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貴出列,“是的,皇上明君聖明,自從登基以來一直以仁治國。自是不想京城血流成河,不如賜劉家以毒酒,讓其保存生前身後名。畢竟罪臣劉濤是三朝功臣。”


    “臣附議,臣認為李大人說得極是。”


    “臣附議。”


    “臣等附議。”


    非親劉派紛紛下跪,求皇上給劉家賜毒酒。親劉派站著倍感孤立,一些左右搖擺之人做出叛主之行為跟著跪了下去。


    站著的大臣不多,有魏國公、餘大人、孫英傑以及一些工部的大人。


    看著眼下這跪下的一片,再看看站著的零星幾人,宣帝深吸一口氣。


    宣帝還記得當年劉濤在瓦刺救他的那一幕,宣帝至今不信劉濤會反叛,但聽了劉黃氏的言詞後宣帝也認為劉濤必死不可。


    “皇上,楊溥楊大人有奏摺要奏請皇上。”胡濙在門外輕聲輕語打破了殿內的靜謐。


    李世貴對門外這陰間的死鬼恨牙癢癢,若不是有著人突兀出現,劉濤一族必死無疑。


    胡濙將楊溥的奏摺遞過去,掌印太監小碎步將奏摺送給皇上。


    楊溥奏摺不過寥寥幾字:皇上三思,給劉濤三天光陰又如何?


    “皇上,先帝在位第一件事就是為過去冤假錯案平反;皇上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留那些功臣後代一條後路。雖然劉濤不是開國之功臣,但其父是;劉濤十五歲追隨太宗,並與太宗參與靖難之役,獲得了太宗賜予的‘奉天靖難’,證明劉濤是大明的忠臣之一。就算死也要將他身上的秘密挖掘出來。


    至少要弄清,劉家的家財從何而來?劉濤軍械製造所所在何處?製造軍械所能不能為皇上所用?火銃從哪兒進京,是否還有同夥?這些都需一一查清方可讓劉濤死去。”胡濙說。


    楊溥與胡濙均是太宗皇帝留給宣帝之人,兩人均是宣帝信任之人,兩人既然為劉濤求情,宣帝不得不思考,劉濤是否能死?劉濤活著的價值幾何?


    想到劉濤活著的作用,宣帝就想起劉濤為大明為他所做的一切,細細思考幾分宣帝確定劉濤確實是功臣,劉濤這人好用。做事利索,有自己獨見,做事擅於另闢蹊徑。算是個心中有百姓的人。劉濤身邊的婦人對大明也有一二功勞。


    宣帝對胡濙說:“這事全程由你負責,張澤天與李世貴輔佐。”


    “皇上臣甘願成為監督人員之一。”呂大人跪出來說。


    餘大人跪下去,“皇上臣願為督首。”


    宣帝頷首應允了他們,“為其一個月,盡快查出軍械製造所之所在。”


    “臣等遵命。”


    魏國公鬆一口氣,劉族堪堪保住,接下來就看劉濤的勢力了!


    李世貴到魏國公跟前,“下官有一事不明,想請教國公爺。”“劉懷安在存放軍械山洞被人贓並獲,導致您讓女兒成親日被拋棄,讓您女兒名聲掃地再也嫁不出。您為何還要幫著劉濤?”


    魏國公不理身邊的小人,繼續往外走。


    李世貴跟上幾步,“京城中人皆知劉懷安酒量驚人,誰也不能灌醉他。若是他不願意,怎麽會醉在山洞?”


    魏國公心中有些鬆動,認為李世貴說的有幾分對。


    孫英傑在後麵讚嘆:論挑撥離間使用之純熟,非李世貴莫屬!


    正文 三四一、皇帝三問


    三四一、皇帝三問


    要說宣帝對劉濤的想法,宣帝是不相信劉濤會謀反。但事實擺在眼前,宣帝不得不相信,劉濤具有謀反之意。


    坐在皇位上的人最怕就是有人來分權,有人對皇位虎視眈眈。宣帝對劉家的態度是殺,不然也不會在皇宮裏審劉黃氏。


    現在宣帝想的是該滅族還是滅去劉濤這一支?


    宣帝找來楊士奇。


    “你認為該如何處置?”


    聖心是拿來揣測的,身為皇上的臣子最是能揣測皇上問話的意圖。宣帝話一下,楊士奇就知道宣帝問的是劉濤的事。


    楊士奇躬身,“從山洞裏的軍械來看,這些軍械足以威嚇京城安危,但不足以攻進皇城。不說皇城禁衛軍的厲害,單說皇城太監宮女都比那些想謀反的人多。但根據劉黃氏的證詞,劉濤還有其他的軍械來源。劉濤怕是要謀反。


    臣思考了許久想不到劉濤謀反的理由,一皇上是明君,皇上做天子之堂是民心所向;二劉濤的勢力還達不到謀反的地步,據臣以為劉家子弟中沒人能勝任天子之位。劉家人一直安分守己,他們該不該死,全憑皇上定奪。”


    楊士奇的話很偏頗劉濤,宣帝有些詫異,宣帝知道朝下跪著的都是一些老狐狸喜歡將一些事推諉,喜歡說些似而非的話。


    “你在偏頗劉濤。”宣帝說。


    楊士奇四十五度躬身,“非也,臣並非偏頗劉濤而是偏頗劉族中人罷了。皇上登基以來一直以仁治天下,如果用劉族中人壞了皇上的名聲就不好。何不當眾殺了劉濤一係,讓其他八族流放邊疆或是放去採礦。”


    宣帝頷首,楊士奇的話很合宣帝心。楊士奇沒有為劉濤求情也沒有為劉家求情,算是公事公辦,算是站在皇家的角度說話。


    宣帝招來楊榮。


    “這事你如何看?”


    楊榮說:“臣曾經聽說北邊的牧民講過這麽一個故事,一個頭人養了五百頭羊,種了一片小麥。他對羊兒很是喜歡,每日不是去放牧就是清理羊圈。有一日一頭羊脫離了羊群去吃頭人不怎麽重視的麥苗,第一次頭人隻是趕跑羊兒,好笑的對羊說,那些麥苗不能吃。第二次羊忍不住麥苗的誘惑又跑過去偷吃,善良的頭人捨不得打羊隻是去恐嚇羊兒,將羊趕跑;那羊以為頭人不會傷害它,再去偷吃,遂不知畜生終究是畜生,頭人怎麽會讓它禍害了一片麥田。最終將羊給殺了。”


    “你認為朕應該殺雞儆猴,將劉家人一網打盡?”


    楊榮躬身,“這是皇上的想法,臣不過是說了個故事罷了。”


    這隻是臣下給皇上的一個暗示罷了,一切都是皇上定奪,若是冤假錯案是皇上的錯,若是劉濤真的謀反,固守江山殺逆賊就是皇上的功勞。


    太宗給宣帝留下三人,一人主張殺一半,一人主張全殺。宣帝決定聽聽楊溥說說。


    楊溥聽聞皇上召了另外兩位楊大人說話,心裏便知皇上為何找他。楊溥開始思考他該不該保劉濤,畢竟劉濤是他選定將來接手首輔位置的人。


    劉濤謀反之事疑點重重,不可輕忽,在楊溥看來劉濤沒有謀反的動機,一個從戰場上下來的人,怎麽會不明白戰機的重要性?


    一位位人證證明劉濤在謀反!若是假,誰在設局,這個局布置了多久?若是真,劉濤的動機是什麽?真想登天?


    楊溥認為自己這是關鍵一票。


    宣帝問楊溥,“這事該如何處置?”


    楊溥斟酌一二說:“臣在想問題時喜歡做個小遊戲,常用紙寫出事件或人的最大的惡意。這人為什麽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麽?對他有什麽好處?這件事的最大獲益者是誰?是他一人想出來還是與多人合夥?怎麽樣才能保存自己損害敵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小娘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語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語伴並收藏明朝小娘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