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令一出,舉國譁然。
然而對這種遴選新帝的方式,雖然朝堂之內爭議很大,最終大家一致的態度就是——服氣!
這下好了,韓允清應該是沒什麽希望了,聽說他醉心禪學,都快要出家了,來不來考試都未必。他要是敢來,可見醉心禪學也是假的,做樣子給天下人看的,他就是想當皇帝。
其他韓姓子孫,包括當年七王之亂仍然存活下來的一些宗室子弟,他們如今散亂在全國各地,聽到詔書,也必然陸陸續續跟進京趕考的書生一樣來試試自己的才學和運氣了。
而且考慮到年齡差異,麗景帝這次遴選給了所有宗室子弟充分的時間應考。
從麗景十六年一直到麗景二十年,一共四年時間準備。
自麗景二十年到梁冠璟退位,也還有七年考察期,若是選出來的太子監國不力,可遭文武百官彈劾,屆時可以再選一次。
宣布這道詔書的時候,梁冠璟還坐在龍椅裏拿自己開涮,「希望朕能活到六十七歲吧。」
底下是百官一片萬歲萬萬歲的呼喊。
四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於廣平公主這樣成日裏花枝招展預備找個英俊駙馬的姑娘家來說,四年完全不夠用的。莊太妃隻有這麽一個女兒,見她也是在禦書房伺候的,耳提麵命地要她好好讀書,準備應考,奈何公主誌不在此,被趕鴨子上架地拉去考試,最後幾乎交了白卷。
一時間舉國上下韓家兒女都帶著衙門的戶籍證明進京趕考去了,他們不是去考狀元的,而是拔得頭籌者可當皇帝!這誘惑可太大了。雖然一開始很多人不信,然而朝廷四年下來堅持籌備,公布考試內容,考試辦法,想應考的人自然多了起來。
當然,朝中也有人提出,萬一考試結果,臣子們發現原來皇帝還不如自己,那豈不尷尬?
梁冠璟道:「讓朕去科考,肯定當不了狀元,然而那又如何呢?朕一樣當得了皇帝。」
那麽問題來了,既如此,怎麽就證明拔得頭籌者就當得了皇帝呢?他(她)或許是狀元之才,也未必能是個好皇帝。
梁冠璟道:「若這個皇帝同時是個狀元之才,豈非更好?」
這句話又把百官繞進去了,從狀元裏麵選一個當皇帝,總比天生的嫡長子強。而且事實證明,麗景帝的嫡長子,嫡長孫都廢了,皇帝選一個非親生的宗室儲君的確更好一些。又由於遴選的麵太廣,反倒避免了幾兄弟為皇位自相殘殺的局麵。你殺幾個兄弟畢竟容易,學那胡亥殺幾十個個兄弟也勉勉強強,然而自太祖皇帝起,七王之亂外沒有加入紛爭而存活下來的宗室子弟和他們的子子孫孫,那簡直不計其數,真要殺怎麽殺得過來?
這一次考試,可謂盛況空前,首先,所有考生跟普通參加科舉的監生一般考八股和策論,選出三十位能者。考題就由貢院按照以往科考來,為免皇帝向偏愛的幾位子女透題,她本人不參與命題。
接下來三十位能者便要進入殿試,由皇帝和幾位主考當麵出題,在太和殿,文武百官麵前進行口試。這一關才是真正考驗人的,皇帝出的題,和主考出的題,將一起混在錦囊內,內容五花八門,可能就是昨夜上來的奏摺,連皇帝都還沒有考慮好要怎麽解決。這次還不是一題定論,更不是一考定局,若是一天考不完,不能決出勝負,回去休息兩天,回來接著再考。基本上這三十人選拔下來,總要跟上朝的大臣一樣,天天來早朝了,他們比言官還難做,因為言官隻管罵人,雞蛋裏挑骨頭,他們則是要跟皇帝那樣解決問題的。
經過冗長的殿試,最終再由皇帝定奪人選,若是百官不服,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
第156章 送別
韓允濃不出意外地在第一輪科考當中拔得頭籌, 幾位主考看過她的試卷, 甚至覺得她若真的去貢院和天下學子一起考, 說不定一樣可高中狀元。
梁冠璟一開始還讓禦前侍衛加緊防守,生怕這個考試結果出來,有人要對玉平公主不利, 危及性命。倒是韓允濃勸梁冠璟,若是真有人在這個時候眾目睽睽之下搞謀殺,那也算膽大包天了, 有這能耐,換那人當皇帝也行。
不過梁冠璟還是留了個心眼,她在後宮和朝堂浮沉多年,什麽樣的陣仗沒見過?皇位的誘惑太大了, 即便來競爭的人自己不想, 這四年裏也總有人在暗中做手腳,想要改換幹坤的。
為安全起見,這三十人全部留宿在東宮,飲食起居都受神機營照管。
果然沒多久,在殿試進行到一半的當口還是出了事,有人在茶飲裏下毒, 韓允濃沒有中毒, 倒惹上了嫌疑,而毒發的共有六人, 死亡一人。
麗景帝震怒,要求大理寺徹查此案。
這樁東宮投毒大案在麗景二十年舉國轟動, 街頭巷尾爭相討論,韓允濃作為最大嫌疑人,飽受爭議。
殿試的那幾天裏,此案也作為考題拿出來,讓在場的幾位嫌疑人自證清白。
韓允濃的答案可謂簡單明了:本公主既有帝王之才,還需要害別人嗎?
如此實力懸殊的較量,的確沒什麽好說的了。雖然宗室裏有另外一名佼佼者對韓允濃產生了極大的威脅,然而大理寺查案不成,倒把那人的老底翻出來了,此人竟是冒名頂替的,根本都不姓韓,沒有資格參加選拔。雖然韓允濃和他聯手,一起證明了此人的清白——他也沒有投毒,但是欺君之罪難逃,他即刻被押入大牢。
然而對這種遴選新帝的方式,雖然朝堂之內爭議很大,最終大家一致的態度就是——服氣!
這下好了,韓允清應該是沒什麽希望了,聽說他醉心禪學,都快要出家了,來不來考試都未必。他要是敢來,可見醉心禪學也是假的,做樣子給天下人看的,他就是想當皇帝。
其他韓姓子孫,包括當年七王之亂仍然存活下來的一些宗室子弟,他們如今散亂在全國各地,聽到詔書,也必然陸陸續續跟進京趕考的書生一樣來試試自己的才學和運氣了。
而且考慮到年齡差異,麗景帝這次遴選給了所有宗室子弟充分的時間應考。
從麗景十六年一直到麗景二十年,一共四年時間準備。
自麗景二十年到梁冠璟退位,也還有七年考察期,若是選出來的太子監國不力,可遭文武百官彈劾,屆時可以再選一次。
宣布這道詔書的時候,梁冠璟還坐在龍椅裏拿自己開涮,「希望朕能活到六十七歲吧。」
底下是百官一片萬歲萬萬歲的呼喊。
四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於廣平公主這樣成日裏花枝招展預備找個英俊駙馬的姑娘家來說,四年完全不夠用的。莊太妃隻有這麽一個女兒,見她也是在禦書房伺候的,耳提麵命地要她好好讀書,準備應考,奈何公主誌不在此,被趕鴨子上架地拉去考試,最後幾乎交了白卷。
一時間舉國上下韓家兒女都帶著衙門的戶籍證明進京趕考去了,他們不是去考狀元的,而是拔得頭籌者可當皇帝!這誘惑可太大了。雖然一開始很多人不信,然而朝廷四年下來堅持籌備,公布考試內容,考試辦法,想應考的人自然多了起來。
當然,朝中也有人提出,萬一考試結果,臣子們發現原來皇帝還不如自己,那豈不尷尬?
梁冠璟道:「讓朕去科考,肯定當不了狀元,然而那又如何呢?朕一樣當得了皇帝。」
那麽問題來了,既如此,怎麽就證明拔得頭籌者就當得了皇帝呢?他(她)或許是狀元之才,也未必能是個好皇帝。
梁冠璟道:「若這個皇帝同時是個狀元之才,豈非更好?」
這句話又把百官繞進去了,從狀元裏麵選一個當皇帝,總比天生的嫡長子強。而且事實證明,麗景帝的嫡長子,嫡長孫都廢了,皇帝選一個非親生的宗室儲君的確更好一些。又由於遴選的麵太廣,反倒避免了幾兄弟為皇位自相殘殺的局麵。你殺幾個兄弟畢竟容易,學那胡亥殺幾十個個兄弟也勉勉強強,然而自太祖皇帝起,七王之亂外沒有加入紛爭而存活下來的宗室子弟和他們的子子孫孫,那簡直不計其數,真要殺怎麽殺得過來?
這一次考試,可謂盛況空前,首先,所有考生跟普通參加科舉的監生一般考八股和策論,選出三十位能者。考題就由貢院按照以往科考來,為免皇帝向偏愛的幾位子女透題,她本人不參與命題。
接下來三十位能者便要進入殿試,由皇帝和幾位主考當麵出題,在太和殿,文武百官麵前進行口試。這一關才是真正考驗人的,皇帝出的題,和主考出的題,將一起混在錦囊內,內容五花八門,可能就是昨夜上來的奏摺,連皇帝都還沒有考慮好要怎麽解決。這次還不是一題定論,更不是一考定局,若是一天考不完,不能決出勝負,回去休息兩天,回來接著再考。基本上這三十人選拔下來,總要跟上朝的大臣一樣,天天來早朝了,他們比言官還難做,因為言官隻管罵人,雞蛋裏挑骨頭,他們則是要跟皇帝那樣解決問題的。
經過冗長的殿試,最終再由皇帝定奪人選,若是百官不服,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
第156章 送別
韓允濃不出意外地在第一輪科考當中拔得頭籌, 幾位主考看過她的試卷, 甚至覺得她若真的去貢院和天下學子一起考, 說不定一樣可高中狀元。
梁冠璟一開始還讓禦前侍衛加緊防守,生怕這個考試結果出來,有人要對玉平公主不利, 危及性命。倒是韓允濃勸梁冠璟,若是真有人在這個時候眾目睽睽之下搞謀殺,那也算膽大包天了, 有這能耐,換那人當皇帝也行。
不過梁冠璟還是留了個心眼,她在後宮和朝堂浮沉多年,什麽樣的陣仗沒見過?皇位的誘惑太大了, 即便來競爭的人自己不想, 這四年裏也總有人在暗中做手腳,想要改換幹坤的。
為安全起見,這三十人全部留宿在東宮,飲食起居都受神機營照管。
果然沒多久,在殿試進行到一半的當口還是出了事,有人在茶飲裏下毒, 韓允濃沒有中毒, 倒惹上了嫌疑,而毒發的共有六人, 死亡一人。
麗景帝震怒,要求大理寺徹查此案。
這樁東宮投毒大案在麗景二十年舉國轟動, 街頭巷尾爭相討論,韓允濃作為最大嫌疑人,飽受爭議。
殿試的那幾天裏,此案也作為考題拿出來,讓在場的幾位嫌疑人自證清白。
韓允濃的答案可謂簡單明了:本公主既有帝王之才,還需要害別人嗎?
如此實力懸殊的較量,的確沒什麽好說的了。雖然宗室裏有另外一名佼佼者對韓允濃產生了極大的威脅,然而大理寺查案不成,倒把那人的老底翻出來了,此人竟是冒名頂替的,根本都不姓韓,沒有資格參加選拔。雖然韓允濃和他聯手,一起證明了此人的清白——他也沒有投毒,但是欺君之罪難逃,他即刻被押入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