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剩下的就是清理韋氏宗族了,韋氏宗族當時住在哪兒呢?他們住在長安城的南邊,是舉族居住,而且他們還有鄰居,這鄰居姓杜,韋家和杜家是長期混雜著居住在一起的,都居住在長安城的南邊,都很有勢力,所以當時長安城的老百姓就有一個說法,叫做城南韋杜,去天五尺,說韋家和杜家都是有大勢力的人,他們離天都很近,也就是離權力核心都很近,那現在政變發生了,也就不再管你跟這個權力核心,是近還是不近了,一切都是玉石俱焚啊,大兵一到,管你原來誰是誰啊,一陣亂殺,韋家連吃奶的嬰兒都沒有留下,那咱們說韋家倒黴,也算是因為韋皇後的事情,那沒有辦法,更倒黴的是杜家,杜家本來沒事,可是不是因為韋家住鄰居,好多士兵殺著殺著殺走眼了,從韋家就竄到杜家去了,到杜家也是一通亂殺,所以在那天夜裏是老杜家也損失了不少的人口。


    那麽經過這麽一夜的廝殺,到了唐隆元年的6月21日,政變就已經順利結束了,唐隆政變是唐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宮廷政變,比我們熟知的玄武門之變,所動用的兵力還要多,而且這個唐隆政變,它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變,因為太平公主指揮高明,李隆基具體辦事得力,主要敵人都被一舉殲滅了,這場政變就成功地解決了韋皇後勢力對於李唐王朝皇位繼承問題的幹擾,避免了李唐王朝再次從中斬斷,它對於李唐王朝的正常發展是有莫大之功。


    那咱們把唐隆政變評價這麽高,咱們就得算一算了,唐隆政變之中最大的功臣是誰?大家要知道,雖然這次政變,它是由李隆基直接指揮的,但是李隆基當時畢竟還是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無論在智力上還是在威望上都還有欠成熟,跟他相比,太平公主的通盤策劃之功,恐怕要更大一些,正是這場政變,就奠定了太平公主在李唐王朝的地位,但是呢,我們也要看到,雖然唐隆政變整體上是一個成功的政變,但是它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它解決什麽問題啊?它僅僅解決了把不該當皇帝的人殺死的問題,解決了幹掉韋皇後的問題,但是它並沒有立刻解決誰該當皇帝的問題,那麽當時已經坐上皇帝寶座的,其實是韋皇後扶立的16歲的李重茂,但是在政變過程中,將士們又打出了擁立相王的口號,可是我們把整個政變講下來,大家也能夠看到,相王在這場政變之中根本他就沒有露過臉,那麽政變結束了,以後接著掌握政權的到底是16歲的李重茂,還是另有其人呢?請看下集,睿宗登基。


    第11章 睿宗登基


    畫外音:


    在上一集蒙曼老師講到,唐中宗李顯死後,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誅殺了想篡權的韋皇後,韋皇後扶持的小皇帝李重茂麵臨被廢的命運,而發動政變的太平公主等人,也打出了擁立相王李旦當皇帝的旗號,那麽政變結束之後,相王李旦能夠順利登上皇位嗎?太平公主又為什麽要擁立相王李旦當皇帝呢?


    蒙曼:


    就在唐隆元年,也就是公元710年6月21日的清晨,政變剛剛結束,整個長安城的街道上還撒著一灘一灘的血跡呢,長安城的市民也是驚魂未定,就在這時候呢,相王李旦忽然帶著小皇帝李重茂出現在長安城的一個叫做安福門的門樓上了,就在這個門樓之上,小皇帝李重茂頒布大赦令,說韋皇後篡權亂政已經被剷除了,這是國家平定內難的正義之舉,因此跟老百姓沒有關係,請百姓們放心,但是呢,因為平定內難了,為了表現這種普天同慶的心情,皇帝決定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是加官晉爵,老百姓也是免除了全年一半的賦稅,那這個大赦令一頒布下來,當然是萬眾歡騰,老百姓都覺得很開心,可是在開心過後,有些敏感的人也就發生疑問了,說既然是李重茂在這兒頒布大赦令,那麽相王李旦跟著出來幹什麽?政變之後,李旦到底要扮演什麽角色呢?那我們上一集講了,唐隆政變隻是解決了誰不該當皇帝的問題,把韋皇後母女給幹掉了,但是它並沒有解決誰應該當皇帝的問題,那可是有人說了,當皇帝,誰當皇帝啊,不是已經選定了嗎,就是16歲的李重茂,沒錯,李重茂是在唐中宗死後,就被韋皇後擁立為皇帝了,而且這時候呢,已經幹了好幾天了,可是咱們也要知道,政變就是針對著韋皇後去的,連韋皇後,這時候都殺死了,那她所決定的那些政治上的事情還能算數嗎?


    事實上,就在這場政變之中,誰當皇帝已經有兩套方案提出來了,哪兩套方案呢?第一套方案,就是還讓這個李重茂接著當皇帝,這個呢,是一幫宦官和宮女提出來的,當時政變的時候,劉幽求不是擔任那個前敵參謀嗎,有關政變的一切詔令都是他在那兒起糙的,那時候呢,他到太極殿,一幫宦官和宮女就把他給圍住了,圍住他就讓他趕快起糙一個製書,改立太後,那可能有人就不明白了,要求他改立太後和仍然讓李重茂當皇帝有什麽關係?其實啊,這些宦官和宮女要求劉幽求起糙詔書改立太後,就意味著在他們心目中該換的人是誰啊?就是太後,就是韋皇後,現在你們說韋皇後篡權亂政,你們把她殺了,那你們換一個人,不就可以了嗎,那也就是說在宦官和宮女的心目中,唐中宗的法統不能變,李重茂當皇帝,這個事實不能變,隻是現在你們需要給李重茂換一個媽了,僅此而已,這是第一套方案,讓李重茂接著當皇帝。


    那第二套方案是什麽呢,第二套方案,就是讓相王李旦當皇帝,這個呢,在政變開頭和政變快要結束的時候,都有人提出來過,政變開頭的時候,誰提出來的?就是那個萬騎將領葛福順,咱們上集講過,葛福順在萬騎麵前發動,動員他們參加政變的時候就說了,今天晚上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把韋皇後幹掉,擁立相王當皇帝,等於他這個時候就已經明確表態了,這個政變的目的就是要讓相王當皇帝,這是第一次提出來,那麽第二次,就不是武將提出來的,是文官提出來的,劉幽求在政變的基本工作都已經結束的情況下,就跟李隆基講,“今昔眾約共立相王,何不早定”,說我們大夥兒不都是已經約定好了,今天晚上要立相王當皇帝,你怎麽不早點把這事確定下來,那這個一文一武兩個官員,一前一後的表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擁立相王實際上是政變集團的一個既定方針,是太平公主以及李隆基,以及整個這些政變集團,他們在政變發生之前,都已經事先決定好的,那我們看兩個方案提出來了。在這兩個人中,相王和李重茂,到底誰更有資格當皇帝?其實呢,這兩個人都是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這話怎麽講呢?


    咱們先看小皇帝李重茂,他當皇帝的優勢在哪裏?他當皇帝的優勢在於他有法統優勢,什麽叫法統優勢呢?就是他是唐中宗的兒子,現在是給唐中宗李顯選接班人,那在中國的古代帝製時代,接班人應該怎麽選?一般是實行父死子繼的原則,爸爸死了,就由兒子接班,那李重茂呢,現在他就是唐中宗的兒子,因此呢,他就應該有資格接唐中宗的班,這是他的優勢,那麽李重茂的劣勢在哪裏?劣勢在於他是韋皇後立的,咱們也知道,唐中宗的死是暴卒,忽然死的,死之前,沒有能夠立定太子,所以這李重茂,無論是當太子還是後來當皇帝,都是這個韋皇後一手策劃的,那麽現在呢,韋皇後本身已經失敗了,那她所策劃的這些事情,應該說也就沒有法律效力了。


    那麽再來看相王李旦,相王李旦有什麽優勢啊?他的優勢啊,就在於他得到了政變集團的擁護,因為李旦當時已經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活下來的唯一的兒子了,是唐中宗李顯的親弟弟,而且官封太尉,爵封安國相王,那是李唐宗室之中當之無愧的老大,所以政變集團就選擇他作為這場政變的旗幟,提出來要擁立他當皇帝,這是他的優勢所在,他有來自於政變集團的鼎力支持,有實力。那李旦的劣勢在哪裏啊?很顯然,李重茂的優勢就是他的劣勢,他沒有法統優勢,他不該接他哥哥的班,因為根據父死子繼的原則,還輪不著他這個弟弟。


    那咱們看,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法統優勢和實力優勢,哪一個更為重要啊?毫無疑問是實力優勢更為重要,誰有力量誰就當皇帝,所以實力比較重要。那在這種情況下,相王他有實力,李重茂沒有實力,所以當時按說,讓相王李旦當皇帝是不存在什麽爭議的,大部分人心裏都有數,李旦肯定要當皇帝,甚至呢,就是這個小皇帝李重茂,他也不是完全不明白這種情況,別看他年輕,他也知道肯定是這麽回事,所以政變結束之後,不久呢,這個李重茂就說要傳位給自己的叔叔相王李旦,那麽麵對小皇帝李重茂的這種禪讓之舉,相王李旦他是不是就欣然接受了?他呢還真沒有欣然接受,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李旦這時候是“固辭”,就是堅決地推辭,我堅決不能當這個皇帝,那麽李旦他有實力,他為什麽還要堅決地推辭呢?傳統史學,包括傳統的史學家,一般都認為,這是李旦的性格因素決定的,說李旦是一個特別恬淡的人,一輩子就不願意當皇帝,任何時候別人勸他當皇帝,他都不幹,都把天下讓給別人,你看當年武則天那個時候,他不是把天下讓給武則天了嗎,後來呢,武則天統治期間,他本來是皇嗣,那武則天從房陵把老三李顯給接回來了,他又馬上把皇嗣,當然就是後來太子這個位置讓給了李顯,已經推辭了兩次了,那這一次呢,他還要再推辭,他不能從侄子手裏得皇位,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說他是個好人,那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我個人是不相信的,我覺得李旦這時候堅決地推辭皇位,關鍵是因為他的處境太尷尬了,處境怎麽一個尷尬法呢?咱們知道,在整個政變過程中,李旦完全是一個局外人,他根本就沒有參加過這場政變,他沒有立一點功勞,那我們考慮一下,中國古代當皇帝,它有幾種途徑啊?其實往大裏說,也就兩種途徑,一種途徑是你繼承來的,另外一種途徑就是你奪來的,那你看現在李旦他符合哪一條啊?論繼承,他沒有繼承權,那論奪權,他自己又沒有親手去奪,你說這樣的處境多尷尬啊,這個皇帝啊,可是不好當,忽然給他黃袍加身,他覺得不行,所以呢,李旦這時候是堅決的推辭,我不能當這個皇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紅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蒙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蒙曼並收藏亂世紅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