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天下事(一)
屯兵百萬!什麽!朕不是太子? 作者:烤魚加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方聞人雖從兩位大宗師手中全身而退,但終究是身負重傷,再加上燃燒壽命所受到的反噬。
短時間內東方聞人的境界亦是跌落不少,一時間金夏不止是要麵對大唐和西涼的大軍,同時也失去了最為關鍵的掣肘之力。
而白起的突然離去,也讓金夏皇帝頭疼不已,短時間內根本無人能接替白起的位置。
思來想去,最後隻得是讓被罷免的拓跋兀術重新上崗,然而拓跋兀術再次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就是個傻逼...
原本金夏和西涼處於對峙態勢,隻要金夏能拖延下去,西涼退兵也隻是遲早的事情。
而對於金夏來說最應該做的就是先將大唐的二十萬大軍抵禦,結果拓跋兀術硬是帶著金夏大軍和西涼正麵開戰。
兩軍在流沙河前展開了一場持續數日的交戰,原本就憋屈的西涼大軍總算是找到了機會。
察可烈金當即下令,將四十萬西涼大軍全部合兵一處,一開始金夏還占著地理優勢略占上風。
但幾日過後,便是後繼乏力,在涼莽鐵騎不斷的進攻之下,金夏大軍終究是無力抵擋。
哪怕是金夏最為厲害的大戟士軍陣,也奈不住數倍於己方的兵力,此一戰,號稱天下第一重甲步兵的金夏大戟士,全軍陣亡...
拓跋兀術雖然再次證實了自己沒有軍事才能,但此人卻是戰到了梁越關破城門的最後一刻。
靠著九品絕頂的武道實力,拓跋兀術連續斬殺了西涼多名大將。
最終還是死在察可烈金的手上,金夏最後一位征夷大將軍,就此隕落,其人頭也被掛在城門上用來震懾金夏的殘兵敗將...
西涼大軍並未停滯,突破了梁越關之後便是一路往西,經過流沙河一戰後,金夏再難有足夠的兵力可以抗衡。
另一方麵,韓信所率領的三大營和嶽飛所率領的炎黃軍,兵分兩路,由南直上,連續攻占兩州,同樣是直指金夏都城。
金夏都城,一輛破爛的商隊馬車從西城門駛出,隨行的下人給守城門的將士偷偷塞了一袋銀子,馬車才平安駛出城。
這幾日金夏都城已經開始全麵戒嚴,畢竟四分之三的金夏領土已經丟失,如今的金夏王朝可謂是朝不保夕。
金夏皇帝將最後的七八萬兵力全部調集往都城,說白了也不過是在做最後的掙紮。
這輛馬車裏的人正是李禹麾下的謀士,杜如晦。
原本杜如晦是在大遼搞事情,結果誰知道王莽那廝居然囤積了如此恐怖的兵力,不僅割據了大遼北部,還把大遼王朝打得服服帖帖,關鍵是王莽還對自己十分敵視,杜如晦便是隻能放棄大遼的謀劃,轉而來到了金夏。
本來金夏的秦王就與李禹有合作關係,杜如晦此番前來便是為了相助秦王得到金夏的皇位。
結果誰知道這個節骨眼上西涼的武穆太後突然發兵四十萬,大唐的淮陰侯又帶著大軍來犯,一時間金夏便是如將傾之大廈,別說什麽幫秦王謀得金夏皇位了,如今金夏王朝都快完蛋了,還說什麽皇位。
眼看著金夏的大勢已去,杜如晦如今也隻得是把所有的計劃都丟到一邊,擾亂中原的大計也終究是一場玩笑話。
杜如晦朝著窗外看去,見都城外已經匯聚了大量的金夏士兵,臉色黯然的搖了搖頭。
“金夏沒了...”
封於修靠在車窗旁,臉上傷疤隨著他的神情變得更加猙獰。
“姓杜的,為何西涼會與大唐同時討伐金夏,莫非你們大唐與西涼穿一條褲衩了?”
杜如晦冷眼看向封於修,肯定的回道:“絕無可能,大唐與西涼乃是死敵,怎會合作?這不過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剛好陛下和那西涼武穆太後所想一樣罷了。”
......
金夏都城的皇宮之中
金夏皇帝拓跋延從龍椅上站起身,緩步走下高台,從大殿門口向外望去,眼中皆是寂寥之色。
一個鷹目劍眉,穿著狼毫大衣的中男人從石階下走上來,此人則是金夏的秦王,拓跋騰,權力僅次於皇帝的男人。
“兄長,何故在此,一眾大臣已在宮門外等候許久了。”
拓跋延看著自己這位弟弟,眼神恍惚的點點頭。
“兵馬調集得如何了?”
“各地兵馬已經收攏都城,不過那淮陰侯手段陰狠,早就切斷了數條通往都城的路,大部分兵力都被攔在安水和四平山外,咱們如今能召集的兵馬不到八萬。”
拓跋騰走上前,伸手就是用力在拓跋延的肩膀上猛拍了兩下,與拓跋騰不同,拓跋延並沒有武學造詣,這兩下直接被打得差點身子骨散架。
拓跋延苦笑道:“二弟,你是想拍死朕,然後好繼任皇帝嗎?”
拓跋騰一屁股在拓跋延身邊的台階上坐下,一把又將自己的皇帝哥哥拉著坐下來。
“我想要皇位,這件事你我都是心知肚明,不過如今金夏已經快保不住了,我爭這皇位有何用?”
拓跋騰從懷裏掏出一個精致的盒子,裏麵整齊的碼著煙卷,拓跋騰自顧自的點燃一支,又遞了一支給拓跋延。
“大唐產的卷煙,試試,這可是好玩意兒,提神醒腦。”
說著便點燃手中的卷煙,深深吸了一口:“大唐那位武陽王當真是妙人,能搞出這諸多奇奇怪怪的東西,這些東西倒是幫大唐從各國都賺取了不少銀子,若論國力,如今的大唐恐怕已經超過金夏數倍了...”
拓跋延認可的點點頭,學著自己弟弟的模樣點燃卷煙吸了一口,卻是忍不住劇烈的咳嗽。
“這玩意兒辣嗓子啊,不過確實如你所言,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敵對了幾十年的兩個人就這麽安安靜靜的坐在台階上,看著眼前空無一人的宮殿,仿佛回到了許多年前。
“朕記得大唐那位武陽王在西涼提過一首詩,叫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二弟...可否陪哥哥我,守住這金夏最後一座城...”
“大哥,我又何嚐是怕死的人,大不了我隨你一同去地下見列祖列宗,也免得你一人挨罵啊。”
說罷,兩人互相看了一眼,皆是發出爽朗的笑聲,似乎他們即將麵對的幾十萬大軍,也不過是一陣清風罷了。
金夏都城,廣安府,此處正是金夏三皇子拓跋真的府邸。
此刻的拓跋真一人獨坐在書房之中,手裏拿著一封書信,雖然書信上並未署名,但拓跋真知道寫信之人是誰。
而這封信則是來自於李兆,雖然李兆嘴上說著不管拓跋真如何,但卻是過不去心裏那道坎。
畢竟李兆單方麵的欠了拓跋真不少人情,李某人做生意向來講究有來有往,如今自己都要把金夏給吞了,確實顯得有些不厚道。
李兆在信中的意思就是,待金夏之事平定之後,他會做主在金夏劃出一州之地作為拓跋真的封地,讓拓跋真當個大唐的異姓藩王,如此也可以平安的度過一生。
異姓封王本就是難於登天的事情,更何況還是一個敵國的皇子,這件事看起來不靠譜,但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是李兆,這件事情倒是顯得沒那麽滑稽。
而拓跋真也相信李兆有能力可以辦成此事,畢竟李兆在拓跋真的心中可謂是無所不能,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情人眼裏出西施,一個道理...愛情,讓一個男人盲目...
拓跋真將這封信放在燭台上,看著信箋化作灰燼,接著抬頭看向牆上掛著的畫卷。
畫中之人隻有一個背影,是一個穿著華服的年輕人,手裏拎著一個酒壺,光從背影便能看出此人灑脫世間的風骨。
這是李兆那日在長安城中作詩的模樣,拓跋真一直將這幅畫掛在書房之中。
“我知這國事,天下事,非你一人之力可以阻攔,不過你既然有意救我,也算是全了我這番情誼...”
直到現在,拓跋真還覺得李兆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沒有任何仇恨李兆的想法。
拓跋真拿起桌上的筆在紙上洋洋灑灑的寫了兩句,轉身將椅子上的衣衫拿起來披在身上。
“九殿下,你不曾欠我,不過...拓跋真雖是沒有男兒心,但終究是金夏皇子,沒有苟活的道理。”
拓跋真推開房門,門外的太監便是迎上來。
“三殿下,可是要進宮?”
“不必了,我去軍中帶兵。”
剛往院子裏走了兩步,拓跋真又停下來,轉頭吩咐道:“趙伴伴,若是我死了,埋葬我之時,將書房裏那幅畫與我埋在一起,其他的都不必...”
“對了,讓我那夫人和家眷都離去吧,府中的金銀都是她的,不必阻攔她,派遣護衛送她出城...她這些年跟著我,是我有負與她...”
交代完這些後,拓跋真便是神情堅毅的朝著外麵走去。
書房中,一縷斜斜的陽光照在桌案上,清風掠過那張宣紙,卷起一角。
紙上留著兩句話...來生願做庭院樹,常伴君身許春秋...
短時間內東方聞人的境界亦是跌落不少,一時間金夏不止是要麵對大唐和西涼的大軍,同時也失去了最為關鍵的掣肘之力。
而白起的突然離去,也讓金夏皇帝頭疼不已,短時間內根本無人能接替白起的位置。
思來想去,最後隻得是讓被罷免的拓跋兀術重新上崗,然而拓跋兀術再次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就是個傻逼...
原本金夏和西涼處於對峙態勢,隻要金夏能拖延下去,西涼退兵也隻是遲早的事情。
而對於金夏來說最應該做的就是先將大唐的二十萬大軍抵禦,結果拓跋兀術硬是帶著金夏大軍和西涼正麵開戰。
兩軍在流沙河前展開了一場持續數日的交戰,原本就憋屈的西涼大軍總算是找到了機會。
察可烈金當即下令,將四十萬西涼大軍全部合兵一處,一開始金夏還占著地理優勢略占上風。
但幾日過後,便是後繼乏力,在涼莽鐵騎不斷的進攻之下,金夏大軍終究是無力抵擋。
哪怕是金夏最為厲害的大戟士軍陣,也奈不住數倍於己方的兵力,此一戰,號稱天下第一重甲步兵的金夏大戟士,全軍陣亡...
拓跋兀術雖然再次證實了自己沒有軍事才能,但此人卻是戰到了梁越關破城門的最後一刻。
靠著九品絕頂的武道實力,拓跋兀術連續斬殺了西涼多名大將。
最終還是死在察可烈金的手上,金夏最後一位征夷大將軍,就此隕落,其人頭也被掛在城門上用來震懾金夏的殘兵敗將...
西涼大軍並未停滯,突破了梁越關之後便是一路往西,經過流沙河一戰後,金夏再難有足夠的兵力可以抗衡。
另一方麵,韓信所率領的三大營和嶽飛所率領的炎黃軍,兵分兩路,由南直上,連續攻占兩州,同樣是直指金夏都城。
金夏都城,一輛破爛的商隊馬車從西城門駛出,隨行的下人給守城門的將士偷偷塞了一袋銀子,馬車才平安駛出城。
這幾日金夏都城已經開始全麵戒嚴,畢竟四分之三的金夏領土已經丟失,如今的金夏王朝可謂是朝不保夕。
金夏皇帝將最後的七八萬兵力全部調集往都城,說白了也不過是在做最後的掙紮。
這輛馬車裏的人正是李禹麾下的謀士,杜如晦。
原本杜如晦是在大遼搞事情,結果誰知道王莽那廝居然囤積了如此恐怖的兵力,不僅割據了大遼北部,還把大遼王朝打得服服帖帖,關鍵是王莽還對自己十分敵視,杜如晦便是隻能放棄大遼的謀劃,轉而來到了金夏。
本來金夏的秦王就與李禹有合作關係,杜如晦此番前來便是為了相助秦王得到金夏的皇位。
結果誰知道這個節骨眼上西涼的武穆太後突然發兵四十萬,大唐的淮陰侯又帶著大軍來犯,一時間金夏便是如將傾之大廈,別說什麽幫秦王謀得金夏皇位了,如今金夏王朝都快完蛋了,還說什麽皇位。
眼看著金夏的大勢已去,杜如晦如今也隻得是把所有的計劃都丟到一邊,擾亂中原的大計也終究是一場玩笑話。
杜如晦朝著窗外看去,見都城外已經匯聚了大量的金夏士兵,臉色黯然的搖了搖頭。
“金夏沒了...”
封於修靠在車窗旁,臉上傷疤隨著他的神情變得更加猙獰。
“姓杜的,為何西涼會與大唐同時討伐金夏,莫非你們大唐與西涼穿一條褲衩了?”
杜如晦冷眼看向封於修,肯定的回道:“絕無可能,大唐與西涼乃是死敵,怎會合作?這不過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剛好陛下和那西涼武穆太後所想一樣罷了。”
......
金夏都城的皇宮之中
金夏皇帝拓跋延從龍椅上站起身,緩步走下高台,從大殿門口向外望去,眼中皆是寂寥之色。
一個鷹目劍眉,穿著狼毫大衣的中男人從石階下走上來,此人則是金夏的秦王,拓跋騰,權力僅次於皇帝的男人。
“兄長,何故在此,一眾大臣已在宮門外等候許久了。”
拓跋延看著自己這位弟弟,眼神恍惚的點點頭。
“兵馬調集得如何了?”
“各地兵馬已經收攏都城,不過那淮陰侯手段陰狠,早就切斷了數條通往都城的路,大部分兵力都被攔在安水和四平山外,咱們如今能召集的兵馬不到八萬。”
拓跋騰走上前,伸手就是用力在拓跋延的肩膀上猛拍了兩下,與拓跋騰不同,拓跋延並沒有武學造詣,這兩下直接被打得差點身子骨散架。
拓跋延苦笑道:“二弟,你是想拍死朕,然後好繼任皇帝嗎?”
拓跋騰一屁股在拓跋延身邊的台階上坐下,一把又將自己的皇帝哥哥拉著坐下來。
“我想要皇位,這件事你我都是心知肚明,不過如今金夏已經快保不住了,我爭這皇位有何用?”
拓跋騰從懷裏掏出一個精致的盒子,裏麵整齊的碼著煙卷,拓跋騰自顧自的點燃一支,又遞了一支給拓跋延。
“大唐產的卷煙,試試,這可是好玩意兒,提神醒腦。”
說著便點燃手中的卷煙,深深吸了一口:“大唐那位武陽王當真是妙人,能搞出這諸多奇奇怪怪的東西,這些東西倒是幫大唐從各國都賺取了不少銀子,若論國力,如今的大唐恐怕已經超過金夏數倍了...”
拓跋延認可的點點頭,學著自己弟弟的模樣點燃卷煙吸了一口,卻是忍不住劇烈的咳嗽。
“這玩意兒辣嗓子啊,不過確實如你所言,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敵對了幾十年的兩個人就這麽安安靜靜的坐在台階上,看著眼前空無一人的宮殿,仿佛回到了許多年前。
“朕記得大唐那位武陽王在西涼提過一首詩,叫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二弟...可否陪哥哥我,守住這金夏最後一座城...”
“大哥,我又何嚐是怕死的人,大不了我隨你一同去地下見列祖列宗,也免得你一人挨罵啊。”
說罷,兩人互相看了一眼,皆是發出爽朗的笑聲,似乎他們即將麵對的幾十萬大軍,也不過是一陣清風罷了。
金夏都城,廣安府,此處正是金夏三皇子拓跋真的府邸。
此刻的拓跋真一人獨坐在書房之中,手裏拿著一封書信,雖然書信上並未署名,但拓跋真知道寫信之人是誰。
而這封信則是來自於李兆,雖然李兆嘴上說著不管拓跋真如何,但卻是過不去心裏那道坎。
畢竟李兆單方麵的欠了拓跋真不少人情,李某人做生意向來講究有來有往,如今自己都要把金夏給吞了,確實顯得有些不厚道。
李兆在信中的意思就是,待金夏之事平定之後,他會做主在金夏劃出一州之地作為拓跋真的封地,讓拓跋真當個大唐的異姓藩王,如此也可以平安的度過一生。
異姓封王本就是難於登天的事情,更何況還是一個敵國的皇子,這件事看起來不靠譜,但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是李兆,這件事情倒是顯得沒那麽滑稽。
而拓跋真也相信李兆有能力可以辦成此事,畢竟李兆在拓跋真的心中可謂是無所不能,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情人眼裏出西施,一個道理...愛情,讓一個男人盲目...
拓跋真將這封信放在燭台上,看著信箋化作灰燼,接著抬頭看向牆上掛著的畫卷。
畫中之人隻有一個背影,是一個穿著華服的年輕人,手裏拎著一個酒壺,光從背影便能看出此人灑脫世間的風骨。
這是李兆那日在長安城中作詩的模樣,拓跋真一直將這幅畫掛在書房之中。
“我知這國事,天下事,非你一人之力可以阻攔,不過你既然有意救我,也算是全了我這番情誼...”
直到現在,拓跋真還覺得李兆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沒有任何仇恨李兆的想法。
拓跋真拿起桌上的筆在紙上洋洋灑灑的寫了兩句,轉身將椅子上的衣衫拿起來披在身上。
“九殿下,你不曾欠我,不過...拓跋真雖是沒有男兒心,但終究是金夏皇子,沒有苟活的道理。”
拓跋真推開房門,門外的太監便是迎上來。
“三殿下,可是要進宮?”
“不必了,我去軍中帶兵。”
剛往院子裏走了兩步,拓跋真又停下來,轉頭吩咐道:“趙伴伴,若是我死了,埋葬我之時,將書房裏那幅畫與我埋在一起,其他的都不必...”
“對了,讓我那夫人和家眷都離去吧,府中的金銀都是她的,不必阻攔她,派遣護衛送她出城...她這些年跟著我,是我有負與她...”
交代完這些後,拓跋真便是神情堅毅的朝著外麵走去。
書房中,一縷斜斜的陽光照在桌案上,清風掠過那張宣紙,卷起一角。
紙上留著兩句話...來生願做庭院樹,常伴君身許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