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晨覺得自己沒有相關專業知識也沒有時間,於是就想到了吳廣輝,認為他將來有可能成為總工程師或院士,是個不錯的人選。
於是他對吳廣輝伸出了手:“你好,吳同學,我是蘇晨。”
吳廣輝也伸出手,笑著說:“蘇晨同學吧,郭教授最近總是提到你,我都快聽膩了。聽說是你推薦了我?真是太感謝了!跟著郭老師一起工作,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你好,我叫吳廣輝。”
握手後,蘇晨轉向郭老師問:“老師,您的那份報告還沒完成嗎?我記得那是去年冬天的事了,現在已經過了半年了。
另外,您今天急著叫我來有什麽事?”
郭老師聽到這個問題,表情變得嚴肅起來,歎了口氣說:“蘇晨,先告訴你一個壞消息,老師生病休息了,‘運十’項目要徹底停止了。”
“啊,怎麽會這樣?”蘇晨驚訝地喊了出來。
這個消息對他來說非常糟糕,意味著國家投入的五億研發資金可能白費了,更重要的是,許多航空人的努力可能也要白費。
他趕緊追問:“具體是怎麽回事?馬總師怎麽了?‘運十’項目不是還沒有最終決定嗎?”
在他印象中,“運十”項目的終止是在1985年2月,當所有的預算用盡,連飛機試飛的油錢都沒有了。
而現在離那個時間點還有兩年多,為什麽郭老師會說得如此確定?
郭偉強沒有馬上回應,而是走到書桌旁,從一堆文件中找到了一份資料,攤開後對蘇晨說:“我讀一段給你聽,你自己判斷。”
“首先,按照我國的民用航空維修規章,任何飛機在放行前都必須具備完整的工程技術文檔,包括適航證書;
其次,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的規定,所有航空器必須通過必要的飛行測試來確認其適航性,但‘運十’的試飛進度遠未達到預定的測試要求;
再者,目前全國範圍內能夠滿足‘運十’起降條件的機場隻有京城、魔都和廣南這幾個地方,這些機場主要服務於國際航班,不適合試驗性飛機使用。
基於以上幾點,我們局認為,在‘運十’獲得適航許可之前,不應將其納入國內長途貨運航線。”
“這是什麽?”
“這是民航總局在今年5月24日給國家經貿委員會的關於‘運十’項目最終評估的報告。”
隨後,她進一步說明:“去年一月份,在‘運十’計劃引發爭議時,民航總局就提出了幾個關鍵問題。
他們指出,‘運十’主要是參照波音707進行測繪與模仿製造,隻是改動了機翼設計,縮短了機身長度,降低了起飛重量及載貨量。
他們還提到,‘運十’仍存在一些重要的技術難題需要解決,要想投入使用還需一段時間。
當時的結論是:即便‘運十’能達到波音707的標準,也隻相當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外的第一代噴氣式客機水平,並且在沒有拿到適航證的情況下,無法接受。”
蘇晨對此早有了解,之前他也曾和郭偉強討論過這一問題。
那麽,這份最新的評估報告又意味著什麽呢?
看到蘇晨滿臉的疑惑,郭偉強解釋說:“民航總局反饋意見後,老馬他們提議,如果不能載客,能不能先用於貨運。因為貨運的安全要求較低,限製也少。你剛才聽到的就是民航局對此提議的正式答複。”
“這麽說,民航局無論如何都不接受‘運十’了?”蘇晨皺著眉頭問。
“看來是這樣。”郭偉強無奈地回答。
“那麽,即使‘運十’通過了部門驗收,也會麵臨沒有買家的情況,是這樣嗎?”
“沒錯,所以我才說,盡管官方還沒宣布,但‘運十’的命運基本已定。”
“那馬總工病休是怎麽回事?”
郭偉強凝視了蘇晨幾秒鍾,緩緩地說:“小晨,你比我更明白人情冷暖,老媽得了什麽病,又是怎麽得的,還需要我多說嗎?”
蘇晨沉默下來,屋內氣氛變得沉重。
過了一會兒,他才開口:“老師,這件事我們早有預見吧?這也是為什麽我醉酒時發牢騷,您向上級提建議,並準備了那份報告,我現在能知道上級的立場嗎?”
“可以,這正是我急著找你的原因。”郭偉強說,“小晨,我們遇到對手了。”
見蘇晨一臉不解,郭偉強接著說:“就在我們提交規劃書的同時,還有其他人去了部裏。”
“誰?”
“米國麥士坦納飛行器公司的總工程師兼亞洲區總裁,張政仲。”
聽到蘇晨這個名字,心裏頓時湧起了一股複雜的情緒。
是他!
真是他!
在蘇晨的記憶裏,網絡上有不少關於“運十”項目終止的不同說法。其中一個版本提到,“運十”項目的終結可能是由一個國際上的策略所導致的,這個策略被認為是由當時民用航空界的大企業——麥士坦納公司執行的,而那個關鍵人物就是張政仲。
麥士坦納公司,原先是兩家獨立的企業——麥氏和道戈,它們的創始人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各自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公司,並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涉足飛機製造業。
二戰期間,米國的航空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麥氏和道戈也在這一時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然而,戰後的和平帶來了訂單的減少,為了生存,兩家公司不得不進行合並。
1967年,麥氏與道戈合二為一,成為米國最大的國防承包商之一,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商用客機製造商。
這家公司生產了許多知名的軍用飛機,比如米國空軍的f-15鷹式戰鬥機和海軍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
而在民用領域,dc係列飛機尤為著名,其中dc-3更是二戰期間盟軍的重要運輸工具,創造了產量超過架的紀錄。
不過,由於管理不善和市場競爭失利,特別是與波音公司在民用客機市場的較量中落敗,最終導致麥士坦納公司在1997年被波音收購。
於是他對吳廣輝伸出了手:“你好,吳同學,我是蘇晨。”
吳廣輝也伸出手,笑著說:“蘇晨同學吧,郭教授最近總是提到你,我都快聽膩了。聽說是你推薦了我?真是太感謝了!跟著郭老師一起工作,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你好,我叫吳廣輝。”
握手後,蘇晨轉向郭老師問:“老師,您的那份報告還沒完成嗎?我記得那是去年冬天的事了,現在已經過了半年了。
另外,您今天急著叫我來有什麽事?”
郭老師聽到這個問題,表情變得嚴肅起來,歎了口氣說:“蘇晨,先告訴你一個壞消息,老師生病休息了,‘運十’項目要徹底停止了。”
“啊,怎麽會這樣?”蘇晨驚訝地喊了出來。
這個消息對他來說非常糟糕,意味著國家投入的五億研發資金可能白費了,更重要的是,許多航空人的努力可能也要白費。
他趕緊追問:“具體是怎麽回事?馬總師怎麽了?‘運十’項目不是還沒有最終決定嗎?”
在他印象中,“運十”項目的終止是在1985年2月,當所有的預算用盡,連飛機試飛的油錢都沒有了。
而現在離那個時間點還有兩年多,為什麽郭老師會說得如此確定?
郭偉強沒有馬上回應,而是走到書桌旁,從一堆文件中找到了一份資料,攤開後對蘇晨說:“我讀一段給你聽,你自己判斷。”
“首先,按照我國的民用航空維修規章,任何飛機在放行前都必須具備完整的工程技術文檔,包括適航證書;
其次,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的規定,所有航空器必須通過必要的飛行測試來確認其適航性,但‘運十’的試飛進度遠未達到預定的測試要求;
再者,目前全國範圍內能夠滿足‘運十’起降條件的機場隻有京城、魔都和廣南這幾個地方,這些機場主要服務於國際航班,不適合試驗性飛機使用。
基於以上幾點,我們局認為,在‘運十’獲得適航許可之前,不應將其納入國內長途貨運航線。”
“這是什麽?”
“這是民航總局在今年5月24日給國家經貿委員會的關於‘運十’項目最終評估的報告。”
隨後,她進一步說明:“去年一月份,在‘運十’計劃引發爭議時,民航總局就提出了幾個關鍵問題。
他們指出,‘運十’主要是參照波音707進行測繪與模仿製造,隻是改動了機翼設計,縮短了機身長度,降低了起飛重量及載貨量。
他們還提到,‘運十’仍存在一些重要的技術難題需要解決,要想投入使用還需一段時間。
當時的結論是:即便‘運十’能達到波音707的標準,也隻相當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外的第一代噴氣式客機水平,並且在沒有拿到適航證的情況下,無法接受。”
蘇晨對此早有了解,之前他也曾和郭偉強討論過這一問題。
那麽,這份最新的評估報告又意味著什麽呢?
看到蘇晨滿臉的疑惑,郭偉強解釋說:“民航總局反饋意見後,老馬他們提議,如果不能載客,能不能先用於貨運。因為貨運的安全要求較低,限製也少。你剛才聽到的就是民航局對此提議的正式答複。”
“這麽說,民航局無論如何都不接受‘運十’了?”蘇晨皺著眉頭問。
“看來是這樣。”郭偉強無奈地回答。
“那麽,即使‘運十’通過了部門驗收,也會麵臨沒有買家的情況,是這樣嗎?”
“沒錯,所以我才說,盡管官方還沒宣布,但‘運十’的命運基本已定。”
“那馬總工病休是怎麽回事?”
郭偉強凝視了蘇晨幾秒鍾,緩緩地說:“小晨,你比我更明白人情冷暖,老媽得了什麽病,又是怎麽得的,還需要我多說嗎?”
蘇晨沉默下來,屋內氣氛變得沉重。
過了一會兒,他才開口:“老師,這件事我們早有預見吧?這也是為什麽我醉酒時發牢騷,您向上級提建議,並準備了那份報告,我現在能知道上級的立場嗎?”
“可以,這正是我急著找你的原因。”郭偉強說,“小晨,我們遇到對手了。”
見蘇晨一臉不解,郭偉強接著說:“就在我們提交規劃書的同時,還有其他人去了部裏。”
“誰?”
“米國麥士坦納飛行器公司的總工程師兼亞洲區總裁,張政仲。”
聽到蘇晨這個名字,心裏頓時湧起了一股複雜的情緒。
是他!
真是他!
在蘇晨的記憶裏,網絡上有不少關於“運十”項目終止的不同說法。其中一個版本提到,“運十”項目的終結可能是由一個國際上的策略所導致的,這個策略被認為是由當時民用航空界的大企業——麥士坦納公司執行的,而那個關鍵人物就是張政仲。
麥士坦納公司,原先是兩家獨立的企業——麥氏和道戈,它們的創始人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各自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公司,並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涉足飛機製造業。
二戰期間,米國的航空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麥氏和道戈也在這一時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然而,戰後的和平帶來了訂單的減少,為了生存,兩家公司不得不進行合並。
1967年,麥氏與道戈合二為一,成為米國最大的國防承包商之一,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商用客機製造商。
這家公司生產了許多知名的軍用飛機,比如米國空軍的f-15鷹式戰鬥機和海軍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
而在民用領域,dc係列飛機尤為著名,其中dc-3更是二戰期間盟軍的重要運輸工具,創造了產量超過架的紀錄。
不過,由於管理不善和市場競爭失利,特別是與波音公司在民用客機市場的較量中落敗,最終導致麥士坦納公司在1997年被波音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