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沐卻並不站起,仍跪在地上,抬起頭對王晟道:“丞相,下官有一心腹之言相告——”他這時才看清王晟病容,想著自己要說的一番話,心裏有些不忍。他猶豫了一瞬,終究是私心占了上風,以退為進道:“隻是此言粗陋,又不太順耳,唯恐丞相不愛聽。”
王晟心中冷笑,麵上卻不顯,隻道:“袁司馬但說無妨,若是金石之言,我就是再不愛聽也要聽的。”
“既如此,還請丞相恕下官直言,”袁沐直視著王晟的眼睛,“洛水暴溢,是天災,亦是天意。是丞相治司有失,故有此禍;若不能改正,下官唯恐堤壩就是再修多少次,洛水都是止不住的。”
王晟沉默地回視著他,手一點點壓進腹中去,半晌後淡淡道:“願聞其詳。”
“自古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是董公之所謂天人相與。洛水十數年無禍,奈何丞相方入洛陽,便決堤而出?此便為天道示警於丞相,實非人力所能修補,若丞相尚不知變,天道降責,則下官誠恐禍至無日矣。”袁沐說著,慢慢站起身來,因王晟正半躺在床榻上,他一站起便比王晟高出許多,要低頭才能看他,“下官非敢妄言之,丞相據有司州,此百裏之地,皆一戰而定,非為以仁而取之,更無人心之所向,本當先廣布恩澤、安定士庶——人心紛雜,當以靜為先。然丞相反其道而行之,將無功而升、吏無過而貶,使洛陽內外,人心紛亂如沸,諸將吏或懷忿恨、或懷希冀,盡皆嘈嘈,終日觀望,此恐非國家之福。”
他頓了一頓,又道:“當此之時,丞相更又改弦更張、頒布新法,使洛陽除去服役之法外,其餘皆與長安等同。朝廷每一有變,則百姓必恐,不敢貼席而眠,下官聞:客主之義,宜相降下,願丞相思之。”
說罷,他深深一揖,不待王晟出言,先告罪道:“下官此皆肺腑之言,或有冒犯之處,萬望丞相勿怪!”
王晟卻不立即回答,沉默片刻後,竟冷笑出聲。
今日他們一行人被困在河堤之上時,他從長安帶來的司州長史見了大水,竟伏地哭道:“我大雍何罪於天!降此災禍,此真乃天命耶?”說的和袁沐此言倒有些相似。他那時雖厲聲斥責了長史,卻也知道此人是忠心為國,而袁沐卻並非當真畏懼天意,而是想要藉此挾製於他,是借天意而言人事,似乎句句都是為國家計,卻無一不是在替自己打算。
“司馬此言,何其無謂也。”王晟反駁道:“聽司馬方才所言,一為官、一為法,我便為司馬逐一拆解。官者,人各有器,豈能不察而用?何武明不識人,治國無方,致使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遊辭巧飾者竊據重位,通達時變者沈翳下流,未戰而先敗,已定於其始矣。若不改其政,豈非循其覆車之軌、復其敗亡之禍?”
他聲音中雖透著虛弱,卻絲毫不損其威略,教人不敢因他病重而輕視於他。王晟頓了一頓,又繼續道:“法者,洛陽既已入我大雍疆土之內,自然要行我雍國之法,與雍人等同,本無可議者。司馬擔憂人心不靜,殊不知若行愛民之法,人心雖動,動而不亂,久必自定;若有過不改,任其流毒,人心雖靜,靜到極處,便土崩瓦解於一瞬之間,一亂而不可止也。”
“我選官吏、定新法,以補前闋,何談有失道之敗?”
他這一番慷慨雄辯,反倒叫袁沐一時無話可答,再開口時早不似方才那般侃侃諤諤,竟吞吞吐吐起來,“丞相所言正是……隻是……舊官未必不好,舊法也未必……未必不行。”
王晟不答,隻側過身去,從案上拿來一卷公文,摜在袁沐腳下,“袁司馬自去看罷。”
袁沐忙彎腰撿起,讀了一陣便臉色蒼白起來,猛地放下文書看向王晟,慌忙道:“丞相——”
王晟看著他,慢慢道:“方才我為司馬解了兩惑,現在亦有三問,要求教於司馬。”
“其一,司馬方才所說,洛水暴溢,乃是天降災禍以譴告於我。然我治三秦二川之地,至今已有數載,委任官員,各以其器;所用之法,不差毫釐。為何偏偏隻在這洛陽一處,得罪於天,上幹天譴?”
“其二,洛水潰堤,司馬將此歸於天譴,我看卻是人為!皆係此輩貪得無厭、虛與委蛇,而官員考核,尚未及於各縣,方有此禍。司馬言道,舊官、舊法皆無過處,若果真如此,豈有今日之水患?”
“其三,洛水堤壩、水閘失修已有近二十年,司馬在魏為重臣,總領政事,當真一直不知此事?書中所列之人,亦有出於司馬門下、或為司馬所任者,司馬未預知其性,便令其為一方父母?如此二十年未改之堤,一朝而潰,到底是新法之過、是我之過,還是你袁沐之過?”
袁沐渾身一震,忙握著這卷文書跪了下來。王晟的反擊當真厲害,句句切中要害,句句令他無話可說。他額頭開始出汗,臉也燒紅了起來,在這一連串的質問之下,他仿佛被人扒光了衣服,任王晟那嚴厲鋒銳的目光直直刺在身上。他想要說些什麽,但腦中還未來得及拚出一句完整的句子,便聽王晟又道:“袁司馬,你我皆是不信天命之人。若庫中有三年之蓄,自無畏於大旱;若開河道、築堤壩、修水門,自無畏於大水。至於蟲、飢、雹、風、疫,皆各有其應對之法,故天時之變,人能克之。若道之所行、義之所在,雖塹山堙穀,亦能為之,又豈能懼於幽晦難明之物?”
王晟心中冷笑,麵上卻不顯,隻道:“袁司馬但說無妨,若是金石之言,我就是再不愛聽也要聽的。”
“既如此,還請丞相恕下官直言,”袁沐直視著王晟的眼睛,“洛水暴溢,是天災,亦是天意。是丞相治司有失,故有此禍;若不能改正,下官唯恐堤壩就是再修多少次,洛水都是止不住的。”
王晟沉默地回視著他,手一點點壓進腹中去,半晌後淡淡道:“願聞其詳。”
“自古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是董公之所謂天人相與。洛水十數年無禍,奈何丞相方入洛陽,便決堤而出?此便為天道示警於丞相,實非人力所能修補,若丞相尚不知變,天道降責,則下官誠恐禍至無日矣。”袁沐說著,慢慢站起身來,因王晟正半躺在床榻上,他一站起便比王晟高出許多,要低頭才能看他,“下官非敢妄言之,丞相據有司州,此百裏之地,皆一戰而定,非為以仁而取之,更無人心之所向,本當先廣布恩澤、安定士庶——人心紛雜,當以靜為先。然丞相反其道而行之,將無功而升、吏無過而貶,使洛陽內外,人心紛亂如沸,諸將吏或懷忿恨、或懷希冀,盡皆嘈嘈,終日觀望,此恐非國家之福。”
他頓了一頓,又道:“當此之時,丞相更又改弦更張、頒布新法,使洛陽除去服役之法外,其餘皆與長安等同。朝廷每一有變,則百姓必恐,不敢貼席而眠,下官聞:客主之義,宜相降下,願丞相思之。”
說罷,他深深一揖,不待王晟出言,先告罪道:“下官此皆肺腑之言,或有冒犯之處,萬望丞相勿怪!”
王晟卻不立即回答,沉默片刻後,竟冷笑出聲。
今日他們一行人被困在河堤之上時,他從長安帶來的司州長史見了大水,竟伏地哭道:“我大雍何罪於天!降此災禍,此真乃天命耶?”說的和袁沐此言倒有些相似。他那時雖厲聲斥責了長史,卻也知道此人是忠心為國,而袁沐卻並非當真畏懼天意,而是想要藉此挾製於他,是借天意而言人事,似乎句句都是為國家計,卻無一不是在替自己打算。
“司馬此言,何其無謂也。”王晟反駁道:“聽司馬方才所言,一為官、一為法,我便為司馬逐一拆解。官者,人各有器,豈能不察而用?何武明不識人,治國無方,致使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遊辭巧飾者竊據重位,通達時變者沈翳下流,未戰而先敗,已定於其始矣。若不改其政,豈非循其覆車之軌、復其敗亡之禍?”
他聲音中雖透著虛弱,卻絲毫不損其威略,教人不敢因他病重而輕視於他。王晟頓了一頓,又繼續道:“法者,洛陽既已入我大雍疆土之內,自然要行我雍國之法,與雍人等同,本無可議者。司馬擔憂人心不靜,殊不知若行愛民之法,人心雖動,動而不亂,久必自定;若有過不改,任其流毒,人心雖靜,靜到極處,便土崩瓦解於一瞬之間,一亂而不可止也。”
“我選官吏、定新法,以補前闋,何談有失道之敗?”
他這一番慷慨雄辯,反倒叫袁沐一時無話可答,再開口時早不似方才那般侃侃諤諤,竟吞吞吐吐起來,“丞相所言正是……隻是……舊官未必不好,舊法也未必……未必不行。”
王晟不答,隻側過身去,從案上拿來一卷公文,摜在袁沐腳下,“袁司馬自去看罷。”
袁沐忙彎腰撿起,讀了一陣便臉色蒼白起來,猛地放下文書看向王晟,慌忙道:“丞相——”
王晟看著他,慢慢道:“方才我為司馬解了兩惑,現在亦有三問,要求教於司馬。”
“其一,司馬方才所說,洛水暴溢,乃是天降災禍以譴告於我。然我治三秦二川之地,至今已有數載,委任官員,各以其器;所用之法,不差毫釐。為何偏偏隻在這洛陽一處,得罪於天,上幹天譴?”
“其二,洛水潰堤,司馬將此歸於天譴,我看卻是人為!皆係此輩貪得無厭、虛與委蛇,而官員考核,尚未及於各縣,方有此禍。司馬言道,舊官、舊法皆無過處,若果真如此,豈有今日之水患?”
“其三,洛水堤壩、水閘失修已有近二十年,司馬在魏為重臣,總領政事,當真一直不知此事?書中所列之人,亦有出於司馬門下、或為司馬所任者,司馬未預知其性,便令其為一方父母?如此二十年未改之堤,一朝而潰,到底是新法之過、是我之過,還是你袁沐之過?”
袁沐渾身一震,忙握著這卷文書跪了下來。王晟的反擊當真厲害,句句切中要害,句句令他無話可說。他額頭開始出汗,臉也燒紅了起來,在這一連串的質問之下,他仿佛被人扒光了衣服,任王晟那嚴厲鋒銳的目光直直刺在身上。他想要說些什麽,但腦中還未來得及拚出一句完整的句子,便聽王晟又道:“袁司馬,你我皆是不信天命之人。若庫中有三年之蓄,自無畏於大旱;若開河道、築堤壩、修水門,自無畏於大水。至於蟲、飢、雹、風、疫,皆各有其應對之法,故天時之變,人能克之。若道之所行、義之所在,雖塹山堙穀,亦能為之,又豈能懼於幽晦難明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