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嚴複以來,華夏人便開始了‘放眼看世界’,知識分子接觸的外國曆史知識不比任何人少。雪蘭想明白這點後也就不再糾結了,放大了膽子,直接刊載了後續的八個國家。
整個版麵都隻刊載,不過幾天功夫,她半年的心血就全部麵世了。雪蘭自覺完成了一件大事,心情舒暢,還高高興興地跟李氏出門聽戲呢,傻甜白的她不知道,真正的山呼海嘯來了,一時的風平浪靜不過是海嘯前的退潮而已……
一覺醒來,雪蘭發現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在評論一件事——。
最初一篇葡萄牙的科普幾乎沒有打響任何水花,然而當九篇‘大國崛起’一同麵世的時候,水花變成了巨浪,鋪天蓋地洶湧而來。
這浪潮來的太過凶猛,以至於雪蘭都有點懵了,她甚至看到某張報紙用整個版麵來評析這部。
評論一共分為三大陣營。
第一陣營,普遍認為受到了震撼,把雪蘭和這部著作抬舉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
第二陣營,人數非常多,他們認為雪蘭在著作中的一些實例有臆造和謊言的成分在,因為在任何當下的資料文獻中都從未見過類似的說法,認為雪後山嵐編造了一部小說,卻當做科普介紹來愚弄大眾。
第三陣營,人數也眾多,但是態度普遍非常強硬,簡直是從頭到尾否定了這部著作,不僅僅對雪蘭指責辱罵,還給她扣了很多頂帽子。
然後這三大陣營就開始吵了起來,簡直吵得轟轟烈烈,前所未見。
要知道雪蘭隻是寫了一部科普外國曆史的著作而已,但哪怕是說明文,也少不了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傾向性,更何況雪蘭是以一種閑話曆史的角度來論述的,自然也少不了鮮明的傾向。而且隻用幾萬字來描述一個國家崛起的過程,也不可能麵麵俱到,於是各種認為雪蘭不夠客觀甚至別有居心的評論就冒出來了,甚至用一些比較惡意的角度來故意揣測。
反對者自然不滿,大加駁斥,雙方你來我往,一開始還是在爭論,後來就上升到了政治體製、民主自由、經濟政策等宏大的論題上來了,這些也是民國時期華夏人日常就在爭論的話題,隻是這次爭論的格外激烈而已。
許編輯急急忙忙找上門來,對雪蘭說:“隻是一篇普通的科普而已,咱們發稿前也再三校對,沒有什麽過分的內容,怎麽會吵成這樣呢?”
雪蘭沉默了一會兒說:“那天我們老師說了一句話,他說‘曆史不需要煽情,真實的曆史就足夠撼動人心了’,所以並不需要刻意去強調什麽,真實就刻在那裏,任誰都無法扭曲。那些站出來狂吠的人,無非是是害怕人們觸及真實後,會站起來反抗錯誤的秩序,因而影響他們的切身利益罷了。”
雪蘭發了一頓深刻的感慨,而許編輯卻沒有那種文藝青年式的憂國憂民。
“無論如何,這些偏激的評論對你影響太大,我們應該站在政府的立場上,而那些評論卻把我們逼到了對立麵,報社的意思是,我們應該站出來澄清一下。”許編輯說。
“我通篇都在寫真實的曆史,沒有半點虛構成分在,甚至沒有一句明確的點評,如果僅僅因為這樣就封殺我的言論,那就封殺好了。我說出去的話,發布出去的作品,既不會修改,也不會收回。如果有人要往我身上潑髒水,那我就看看當代的文字獄是不是比前朝還黑暗。”
雪蘭直接拒絕了報社的要求,許編輯無奈地離開了,隻說既然不能發報澄清,那就幹脆什麽也別說,關於也不要再提任何字眼了。
之後,雪蘭深深地歎了口氣,心想,自己當初的預測果然是對的。她發布葡萄牙時,並未引起任何波瀾,隻是因為一篇不如九篇震撼。一篇隻是一個特例,九篇連起來卻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所有強大國家的形成都是相似的,確立自由市場經濟製度,然後建立民主法治,逐步保證思想自由和學術獨立,並漸漸形成橄欖形的社會結構。
這些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刻的總結,是雪蘭站在後世的角度給出的十分合理和準確的答案。九大曾經、正在或者即將影響整個世界的大國,當他們崛起的史實一一擺在人們麵前的時候,人們根本就無法忽視這些必要條件。就算雪蘭沒有明說,所有讀過的人也都看的一清二楚。這些答案會鐫刻在每個人心中,就算有人發瘋一樣想否定這些答案也沒用。
隻可惜某些答案太過真實,真實的可怕,以至於那些不肯接受真實的人必須掩蓋真實,所以一部普通的曆史科普著作才會吵成這樣。
這部,雪蘭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她把先進和真實的理念帶來了這個時代,但結果卻不如人意。寫文章黑的人太多了,多到很多人曲解她的本意,不久之後,報紙上關於這部著作的討論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麽就銷聲匿跡了,連報社也不打算集冊出版這本書。
雪蘭非常失落,這是她寫作以來受到的最沉重的一次打擊,因為許多人寫信來辱罵她,讓她沒本事就不要動筆杆子,更不要自不量力的在她根本就不懂的領域裏插嘴。
然而最讓雪蘭難過的是,有一小撮人站出來大罵她狹隘。
他們用一種很奇怪的筆調說:“雪後山嵐表麵寫這類提倡學習外國的著作,實際卻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點評,對那些應該效仿學習的國家露出不屑的態度,不但沒有任何敬意,而且態度惡劣,尤其是對待東瀛。”
然後又用雪蘭的裏用東瀛人做大反派來佐證。他們的觀點就是,華夏這樣一個落後貧窮的國家,不懷著虔誠的心態感激強國的各種‘援助幫助’,反而傲慢無禮,總是懷著敵對的心態,實在讓人討厭。
其實,不同於百年以後,在這個年代,東瀛人在華夏人眼中的印象還是很好的。
首先,從政府的角度看,蔣先生平定他們黨內的一團亂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日本人,而且他們本身跟東瀛政府還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然後,從精英階層看,很多文化人都普遍對迅速崛起,趕超西方列強的東瀛充滿敬意。
最後,從底層百姓來看,各種來自東瀛的貨物,各種來華夏投資的東瀛公司,各種光鮮亮麗受到尊敬的東瀛人,這些都塑造了一個備受尊重的富強大國的形象,底層百姓也充滿了憧憬。
於是,華夏被東瀛侵略過。八國聯軍不是都侵略過華夏嗎?有什麽好斤斤計較的。
他們弄走我們的原礦石,然後把貨物在我國傾銷。這是在和我國做生意,多好的事啊。
他們強迫我們簽下了一係列不平等的條約。其他西方國家不一樣嗎?有什麽大驚小怪的,東瀛人跟我們一樣都是亞洲人,文化係出我華夏,是友邦,就算打過仗,比起西方那些國家也都是比較有禮貌的好人呢。
於是,雪蘭這種把一個東瀛人寫成大反派的行為,就是在破壞兩國邦交友好了。
怎麽會破壞呢?
因為一個東瀛人站出來說,他們本以為東瀛和華夏是朋友呢,沒想到原來華夏人對東瀛人的印象這麽不好,他覺得非常失望。
然後某些人就一馬當先地跳出來,對雪蘭大加指責,罵她破壞睦鄰友好,甚至覺得她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心思,也許是某個西方國家雇傭來寫故事,敗壞東瀛人在華印象的,因為最近東瀛正和某幾個西方國家關係緊張。然後這個人還大加讚揚東瀛的骨氣和力量,說東瀛能和西方叫板,是亞洲的驕傲。
雪蘭可以理解當下很多華夏人對東瀛的好感,但是看到這麽多華夏人幫著東瀛人罵她,還是覺得很難受。
她幹脆不看報紙,也不看讀者來信了,就是專心寫,可是報社卻被上邊警告了。
他們認為雪蘭的故事太偏激了,用一種很不友好的方式臆測別的國家對華夏有侵略意圖,這樣的作品妨礙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
原來有一些知道雪蘭故事的東瀛人很不滿意,於是在一些和華夏政府的官司中故意刁難華夏,他們認為華夏某些作家傷害了東瀛人的感情,還汙蔑了東瀛人的形象,讓他們非常生氣。
<a href="http:///"></a>
於是被勒令停止連載了。
一部作品在半路上被勒令停止其實也算司空見慣,不單單是雪蘭會有這種遭遇而已。隻不過民國的文人比較牛氣,你越不讓我寫,我就越寫,你再不讓,我就形成組織遊|行抗議。
報社的意思是不要跟政府作對,他們提議雪蘭重新寫古風武俠。她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事後很多人模仿她的風格和設定都紅了,可是這麽紅火的題材她卻不寫了,這實在非常可惜。既然不讓繼續寫了,那不如回歸她擅長的古風武俠吧。
雪蘭這邊正失落的不行呢,那邊卻因為的停刊引起了很大的抗議聲。
整個版麵都隻刊載,不過幾天功夫,她半年的心血就全部麵世了。雪蘭自覺完成了一件大事,心情舒暢,還高高興興地跟李氏出門聽戲呢,傻甜白的她不知道,真正的山呼海嘯來了,一時的風平浪靜不過是海嘯前的退潮而已……
一覺醒來,雪蘭發現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在評論一件事——。
最初一篇葡萄牙的科普幾乎沒有打響任何水花,然而當九篇‘大國崛起’一同麵世的時候,水花變成了巨浪,鋪天蓋地洶湧而來。
這浪潮來的太過凶猛,以至於雪蘭都有點懵了,她甚至看到某張報紙用整個版麵來評析這部。
評論一共分為三大陣營。
第一陣營,普遍認為受到了震撼,把雪蘭和這部著作抬舉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
第二陣營,人數非常多,他們認為雪蘭在著作中的一些實例有臆造和謊言的成分在,因為在任何當下的資料文獻中都從未見過類似的說法,認為雪後山嵐編造了一部小說,卻當做科普介紹來愚弄大眾。
第三陣營,人數也眾多,但是態度普遍非常強硬,簡直是從頭到尾否定了這部著作,不僅僅對雪蘭指責辱罵,還給她扣了很多頂帽子。
然後這三大陣營就開始吵了起來,簡直吵得轟轟烈烈,前所未見。
要知道雪蘭隻是寫了一部科普外國曆史的著作而已,但哪怕是說明文,也少不了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傾向性,更何況雪蘭是以一種閑話曆史的角度來論述的,自然也少不了鮮明的傾向。而且隻用幾萬字來描述一個國家崛起的過程,也不可能麵麵俱到,於是各種認為雪蘭不夠客觀甚至別有居心的評論就冒出來了,甚至用一些比較惡意的角度來故意揣測。
反對者自然不滿,大加駁斥,雙方你來我往,一開始還是在爭論,後來就上升到了政治體製、民主自由、經濟政策等宏大的論題上來了,這些也是民國時期華夏人日常就在爭論的話題,隻是這次爭論的格外激烈而已。
許編輯急急忙忙找上門來,對雪蘭說:“隻是一篇普通的科普而已,咱們發稿前也再三校對,沒有什麽過分的內容,怎麽會吵成這樣呢?”
雪蘭沉默了一會兒說:“那天我們老師說了一句話,他說‘曆史不需要煽情,真實的曆史就足夠撼動人心了’,所以並不需要刻意去強調什麽,真實就刻在那裏,任誰都無法扭曲。那些站出來狂吠的人,無非是是害怕人們觸及真實後,會站起來反抗錯誤的秩序,因而影響他們的切身利益罷了。”
雪蘭發了一頓深刻的感慨,而許編輯卻沒有那種文藝青年式的憂國憂民。
“無論如何,這些偏激的評論對你影響太大,我們應該站在政府的立場上,而那些評論卻把我們逼到了對立麵,報社的意思是,我們應該站出來澄清一下。”許編輯說。
“我通篇都在寫真實的曆史,沒有半點虛構成分在,甚至沒有一句明確的點評,如果僅僅因為這樣就封殺我的言論,那就封殺好了。我說出去的話,發布出去的作品,既不會修改,也不會收回。如果有人要往我身上潑髒水,那我就看看當代的文字獄是不是比前朝還黑暗。”
雪蘭直接拒絕了報社的要求,許編輯無奈地離開了,隻說既然不能發報澄清,那就幹脆什麽也別說,關於也不要再提任何字眼了。
之後,雪蘭深深地歎了口氣,心想,自己當初的預測果然是對的。她發布葡萄牙時,並未引起任何波瀾,隻是因為一篇不如九篇震撼。一篇隻是一個特例,九篇連起來卻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所有強大國家的形成都是相似的,確立自由市場經濟製度,然後建立民主法治,逐步保證思想自由和學術獨立,並漸漸形成橄欖形的社會結構。
這些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刻的總結,是雪蘭站在後世的角度給出的十分合理和準確的答案。九大曾經、正在或者即將影響整個世界的大國,當他們崛起的史實一一擺在人們麵前的時候,人們根本就無法忽視這些必要條件。就算雪蘭沒有明說,所有讀過的人也都看的一清二楚。這些答案會鐫刻在每個人心中,就算有人發瘋一樣想否定這些答案也沒用。
隻可惜某些答案太過真實,真實的可怕,以至於那些不肯接受真實的人必須掩蓋真實,所以一部普通的曆史科普著作才會吵成這樣。
這部,雪蘭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她把先進和真實的理念帶來了這個時代,但結果卻不如人意。寫文章黑的人太多了,多到很多人曲解她的本意,不久之後,報紙上關於這部著作的討論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麽就銷聲匿跡了,連報社也不打算集冊出版這本書。
雪蘭非常失落,這是她寫作以來受到的最沉重的一次打擊,因為許多人寫信來辱罵她,讓她沒本事就不要動筆杆子,更不要自不量力的在她根本就不懂的領域裏插嘴。
然而最讓雪蘭難過的是,有一小撮人站出來大罵她狹隘。
他們用一種很奇怪的筆調說:“雪後山嵐表麵寫這類提倡學習外國的著作,實際卻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點評,對那些應該效仿學習的國家露出不屑的態度,不但沒有任何敬意,而且態度惡劣,尤其是對待東瀛。”
然後又用雪蘭的裏用東瀛人做大反派來佐證。他們的觀點就是,華夏這樣一個落後貧窮的國家,不懷著虔誠的心態感激強國的各種‘援助幫助’,反而傲慢無禮,總是懷著敵對的心態,實在讓人討厭。
其實,不同於百年以後,在這個年代,東瀛人在華夏人眼中的印象還是很好的。
首先,從政府的角度看,蔣先生平定他們黨內的一團亂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日本人,而且他們本身跟東瀛政府還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然後,從精英階層看,很多文化人都普遍對迅速崛起,趕超西方列強的東瀛充滿敬意。
最後,從底層百姓來看,各種來自東瀛的貨物,各種來華夏投資的東瀛公司,各種光鮮亮麗受到尊敬的東瀛人,這些都塑造了一個備受尊重的富強大國的形象,底層百姓也充滿了憧憬。
於是,華夏被東瀛侵略過。八國聯軍不是都侵略過華夏嗎?有什麽好斤斤計較的。
他們弄走我們的原礦石,然後把貨物在我國傾銷。這是在和我國做生意,多好的事啊。
他們強迫我們簽下了一係列不平等的條約。其他西方國家不一樣嗎?有什麽大驚小怪的,東瀛人跟我們一樣都是亞洲人,文化係出我華夏,是友邦,就算打過仗,比起西方那些國家也都是比較有禮貌的好人呢。
於是,雪蘭這種把一個東瀛人寫成大反派的行為,就是在破壞兩國邦交友好了。
怎麽會破壞呢?
因為一個東瀛人站出來說,他們本以為東瀛和華夏是朋友呢,沒想到原來華夏人對東瀛人的印象這麽不好,他覺得非常失望。
然後某些人就一馬當先地跳出來,對雪蘭大加指責,罵她破壞睦鄰友好,甚至覺得她有什麽不可告人的心思,也許是某個西方國家雇傭來寫故事,敗壞東瀛人在華印象的,因為最近東瀛正和某幾個西方國家關係緊張。然後這個人還大加讚揚東瀛的骨氣和力量,說東瀛能和西方叫板,是亞洲的驕傲。
雪蘭可以理解當下很多華夏人對東瀛的好感,但是看到這麽多華夏人幫著東瀛人罵她,還是覺得很難受。
她幹脆不看報紙,也不看讀者來信了,就是專心寫,可是報社卻被上邊警告了。
他們認為雪蘭的故事太偏激了,用一種很不友好的方式臆測別的國家對華夏有侵略意圖,這樣的作品妨礙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
原來有一些知道雪蘭故事的東瀛人很不滿意,於是在一些和華夏政府的官司中故意刁難華夏,他們認為華夏某些作家傷害了東瀛人的感情,還汙蔑了東瀛人的形象,讓他們非常生氣。
<a href="http:///"></a>
於是被勒令停止連載了。
一部作品在半路上被勒令停止其實也算司空見慣,不單單是雪蘭會有這種遭遇而已。隻不過民國的文人比較牛氣,你越不讓我寫,我就越寫,你再不讓,我就形成組織遊|行抗議。
報社的意思是不要跟政府作對,他們提議雪蘭重新寫古風武俠。她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事後很多人模仿她的風格和設定都紅了,可是這麽紅火的題材她卻不寫了,這實在非常可惜。既然不讓繼續寫了,那不如回歸她擅長的古風武俠吧。
雪蘭這邊正失落的不行呢,那邊卻因為的停刊引起了很大的抗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