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符搖搖頭,“長安羽林軍應當能阻擋一陣,若長安當真被圍,隻要未被立刻攻破,向四麵城池求援,各城中的守軍少說也有幾千人,齊會於長安,應當可以抵擋得住。”
“那也實在是過於冒險了。”
“現在太原不知道還要打多久,襄陽也不知道還能再守多久,這已經是個死局了,不冒險解不開。”
趙援問:“王上的意思是,將長安的三萬守軍全部調往襄陽?”
劉符搖搖頭,並未表態,“你以為呢?”
“三萬人全都調走風險過大,”趙援道:“末將以為,是否隻調一萬人,或是一萬五千人,解襄陽之圍?”
陳潛終於開口:“梁軍有八萬大軍,若是援軍派的少,那便無異於給梁軍送去的點心,何談解襄陽之圍?首鼠兩端自來為兵家大忌,臣以為既要冒險,就當冒險到底。”
劉符將手緩緩按在桌案上,“傳我命令,讓丞相發兵去救襄陽——三萬人都派去。讓……讓趙岩,不……”他沉吟片刻,似乎極難抉擇,“讓丞相親自帶兵去救。”
一眨眼到了雨季,太原仍未攻破,這是趙國悉心經營多年的堅城,自然與其他城池不可同日而語。大雨使得河流暴漲,劉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將大軍後撤了一些,然後決開汾水,於秋七月,水淹太原城。
被巨石撞得鬆鬆垮垮的城牆經大水一衝,迅速裂開幾個口子,趙軍與雍軍就在城牆內外圍繞這幾個裂口展開了殊死搏鬥。劉符倚仗著人多,一麵叫人強攻裂口,一麵又讓人乘著小船攻城,水位一漲,雍軍離城頭的距離就縮短了許多,每日都有雍軍爬上城頭,與上麵的趙軍短兵相接。可即便是這樣,依舊沒有大股部隊能沖入城中,控製住城門。
在太原城內外,每天不知要死多少人,戰士的血將汾水染成了粉色,死亡在這裏真正成為了數字,於每天夜裏呈在兩軍主帥的案頭。素不相識的人彼此殺紅了眼睛,這沒什麽可奇怪的——在這片土地上,永遠都在一次次地流著相同的血,從幾千年前便是如此,到幾千年後也不會改變。
在現在這個時代,劉符就是最大的劊子手——雖然他朝中有無數的仁人君子,多虧了他們,他也早就獲得了愛民如子的好名聲,可他手上沾了幾十萬人的血,而且每天還在沾上更多。他有著惻隱之心,卻對自己每天所做之事從無懷疑,說到底,隻有勝利才是仁義道德,安居樂業之前,總是先要屍疊如山、流血漂櫓,自古皆然。
白日裏,他鼓舞著士兵踩著屍體前赴後繼地爬上城頭,然後自己也變成屍體。到了夜間,他又在戰士之間,圍著火把,聽他們吹著羌笛、蘆管,和他們一起盼著早點打完回家。他讓他們為自己流著血,同時又在為他們真誠地流著淚。
他寫下一首詩,沒給別人看,隻偷偷寄給了王晟。
十年縱橫百戰身,群峰漸起暮光沉。
羌笛喚出邊山月,東風吹老亂離人。
——七月十二日夜,作於太原城外。
什麽是英雄呢?英雄是多情的劊子手,也是渾身血淋淋的浪漫詩人,他們從來都沒有兩張麵孔。悲憫與殘忍、仁義與野心,堅守與權變、坦蕩與偽飾,永遠糾纏在他們的骨血與靈魂中,是他們身上始終無法分割的統一。
十幾日後,大水退去,城牆被水浸泡多日,又被太陽一曬,幾處一同塌方。雍軍節節勝利,從各處缺口一股、一股地湧進城去,想要控製城門,放大軍進城,可還沒等他們得手,就在這時,東麵的城牆突然向他們打開了。
開城門的人竟是石隆,那個與劉符交過幾次手的,趙王的世子。
劉符雖然難以置信,卻絲毫不耽擱,命大軍進城。打開了城門,太原城就像紮破了口子,雍軍源源不斷地湧了進去。趙王自焚而死,幾個兒子卻都被抓住,滿朝公卿都歸為臣虜,至此,趙國滅亡,雍國曆時四年的伐趙之戰,也終於接近了尾聲。
趙王的幾個兒子被人按著跪在地上,反綁著手,一齊向著石隆唾罵。劉符在罵聲中親自給石隆鬆了綁,扶他站起來,石隆低眉順眼地跟在劉符身後,從他身上看不出一絲他兄弟那樣的那股血氣。
其實他曾經又何嚐不是血氣方剛?石隆知道,他們和自己不一樣。他們沒真正上過戰場,不知道劉符有多麽可怕,不知道使盡手段、拚盡全力,卻仍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中的屈辱,更不知道生命垂危是種什麽樣的感覺——那種生怕一睜開眼睛就有一道亮晃晃的白光在自己眼前劃過的恐懼。他們什麽都不知道,什麽都沒經歷過,所以才會這麽罵自己,其實把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換到自己身上,現在能痛痛快快地罵人的就是他自己了。
他其實是救了他們,太原城已是搖搖欲墜,如果到了最後關頭他們仍在負隅頑抗,到時候劉符盛怒之下,殺盡宗族也不是不可能。他如此做,是為了祖宗宗廟能夠得以保全——至少起碼,起碼他自己能夠倖免。
劉符親熱地拉過石隆的手,嗬嗬笑道:“和世子交過幾次手,倒是沒這麽近地說過話。當時你我是敵人,現在卻成了朋友,人生的境遇真是誰也說不清,你說是吧?”
石隆聽到“朋友”兩個字,肩膀抖了一下,一顆心稍稍落地,甚至泛起感激。他對著劉符低下頭,誠惶誠恐地道:“大王用兵如神,草民實在萬分敬佩,如石礪仰高山之巍峨,如薄露臨江海之淵深,如——”
“那也實在是過於冒險了。”
“現在太原不知道還要打多久,襄陽也不知道還能再守多久,這已經是個死局了,不冒險解不開。”
趙援問:“王上的意思是,將長安的三萬守軍全部調往襄陽?”
劉符搖搖頭,並未表態,“你以為呢?”
“三萬人全都調走風險過大,”趙援道:“末將以為,是否隻調一萬人,或是一萬五千人,解襄陽之圍?”
陳潛終於開口:“梁軍有八萬大軍,若是援軍派的少,那便無異於給梁軍送去的點心,何談解襄陽之圍?首鼠兩端自來為兵家大忌,臣以為既要冒險,就當冒險到底。”
劉符將手緩緩按在桌案上,“傳我命令,讓丞相發兵去救襄陽——三萬人都派去。讓……讓趙岩,不……”他沉吟片刻,似乎極難抉擇,“讓丞相親自帶兵去救。”
一眨眼到了雨季,太原仍未攻破,這是趙國悉心經營多年的堅城,自然與其他城池不可同日而語。大雨使得河流暴漲,劉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將大軍後撤了一些,然後決開汾水,於秋七月,水淹太原城。
被巨石撞得鬆鬆垮垮的城牆經大水一衝,迅速裂開幾個口子,趙軍與雍軍就在城牆內外圍繞這幾個裂口展開了殊死搏鬥。劉符倚仗著人多,一麵叫人強攻裂口,一麵又讓人乘著小船攻城,水位一漲,雍軍離城頭的距離就縮短了許多,每日都有雍軍爬上城頭,與上麵的趙軍短兵相接。可即便是這樣,依舊沒有大股部隊能沖入城中,控製住城門。
在太原城內外,每天不知要死多少人,戰士的血將汾水染成了粉色,死亡在這裏真正成為了數字,於每天夜裏呈在兩軍主帥的案頭。素不相識的人彼此殺紅了眼睛,這沒什麽可奇怪的——在這片土地上,永遠都在一次次地流著相同的血,從幾千年前便是如此,到幾千年後也不會改變。
在現在這個時代,劉符就是最大的劊子手——雖然他朝中有無數的仁人君子,多虧了他們,他也早就獲得了愛民如子的好名聲,可他手上沾了幾十萬人的血,而且每天還在沾上更多。他有著惻隱之心,卻對自己每天所做之事從無懷疑,說到底,隻有勝利才是仁義道德,安居樂業之前,總是先要屍疊如山、流血漂櫓,自古皆然。
白日裏,他鼓舞著士兵踩著屍體前赴後繼地爬上城頭,然後自己也變成屍體。到了夜間,他又在戰士之間,圍著火把,聽他們吹著羌笛、蘆管,和他們一起盼著早點打完回家。他讓他們為自己流著血,同時又在為他們真誠地流著淚。
他寫下一首詩,沒給別人看,隻偷偷寄給了王晟。
十年縱橫百戰身,群峰漸起暮光沉。
羌笛喚出邊山月,東風吹老亂離人。
——七月十二日夜,作於太原城外。
什麽是英雄呢?英雄是多情的劊子手,也是渾身血淋淋的浪漫詩人,他們從來都沒有兩張麵孔。悲憫與殘忍、仁義與野心,堅守與權變、坦蕩與偽飾,永遠糾纏在他們的骨血與靈魂中,是他們身上始終無法分割的統一。
十幾日後,大水退去,城牆被水浸泡多日,又被太陽一曬,幾處一同塌方。雍軍節節勝利,從各處缺口一股、一股地湧進城去,想要控製城門,放大軍進城,可還沒等他們得手,就在這時,東麵的城牆突然向他們打開了。
開城門的人竟是石隆,那個與劉符交過幾次手的,趙王的世子。
劉符雖然難以置信,卻絲毫不耽擱,命大軍進城。打開了城門,太原城就像紮破了口子,雍軍源源不斷地湧了進去。趙王自焚而死,幾個兒子卻都被抓住,滿朝公卿都歸為臣虜,至此,趙國滅亡,雍國曆時四年的伐趙之戰,也終於接近了尾聲。
趙王的幾個兒子被人按著跪在地上,反綁著手,一齊向著石隆唾罵。劉符在罵聲中親自給石隆鬆了綁,扶他站起來,石隆低眉順眼地跟在劉符身後,從他身上看不出一絲他兄弟那樣的那股血氣。
其實他曾經又何嚐不是血氣方剛?石隆知道,他們和自己不一樣。他們沒真正上過戰場,不知道劉符有多麽可怕,不知道使盡手段、拚盡全力,卻仍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中的屈辱,更不知道生命垂危是種什麽樣的感覺——那種生怕一睜開眼睛就有一道亮晃晃的白光在自己眼前劃過的恐懼。他們什麽都不知道,什麽都沒經歷過,所以才會這麽罵自己,其實把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換到自己身上,現在能痛痛快快地罵人的就是他自己了。
他其實是救了他們,太原城已是搖搖欲墜,如果到了最後關頭他們仍在負隅頑抗,到時候劉符盛怒之下,殺盡宗族也不是不可能。他如此做,是為了祖宗宗廟能夠得以保全——至少起碼,起碼他自己能夠倖免。
劉符親熱地拉過石隆的手,嗬嗬笑道:“和世子交過幾次手,倒是沒這麽近地說過話。當時你我是敵人,現在卻成了朋友,人生的境遇真是誰也說不清,你說是吧?”
石隆聽到“朋友”兩個字,肩膀抖了一下,一顆心稍稍落地,甚至泛起感激。他對著劉符低下頭,誠惶誠恐地道:“大王用兵如神,草民實在萬分敬佩,如石礪仰高山之巍峨,如薄露臨江海之淵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