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 百姓愚昧才好管
翻雲覆雨:從攻略尤物女帝開始 作者:南風聽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臣上任五年,大力普及識字寫字,而今方見些成效。”
“但這還隻是個開始,未來五年內,臣立誌要讓青山縣百姓寫字率達到九成以上!”
“文字能力乃是創作的基礎,會寫字的人越多,書市方能越發繁榮。”
“到時候,何愁我青山縣文化事業不發達!”
陳言越說越興奮,說到後麵振臂高呼,眼前仿佛看到一片光明前景。
還有些話他沒說。
普及文字識別和書寫能力,文化創作隻是其中一個相對重要性還沒那麽高的方麵。
真正重要的影響,乃是在工業發展方麵。
想要把工業搞起來,就得多積研究人才,想要研究人才多,就得普及教育。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文字和書籍是傳遞知識的主要載體,因此他一向重視這方麵的發展。
現在還隻是個開始,幾年之後,才會見到真正的效果。到時候出現井噴式的工業蛻變,也未必不可能。
唐韻聽得心潮起伏。
陳言所說的百姓普及識字及寫字,其實她身為一國之君,也聯想到了知識、技藝等的傳遞。
教育,是強國第一要務!
因此匠書雖然令她震驚,但真正令她驚愕的,還是那些啟蒙教育書籍。
這書架上關於啟蒙教育的書籍,數量至少數百本,這其實就意味著青山縣和陳言對教育何其重視。
大周普遍的情況,與這形成了鮮明對比。
可以說,青山縣百姓的識字普及有多好,大周這方麵就有多糟。
一個念頭忽然閃過腦海。
陳言這麽擅長幹這方麵的事,不如……
想到這裏,她眼都亮了起來,道:“陳言,朕有一件事,需要你替朕處理。”
陳言謹慎地道:“皇上您盡管吩咐,臣量力而為。”
唐韻沒去理他話中的機巧,肅容道:“朕要你替朕教天下百姓識字!”
陳言斷然道:“恕臣不能領命!”
唐韻一口氣差點沒被咽得把自己嗆著,怫然道:“你連想也不想,就拒絕得如此之快?”
陳言歎道:“皇上,您是真不把臣當人啊!臣現在一邊領著戶部的差事,一邊幹著京兆尹這吃力不討好的活兒,一邊還要替您查謀反案子,一邊還要替您理清後宮隱患,一邊還要兼理商會買賣……您不如把臣劈成八瓣吧,一瓣幹一件事!”
唐韻一時語塞。
這能怪她嗎?好用誰不知道多用啊!他要是沒那麽能幹,她也不至於把事全弄他身上去啊。
但她也知道,陳言說得沒錯,蹙眉道:“這麽說,朕就隻能看著天下百姓愚昧不明,大周國勢沉隱?”
陳言不假思索地道:“百姓愚昧好啊,愚民好管!”
唐韻:“……”
這家夥,為了不擔這差事什麽話都能說得出口,愚民好管,那他青山縣怎麽不讓百姓都當愚民?
“皇上,臣要把這差事擔到身上肯定不行,實在是分不開身。”陳言無奈道,“這樣吧,大不了臣把青山縣教民識字的法子給您支兩招,盡點心力。”
“先說來聽聽。”唐韻繃著臉道。
“識字普及,要針對性地下手。”
“首先是針對孩童,這個其實相對簡單。”
“百姓不讓孩童入學,一是因為家境貧困,無力負擔學銀。”
“二是先生不夠,一個先生往往隻能教十幾二十個,頂多三四十個學子。”
“隻要針對性解決這兩個問題,孩童的教育就能解決。”
“青山縣的法子很簡單,啟蒙教育一律免除學銀,同時還管學子的一日三餐。”
“如此一來,百姓自然願意讓家中的孩童入學。”
“當然,這得從官庫撥銀安排,以咱們大周現在的狀況,估計很難全麵推廣。”
“但可以逐步實施,從京城開始,挑選有餘力的城池,定點限範圍執行。”
“比如各州州府,設立可容納千人的大學塾,廣招適齡童稚。”
“等到國力漸盛,再將這法子往偏僻之地普及,讓州府以外的所在也建立起學塾。”
陳言說到這裏,停了一停。
唐韻並沒有露出喜色,反而蹙眉道:“你考慮得雖然周到,但若方才所說的第二個問題未能解決,縱然大興官塾,也很難找到足夠的先生來教導學生,這事等於白費功夫。”
陳言不慌不忙地道:“皇上果然英明,一眼看出問題所在。好在,這個問題也好解決。”
大周的教學體係,分為官、私兩種。
官塾不用說,由朝廷興建官塾,比如國學閣,然後延請名家作先生來授業。
在地方上,也有地方官塾,都是類似的操作。
隻不過和陳言的方案區別在於要收學銀,而且因為所請的先生都是業界一流人才,所以學銀更貴。
而私塾則是由一些飽學之士自己開設,隻要在官衙入個冊,便可開塾招生,進行教學。
但無論是官、私兩塾哪一種,其先生不說都是學問精深,至少也是飽讀詩書。
可是,這種人乃是少數,所以官塾和私塾的數量一直上不去,自然能接受教育的孩童就少。
若照陳言的法子,再加設大規模的學塾,這方麵的問題更是會加劇。
青山縣當初也有這樣的問題,但陳言連個猶豫都不帶,短時間內便將這問題解決了。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傳承先輩積累下來的經驗、技藝、文化等。”
“而識字寫字,則隻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做的鋪墊。”
“故而教育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懂文字,二是學習知識。”
“而今大周普遍都是二者合一,讓先生做這兩件事,所以可說其實是浪費了人才。”
“就好比讓鄭大儒或者通儒夫人去教白丁識字,白白浪費了他們。”
“他們的能力,該用在第二部分,方可人盡其用。”
“所以臣當初在青山縣開設官塾,先找來一些文士,將大周常用文字按使用的頻度來進行劃分。”
“再從其中摘選了二千個最常用的文字,列出‘常用文字表’。”
“再由縣衙負責大量招募能夠識字寫字之人,隻要他們能盡識此表中的文字即可,無論有無學問均可。”
“然後給雇銀,請他們做先生來教人識字。”
“但這還隻是個開始,未來五年內,臣立誌要讓青山縣百姓寫字率達到九成以上!”
“文字能力乃是創作的基礎,會寫字的人越多,書市方能越發繁榮。”
“到時候,何愁我青山縣文化事業不發達!”
陳言越說越興奮,說到後麵振臂高呼,眼前仿佛看到一片光明前景。
還有些話他沒說。
普及文字識別和書寫能力,文化創作隻是其中一個相對重要性還沒那麽高的方麵。
真正重要的影響,乃是在工業發展方麵。
想要把工業搞起來,就得多積研究人才,想要研究人才多,就得普及教育。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文字和書籍是傳遞知識的主要載體,因此他一向重視這方麵的發展。
現在還隻是個開始,幾年之後,才會見到真正的效果。到時候出現井噴式的工業蛻變,也未必不可能。
唐韻聽得心潮起伏。
陳言所說的百姓普及識字及寫字,其實她身為一國之君,也聯想到了知識、技藝等的傳遞。
教育,是強國第一要務!
因此匠書雖然令她震驚,但真正令她驚愕的,還是那些啟蒙教育書籍。
這書架上關於啟蒙教育的書籍,數量至少數百本,這其實就意味著青山縣和陳言對教育何其重視。
大周普遍的情況,與這形成了鮮明對比。
可以說,青山縣百姓的識字普及有多好,大周這方麵就有多糟。
一個念頭忽然閃過腦海。
陳言這麽擅長幹這方麵的事,不如……
想到這裏,她眼都亮了起來,道:“陳言,朕有一件事,需要你替朕處理。”
陳言謹慎地道:“皇上您盡管吩咐,臣量力而為。”
唐韻沒去理他話中的機巧,肅容道:“朕要你替朕教天下百姓識字!”
陳言斷然道:“恕臣不能領命!”
唐韻一口氣差點沒被咽得把自己嗆著,怫然道:“你連想也不想,就拒絕得如此之快?”
陳言歎道:“皇上,您是真不把臣當人啊!臣現在一邊領著戶部的差事,一邊幹著京兆尹這吃力不討好的活兒,一邊還要替您查謀反案子,一邊還要替您理清後宮隱患,一邊還要兼理商會買賣……您不如把臣劈成八瓣吧,一瓣幹一件事!”
唐韻一時語塞。
這能怪她嗎?好用誰不知道多用啊!他要是沒那麽能幹,她也不至於把事全弄他身上去啊。
但她也知道,陳言說得沒錯,蹙眉道:“這麽說,朕就隻能看著天下百姓愚昧不明,大周國勢沉隱?”
陳言不假思索地道:“百姓愚昧好啊,愚民好管!”
唐韻:“……”
這家夥,為了不擔這差事什麽話都能說得出口,愚民好管,那他青山縣怎麽不讓百姓都當愚民?
“皇上,臣要把這差事擔到身上肯定不行,實在是分不開身。”陳言無奈道,“這樣吧,大不了臣把青山縣教民識字的法子給您支兩招,盡點心力。”
“先說來聽聽。”唐韻繃著臉道。
“識字普及,要針對性地下手。”
“首先是針對孩童,這個其實相對簡單。”
“百姓不讓孩童入學,一是因為家境貧困,無力負擔學銀。”
“二是先生不夠,一個先生往往隻能教十幾二十個,頂多三四十個學子。”
“隻要針對性解決這兩個問題,孩童的教育就能解決。”
“青山縣的法子很簡單,啟蒙教育一律免除學銀,同時還管學子的一日三餐。”
“如此一來,百姓自然願意讓家中的孩童入學。”
“當然,這得從官庫撥銀安排,以咱們大周現在的狀況,估計很難全麵推廣。”
“但可以逐步實施,從京城開始,挑選有餘力的城池,定點限範圍執行。”
“比如各州州府,設立可容納千人的大學塾,廣招適齡童稚。”
“等到國力漸盛,再將這法子往偏僻之地普及,讓州府以外的所在也建立起學塾。”
陳言說到這裏,停了一停。
唐韻並沒有露出喜色,反而蹙眉道:“你考慮得雖然周到,但若方才所說的第二個問題未能解決,縱然大興官塾,也很難找到足夠的先生來教導學生,這事等於白費功夫。”
陳言不慌不忙地道:“皇上果然英明,一眼看出問題所在。好在,這個問題也好解決。”
大周的教學體係,分為官、私兩種。
官塾不用說,由朝廷興建官塾,比如國學閣,然後延請名家作先生來授業。
在地方上,也有地方官塾,都是類似的操作。
隻不過和陳言的方案區別在於要收學銀,而且因為所請的先生都是業界一流人才,所以學銀更貴。
而私塾則是由一些飽學之士自己開設,隻要在官衙入個冊,便可開塾招生,進行教學。
但無論是官、私兩塾哪一種,其先生不說都是學問精深,至少也是飽讀詩書。
可是,這種人乃是少數,所以官塾和私塾的數量一直上不去,自然能接受教育的孩童就少。
若照陳言的法子,再加設大規模的學塾,這方麵的問題更是會加劇。
青山縣當初也有這樣的問題,但陳言連個猶豫都不帶,短時間內便將這問題解決了。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傳承先輩積累下來的經驗、技藝、文化等。”
“而識字寫字,則隻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做的鋪墊。”
“故而教育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懂文字,二是學習知識。”
“而今大周普遍都是二者合一,讓先生做這兩件事,所以可說其實是浪費了人才。”
“就好比讓鄭大儒或者通儒夫人去教白丁識字,白白浪費了他們。”
“他們的能力,該用在第二部分,方可人盡其用。”
“所以臣當初在青山縣開設官塾,先找來一些文士,將大周常用文字按使用的頻度來進行劃分。”
“再從其中摘選了二千個最常用的文字,列出‘常用文字表’。”
“再由縣衙負責大量招募能夠識字寫字之人,隻要他們能盡識此表中的文字即可,無論有無學問均可。”
“然後給雇銀,請他們做先生來教人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