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7章 供奉生牌
翻雲覆雨:從攻略尤物女帝開始 作者:南風聽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然他倒不是想和大周作對,而是大周太亂,若唐韻沒辦法平定叛亂,那未來大周境內搞不好會形成割裂的局麵。那時,戰亂必盛,他豈能容許任何一方影響到他青山縣的發展?他曾有過打算,若戰亂一直持續下去,等青山縣發展再進一步,他索性直接攻下武陰,將整個隴州控製在手中。
如今雖然大周亂事已平,但當初的構想卻仍然可以拿來使用,以青山縣為核心發展區,向周邊幅開一個大型的經濟和軍事帶,形成層層防禦網。武陰城則作為外圍守禦的中樞,由何惇負責。
這次陳言會到武陰,便因何惇已遣心腹送來消息,所有事宜均已安排妥當,要準備兩日後的巡街大典。
這些日子,隴州已賜給新晉的天國公之事早已公示百姓,到時候陳言要穿上公爵袍服,坐車或者騎馬均行,帶上儀杖隊和府中護衛,巡禮武陰城幾條主街,以讓百姓一瞻天國公暨天師大人的威儀。
陳言帶著護衛到武陰城外時,還隔著百多丈遠,就見道旁排了長長的人龍,夾道歡迎。
帶頭的是何惇,陳言一向知道他是個實幹派,有點詫異。
何惇啥時候開始搞這種事了,居然安排了這至少二三千人在這等著迎接他。
“隴州府尹攜衙中大小官員,恭迎天師大人!”
馬車停下後,何惇帶著一幹官員齊刷刷跪下,高聲呼叫。
他身後的府軍軍士將百姓隔開了五六丈,但這聲音還是傳到了百姓耳中,最近的一批慌忙跟著跪倒,接著人浪一般,跪潮不斷往遠處延伸出去,不多時,兩排人龍盡皆跪低。
陳言掀開車簾,看到這幕,微微皺眉,道:“何大人,你近前說話。”
何惇立刻從地上爬起:“是,大人。”小跑著到了馬車跟前。
陳言一伸手,咄地一下在他腦門上敲了一記。
何惇一驚,一把捂住額頭:“大人您這是何意?”
陳言罵道:“本官看你是離我久了,欠收拾是吧!誰叫你搞這種虛頭巴腦的玩意兒,安排這麽多人來這迎接的?”
何惇心中浮起親切的感覺,當年他還在青山縣時,陳言就時常這樣敲他腦門。他自然知道,唯有親近之人,方有資格得到這“待遇”。
此時見陳言罵來,他連忙陪笑道:“大人,這些百姓不是下官安排的。”
陳言哂道:“不是你安排,難道還是他們自個兒來的?”
何惇點頭道:“大人英明,確是如此。”
陳言失笑道:“你猜本官信不信?你說我回青山縣,我縣裏百姓迎接我,正常,但本官與武陰城百姓素不相識,他們主動來迎接我做甚?”
何惇肅容道:“大人還不知道吧?如今您聲名遠播,別的地方不好說,但在隴州地界,百姓們如今對大人奉若神明,甚至還有人在家中供奉大人的生牌呢!”
陳言一愣:“啊?這怎會?”
何惇神色凝重起來,道:“大人還不知道吧?您為大周立下的不少大功,不知被誰付了出來。如今隴州百姓皆知您北定民變、南濟糧災之事,還知道您計定寧王叛逆,力破通元賊寺,更別說奉神大典在萬人之前顯無上神通請得大周先祖降世顯靈等事。大人,下官懷疑,有人想要害您!”
何惇是知道陳言一貫的低調策略的,所以忽然間這些消息大街小巷地傳播開來,自然大吃一驚。
雖說這能讓陳言揚名,畢竟那些事確實是陳言所做。可這同時也等於壞了大人過去定下的準則,將他徹底暴露在日光之下!
可要命的是,他雖派人四處緝尋散播者,卻一直收效甚微。
這次請陳言前來,除了賜封之事外,這件事也是原因之一。
陳言聽完何惇的話,也懵住了。
他當然曉得這是怎麽回事,但卻沒想到,唐韻竟然不隻是在京城替他揚名,竟連京城以外也不放過!
為了讓他名聲好轉,以便立他為國後,唐韻這次看來是下了血本了啊!
“大人?”何惇見他罕見地懵在那,忍不住叫了一聲。
“咳,沒事。”陳言回過神,擺擺手,“本官明白了,此事你不必多管,我心中有數。”
“原來大人早已成竹在胸,那是下官多慮了。”何惇鬆了口氣,“原本今日下官隻帶了署中大小官員,及武陰城的權富之家和名聲在外的一些飽學之士前來迎接,可沒想到百姓們紛紛自行前來。下官沒轍,隻好任他們了。”
陳言想到京城百姓見到他馬車時的自行跪拜,暗暗心驚。
這時代的造神運動效果好得出奇,一方麵是限於民智未開,另一方麵則是百姓生活在疾苦交加的環境下,自然往往將希望都寄托在一些虛無縹緲的神明之上。
就像當初曾經試圖刺殺襄王的青天教,這種教派隻要弄點虛張聲勢的“神通”,再使人大肆散播和誇大,便會有百姓投身於教派之中。
而他陳某人在奉神大典中所展現的“神通”,乃是被上萬人親眼目睹的“事實”,更是容易形成這種信仰效應。莫說唐韻幫忙宣傳,就算是沒她,隻怕這些百姓也會將他真的視為神明轉世啥的,形成信仰。
“算了,入城罷。”陳言放下了車簾。
“是,天師大人。”何惇應了一聲,轉頭對著眾人喝道,“天師起駕,入城!”
車駕啟行,兩行百姓始終跪地不起,直到車駕經過十多丈後,才慢慢爬起來,圍著陳言的馬車和護衛等人,朝著城門湧去。
陳言輕掀窗簾,目光掃過外麵的百姓,隻見人人麵帶虔誠,同時帶上了喜悅之色,眼裏都透著光。
他上回來武陰時,從未自武陰百姓臉上和眼中見過這樣的神情與光彩,變化不可謂不大。
忽然間,他對唐韻大力幫忙宣傳之事有了點不同的看法。
這妞可能並不隻是為了她的一點私心。
大周原本日薄西山,內亂久行,百姓民不聊生,外患又重,四周遼、梁、夏等諸國虎視眈眈。不隻是朝堂之上的皇帝和百官看得出大周將近末路,體驗最深的百姓又何嚐不知這一點?
如今雖然大周亂事已平,但當初的構想卻仍然可以拿來使用,以青山縣為核心發展區,向周邊幅開一個大型的經濟和軍事帶,形成層層防禦網。武陰城則作為外圍守禦的中樞,由何惇負責。
這次陳言會到武陰,便因何惇已遣心腹送來消息,所有事宜均已安排妥當,要準備兩日後的巡街大典。
這些日子,隴州已賜給新晉的天國公之事早已公示百姓,到時候陳言要穿上公爵袍服,坐車或者騎馬均行,帶上儀杖隊和府中護衛,巡禮武陰城幾條主街,以讓百姓一瞻天國公暨天師大人的威儀。
陳言帶著護衛到武陰城外時,還隔著百多丈遠,就見道旁排了長長的人龍,夾道歡迎。
帶頭的是何惇,陳言一向知道他是個實幹派,有點詫異。
何惇啥時候開始搞這種事了,居然安排了這至少二三千人在這等著迎接他。
“隴州府尹攜衙中大小官員,恭迎天師大人!”
馬車停下後,何惇帶著一幹官員齊刷刷跪下,高聲呼叫。
他身後的府軍軍士將百姓隔開了五六丈,但這聲音還是傳到了百姓耳中,最近的一批慌忙跟著跪倒,接著人浪一般,跪潮不斷往遠處延伸出去,不多時,兩排人龍盡皆跪低。
陳言掀開車簾,看到這幕,微微皺眉,道:“何大人,你近前說話。”
何惇立刻從地上爬起:“是,大人。”小跑著到了馬車跟前。
陳言一伸手,咄地一下在他腦門上敲了一記。
何惇一驚,一把捂住額頭:“大人您這是何意?”
陳言罵道:“本官看你是離我久了,欠收拾是吧!誰叫你搞這種虛頭巴腦的玩意兒,安排這麽多人來這迎接的?”
何惇心中浮起親切的感覺,當年他還在青山縣時,陳言就時常這樣敲他腦門。他自然知道,唯有親近之人,方有資格得到這“待遇”。
此時見陳言罵來,他連忙陪笑道:“大人,這些百姓不是下官安排的。”
陳言哂道:“不是你安排,難道還是他們自個兒來的?”
何惇點頭道:“大人英明,確是如此。”
陳言失笑道:“你猜本官信不信?你說我回青山縣,我縣裏百姓迎接我,正常,但本官與武陰城百姓素不相識,他們主動來迎接我做甚?”
何惇肅容道:“大人還不知道吧?如今您聲名遠播,別的地方不好說,但在隴州地界,百姓們如今對大人奉若神明,甚至還有人在家中供奉大人的生牌呢!”
陳言一愣:“啊?這怎會?”
何惇神色凝重起來,道:“大人還不知道吧?您為大周立下的不少大功,不知被誰付了出來。如今隴州百姓皆知您北定民變、南濟糧災之事,還知道您計定寧王叛逆,力破通元賊寺,更別說奉神大典在萬人之前顯無上神通請得大周先祖降世顯靈等事。大人,下官懷疑,有人想要害您!”
何惇是知道陳言一貫的低調策略的,所以忽然間這些消息大街小巷地傳播開來,自然大吃一驚。
雖說這能讓陳言揚名,畢竟那些事確實是陳言所做。可這同時也等於壞了大人過去定下的準則,將他徹底暴露在日光之下!
可要命的是,他雖派人四處緝尋散播者,卻一直收效甚微。
這次請陳言前來,除了賜封之事外,這件事也是原因之一。
陳言聽完何惇的話,也懵住了。
他當然曉得這是怎麽回事,但卻沒想到,唐韻竟然不隻是在京城替他揚名,竟連京城以外也不放過!
為了讓他名聲好轉,以便立他為國後,唐韻這次看來是下了血本了啊!
“大人?”何惇見他罕見地懵在那,忍不住叫了一聲。
“咳,沒事。”陳言回過神,擺擺手,“本官明白了,此事你不必多管,我心中有數。”
“原來大人早已成竹在胸,那是下官多慮了。”何惇鬆了口氣,“原本今日下官隻帶了署中大小官員,及武陰城的權富之家和名聲在外的一些飽學之士前來迎接,可沒想到百姓們紛紛自行前來。下官沒轍,隻好任他們了。”
陳言想到京城百姓見到他馬車時的自行跪拜,暗暗心驚。
這時代的造神運動效果好得出奇,一方麵是限於民智未開,另一方麵則是百姓生活在疾苦交加的環境下,自然往往將希望都寄托在一些虛無縹緲的神明之上。
就像當初曾經試圖刺殺襄王的青天教,這種教派隻要弄點虛張聲勢的“神通”,再使人大肆散播和誇大,便會有百姓投身於教派之中。
而他陳某人在奉神大典中所展現的“神通”,乃是被上萬人親眼目睹的“事實”,更是容易形成這種信仰效應。莫說唐韻幫忙宣傳,就算是沒她,隻怕這些百姓也會將他真的視為神明轉世啥的,形成信仰。
“算了,入城罷。”陳言放下了車簾。
“是,天師大人。”何惇應了一聲,轉頭對著眾人喝道,“天師起駕,入城!”
車駕啟行,兩行百姓始終跪地不起,直到車駕經過十多丈後,才慢慢爬起來,圍著陳言的馬車和護衛等人,朝著城門湧去。
陳言輕掀窗簾,目光掃過外麵的百姓,隻見人人麵帶虔誠,同時帶上了喜悅之色,眼裏都透著光。
他上回來武陰時,從未自武陰百姓臉上和眼中見過這樣的神情與光彩,變化不可謂不大。
忽然間,他對唐韻大力幫忙宣傳之事有了點不同的看法。
這妞可能並不隻是為了她的一點私心。
大周原本日薄西山,內亂久行,百姓民不聊生,外患又重,四周遼、梁、夏等諸國虎視眈眈。不隻是朝堂之上的皇帝和百官看得出大周將近末路,體驗最深的百姓又何嚐不知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