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翁同龢撲通一聲跪下,“老臣……老臣隻是為了皇上、為了江山社稷著想,卻無半點私心啊……”
“翁師傅,”光緒語氣馬上軟下許多,“朕並沒有責怪你,朕隻是太著急變法無方,康有為的想法新奇舍舊,朕覺得有必要見他一見,至於採納與否,於治國有無益處,朕自會謹慎斟酌,師傅不必多慮。……起來吧。詔書有勞師傅了,還望師傅速速擬妥。”
翁同龢踉蹌起身,“臣遵旨。”
“對了翁師傅,關於過幾天朕會見外國公使的地點,”光緒忽地提到,“就定在宮裏吧。”
“皇……”翁師傅說話又要跪。
“不要再提什麽祖宗規矩了翁師傅。”光緒像是刻意迴避翁同龢異樣的目光似的,把身子背了過去,“……說一次就夠了。回吧。”
又是這樣的目光。
一個月前,德國親王亨利來訪受到老佛爺接見後,與光緒進行禮節性會麵,進玉瀾堂後行脫帽鞠躬禮。那個時候,皇帝並沒有像那麽多列祖列宗一樣端坐高堂,而是站立著接受了他的鞠躬和贈禮,並且走下禦座,以天子的身份史無前例地向來使第一次伸出了右手。而當短暫的回見結束,他卻看到了翁師傅目光中無以名狀的失望與無以言說的詰責。
師傅……連你都無法接受我嗎。
光緒目送著翁同龢顫巍巍的身影邁過東暖閣對於老人來說有些高的門檻。什麽都沒有再說。
第二天叫起兒,養心殿正殿上諸臣公肅穆到齊。
光緒展開麵前的卷薄,從蘭琴手中接過璽,在左首末尾重重地蓋下了“光緒皇帝之寶”的朱印。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明定國是詔》詔告天下。
頤和園。
“翁師傅,這變法一搞起來,你可是皇上跟前一等一的股肱之臣啊。”
“太後言重了。”
“笑話,你都不敢當,這滿朝文武就再沒一個敢當的了。皇帝四歲跟了你讀書,光是這情分就沒一個比得過你去。更別說這麽多年你掌理戶部的辛勞了。”
“太後言重了,老臣兩代帝師,全都仰仗太後信任垂青有加;這戶部之司理,老臣多年之罪罄竹難書,苦勞都談及不得,何來辛勞之言。太後如此之說,讓老臣如何自處啊。”說著把頂戴花翎摘下捧在胸前,當即跪下。
“翁師傅這是什麽話,快起來。怎麽好好說著話就跪下了。往後皇帝搞變法,興許就學那洋人,把這些個跪拜之禮都廢了呢。”
“老臣惶恐,不懂太後的意思。”
“說句玩笑看把你嚇得……”慈禧正笑著,就聽見外邊兒太監喊“萬歲爺駕到”。
“喲,今兒皇上來得巧了,翁師傅也剛到。”光緒剛一踏進樂壽堂的門檻,就看見翁同龢坐在屋正中椅子上,管帶朝服地捧著頂戴,慈禧歪在暖塌上正用玉滾子滾著臉,招著手讓光緒快來。光緒眉心一皺,快步上前。
翁同龢忙站起身要給光緒行禮,慈禧忙道:“快給翁師傅攙起來,才見我行了禮剛坐下,椅子還沒熱乎呢,又要跪,我這兒又不是外廷,哪兒那麽多跪了又跪的,看了都眼暈。都是皇帝來的不是時候,連讓老臣歇一歇、讓我們說說家常話的功夫都不給。”
光緒攙翁同龢坐了,跪下給慈禧行禮。“兒子來的不是了。請親爸爸恕罪。”
“聽見了吧翁師傅,不是你有罪。萬一將來哪天治你的罪了,沖的也不是你。”慈禧笑道。
光緒、翁同龢便也陪著笑了一陣。
“也別扯閑的了,快給我好好說說,這法你們到底準備怎麽個變法兒。”
“回親爸爸,前幾天剛頒布了詔書,定國是為最緊要,國是既定,萬事才好開展。”
翁同龢接過話來道:“這《明定國是詔》是老臣起草的。”
“哦?翁師傅親自定奪字句,一定是可皇帝心意的了。”
“親爸爸……”
慈禧把玉滾子放進幾上的玫瑰冰露裏,示意翁同龢繼續說。
翁同龢看了看光緒,接著說:“這國是需要明定,法要維新,老臣起草,中心意思是西法不可不講,但聖賢義理之學尤不可忘。”
“好!”慈禧大笑。
光緒一口茶噎在喉。
“不愧為兩代帝師,到底是翁師傅明白!有這樣的良師忠臣,咱們娘倆大可放心了,是不是啊皇帝。”
“……親爸爸說的極是。”
“太後皇上謬誇老臣了,臣當殫精竭慮,為新法為大清鞠躬盡瘁,以報太後皇上隆恩。”
慈禧站起身,親自走到書案邊,取出一個長方形錦盒。“翁師傅,大老遠的還勞你跑過來一趟,這是前兒我從四格格那兒得的,今兒高興賞了你吧。你先退下吧,好好歇一會子去,還有日理萬機的事等著你這首輔大臣呢。”
翁同龢恭恭敬敬接過錦盒,顫顫地支起身子站起來,“謝太後。老臣告退。”
“翁師傅慢走……”光緒說著就讓蘭琴去送。
“嗻,萬歲爺。”蘭琴忙上前攙了翁同龢退出去了。
慈禧又拿起玫瑰露浸過的玉滾子,閉上雙眼,在眉心處上下滾著。“這兩日園子裏暖和多了,皇帝要是覺得宮裏悶就多來住幾日,多陪陪我也好。”
“兒子原本也想多住幾日,隻是變法維新剛剛開始,還是要處處以國事為重。兒子不在宮中,隻怕大臣們推脫倦怠,許多號令雖頒布了卻得不到實際的貫徹,那這法不是還像沒變一樣,維新自然也就新不起來。兒子還年輕,自己也知道難免會有思慮不周考慮不到的地方,但兒子這次真的是想好好做出個樣來,也好對天下黎民有個交代,對咱大清列祖列宗不至於辜負,對親爸爸您才算是大孝。”
“瞧瞧,我才說了一句,皇上就用這麽一大堆教訓起我來了。”
“兒臣不敢。望親爸爸能體諒兒臣的苦衷。”
慈禧笑了,“皇帝現在翅膀硬了,萬事都有自己主張,這是好事啊。我這個做娘的,何談什麽體諒不體諒。由著皇帝去做就是了。走,咱們今兒上畫舫上用午膳去。”
依舊是彩琉璃長桌,占去了絕大空間,再襯著百十來道菜餚,畫舫則顯得狹窄了些。宮裏這麽多年的規矩是,再喜歡吃的東西也絕不能吃第三口。凡是太後皇帝吃了第二口的菜品,馬上就會有專門掌事的太監把這碟子撤走。而且從來不會有人知道太後皇帝喜歡吃什麽、不喜歡吃什麽,在宮裏問這個是犯大忌的。所以靠近北邊的菜餚一般都是禦膳房最新孝敬太後的那十幾樣。
往常隻有除夕這日需要皇帝親自侍膳,但今兒菜一上齊光緒就讓李蓮英下去歇了,自己端著慈禧專用的荷葉點翠皿,安安靜靜地伺候完了一餐飯。之後才在下首坐了,隨便撿了幾口菜。
“翁師傅,”光緒語氣馬上軟下許多,“朕並沒有責怪你,朕隻是太著急變法無方,康有為的想法新奇舍舊,朕覺得有必要見他一見,至於採納與否,於治國有無益處,朕自會謹慎斟酌,師傅不必多慮。……起來吧。詔書有勞師傅了,還望師傅速速擬妥。”
翁同龢踉蹌起身,“臣遵旨。”
“對了翁師傅,關於過幾天朕會見外國公使的地點,”光緒忽地提到,“就定在宮裏吧。”
“皇……”翁師傅說話又要跪。
“不要再提什麽祖宗規矩了翁師傅。”光緒像是刻意迴避翁同龢異樣的目光似的,把身子背了過去,“……說一次就夠了。回吧。”
又是這樣的目光。
一個月前,德國親王亨利來訪受到老佛爺接見後,與光緒進行禮節性會麵,進玉瀾堂後行脫帽鞠躬禮。那個時候,皇帝並沒有像那麽多列祖列宗一樣端坐高堂,而是站立著接受了他的鞠躬和贈禮,並且走下禦座,以天子的身份史無前例地向來使第一次伸出了右手。而當短暫的回見結束,他卻看到了翁師傅目光中無以名狀的失望與無以言說的詰責。
師傅……連你都無法接受我嗎。
光緒目送著翁同龢顫巍巍的身影邁過東暖閣對於老人來說有些高的門檻。什麽都沒有再說。
第二天叫起兒,養心殿正殿上諸臣公肅穆到齊。
光緒展開麵前的卷薄,從蘭琴手中接過璽,在左首末尾重重地蓋下了“光緒皇帝之寶”的朱印。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明定國是詔》詔告天下。
頤和園。
“翁師傅,這變法一搞起來,你可是皇上跟前一等一的股肱之臣啊。”
“太後言重了。”
“笑話,你都不敢當,這滿朝文武就再沒一個敢當的了。皇帝四歲跟了你讀書,光是這情分就沒一個比得過你去。更別說這麽多年你掌理戶部的辛勞了。”
“太後言重了,老臣兩代帝師,全都仰仗太後信任垂青有加;這戶部之司理,老臣多年之罪罄竹難書,苦勞都談及不得,何來辛勞之言。太後如此之說,讓老臣如何自處啊。”說著把頂戴花翎摘下捧在胸前,當即跪下。
“翁師傅這是什麽話,快起來。怎麽好好說著話就跪下了。往後皇帝搞變法,興許就學那洋人,把這些個跪拜之禮都廢了呢。”
“老臣惶恐,不懂太後的意思。”
“說句玩笑看把你嚇得……”慈禧正笑著,就聽見外邊兒太監喊“萬歲爺駕到”。
“喲,今兒皇上來得巧了,翁師傅也剛到。”光緒剛一踏進樂壽堂的門檻,就看見翁同龢坐在屋正中椅子上,管帶朝服地捧著頂戴,慈禧歪在暖塌上正用玉滾子滾著臉,招著手讓光緒快來。光緒眉心一皺,快步上前。
翁同龢忙站起身要給光緒行禮,慈禧忙道:“快給翁師傅攙起來,才見我行了禮剛坐下,椅子還沒熱乎呢,又要跪,我這兒又不是外廷,哪兒那麽多跪了又跪的,看了都眼暈。都是皇帝來的不是時候,連讓老臣歇一歇、讓我們說說家常話的功夫都不給。”
光緒攙翁同龢坐了,跪下給慈禧行禮。“兒子來的不是了。請親爸爸恕罪。”
“聽見了吧翁師傅,不是你有罪。萬一將來哪天治你的罪了,沖的也不是你。”慈禧笑道。
光緒、翁同龢便也陪著笑了一陣。
“也別扯閑的了,快給我好好說說,這法你們到底準備怎麽個變法兒。”
“回親爸爸,前幾天剛頒布了詔書,定國是為最緊要,國是既定,萬事才好開展。”
翁同龢接過話來道:“這《明定國是詔》是老臣起草的。”
“哦?翁師傅親自定奪字句,一定是可皇帝心意的了。”
“親爸爸……”
慈禧把玉滾子放進幾上的玫瑰冰露裏,示意翁同龢繼續說。
翁同龢看了看光緒,接著說:“這國是需要明定,法要維新,老臣起草,中心意思是西法不可不講,但聖賢義理之學尤不可忘。”
“好!”慈禧大笑。
光緒一口茶噎在喉。
“不愧為兩代帝師,到底是翁師傅明白!有這樣的良師忠臣,咱們娘倆大可放心了,是不是啊皇帝。”
“……親爸爸說的極是。”
“太後皇上謬誇老臣了,臣當殫精竭慮,為新法為大清鞠躬盡瘁,以報太後皇上隆恩。”
慈禧站起身,親自走到書案邊,取出一個長方形錦盒。“翁師傅,大老遠的還勞你跑過來一趟,這是前兒我從四格格那兒得的,今兒高興賞了你吧。你先退下吧,好好歇一會子去,還有日理萬機的事等著你這首輔大臣呢。”
翁同龢恭恭敬敬接過錦盒,顫顫地支起身子站起來,“謝太後。老臣告退。”
“翁師傅慢走……”光緒說著就讓蘭琴去送。
“嗻,萬歲爺。”蘭琴忙上前攙了翁同龢退出去了。
慈禧又拿起玫瑰露浸過的玉滾子,閉上雙眼,在眉心處上下滾著。“這兩日園子裏暖和多了,皇帝要是覺得宮裏悶就多來住幾日,多陪陪我也好。”
“兒子原本也想多住幾日,隻是變法維新剛剛開始,還是要處處以國事為重。兒子不在宮中,隻怕大臣們推脫倦怠,許多號令雖頒布了卻得不到實際的貫徹,那這法不是還像沒變一樣,維新自然也就新不起來。兒子還年輕,自己也知道難免會有思慮不周考慮不到的地方,但兒子這次真的是想好好做出個樣來,也好對天下黎民有個交代,對咱大清列祖列宗不至於辜負,對親爸爸您才算是大孝。”
“瞧瞧,我才說了一句,皇上就用這麽一大堆教訓起我來了。”
“兒臣不敢。望親爸爸能體諒兒臣的苦衷。”
慈禧笑了,“皇帝現在翅膀硬了,萬事都有自己主張,這是好事啊。我這個做娘的,何談什麽體諒不體諒。由著皇帝去做就是了。走,咱們今兒上畫舫上用午膳去。”
依舊是彩琉璃長桌,占去了絕大空間,再襯著百十來道菜餚,畫舫則顯得狹窄了些。宮裏這麽多年的規矩是,再喜歡吃的東西也絕不能吃第三口。凡是太後皇帝吃了第二口的菜品,馬上就會有專門掌事的太監把這碟子撤走。而且從來不會有人知道太後皇帝喜歡吃什麽、不喜歡吃什麽,在宮裏問這個是犯大忌的。所以靠近北邊的菜餚一般都是禦膳房最新孝敬太後的那十幾樣。
往常隻有除夕這日需要皇帝親自侍膳,但今兒菜一上齊光緒就讓李蓮英下去歇了,自己端著慈禧專用的荷葉點翠皿,安安靜靜地伺候完了一餐飯。之後才在下首坐了,隨便撿了幾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