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子跪下給秦素蘭磕頭,“姑姑,感謝姑姑的養育之恩與教導之恩。”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想去那就去那,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有事就來找姑姑,你姑父會幫你的。姑姑姑父不在就找子仁,老了就到姑姑身邊。”
冬子紅著眼睛出到外麵,屋子外圍著一群禁衛軍,禁衛軍和劉府的人對持。
劉濤見冬子出來,收劍。劉府侍衛隨主子刷的一下收劍。
紫陽將軟劍收回腰間,冬子到他身邊才問姑父:“出事了?”
高貴而又優雅的朱瞻基對剛剛不敬一點也不在意,對劉濤身後的人微微頷首,轉身離開。
紫陽拉著冬子跟上,劉濤走在最後。
秦素蘭被攔在屋子門檻,給皇太孫行禮。
人走了才問子仁,“怎麽回事?”
子仁搖搖頭說:“不是很清楚,但必定與陛下有關。皇太孫到這的第一件事找的是紫陽和冬子哥哥,應該是治病。”
“你們怎麽攔著,要是出了什麽事那該……”
“這是父親的主意。我們隻是跟著做。”“娘先進去休息,最早半夜,最遲明日就能見到他們。”
接近黎明子仁才在宮門外接到父親,劉濤帶著一身露水上馬車。
子仁從包袱裏拿出衣服讓父親換下,“哥哥們?”
“被留下裏麵,等陛下醒來才能離開。”
聽到“陛下”二字,子仁就知道這不是他該問的,如果可以知道父親會說。
剛進家門老葉來報,“夫人起來了,在廚房熬了粥。”
最近夫人不好睡,早早起,多動作,做下人的也跟著擔心。尤其是老僕人,跟著從開封過來的僕人。
進後院,見秦素蘭被夜鶯和春草扶著,一步一步走,穿著厚實不怕朝露。
“娘。”
“回來了。”秦素蘭迎上劉濤。
他摸上她的手,知道她是暖的便不責罵她。“嗯。”
“熬了粥,吃碗再回去。”做母親的關心一下兒子。
見父親頷首,子仁便留下。
秦素蘭沒見身後有別人,便知道不會回來。不知情況怎麽樣,平安才好!
粥不是普通的白粥,白粥不叫粥叫稀飯。南方人吃的粥,是用高湯煮米熬製而成,粘稠、香、耐餓、補身子。就是費時了些。
子仁不敢多留,吃了兩碗出一身汗就離開。深怕打擾父母親休息,有父親在母親總能睡個好覺,就是父親在家的時間不多。
子仁懂事得早見到的事情多,都藏在心裏,該明白的都明白,不該明白的也弄通了許多。父親的事他知道,母親的事他也知道。母親的私章還在他身上,似乎母親不想要回去。
父親從未說過母親的好,母親也從未說過父親的壞。可兩人居然能相安無事的生活,這是子仁所不明白的。
在政局詭異的氛圍中,子仁將定情信物交給餘家三小姐。是一株碧玉的簪子,寓意為結髮。
“我家母親雖然老蚌生珠,但肚子裏的必定是姐兒。你不怕會有人來分財產,即使分也不會分去多少。
我的母親就那樣,如果你能接受那麽你就收下,要是不能找好日子將這送回來,隨意找日子退親即可。”
“你為何這樣說,你就不想一下我的感受?”餘家三小姐委屈。聚會被其他姐兒們嘲笑不說,到子仁這也得不到安慰,這真的是她看上的人嗎?
“外人都說我與我父親性子南轅北轍,其實我才是最像父親的人。要守護的人寸步不讓,母親在我家的地位超然。你要擺正你的心態,我並非非你不可。”
“劉懷景,我能發誓說從未說過伯母的壞話,你為什麽這麽說?”
子仁正式餘家三小姐,“但你的態度讓我知道你看不起我的母親。”子仁不顧傷心人的哭泣率先離開。這婚事母親滿意,那就不改。
正文 一百三十三、宿命
一百三十三、宿命
小女兒的出生並沒有帶給劉濤多少喜悅,因為他心裏有一個更大的愁思。
十二年前被打敗的阿魯台,再次蹦達,陛下依然想親征,可是陛下的身體大不如前。
說劉濤無情其實也不是,他很關心掛念那些幫助過他的人。比如鄭和、比如朱棣。
朱棣是他的偶像,朱棣是他年少知理後第一個想追隨的人。當他是小兵時,每當朱棣來講話他都能保持腦袋跟著高台上的閃耀的將軍不動。朱棣說的每一句話,他都能一字不漏的記下。
朱棣是他心中的英雄,一個能砍人而不被砍的英雄。
現在他的英雄,他的心繫的人就要倒下,他很焦急很痛苦,即使知道這是不可避免的。
永樂二十年,朱棣第四次親征。
“娘。”子仁端著盤子就要離開書房。
“你父親怎麽樣?”
“想事情,吃得不多。藥吃了。”
秦素蘭抱著孩子進去,劉濤坐在案桌前不知在想什麽。
“如果你想去那就去吧,家裏有我。”秦素蘭將小女兒放到劉濤懷裏。
小娃娃大概是吃飽了,在睡著。
劉濤看女兒許久才抬起頭,“不,不能去。”
“您的心很亂,您在擔憂。”
心亂的不止他一個。
“也是,可能事情是相反的,就像這娃娃,懷著的時候鬧得要命,生下來卻是安分的。陛下會回來的。”
永樂二十年的親征,劉濤沒去,朱棣也不要他去。
其實阿魯台早就被朱棣打怕,這次鬧邊也是小打小鬧。因此朱棣很快就班師回朝。
永樂二十二年元月,阿魯台不死,再次侵擾大明邊界,入侵大同等地。
朱棣連夜召大臣商議。
老態龍鍾的朱棣看著下麵跪著的文臣武將,跪著的有三分之二的人勸他不能出征,朱棣知道自己的身體真的大不如前!
“朕心意已決,領命下去吧。”
劉濤留在最後不走,倔強的留下。
“你倒是倔強的,鄭和都走了你還不走!”
“你不能去。”
朱棣在龍椅上看腳底下跪著的人,君王最無情,身邊也沒一個有情的。現在倒是出現個可笑的人。
“你明白我心!”
朱棣知道自己不行了,但還是堅持出征,即使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子孫著想。他知道他不能留下多少遺產給子孫,但至少留下太平日子。“戰爭到我這就結束了吧。一場戰爭能換來十年的和平,為什麽不去?”
“我攔不住您,但請允許我跟去。”劉濤知道這次必定就是有去無回。
“這麽想去,那就去,回到那裏看看也好。”
這次親征與以往大抵相同又不同,除了陛下親自點的幾人,其餘將領都是親自請命,強烈要求過去。
私底下紫陽對劉濤說:“皇上這次出征有去無回,他的身體經不起這麽遠的勞碌奔波。”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想去那就去那,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有事就來找姑姑,你姑父會幫你的。姑姑姑父不在就找子仁,老了就到姑姑身邊。”
冬子紅著眼睛出到外麵,屋子外圍著一群禁衛軍,禁衛軍和劉府的人對持。
劉濤見冬子出來,收劍。劉府侍衛隨主子刷的一下收劍。
紫陽將軟劍收回腰間,冬子到他身邊才問姑父:“出事了?”
高貴而又優雅的朱瞻基對剛剛不敬一點也不在意,對劉濤身後的人微微頷首,轉身離開。
紫陽拉著冬子跟上,劉濤走在最後。
秦素蘭被攔在屋子門檻,給皇太孫行禮。
人走了才問子仁,“怎麽回事?”
子仁搖搖頭說:“不是很清楚,但必定與陛下有關。皇太孫到這的第一件事找的是紫陽和冬子哥哥,應該是治病。”
“你們怎麽攔著,要是出了什麽事那該……”
“這是父親的主意。我們隻是跟著做。”“娘先進去休息,最早半夜,最遲明日就能見到他們。”
接近黎明子仁才在宮門外接到父親,劉濤帶著一身露水上馬車。
子仁從包袱裏拿出衣服讓父親換下,“哥哥們?”
“被留下裏麵,等陛下醒來才能離開。”
聽到“陛下”二字,子仁就知道這不是他該問的,如果可以知道父親會說。
剛進家門老葉來報,“夫人起來了,在廚房熬了粥。”
最近夫人不好睡,早早起,多動作,做下人的也跟著擔心。尤其是老僕人,跟著從開封過來的僕人。
進後院,見秦素蘭被夜鶯和春草扶著,一步一步走,穿著厚實不怕朝露。
“娘。”
“回來了。”秦素蘭迎上劉濤。
他摸上她的手,知道她是暖的便不責罵她。“嗯。”
“熬了粥,吃碗再回去。”做母親的關心一下兒子。
見父親頷首,子仁便留下。
秦素蘭沒見身後有別人,便知道不會回來。不知情況怎麽樣,平安才好!
粥不是普通的白粥,白粥不叫粥叫稀飯。南方人吃的粥,是用高湯煮米熬製而成,粘稠、香、耐餓、補身子。就是費時了些。
子仁不敢多留,吃了兩碗出一身汗就離開。深怕打擾父母親休息,有父親在母親總能睡個好覺,就是父親在家的時間不多。
子仁懂事得早見到的事情多,都藏在心裏,該明白的都明白,不該明白的也弄通了許多。父親的事他知道,母親的事他也知道。母親的私章還在他身上,似乎母親不想要回去。
父親從未說過母親的好,母親也從未說過父親的壞。可兩人居然能相安無事的生活,這是子仁所不明白的。
在政局詭異的氛圍中,子仁將定情信物交給餘家三小姐。是一株碧玉的簪子,寓意為結髮。
“我家母親雖然老蚌生珠,但肚子裏的必定是姐兒。你不怕會有人來分財產,即使分也不會分去多少。
我的母親就那樣,如果你能接受那麽你就收下,要是不能找好日子將這送回來,隨意找日子退親即可。”
“你為何這樣說,你就不想一下我的感受?”餘家三小姐委屈。聚會被其他姐兒們嘲笑不說,到子仁這也得不到安慰,這真的是她看上的人嗎?
“外人都說我與我父親性子南轅北轍,其實我才是最像父親的人。要守護的人寸步不讓,母親在我家的地位超然。你要擺正你的心態,我並非非你不可。”
“劉懷景,我能發誓說從未說過伯母的壞話,你為什麽這麽說?”
子仁正式餘家三小姐,“但你的態度讓我知道你看不起我的母親。”子仁不顧傷心人的哭泣率先離開。這婚事母親滿意,那就不改。
正文 一百三十三、宿命
一百三十三、宿命
小女兒的出生並沒有帶給劉濤多少喜悅,因為他心裏有一個更大的愁思。
十二年前被打敗的阿魯台,再次蹦達,陛下依然想親征,可是陛下的身體大不如前。
說劉濤無情其實也不是,他很關心掛念那些幫助過他的人。比如鄭和、比如朱棣。
朱棣是他的偶像,朱棣是他年少知理後第一個想追隨的人。當他是小兵時,每當朱棣來講話他都能保持腦袋跟著高台上的閃耀的將軍不動。朱棣說的每一句話,他都能一字不漏的記下。
朱棣是他心中的英雄,一個能砍人而不被砍的英雄。
現在他的英雄,他的心繫的人就要倒下,他很焦急很痛苦,即使知道這是不可避免的。
永樂二十年,朱棣第四次親征。
“娘。”子仁端著盤子就要離開書房。
“你父親怎麽樣?”
“想事情,吃得不多。藥吃了。”
秦素蘭抱著孩子進去,劉濤坐在案桌前不知在想什麽。
“如果你想去那就去吧,家裏有我。”秦素蘭將小女兒放到劉濤懷裏。
小娃娃大概是吃飽了,在睡著。
劉濤看女兒許久才抬起頭,“不,不能去。”
“您的心很亂,您在擔憂。”
心亂的不止他一個。
“也是,可能事情是相反的,就像這娃娃,懷著的時候鬧得要命,生下來卻是安分的。陛下會回來的。”
永樂二十年的親征,劉濤沒去,朱棣也不要他去。
其實阿魯台早就被朱棣打怕,這次鬧邊也是小打小鬧。因此朱棣很快就班師回朝。
永樂二十二年元月,阿魯台不死,再次侵擾大明邊界,入侵大同等地。
朱棣連夜召大臣商議。
老態龍鍾的朱棣看著下麵跪著的文臣武將,跪著的有三分之二的人勸他不能出征,朱棣知道自己的身體真的大不如前!
“朕心意已決,領命下去吧。”
劉濤留在最後不走,倔強的留下。
“你倒是倔強的,鄭和都走了你還不走!”
“你不能去。”
朱棣在龍椅上看腳底下跪著的人,君王最無情,身邊也沒一個有情的。現在倒是出現個可笑的人。
“你明白我心!”
朱棣知道自己不行了,但還是堅持出征,即使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子孫著想。他知道他不能留下多少遺產給子孫,但至少留下太平日子。“戰爭到我這就結束了吧。一場戰爭能換來十年的和平,為什麽不去?”
“我攔不住您,但請允許我跟去。”劉濤知道這次必定就是有去無回。
“這麽想去,那就去,回到那裏看看也好。”
這次親征與以往大抵相同又不同,除了陛下親自點的幾人,其餘將領都是親自請命,強烈要求過去。
私底下紫陽對劉濤說:“皇上這次出征有去無回,他的身體經不起這麽遠的勞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