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留三萬步兵守長安,剩下的都隨我出關。”劉符扯開係在下巴上的紅纓,動了動脖子,重重鬆了口氣,笑道:“此次去山東見識一番,我怕山東諸國瞧我不起,不多帶點人馬,被人欺負去了怎麽辦?”言罷,又招呼下人道:“快幫我把這帽子去了,沉死了。”
“臣來吧。”王晟對著剛走上前來的下人揮揮手,那人看了劉符一眼,見他沒有反對的意思,便又弓身退下了。王晟跪在劉符旁邊,抬手輕輕抽出冠冕正中的玉笄。劉符頗為放鬆地半倚在短榻上,將禮數徹底扔在一邊,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新任丞相的服侍。王晟抬手時,寬大的袖口正垂在劉符臉側,隨著他手上的動作微微搖動。
一陣風從不知從哪一隻窗牖吹入屋中,先是香爐上升起的薄霧彎了一彎,隨後案上的燭火抖了抖,風輕拂至榻邊,將這片袖口間竹簡特有的淡淡香味輕送了過來。劉符心中忽地微微一動,好像也被這陣風拂過似的,不知為何,抬手便欲去捉王晟的衣袖,忽然覺得耳邊一癢,好像是耳旁的帶子被撥了一下,隨即王晟的聲音在旁邊響起:“王上可知這冕冠為何要在耳邊懸兩塊玉石?”言罷,捧過一側的黃玉放在劉符麵前。
劉符瞬間從方才的恍惚中驚醒,順勢將已經抬起的手放在耳側搔了搔,微微坐正了些,“景桓教我。”
王晟溫聲道:“這兩塊玉石又名充耳,便是教導為君者,身居宮中,不可妄聽,若有讒言佞語,當充耳不聞。”
劉符道:“是。”
王晟兩手搭在冕冠兩側,輕向上提,劉符配合地微低下頭,旒珠一齊垂下來,嘩啦啦地響。
“垂旒遮目,意在告誡君王,應目不斜視,有所見、有所不見。君失其行,則垂珠相擊,鳴聲不止。故而為君之道,當克己復禮,言行威正。”
劉符道:“是。”
王晟緩緩地將王冕摘下,撥起垂下的紅纓,將冕置於膝上,撫了撫上麵的延板,“冕延前低而後高,視之如前俯之狀,意在勸導為君者當謙下,心懷天下之民,能俯察其言,布恩於百姓。良君愛民,則國無以不強。孟子雲: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便在於此。”
劉符道:“是。”
王晟將冕冠遞給劉符,劉符再不敢造次,接過冕冠抱在懷裏,正襟危坐。王晟微微一笑,注視著劉符的眼睛,聲音低沉溫和,“王之治國,自修身始。古人雲: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又雲,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而君正則臣正,臣正則民正,民正則天下正。故君有道,則國自安。”
“何為君道?但守禮、行法、擢人才、去奸佞、明賞罰、撫百姓而已。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如此,則雖有垂旒充耳,王亦可不視而見,不聽而聰,雖垂拱而天下治,來四方之諸侯。”
劉符肅然道:“卿言至此,我豈敢不約己愛民,有負所望!”言罷,握住王晟的手又道:“我有先生,國之幸也。聞此一席話,我方敢受此冕而為王,先生真為我師。”王晟笑道:“此為王上之明,非臣之功也。若王上不納臣言,臣雖百口何益?”
“哈!”劉符亦笑道:“這一副口舌便叫我汗流浹背,若是真有百口,可要嚇煞我也!”
“臣不敢。”
“且不說這個。”劉符放下冕冠,拉起王晟的手,帶他走到地圖前,“如今趙、魏相鬥,魏國不敵,先後失固陽、宜川、河津,現兩軍戰於岸門、汾陰,這兩處城破也在旦夕。魏軍下一步應該是退守新田、安邑、吳城,這幾處為魏國要塞,若再有失,魏王就坐不住了。依我看,不出十日,魏王求援的文書便能送來,我打算兵出函穀,直撲吳城,在這裏解決趙軍。景桓,你以為如何?”
王晟思索片刻道:“趙國幾個要塞全都離我甚遠,若想施圍魏救趙之計……”
劉符插嘴道:“應該是圍趙救魏了。”
王晟笑道:“是。若想施圍趙救魏之計,千裏奔襲趙城,逼趙國回援,恐怕遠水解不了近渴,魏國撐不了這麽久,眼下應當隻能先解吳城之圍。隻是,趙、魏相爭,已各是久疲之師,王上何須帶十五萬人?”
劉符緊緊盯著地圖,手指在地圖上摸索著一路向東劃去,在碰到洛水時突然拿開了手,神秘道:“我自有帶十五萬人的道理,待我班師,景桓自然就知道了。”
“王上……”王晟皺了皺眉,似乎還想說什麽,劉符擺擺手道:“景桓且放寬心,我心中有數。我這十五萬人的糧草,可都落在你肩上了。除此之外,我走之後,國中一應事務全由你暫代,予你臨機決斷之權,不必事事報與我知道,如有不服,可立斬之。”
王晟慨然道:“承蒙王上不棄,舉國相托,臣必當盡心竭力,以效愚誠!”言罷,後退一步,對著劉符一揖到地,劉符亦鄭重其事地還了一揖,“先生但在,我便全無後顧之憂。”
二十日後,劉符班師出征,以劉景、朱成為左右都督,王晟留守關中,暫代朝政。
“臣來吧。”王晟對著剛走上前來的下人揮揮手,那人看了劉符一眼,見他沒有反對的意思,便又弓身退下了。王晟跪在劉符旁邊,抬手輕輕抽出冠冕正中的玉笄。劉符頗為放鬆地半倚在短榻上,將禮數徹底扔在一邊,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新任丞相的服侍。王晟抬手時,寬大的袖口正垂在劉符臉側,隨著他手上的動作微微搖動。
一陣風從不知從哪一隻窗牖吹入屋中,先是香爐上升起的薄霧彎了一彎,隨後案上的燭火抖了抖,風輕拂至榻邊,將這片袖口間竹簡特有的淡淡香味輕送了過來。劉符心中忽地微微一動,好像也被這陣風拂過似的,不知為何,抬手便欲去捉王晟的衣袖,忽然覺得耳邊一癢,好像是耳旁的帶子被撥了一下,隨即王晟的聲音在旁邊響起:“王上可知這冕冠為何要在耳邊懸兩塊玉石?”言罷,捧過一側的黃玉放在劉符麵前。
劉符瞬間從方才的恍惚中驚醒,順勢將已經抬起的手放在耳側搔了搔,微微坐正了些,“景桓教我。”
王晟溫聲道:“這兩塊玉石又名充耳,便是教導為君者,身居宮中,不可妄聽,若有讒言佞語,當充耳不聞。”
劉符道:“是。”
王晟兩手搭在冕冠兩側,輕向上提,劉符配合地微低下頭,旒珠一齊垂下來,嘩啦啦地響。
“垂旒遮目,意在告誡君王,應目不斜視,有所見、有所不見。君失其行,則垂珠相擊,鳴聲不止。故而為君之道,當克己復禮,言行威正。”
劉符道:“是。”
王晟緩緩地將王冕摘下,撥起垂下的紅纓,將冕置於膝上,撫了撫上麵的延板,“冕延前低而後高,視之如前俯之狀,意在勸導為君者當謙下,心懷天下之民,能俯察其言,布恩於百姓。良君愛民,則國無以不強。孟子雲: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便在於此。”
劉符道:“是。”
王晟將冕冠遞給劉符,劉符再不敢造次,接過冕冠抱在懷裏,正襟危坐。王晟微微一笑,注視著劉符的眼睛,聲音低沉溫和,“王之治國,自修身始。古人雲: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又雲,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而君正則臣正,臣正則民正,民正則天下正。故君有道,則國自安。”
“何為君道?但守禮、行法、擢人才、去奸佞、明賞罰、撫百姓而已。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如此,則雖有垂旒充耳,王亦可不視而見,不聽而聰,雖垂拱而天下治,來四方之諸侯。”
劉符肅然道:“卿言至此,我豈敢不約己愛民,有負所望!”言罷,握住王晟的手又道:“我有先生,國之幸也。聞此一席話,我方敢受此冕而為王,先生真為我師。”王晟笑道:“此為王上之明,非臣之功也。若王上不納臣言,臣雖百口何益?”
“哈!”劉符亦笑道:“這一副口舌便叫我汗流浹背,若是真有百口,可要嚇煞我也!”
“臣不敢。”
“且不說這個。”劉符放下冕冠,拉起王晟的手,帶他走到地圖前,“如今趙、魏相鬥,魏國不敵,先後失固陽、宜川、河津,現兩軍戰於岸門、汾陰,這兩處城破也在旦夕。魏軍下一步應該是退守新田、安邑、吳城,這幾處為魏國要塞,若再有失,魏王就坐不住了。依我看,不出十日,魏王求援的文書便能送來,我打算兵出函穀,直撲吳城,在這裏解決趙軍。景桓,你以為如何?”
王晟思索片刻道:“趙國幾個要塞全都離我甚遠,若想施圍魏救趙之計……”
劉符插嘴道:“應該是圍趙救魏了。”
王晟笑道:“是。若想施圍趙救魏之計,千裏奔襲趙城,逼趙國回援,恐怕遠水解不了近渴,魏國撐不了這麽久,眼下應當隻能先解吳城之圍。隻是,趙、魏相爭,已各是久疲之師,王上何須帶十五萬人?”
劉符緊緊盯著地圖,手指在地圖上摸索著一路向東劃去,在碰到洛水時突然拿開了手,神秘道:“我自有帶十五萬人的道理,待我班師,景桓自然就知道了。”
“王上……”王晟皺了皺眉,似乎還想說什麽,劉符擺擺手道:“景桓且放寬心,我心中有數。我這十五萬人的糧草,可都落在你肩上了。除此之外,我走之後,國中一應事務全由你暫代,予你臨機決斷之權,不必事事報與我知道,如有不服,可立斬之。”
王晟慨然道:“承蒙王上不棄,舉國相托,臣必當盡心竭力,以效愚誠!”言罷,後退一步,對著劉符一揖到地,劉符亦鄭重其事地還了一揖,“先生但在,我便全無後顧之憂。”
二十日後,劉符班師出征,以劉景、朱成為左右都督,王晟留守關中,暫代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