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洛雖然成功地在“真主”安拉的眼皮子底下發動了“讀心術”,但是對方的心理防禦實在是太過於強大了,對何洛充滿了戒心。
何洛最終能夠從對方的思想中讀取到的東西比較有限,都是一些皮毛的淺層記憶。
如果想要進一步探明一神論至高神的全部秘密,祂必須采取更加激進的手段,強行讀取對方靈魂深層記憶。
但是祂這一次來“天園世界”並不是來給自己招惹一個新敵人的,主要目的還是與伊斯蘭教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因此何洛克製住了自己的求知欲,僅僅是通過讀取一些顯而易見的表麵記憶,再結合自己的分析,以此來得出初步結論。
“真主”的形象,不管是現實世界中的,還是精神世界裏的,都不是祂原來的樣子,而是後天形成的。
這個問題又回到了祂的敘事者本質這件事情上。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概念——敘事者是人而不是神。
敘事者的“全知”“全能”是建立在他超脫敘事本身進行敘事的過程。
在構建敘事的過程中,敘事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去製定規則、設定情節、描述人物,甚至可以細化到每個事物的每一個細節。
但是一旦他不甘寂寞以身入局,成為敘事中的一個角色,就失去了敘事者的超然地位,同樣受到敘事規則的束縛。
當然,他可以在創建敘事的過程中封自己為神,甚至是唯一的至高神。
但是眾所周知,一個神除非祂不想要信仰之力,否則必然會受到信仰綁架的影響,而失去本我。
就比方說何洛,祂作為樂園玩家拒絕接受任何信仰之力,可以始終保持本我。
但是祂的那些個化身,比如“眾神之王”奧丁、“死神”塔納托斯、二哈化身、“觀世音菩薩”,就不一樣了。
何洛既不想分太多的道行給這些化身,又要確保這些化身擁有足以自保的戰鬥力,就不能拒絕屬於這些化身的信仰之力。
於是這些化身在日積月累的信仰綁架影響下,就不可避免地變得與祂有些區別。
哪怕祂還能掌控那些化身,但是那些化身也都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與思考行為模式。
其實諸神的化身與分身也都是這麽一回事,除了核心部分的真靈屬於自己,其他部分都來自於信徒的信仰之力。
並且隨著信仰之力的侵蝕與信仰綁架的影響,諸神的每個化身或分身最終都會變得與本我有所差別,擁有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意誌。
這也是為什麽當年“道德天尊”的喬達摩?悉達多化身能夠通過一係列操作,擺脫化身身份。
說回“上帝”與“真主”,雖然祂們在創建敘事的同時,已經賦予自己唯一至高神的身份,但是這個身份並不是絕對無敵的。
人心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除非把對方變成自己的傀儡,不然沒有人能夠完全操控人心。
敘事裏的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自己獨立的靈魂與意誌,並不會因為擁有了信仰而變得與其他人一模一樣。
總有那麽些人,會萌生出一些不一樣的想法,甚至是叛逆的想法。
這些想法萌芽、成長、茁壯,最終反映到現實中就變成了不同的聲音,於是世界逐漸變得多元化。
若是在多神論的敘事裏,每個擁有不一樣的想法的人基本上都能在神係裏找到對應的神明,寄托各自的信仰。
形形色色的神明共同構成一個多元化的神係,盡可能地將這些不同的思想與聲音包容成一個整體。
與之相對的,一神論的強烈排他性拒絕了多元化的思想,拒絕不一樣的聲音。
一神論的教義將這些不同的思想與聲音視為叛逆,進行殘酷的打壓。
不同的思想和聲音受到打壓之後並不會消失,反而會愈演愈烈,最終形成一股股反抗勢力。
這就意味著“上帝”與“真主”會有更多的敵人,會迎來更多的挑戰。
如果沒有足夠的信仰之力支撐,祂們很難確保自己麵對敵人的時候能永遠無敵。
既然無法擺脫信仰之力,祂們就要想辦法杜絕或者削弱信仰綁架對自身的影響。
為了擺脫信仰綁架的影響,“上帝”與“真主”不得不對民間信仰做出最嚴厲的規範,禁止信徒為其塑像,禁止信徒以任何形式去描述、定義祂們。
如果信徒非要去讚美“上帝”與“真主”,那麽在《聖經》與《古蘭經》中給出了一個標準。
比如“真主”在《古蘭經》裏給自己做了一百個尊名定義,包括了普慈的、特慈的、掌權的、聖潔的、給安寧的、護佑的、監護的、萬能的、強大的、至尊的、創造萬物的……
祂要求信徒們在讚美自己的時候,隻能使用這些尊名進行定義,而不得擅自使用其他定義。
這就極大程度避免了信仰綁架的不可控。
但是這樣做就真的完全杜絕了信仰綁架嗎?
當然不可能,因為即便是“上帝”或者“真主”也無法去管束人們內心的思想。
哪怕這些思想不是反抗的,也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所信仰的“上帝”或者“真主”進行某種程度的想象。
那麽在信徒們的意識裏,一個沒有人類形象,又特別偉光正的“上帝”或者“真主”應該是什麽樣的呢?
毫無疑問,一個看不見其內在的強大光團最貼合“上帝”或者“真主”的形象。
不可直視,不可描述,隻可意會。
最終,“上帝”與“真主”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形象,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更可悲的是經過千萬年來無數信徒信仰綁架的不斷鞏固,“上帝”與“安拉”也已經忘記了自己原本的模樣,就算意識體想要在精神世界呈現出自己的本來麵貌都做不到了。
祂們徹底變成了最純粹的沒有形態的能量團。
連帶著,祂們的神性不斷加強,人性不斷失去,最終恐怕會變成一個群體意識能量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何嚐不是一神論的悲哀。
何洛最終能夠從對方的思想中讀取到的東西比較有限,都是一些皮毛的淺層記憶。
如果想要進一步探明一神論至高神的全部秘密,祂必須采取更加激進的手段,強行讀取對方靈魂深層記憶。
但是祂這一次來“天園世界”並不是來給自己招惹一個新敵人的,主要目的還是與伊斯蘭教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因此何洛克製住了自己的求知欲,僅僅是通過讀取一些顯而易見的表麵記憶,再結合自己的分析,以此來得出初步結論。
“真主”的形象,不管是現實世界中的,還是精神世界裏的,都不是祂原來的樣子,而是後天形成的。
這個問題又回到了祂的敘事者本質這件事情上。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概念——敘事者是人而不是神。
敘事者的“全知”“全能”是建立在他超脫敘事本身進行敘事的過程。
在構建敘事的過程中,敘事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去製定規則、設定情節、描述人物,甚至可以細化到每個事物的每一個細節。
但是一旦他不甘寂寞以身入局,成為敘事中的一個角色,就失去了敘事者的超然地位,同樣受到敘事規則的束縛。
當然,他可以在創建敘事的過程中封自己為神,甚至是唯一的至高神。
但是眾所周知,一個神除非祂不想要信仰之力,否則必然會受到信仰綁架的影響,而失去本我。
就比方說何洛,祂作為樂園玩家拒絕接受任何信仰之力,可以始終保持本我。
但是祂的那些個化身,比如“眾神之王”奧丁、“死神”塔納托斯、二哈化身、“觀世音菩薩”,就不一樣了。
何洛既不想分太多的道行給這些化身,又要確保這些化身擁有足以自保的戰鬥力,就不能拒絕屬於這些化身的信仰之力。
於是這些化身在日積月累的信仰綁架影響下,就不可避免地變得與祂有些區別。
哪怕祂還能掌控那些化身,但是那些化身也都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與思考行為模式。
其實諸神的化身與分身也都是這麽一回事,除了核心部分的真靈屬於自己,其他部分都來自於信徒的信仰之力。
並且隨著信仰之力的侵蝕與信仰綁架的影響,諸神的每個化身或分身最終都會變得與本我有所差別,擁有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意誌。
這也是為什麽當年“道德天尊”的喬達摩?悉達多化身能夠通過一係列操作,擺脫化身身份。
說回“上帝”與“真主”,雖然祂們在創建敘事的同時,已經賦予自己唯一至高神的身份,但是這個身份並不是絕對無敵的。
人心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除非把對方變成自己的傀儡,不然沒有人能夠完全操控人心。
敘事裏的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自己獨立的靈魂與意誌,並不會因為擁有了信仰而變得與其他人一模一樣。
總有那麽些人,會萌生出一些不一樣的想法,甚至是叛逆的想法。
這些想法萌芽、成長、茁壯,最終反映到現實中就變成了不同的聲音,於是世界逐漸變得多元化。
若是在多神論的敘事裏,每個擁有不一樣的想法的人基本上都能在神係裏找到對應的神明,寄托各自的信仰。
形形色色的神明共同構成一個多元化的神係,盡可能地將這些不同的思想與聲音包容成一個整體。
與之相對的,一神論的強烈排他性拒絕了多元化的思想,拒絕不一樣的聲音。
一神論的教義將這些不同的思想與聲音視為叛逆,進行殘酷的打壓。
不同的思想和聲音受到打壓之後並不會消失,反而會愈演愈烈,最終形成一股股反抗勢力。
這就意味著“上帝”與“真主”會有更多的敵人,會迎來更多的挑戰。
如果沒有足夠的信仰之力支撐,祂們很難確保自己麵對敵人的時候能永遠無敵。
既然無法擺脫信仰之力,祂們就要想辦法杜絕或者削弱信仰綁架對自身的影響。
為了擺脫信仰綁架的影響,“上帝”與“真主”不得不對民間信仰做出最嚴厲的規範,禁止信徒為其塑像,禁止信徒以任何形式去描述、定義祂們。
如果信徒非要去讚美“上帝”與“真主”,那麽在《聖經》與《古蘭經》中給出了一個標準。
比如“真主”在《古蘭經》裏給自己做了一百個尊名定義,包括了普慈的、特慈的、掌權的、聖潔的、給安寧的、護佑的、監護的、萬能的、強大的、至尊的、創造萬物的……
祂要求信徒們在讚美自己的時候,隻能使用這些尊名進行定義,而不得擅自使用其他定義。
這就極大程度避免了信仰綁架的不可控。
但是這樣做就真的完全杜絕了信仰綁架嗎?
當然不可能,因為即便是“上帝”或者“真主”也無法去管束人們內心的思想。
哪怕這些思想不是反抗的,也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所信仰的“上帝”或者“真主”進行某種程度的想象。
那麽在信徒們的意識裏,一個沒有人類形象,又特別偉光正的“上帝”或者“真主”應該是什麽樣的呢?
毫無疑問,一個看不見其內在的強大光團最貼合“上帝”或者“真主”的形象。
不可直視,不可描述,隻可意會。
最終,“上帝”與“真主”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形象,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更可悲的是經過千萬年來無數信徒信仰綁架的不斷鞏固,“上帝”與“安拉”也已經忘記了自己原本的模樣,就算意識體想要在精神世界呈現出自己的本來麵貌都做不到了。
祂們徹底變成了最純粹的沒有形態的能量團。
連帶著,祂們的神性不斷加強,人性不斷失去,最終恐怕會變成一個群體意識能量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何嚐不是一神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