,很多年前也曾居住在這裏,隻是後來……
後來什麽?他沒說,而是坐下向孟婆婆要了一碗湯。他穿著黑色的呢子大衣,戴禮帽,純色圍巾,身上沒有老人特殊的腐朽味道。他不像旁的有錢客人,對油膩膩的飯桌嫌棄,不過我想也許他是來不及反應。因為他的眼神太過飄渺,像是身體活在當下,靈魂卻穿越去了它處。
孟婆婆把湯端上來,他笑笑,客氣一點頭,微傾身子聞了聞碗中香氣,似有些迷醉。我自然驕傲地揚了揚頭,孟婆婆熬的湯沒人不喜歡,我自小在這裏玩耍,最喜歡看客人們臉上迷醉的表情,神魂顛倒,我這樣形容。
可是老人卻沒有如我所願當即嚐一嚐這碗湯,而是輕聲哼起了一段悠揚的曲調,調子古樸而哀傷,瀰漫在小店裏,讓我覺得周圍的景致都變得有些泛黃,孟婆婆往湯裏加了一把料,笑說:“蘇州河。”
老人點了點頭:“蘇州河。”
我知道蘇州河,孟婆婆說蘇州河裏流淌的全都是故事。我扯扯老人的衣角,問他:“爺爺,你是不是想講故事?”
他愣了愣,笑起來,眼睛從渾濁變得明亮:“是啊,倒是有個故事。我想想看……那還是我年輕的時候,曾認識過一個女子,她穿豆青色旗袍,盤髻,翡翠簪。不施脂粉,卻是桃花麵……”
他說,這個女子,名叫蘇沐慈。
那時,舊上海十裏洋場,社會尚且動盪,可擋不住紙醉金迷。蘇州河蜿蜒於此處,沿途好風景,而最好的一處,自夜幕降臨方才展現出美意。那是一家戲樓,也算老字號,出過的名角兒不勝數。縱然有英法租界,外來文化侵擾,可老祖宗的戲曲,地位兀自巋然不動。當時的上流人士,夜生活兩大去處,百樂門燈紅酒綠,或是滿庭芳品茶聽戲。但凡踏得進這兩家的門裏,地位不容小覷,多半的人,從旁路過,看著巨幅海報上精緻的麵容,聽著裏麵偶然傳出的曲聲,搖搖頭,繼續趕路。總有人在風光,亦總有人要生活,畢竟動盪的年代裏,食能果腹,穿能禦寒,不顛沛流離,已是最大幸事。
在這些仰視著巨幅海報的人群裏,有個年輕人,名叫何梓州的,是報社記者。二十出頭的年紀,尚且沒什麽地位,隻得在外跑新聞。抓不抓得到第一手新聞,要憑個人能耐,也要靠些運氣,但何梓州素來運氣沒那麽好,找到的新聞多是家長裏短雞毛蒜皮,所以入社幾年,依然是個小記者。
何梓州自小便常去蘇州河邊玩耍,上海隨著他的成長日益變遷,但有些東西卻是未曾變過的,譬如滿庭芳,譬如滿庭芳的戲,都是從前的味道。受父親影響,何梓州也愛極了聽戲,他尚且幼年時的滿庭芳,門檻還未如此高,父親常帶他去。那時身量小,坐在父親肩頭,看得到戲台和客席全貌。雖說戲子列三教九流,但老藝人有戲骨也有戲魂,也會受得人敬仰,尤其到了後來,時局動盪,這氣節便越發凸顯,民族大義自他們字正腔圓的唱詞中孕育而生,比得許多人高尚,也值得敬佩。
隨著年歲日長,滿庭芳的門檻逐漸變高,何梓州便也少了些樂趣。常常是在報社趕完新聞稿後飢腸轆轆出來,路過滿庭芳,聽到裏麵傳來咿咿呀呀的唱曲兒聲,便不自禁佇了足,靠在陰影裏的牆角閉眼聽上一會兒,便覺得滿足。他看街道燈光下的車水馬龍,心裏想著,若是有一天能進得這裏採訪,便能聽一場戲,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