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漪無聲》作者:moranshi
文案:
清光緒朝列強入侵,華夏遭難。
光緒帝銳意改革,希望通過變法救亡圖存,卻遭到西太後慈禧無情阻撓打壓。
自光緒親政日起,慈禧即派宦官蘭琴到光緒身邊,即為眼線臥底,將光緒命運牢牢掌握手中。
然而,蘭琴卻悄然對光緒產生了無以名狀的感情,他與皇帝的命運又將如何?
他一世為帝王,卻無一刻自主;
他半生陷兩難,卻無半分背叛。
歷史從來是以成敗論英雄,不求看懂那段歷史,但求懂載湉者二三。
謹以此文,紀念戊戌變法120周年,清德宗逝世110周年。
內容標籤:
搜索關鍵字:主角:光緒 ┃ 配角:蘭琴 ┃ 其它:清末,光緒,載湉
【】
第1章 楔子
百年前的北京冬天是特別冷的。筒子河早早的結了冰。屋頂上的積雪甚至不會像近年來這樣被陽光的熱度變成掛簷的冰溜子,會依然安安靜靜地躺在那兒,讓人誤以為整個紫禁城都是白瓦紅牆。黃昏時候烏雀們的叫聲稀稀的,但是聲響卻特別大,站在景山上都可以聽得到金水橋前的鳥兒們在唱歌。
好像再往北一點,或是再往南一點,都不是這個樣子的。隨便哪裏都比這裏熱鬧些。可實際上,這裏又比哪裏都熱鬧些。並不是現在習慣看到的黃金周湧進四五十萬人的那種熱鬧。而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無形的、稠密的東西在四處遊蕩著。幾百年來被困在高高的、逐漸斑駁了的紅牆內,這些無形的東西便不分晝夜的、窸窸窣窣的發出一些細微如蠅的低吟,擾得誰都不得安睡。尤是到了深夜,這一類低吟便如有什麽磁場般聚集到一起來,夾雜著穿過瓊樓殿宇的風,熱鬧得堪比早先夜夜房事的坤寧宮。
一些不明真相的後人,便以為是這紫禁城裏鬧了鬼怪,盛傳一到夜裏,準能看到提著宮燈的白衣散發女子、走路是沒有腳的雲雲。他們還會煞有介事地說,千真萬確聽到過一些鬼說話的聲音——聽上去像是誰在笑,又像是誰在哭的。
然而即便在這麽冷的、水麵都結了冰的北國冬天,這些低吟還是會潛入水底,沿著金水河一路逆水北上,越過一道道水閘千辛萬苦一直要唱到昆明湖——唱給頤和園的老佛爺聽。可是後來,護城金水河的河神聽這些低低的□□聽得多了,聽得膩了,聽得傷了心——即使是到了最最神清氣爽的中秋——也便不再像早年一樣,張羅著把裏麵的故事快快說給中南海的海神聽,中南海海神自然也無趣再添油加醋地給北海娘娘講,北海娘娘終有一日也膩歪了總跑到後海仙姑那裏去嚼舌根,後海仙姑自己則懶懶地倦倦地睡到來年東風解凍——那些低吟便什麽也不再求了,也自知什麽都求不了,便開始漸漸地沉默下來。
從此,古都北京的水麵便再沒有了漣漪。
我要講的,就是當年被那漣漪推搡著傳誦過的、像笑聲又像哭聲的、眾多故事中的一個。
第2章 仲春相
那大概是一個和風熏人的清晨吧,實際上仲春的北京還沒有多麽暖和,但是,整個養心殿內外已經開始鼓譟起來了。裹著明黃色蘇綢的八抬大轎早早地在宮門外備下了。太監和宮女們輕快而有秩序地穿梭在殿內殿外,做著臨出行前最後的準備。
養心殿二十八歲的主人正在他碩大的穿衣鏡前平伸著雙臂,身旁一個比他年長四五載的太監正為他套上幾層朝服的最後一件——藏藍色穿黃緙絲片金邊朝袍,一個一個係好盤扣,左右各翻好馬蹄袖,然後在他的腰間束上銀鍍金鑲珠紅寶石朝帶,再熟練而小心地把腰上前後的衣褶打勻,又取過伽楠香朝珠搭妥,把那根並不粗大的辮子連同辮穗兒從珠鏈裏繞出來,拿了個蓮花掐絲琺瑯的銀卡子在辮子根兒右邊卡牢,最後才遞上那頂七分重綴珠的絨草麵生絲纓冠。
“這樣會不會顯得太輕噪了些,小蘭子?”接過朝冠戴上,皇帝以一種懷疑的眼神望著鏡中的自己,“這琺瑯卡子還是別戴了吧。”
“怎麽會顯得輕噪呢萬歲爺,這都快趕上祭社稷壇的穿戴啦。”養心殿掌事大太監蘭琴回身拿了個小鏡子,舉到主人頭後,“您看,您這是去見老佛爺,又不是去見什麽外國公使,有了這琺瑯卡子,才顯得跟老佛爺不那麽生分,才顯得您拿老佛爺當心坎子裏的親人……”
皇帝微微側頭,隻輕笑了一聲,“也好。”
“那……是這會兒起駕還是等起了太陽?您不再歇歇嗎?”
“這就走吧,也不覺著累……哦,別忘了把三希堂案子上那兩本書拿著。”
“是用絨布緞子包著的《日本變政考》和《俄彼得變政記》吧,奴才已經叫人把這書跟您要孝敬老佛爺的那對貓眼兒墜子擱一塊兒了。”
“嗯。很好。”皇帝向著殿外微寒的晨霧邁開大步,盡管在蘭琴看起來,他那一夜未睡的身影有些單薄。
眾太監宮女跪地叩頭。“恭送皇上起駕”的聲音有些刺耳地響徹在還沒有睡醒的紫禁城上空。
蘭琴跟到養心殿外,從左手邊掀起轎簾,右手還不忘護著皇帝的頭。
“小蘭子,多虧了你了。” 皇帝在坐進轎子時喃喃地這樣說。
蘭琴低下頭,放下了轎簾。
隨著蘭大掌事右手輕輕地一抬,轎子穩健而迅速地向頤和園顛簸而去。
對於坐在轎中的皇帝來說,這一刻他的心是溫暖的,誇張一點的講,是澎湃的。因為他要做一件親政十年來都沒有做過的事。他要做一件上能光宗耀祖、下能救國安民的事。他要做一件或許能讓自己的陵寢墓碑刻上“聖主明君”的事。他要做一件能令全天下瞧不起、看不上他的人統統低頭閉嘴捲鋪蓋滾蛋的事。他不但要做成,還要做得幹脆,做得漂亮,做得讓四海五洲都景仰。
然而,要做成這件事之前,必須首先爭得一個人的同意。至少,是“不反對”。
今天,他就要先去得到這個“同意”。
是的,他從未如此急切的需要過這樣一個“同意”,有了它,一切的一切都將不再是空想和奢望。他必須得到這個“同意”,她也必須給予這個“同意”。他不容許有失敗,沒有萬一。仿佛隻要有了這樣一個“同意”,功德就此圓滿,大業遂成。
轎子剛出德勝門,太陽就給了個大臉兒。
他微微有些緊張。是澎湃的緊張。也是期許的緊張。甚至帶著些迷醉和癲狂。這種緊張使他消瘦的雙頰不自知地露出了久違的、天真的微笑。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心中那個美好而壯闊的輿圖,就在他麵前一層層一幔幔地鋪開,直鋪到天之涯海之角,彼岸盛開著金色的萬世不枯的花,神佛佇立,列強稱臣,普天歌唱。
“小蘭子,再快一點。”
文案:
清光緒朝列強入侵,華夏遭難。
光緒帝銳意改革,希望通過變法救亡圖存,卻遭到西太後慈禧無情阻撓打壓。
自光緒親政日起,慈禧即派宦官蘭琴到光緒身邊,即為眼線臥底,將光緒命運牢牢掌握手中。
然而,蘭琴卻悄然對光緒產生了無以名狀的感情,他與皇帝的命運又將如何?
他一世為帝王,卻無一刻自主;
他半生陷兩難,卻無半分背叛。
歷史從來是以成敗論英雄,不求看懂那段歷史,但求懂載湉者二三。
謹以此文,紀念戊戌變法120周年,清德宗逝世110周年。
內容標籤:
搜索關鍵字:主角:光緒 ┃ 配角:蘭琴 ┃ 其它:清末,光緒,載湉
【】
第1章 楔子
百年前的北京冬天是特別冷的。筒子河早早的結了冰。屋頂上的積雪甚至不會像近年來這樣被陽光的熱度變成掛簷的冰溜子,會依然安安靜靜地躺在那兒,讓人誤以為整個紫禁城都是白瓦紅牆。黃昏時候烏雀們的叫聲稀稀的,但是聲響卻特別大,站在景山上都可以聽得到金水橋前的鳥兒們在唱歌。
好像再往北一點,或是再往南一點,都不是這個樣子的。隨便哪裏都比這裏熱鬧些。可實際上,這裏又比哪裏都熱鬧些。並不是現在習慣看到的黃金周湧進四五十萬人的那種熱鬧。而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無形的、稠密的東西在四處遊蕩著。幾百年來被困在高高的、逐漸斑駁了的紅牆內,這些無形的東西便不分晝夜的、窸窸窣窣的發出一些細微如蠅的低吟,擾得誰都不得安睡。尤是到了深夜,這一類低吟便如有什麽磁場般聚集到一起來,夾雜著穿過瓊樓殿宇的風,熱鬧得堪比早先夜夜房事的坤寧宮。
一些不明真相的後人,便以為是這紫禁城裏鬧了鬼怪,盛傳一到夜裏,準能看到提著宮燈的白衣散發女子、走路是沒有腳的雲雲。他們還會煞有介事地說,千真萬確聽到過一些鬼說話的聲音——聽上去像是誰在笑,又像是誰在哭的。
然而即便在這麽冷的、水麵都結了冰的北國冬天,這些低吟還是會潛入水底,沿著金水河一路逆水北上,越過一道道水閘千辛萬苦一直要唱到昆明湖——唱給頤和園的老佛爺聽。可是後來,護城金水河的河神聽這些低低的□□聽得多了,聽得膩了,聽得傷了心——即使是到了最最神清氣爽的中秋——也便不再像早年一樣,張羅著把裏麵的故事快快說給中南海的海神聽,中南海海神自然也無趣再添油加醋地給北海娘娘講,北海娘娘終有一日也膩歪了總跑到後海仙姑那裏去嚼舌根,後海仙姑自己則懶懶地倦倦地睡到來年東風解凍——那些低吟便什麽也不再求了,也自知什麽都求不了,便開始漸漸地沉默下來。
從此,古都北京的水麵便再沒有了漣漪。
我要講的,就是當年被那漣漪推搡著傳誦過的、像笑聲又像哭聲的、眾多故事中的一個。
第2章 仲春相
那大概是一個和風熏人的清晨吧,實際上仲春的北京還沒有多麽暖和,但是,整個養心殿內外已經開始鼓譟起來了。裹著明黃色蘇綢的八抬大轎早早地在宮門外備下了。太監和宮女們輕快而有秩序地穿梭在殿內殿外,做著臨出行前最後的準備。
養心殿二十八歲的主人正在他碩大的穿衣鏡前平伸著雙臂,身旁一個比他年長四五載的太監正為他套上幾層朝服的最後一件——藏藍色穿黃緙絲片金邊朝袍,一個一個係好盤扣,左右各翻好馬蹄袖,然後在他的腰間束上銀鍍金鑲珠紅寶石朝帶,再熟練而小心地把腰上前後的衣褶打勻,又取過伽楠香朝珠搭妥,把那根並不粗大的辮子連同辮穗兒從珠鏈裏繞出來,拿了個蓮花掐絲琺瑯的銀卡子在辮子根兒右邊卡牢,最後才遞上那頂七分重綴珠的絨草麵生絲纓冠。
“這樣會不會顯得太輕噪了些,小蘭子?”接過朝冠戴上,皇帝以一種懷疑的眼神望著鏡中的自己,“這琺瑯卡子還是別戴了吧。”
“怎麽會顯得輕噪呢萬歲爺,這都快趕上祭社稷壇的穿戴啦。”養心殿掌事大太監蘭琴回身拿了個小鏡子,舉到主人頭後,“您看,您這是去見老佛爺,又不是去見什麽外國公使,有了這琺瑯卡子,才顯得跟老佛爺不那麽生分,才顯得您拿老佛爺當心坎子裏的親人……”
皇帝微微側頭,隻輕笑了一聲,“也好。”
“那……是這會兒起駕還是等起了太陽?您不再歇歇嗎?”
“這就走吧,也不覺著累……哦,別忘了把三希堂案子上那兩本書拿著。”
“是用絨布緞子包著的《日本變政考》和《俄彼得變政記》吧,奴才已經叫人把這書跟您要孝敬老佛爺的那對貓眼兒墜子擱一塊兒了。”
“嗯。很好。”皇帝向著殿外微寒的晨霧邁開大步,盡管在蘭琴看起來,他那一夜未睡的身影有些單薄。
眾太監宮女跪地叩頭。“恭送皇上起駕”的聲音有些刺耳地響徹在還沒有睡醒的紫禁城上空。
蘭琴跟到養心殿外,從左手邊掀起轎簾,右手還不忘護著皇帝的頭。
“小蘭子,多虧了你了。” 皇帝在坐進轎子時喃喃地這樣說。
蘭琴低下頭,放下了轎簾。
隨著蘭大掌事右手輕輕地一抬,轎子穩健而迅速地向頤和園顛簸而去。
對於坐在轎中的皇帝來說,這一刻他的心是溫暖的,誇張一點的講,是澎湃的。因為他要做一件親政十年來都沒有做過的事。他要做一件上能光宗耀祖、下能救國安民的事。他要做一件或許能讓自己的陵寢墓碑刻上“聖主明君”的事。他要做一件能令全天下瞧不起、看不上他的人統統低頭閉嘴捲鋪蓋滾蛋的事。他不但要做成,還要做得幹脆,做得漂亮,做得讓四海五洲都景仰。
然而,要做成這件事之前,必須首先爭得一個人的同意。至少,是“不反對”。
今天,他就要先去得到這個“同意”。
是的,他從未如此急切的需要過這樣一個“同意”,有了它,一切的一切都將不再是空想和奢望。他必須得到這個“同意”,她也必須給予這個“同意”。他不容許有失敗,沒有萬一。仿佛隻要有了這樣一個“同意”,功德就此圓滿,大業遂成。
轎子剛出德勝門,太陽就給了個大臉兒。
他微微有些緊張。是澎湃的緊張。也是期許的緊張。甚至帶著些迷醉和癲狂。這種緊張使他消瘦的雙頰不自知地露出了久違的、天真的微笑。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心中那個美好而壯闊的輿圖,就在他麵前一層層一幔幔地鋪開,直鋪到天之涯海之角,彼岸盛開著金色的萬世不枯的花,神佛佇立,列強稱臣,普天歌唱。
“小蘭子,再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