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上,歷來都是舍小取大,皇帝做法雖不是仁父之道,但卻是仁君之舉。眼下女子地位已大不如前朝了,公主和親,乃是常事。
“我明白,隻是無法接受罷了。”心底深處終究被牽動到無法忍耐,袁謾之心如她前世一般,與心愛之人相聚白首罷了,如此簡單,但卻是萬般險阻在眼前。袁謾二人之間的路隻怕是更加曲折。
阿那瑄一表人才,飄逸神俊,邊僵王族中美貌難得,他求娶大齊公主,無外乎想藉助於大齊的力量,作為自己的助力。
兩國聯姻,自是萬民慶賀之事。不出幾日,五公主旬亦素和親邊疆的事情便成定局,無法更改。
五公主旬亦素自小軟弱,在宮中似無人存在一般,和親在即,為著大齊臉麵,禮部才為她定了封號為頤和。故此旬亦素被喚作頤和公主。
她與自己母妃住一宮之中,秋雨落了幾滴,更加寒氣。
旬亦素在宮中愈發無趣,伏在窗戶前,聽著落雨之聲,她素來不管朝堂之事,但總會分些神在此,宮內女子不可當真做到不管外間之事。當皇後找袁夫人談起婚姻之事,她知道這是皇後一廂情願,她並未放在心上。
禁衛軍管著皇帝的身家安全,等於將自己的腦袋交於了袁頃名手中,若他的女兒嫁給了自己的兒子,若是百姓家會是喜事,可皇家不同,權勢滔天下,親情血脈可有可無。
到時旬亦然想謀位,是易如反掌之事。皇帝十歲便坐上了皇位,歷經三十餘載,朝堂之上,人心沉浮,隻怕更會看重自己身後的位子,豈可容他人垂涎染指。
果然,幾日後,皇帝知曉此事,明裏暗裏斥責了皇後幾句,成親數十載,第一次不予她麵子,闔宮上下雖不明白皇帝為何這般落皇後麵子,但她知曉,皇帝在警告她,不容許與袁家有所牽連。
三大武學世家,握著大齊兵力,穀梁家嫡女嫁予了平南王做王妃,雖早逝,可生下的孩子亦是世子,二者雖分布南北,可關係卻是斷不了的。
三皇子身後是穀梁一脈,握有幾十萬兵馬;皇後與二皇子若想爭取,隻會想在袁家動腦筋,可惜意圖太過明顯。平南王府是皇弟,無論何人登基,隻怕都不會有太多影響。
因此旬亦素並不擔心袁謾會嫁予二皇子,可她萬萬未曾料想邊疆會來求親,而她是最合適的人選,逃無可逃,避無可避,她隻能遵從聖意。
她本想再見一麵袁謾,可近來她發現袁謾在躲避她,如此,便意在袁謾已屈服在皇權之下了。無果之事,求亦不得,她的心在這幾日來沉入了低穀,靜靜地觀著外間落雨,神思已遠,心底略起了一層淒惘悲涼的大霧。
幾日前,她去了含元殿,去求陛下,她記得自己的話:“兒臣身為皇家女,自該為父皇分憂,如今遠嫁,隻怕終生難回。兒臣與袁謾亦是手帕之交,可否讓她送兒臣入邊疆。”
此情此理,二人又同是女子,皇帝豈可不應,當即下旨封袁謾為送親使。
邯鄲一夢,不如飲下一瓶華胥酒來得暢快。
長樂宮。
皇後被人斥責,闔宮知曉,她亦是丟了麵子,心中縱然惱怒,也無可發泄,隻可將怒氣撒在宮人身上。又聽聞衛淩詞收了旬長清為徒,竟將她瞞了去,心中記恨平南王妃,常日裏瞧著低聲下氣,恭敬有加,骨子裏卻是這般妄為。
不過更讓她生氣的是自己的兒子,竟鬼迷了心竅,一心記掛著衛淩詞,連政事都不管不顧。她望著桌下被人攔下的二皇子的奏疏,氣得心中如被火燒般,上麵竟寫著望陛下賜婚,成全他與衛淩詞。
她氣的惱恨,將奏疏直接撕碎了扔在地上,不忘用腳踩了幾下,惹得鬢間鳳冠都在顫動,臉色十分難看,有如市井潑婦,她伸手便去扶穩了鳳冠,坐在鳳座上,靜靜飲了杯茶,暗沉的臉色才稍稍淡去。
恰好,此時旬亦然來請安,怒火便又燒上了頭頂。隻是皇子的身份多少都需留些臉麵,屏退了兩側宮人。她望著殿中站立的兒子,也不喚他入座,冷聲道:“殿下隻怕有衛淩詞,便忘了本宮與陛下了。”
此話有如石子擊水麵,激了點點水花,須臾間又趨於平靜。旬亦然知曉皇後為何口出此言,順著她的言辭道:“母後想錯了,既然袁謾不能娶,娶了衛淩詞又有何妨,寧安郡主與父皇亦可算青梅,不定日後,父皇會多看兒臣幾眼。”
當年先帝曾有言讓寧安郡主衛曉為後,但衛曉不允,又稱自己比皇帝年長幾歲,不合規矩,去了江南。此事並非隱秘之事,大多人都知曉,有人言她的後位是衛曉讓予她,若衛曉允了,隻怕她不會如此風光母儀天下。
旬亦然此言分明戳中了她的痛處,讓她再無法從容,嗬斥旬亦然,“被那狐媚子迷失了心智,她有何資格做你的正妻,側妃都不配,總之你不準娶她,眼下你的父皇身體日益不濟,你該想著如何討取他的信任才是。”
這些話皇後已然說了多次,聽聞前語亦是蹙了眉心,但皇後乃是他的母親,一心為他著想,他也就忍了,開口說著其他事來分她的心,朗聲道:“母後,兒臣吩咐了底下人,上奏疏請父皇削藩,邊疆已無戰事,穀梁幹手中仍握著幾十萬兵馬,於理不合。”
穀梁幹是三皇子的堂舅父,兵權一日在手,一日便是他的噩夢。
“我明白,隻是無法接受罷了。”心底深處終究被牽動到無法忍耐,袁謾之心如她前世一般,與心愛之人相聚白首罷了,如此簡單,但卻是萬般險阻在眼前。袁謾二人之間的路隻怕是更加曲折。
阿那瑄一表人才,飄逸神俊,邊僵王族中美貌難得,他求娶大齊公主,無外乎想藉助於大齊的力量,作為自己的助力。
兩國聯姻,自是萬民慶賀之事。不出幾日,五公主旬亦素和親邊疆的事情便成定局,無法更改。
五公主旬亦素自小軟弱,在宮中似無人存在一般,和親在即,為著大齊臉麵,禮部才為她定了封號為頤和。故此旬亦素被喚作頤和公主。
她與自己母妃住一宮之中,秋雨落了幾滴,更加寒氣。
旬亦素在宮中愈發無趣,伏在窗戶前,聽著落雨之聲,她素來不管朝堂之事,但總會分些神在此,宮內女子不可當真做到不管外間之事。當皇後找袁夫人談起婚姻之事,她知道這是皇後一廂情願,她並未放在心上。
禁衛軍管著皇帝的身家安全,等於將自己的腦袋交於了袁頃名手中,若他的女兒嫁給了自己的兒子,若是百姓家會是喜事,可皇家不同,權勢滔天下,親情血脈可有可無。
到時旬亦然想謀位,是易如反掌之事。皇帝十歲便坐上了皇位,歷經三十餘載,朝堂之上,人心沉浮,隻怕更會看重自己身後的位子,豈可容他人垂涎染指。
果然,幾日後,皇帝知曉此事,明裏暗裏斥責了皇後幾句,成親數十載,第一次不予她麵子,闔宮上下雖不明白皇帝為何這般落皇後麵子,但她知曉,皇帝在警告她,不容許與袁家有所牽連。
三大武學世家,握著大齊兵力,穀梁家嫡女嫁予了平南王做王妃,雖早逝,可生下的孩子亦是世子,二者雖分布南北,可關係卻是斷不了的。
三皇子身後是穀梁一脈,握有幾十萬兵馬;皇後與二皇子若想爭取,隻會想在袁家動腦筋,可惜意圖太過明顯。平南王府是皇弟,無論何人登基,隻怕都不會有太多影響。
因此旬亦素並不擔心袁謾會嫁予二皇子,可她萬萬未曾料想邊疆會來求親,而她是最合適的人選,逃無可逃,避無可避,她隻能遵從聖意。
她本想再見一麵袁謾,可近來她發現袁謾在躲避她,如此,便意在袁謾已屈服在皇權之下了。無果之事,求亦不得,她的心在這幾日來沉入了低穀,靜靜地觀著外間落雨,神思已遠,心底略起了一層淒惘悲涼的大霧。
幾日前,她去了含元殿,去求陛下,她記得自己的話:“兒臣身為皇家女,自該為父皇分憂,如今遠嫁,隻怕終生難回。兒臣與袁謾亦是手帕之交,可否讓她送兒臣入邊疆。”
此情此理,二人又同是女子,皇帝豈可不應,當即下旨封袁謾為送親使。
邯鄲一夢,不如飲下一瓶華胥酒來得暢快。
長樂宮。
皇後被人斥責,闔宮知曉,她亦是丟了麵子,心中縱然惱怒,也無可發泄,隻可將怒氣撒在宮人身上。又聽聞衛淩詞收了旬長清為徒,竟將她瞞了去,心中記恨平南王妃,常日裏瞧著低聲下氣,恭敬有加,骨子裏卻是這般妄為。
不過更讓她生氣的是自己的兒子,竟鬼迷了心竅,一心記掛著衛淩詞,連政事都不管不顧。她望著桌下被人攔下的二皇子的奏疏,氣得心中如被火燒般,上麵竟寫著望陛下賜婚,成全他與衛淩詞。
她氣的惱恨,將奏疏直接撕碎了扔在地上,不忘用腳踩了幾下,惹得鬢間鳳冠都在顫動,臉色十分難看,有如市井潑婦,她伸手便去扶穩了鳳冠,坐在鳳座上,靜靜飲了杯茶,暗沉的臉色才稍稍淡去。
恰好,此時旬亦然來請安,怒火便又燒上了頭頂。隻是皇子的身份多少都需留些臉麵,屏退了兩側宮人。她望著殿中站立的兒子,也不喚他入座,冷聲道:“殿下隻怕有衛淩詞,便忘了本宮與陛下了。”
此話有如石子擊水麵,激了點點水花,須臾間又趨於平靜。旬亦然知曉皇後為何口出此言,順著她的言辭道:“母後想錯了,既然袁謾不能娶,娶了衛淩詞又有何妨,寧安郡主與父皇亦可算青梅,不定日後,父皇會多看兒臣幾眼。”
當年先帝曾有言讓寧安郡主衛曉為後,但衛曉不允,又稱自己比皇帝年長幾歲,不合規矩,去了江南。此事並非隱秘之事,大多人都知曉,有人言她的後位是衛曉讓予她,若衛曉允了,隻怕她不會如此風光母儀天下。
旬亦然此言分明戳中了她的痛處,讓她再無法從容,嗬斥旬亦然,“被那狐媚子迷失了心智,她有何資格做你的正妻,側妃都不配,總之你不準娶她,眼下你的父皇身體日益不濟,你該想著如何討取他的信任才是。”
這些話皇後已然說了多次,聽聞前語亦是蹙了眉心,但皇後乃是他的母親,一心為他著想,他也就忍了,開口說著其他事來分她的心,朗聲道:“母後,兒臣吩咐了底下人,上奏疏請父皇削藩,邊疆已無戰事,穀梁幹手中仍握著幾十萬兵馬,於理不合。”
穀梁幹是三皇子的堂舅父,兵權一日在手,一日便是他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