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爺子那兒自有原來打給楊秦氏的那張床榻可以用,季嬋又買了一些木棉花和收集了一些雞毛鴨毛,去除了異味揉軟了,彈得蓬鬆後縫了兩條被子,給了楊老爺子一條後,自己和楊蘭共用一條,雖然底下的床單很薄,但是兩個人可以互相取暖。
白天也是折磨人的,季嬋幾乎都要把自己裹成一個棉球了,還是冷得打哆嗦,她生無可戀的嗬出一口白氣,南方人,真是傷不起啊。
☆、第 20 章
這既往以來,南方的冬天向來比北方冷了許多,因為北方是幹冷,又有暖氣供應再不濟還能盤炕,而南方是濕冷,又冷又下雨,防寒全靠抖腿。季嬋還在讀大學的時候,經常聽到來自北方的同學抱著被子哀嚎,說自己本來是來自北方的一匹狼,卻在南方凍成了狗。
長安地帶雖然屬於北方,但是在這個缺少電氣的時代,這樣的冷季嬋也是受不住的,偏偏她又隻聽過盤炕兩個字,具體怎麽盤她就不知道,但是和火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壁爐她倒是略知一二。
壁爐大概需要煙囪和爐膛,爐膛用耐火的磚砌就可以了,煙囪也是一樣,季嬋和楊老爺子說了一下,對方表示雖然有點難度,但是大概能做。
等壁爐砌好了的時候,季嬋幾乎是不出門的了,每日待在家裏做些家務,其餘的也用不到她。因為怕柴火不夠用,所以隻能省著來,家裏的溫度不說是溫暖如春,但是也比外麵暖和許多,她也不用再包得像個粽子一樣的了。
楊家的壁爐村裏的人還是第一次見,期間楊石上了好幾次門,向老爺子討教了壁爐的做法,自己回家也砌了一個。以前家裏都是用火盆的,但是炭火畢竟貴,捨不得用,要是幹柴又熏得慌,還是壁爐好用,煙氣都順著煙囪排出去了。
楊石家的兒媳婦李嬌兒懷孕了,大概在來年的四五月就能生,孕婦體弱,是熏不得煙的,卻也冷不得的,他家哪怕為了未來的孫兒,也得砌一個壁爐。
楊石家的壁爐砌好了之後,為了感謝楊家,楊石特地提了一條三四斤重的黑魚來,用草繩穿過兩腮提著,黑魚兇猛,即便是沒水了還是直拍尾巴,甩了季嬋一身水。
這個時候能抓到魚可不容易,溪湖裏的水大部分都結冰了,也不知道楊石是從哪弄的,還能抓到這麽大的黑魚,季嬋摩拳擦掌,雙眼發亮,不打算做魚湯了,今天做個水煮魚好好的犒勞一下自己的胃。
第一步先用刀背把魚拍暈刮鱗,魚剁掉頭,從肚子剖開,把裏麵的內髒什麽的都清理幹淨,魚腮也得摳出來,用水沖幹淨後就切薄片,魚支架和魚頭用來熬底湯。
辣椒和蔥薑蒜剁碎了放在一邊,冬天了實在是沒什麽蔬菜,季嬋隻能洗了把菘菜和豆芽,豆腐也切片碼好在一邊,等回頭在一起放,還有芋頭也是切成粗條,蘿蔔削皮切成塊。
辛辣料下鍋爆香,魚片和芋頭一起扔下去炒,等到差不多了就把底湯倒下去,再把蔬菜鋪在上麵,撥出一些炭火讓它火小一點慢慢燉。
“阿姐,熟了嗎?”
楊蘭眼巴巴的盯著鍋裏,季嬋同樣一副饞樣,拿筷子撥了撥魚,把蘿蔔埋底下,“再等會兒。”
出了鍋的水煮魚鮮香微辣,魚片細膩完整,最好吃的還是芋頭,吸足了魚湯,吃在嘴裏味道都化開了。
這道水煮魚盡管比不上她以前吃的,甚至看起來還有點粗糙簡陋,但楊蘭還是吃得肚子滾圓,季嬋也是吃得心滿意足,大呼過癮。
李承幹再一次來到楊家村的時候季嬋正在用小刀挖模具,在她的家鄉,每逢過節就一定要做粿的,粿是一種粳米磨成粉之後做成的糕點,外麵柔軟裏麵包著香甜的花生碎,有的還會包荷蘭豆泥,都是一樣的好吃。
粿的上麵會有印花,是用模具抹了油印上的,粿的形狀大多都是圓形的,攤在芭蕉葉上直接上鍋蒸就行了。
季嬋打算在過年的時候做一次印粿,現在可以先刻模具,這個就不勞煩木匠和楊老爺子了,她自己就能會做。刻刀劃過木頭造出許多細碎的木屑,季嬋鼓起腮幫子一吹,紛紛揚揚落了一地,楊老爺子和李承幹在外麵坐著,季嬋把模具和刻刀一放,進了廚房用布袋子裝了一小袋的番茄籽出來。
布袋是普通的棉麻束口袋,上麵花樣都沒有,拿給李承幹的時候對方還打開倒在手心翻看了一會兒,可惜什麽出奇的地方也沒有,反倒有點像黑芝麻,小小的一粒。
李承幹還記得他第一次來楊家的時候,這裏還是黃土壘的土房子,沒想到才沒過多久楊家就建起了青磚瓦房,還有這屋裏也是熱乎乎暖融融的,明明燒的是炭火木柴,卻半點菸味都沒有,他看著壁爐的構造,仔細地記在腦海裏,又細細問了楊老爺子幾句,打算等回了東宮,也可以仿造一個。
楊蘭學習的進度很快,季嬋已經幾乎沒有什麽可以教她的了,大部分的知識因為和這個朝代明顯的違和不能教,詩詞也不能亂教,季嬋明白,她自己也需要去讀唐代的書籍了,誰讓千年之後屬於這個朝代的東西不是在流失,就是被歷史的長河淹沒,她根本沒有她想像中的那麽了解唐朝,所以才捉襟見肘,畢竟她自己都是個半文盲,還怎麽教學生。
但是書籍是很貴重的,一般人家沒有,也買不起,這是為什麽?第一個是因為書的原材料紙本身就不便宜,還有一個是印刷技術的限製。這個時候的唐朝還是使用的雕版印刷,常常為了印一本書就要刻一本書,費時又費力,成本上去了,賣價自然不會低。
白天也是折磨人的,季嬋幾乎都要把自己裹成一個棉球了,還是冷得打哆嗦,她生無可戀的嗬出一口白氣,南方人,真是傷不起啊。
☆、第 20 章
這既往以來,南方的冬天向來比北方冷了許多,因為北方是幹冷,又有暖氣供應再不濟還能盤炕,而南方是濕冷,又冷又下雨,防寒全靠抖腿。季嬋還在讀大學的時候,經常聽到來自北方的同學抱著被子哀嚎,說自己本來是來自北方的一匹狼,卻在南方凍成了狗。
長安地帶雖然屬於北方,但是在這個缺少電氣的時代,這樣的冷季嬋也是受不住的,偏偏她又隻聽過盤炕兩個字,具體怎麽盤她就不知道,但是和火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壁爐她倒是略知一二。
壁爐大概需要煙囪和爐膛,爐膛用耐火的磚砌就可以了,煙囪也是一樣,季嬋和楊老爺子說了一下,對方表示雖然有點難度,但是大概能做。
等壁爐砌好了的時候,季嬋幾乎是不出門的了,每日待在家裏做些家務,其餘的也用不到她。因為怕柴火不夠用,所以隻能省著來,家裏的溫度不說是溫暖如春,但是也比外麵暖和許多,她也不用再包得像個粽子一樣的了。
楊家的壁爐村裏的人還是第一次見,期間楊石上了好幾次門,向老爺子討教了壁爐的做法,自己回家也砌了一個。以前家裏都是用火盆的,但是炭火畢竟貴,捨不得用,要是幹柴又熏得慌,還是壁爐好用,煙氣都順著煙囪排出去了。
楊石家的兒媳婦李嬌兒懷孕了,大概在來年的四五月就能生,孕婦體弱,是熏不得煙的,卻也冷不得的,他家哪怕為了未來的孫兒,也得砌一個壁爐。
楊石家的壁爐砌好了之後,為了感謝楊家,楊石特地提了一條三四斤重的黑魚來,用草繩穿過兩腮提著,黑魚兇猛,即便是沒水了還是直拍尾巴,甩了季嬋一身水。
這個時候能抓到魚可不容易,溪湖裏的水大部分都結冰了,也不知道楊石是從哪弄的,還能抓到這麽大的黑魚,季嬋摩拳擦掌,雙眼發亮,不打算做魚湯了,今天做個水煮魚好好的犒勞一下自己的胃。
第一步先用刀背把魚拍暈刮鱗,魚剁掉頭,從肚子剖開,把裏麵的內髒什麽的都清理幹淨,魚腮也得摳出來,用水沖幹淨後就切薄片,魚支架和魚頭用來熬底湯。
辣椒和蔥薑蒜剁碎了放在一邊,冬天了實在是沒什麽蔬菜,季嬋隻能洗了把菘菜和豆芽,豆腐也切片碼好在一邊,等回頭在一起放,還有芋頭也是切成粗條,蘿蔔削皮切成塊。
辛辣料下鍋爆香,魚片和芋頭一起扔下去炒,等到差不多了就把底湯倒下去,再把蔬菜鋪在上麵,撥出一些炭火讓它火小一點慢慢燉。
“阿姐,熟了嗎?”
楊蘭眼巴巴的盯著鍋裏,季嬋同樣一副饞樣,拿筷子撥了撥魚,把蘿蔔埋底下,“再等會兒。”
出了鍋的水煮魚鮮香微辣,魚片細膩完整,最好吃的還是芋頭,吸足了魚湯,吃在嘴裏味道都化開了。
這道水煮魚盡管比不上她以前吃的,甚至看起來還有點粗糙簡陋,但楊蘭還是吃得肚子滾圓,季嬋也是吃得心滿意足,大呼過癮。
李承幹再一次來到楊家村的時候季嬋正在用小刀挖模具,在她的家鄉,每逢過節就一定要做粿的,粿是一種粳米磨成粉之後做成的糕點,外麵柔軟裏麵包著香甜的花生碎,有的還會包荷蘭豆泥,都是一樣的好吃。
粿的上麵會有印花,是用模具抹了油印上的,粿的形狀大多都是圓形的,攤在芭蕉葉上直接上鍋蒸就行了。
季嬋打算在過年的時候做一次印粿,現在可以先刻模具,這個就不勞煩木匠和楊老爺子了,她自己就能會做。刻刀劃過木頭造出許多細碎的木屑,季嬋鼓起腮幫子一吹,紛紛揚揚落了一地,楊老爺子和李承幹在外麵坐著,季嬋把模具和刻刀一放,進了廚房用布袋子裝了一小袋的番茄籽出來。
布袋是普通的棉麻束口袋,上麵花樣都沒有,拿給李承幹的時候對方還打開倒在手心翻看了一會兒,可惜什麽出奇的地方也沒有,反倒有點像黑芝麻,小小的一粒。
李承幹還記得他第一次來楊家的時候,這裏還是黃土壘的土房子,沒想到才沒過多久楊家就建起了青磚瓦房,還有這屋裏也是熱乎乎暖融融的,明明燒的是炭火木柴,卻半點菸味都沒有,他看著壁爐的構造,仔細地記在腦海裏,又細細問了楊老爺子幾句,打算等回了東宮,也可以仿造一個。
楊蘭學習的進度很快,季嬋已經幾乎沒有什麽可以教她的了,大部分的知識因為和這個朝代明顯的違和不能教,詩詞也不能亂教,季嬋明白,她自己也需要去讀唐代的書籍了,誰讓千年之後屬於這個朝代的東西不是在流失,就是被歷史的長河淹沒,她根本沒有她想像中的那麽了解唐朝,所以才捉襟見肘,畢竟她自己都是個半文盲,還怎麽教學生。
但是書籍是很貴重的,一般人家沒有,也買不起,這是為什麽?第一個是因為書的原材料紙本身就不便宜,還有一個是印刷技術的限製。這個時候的唐朝還是使用的雕版印刷,常常為了印一本書就要刻一本書,費時又費力,成本上去了,賣價自然不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