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承誌先是對已經等得心急火燎的小黃門表達了自己的歉意,接了懿旨後,便讓妻子整理行裝,一起進宮麵聖。


    “太後娘娘應該有重要的事找為夫,不然不會特意下懿旨招為夫進宮麵聖的。”戚承誌笑著對他的話語有些遲疑的妻子說道:“太後娘娘雖說因為陛下年歲小的緣故垂簾聽政,但到底是寡居的婦人,貿然見同齡外人,容易惹人非議。太後娘娘大氣者自不會在意,隻是為夫身為屬下,承蒙太後娘娘高看,自練一軍仍可沿用戚家軍的名頭,然當為太後娘娘考慮才是……”


    作者有話要說:  二更完成麽麽噠(づ ̄3 ̄)づ╭?~


    ☆、第六十八章


    好吧, 戚承誌的理由太過強大, 至少說服了想留家照顧幼子的戚夫人,夫妻倆隨著前來宣讀懿旨的小黃門一起趕往京師。


    戚承誌出身將門,所娶妻子李氏也是將門出身, 身體素質自然比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好了不少,就連馬兒也是會騎的。


    因為耽誤了一些時日,小黃門怕楊太後知道後會怪罪,便從驛站取了三匹快馬,三人分騎一匹,跟著護衛安全的普通錦衣衛一起,騎馬趕路。由於日夜兼程,馬兒累了就在驛站調換, 戚承誌夫妻倆很快就趕到京師, 並進宮麵見了楊太後和朱慈燐小皇帝。


    “母後,這位就是新軍教練, 未來的海軍元帥嗎?”穿著小版明黃色團龍袍,頭戴烏紗翼善冠的朱慈燐瞪著大大、圓圓、好似葡萄一樣兒的眼睛,上下打量這‘搶了他的錢’的戚承誌, 麵帶笑容, 心裏卻想著, 錢花了就算了,但是如果錢花了、所謂的新軍卻沒有練出來,那就……嗬嗬,


    朱慈燐藏在衣袖裏的爪子用力一握, 小豆子說了,世上最慘之事就是斷後,如果花了朕的錢、新軍卻沒有練出來,嗬嗬噠,就算鬧到母後麵前,他也一定令其斷後……這麽想著,朱慈燐衝著戚承誌笑得越發燦爛。


    這倒黴孩子……


    楊太後要是知道你有這種想法,別的不敢保證,但你親媽、楊太後同誌,一定會請你吃竹筍炒肉的。


    楊太後當然不知道她所生的小皇帝心思已經往那方麵扭曲了,她見朱慈燐衝著戚承誌笑得很開心,顯然很滿意的樣子,不免欣慰的點頭,語氣也就越發和藹的道:“這位想必就是戚夫人了吧,模樣娟秀,和戚將軍堪稱佳偶美眷。”


    “太後娘娘過譽,妾蒲柳之資,連娘娘身邊伺候的姑姑都比不過,怕是……”


    “你自謙了……”楊太後搖手打斷了戚夫人的自謙之詞,轉而對春來說道:“想來此時,慈安姐姐正在禮佛,你領著戚夫人,和寶兒、貝兒一起去給慈安姐姐請安。”


    戚夫人是個聰明的女人,她一聽楊太後這麽說,就明白接連來要談的事,不適合她聽,便急忙起身行了禮,跟著春來、以及不怎麽情願的朱淑娖、朱淑婒二人一起離開幹清宮。


    幾人走後,秋去和冬果也退出暖閣、守在了殿門外。按說清場過後就該開始說正事的,不過奇怪的是,楊太後並沒有直接說正事,而是問起了戚承誌的幼子。


    “哀家記得戚將軍有一子,與皇帝相當,要是戚將軍捨得,不如送進宮,當個伴讀,與皇帝作伴如何?”


    這明顯是恩賜的話語令戚承誌傻眼了,好半晌才語氣激動的道:“承蒙娘娘厚愛,下官一定讓小子好好伴駕,陪伴陛下。”


    楊太後微不可見的點點頭,這才開始說正題:“戚將軍你是山東蓬萊人,哀家問你,這海禁一事是好是壞?哀家到底是該繼續海禁,還是撤了海禁。”


    聞言,戚承誌臉色一下子變得凝重起來。暖閣內一時無聲,所有人,包括小皇帝朱慈燐都將目光放在了戚承誌的身上,讓戚承誌倍感壓力。


    過了半晌,一直眉頭緊鎖的戚承誌臉色轉變為堅毅。他拱著手,恭敬對楊太後和坐在她身邊的朱慈燐小皇帝說道:“娘娘,陛下,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自然是真話!”楊太後懶得搞‘何為真話?何為假話’的裝逼行為,直接斬釘截鐵的問道。


    “既然如此,還請娘娘、陛下恕臣無狀。”戚承誌語速不快也不慢的說道:“□□時期,倭國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倭國諸侯,就組織倭寇(即武士、商人、浪人的統稱)到來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對此,□□爺為防沿海倭寇作亂與海盜滋擾,便下令延續自元時就有的海禁。”


    明早期海禁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也就是禁止當時的華夏人赴海外經商,也限製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隻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


    海禁之事說起來有利也有弊,利方麵來說就是起到了自我保護,但卻使國人的眼界越來越狹窄,也大大阻礙了中外的交流發展。


    到了明隆慶年間,中樞朝廷倒是調整了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隻是到了永樂年間,倭寇再次在沿海作亂,海禁再一次開啟,到了嘉靖年間,更是進一步加強了海禁政策。別問楊太後名下的商船是怎麽出海的,嗬嗬,對於真正特權階級的人來說,海禁有等於無,海禁禁的隻是民間的商人和外國來華經商的商人罷了。


    當然明麵上是這樣,但私底下嘛,就如楊太後讓夏時安排人手、將大批絲織瓷器販往歐洲各國一樣,與大明官員們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商人們中也有暗中這麽做的,不然走私商人又怎麽想到利用海運北上給後金韃酋送糧草呢!


    正是因為這樣,楊太後才打算開了海禁,將後世幾個重要的海港城市圈出來,作為對外經商口岸,與外界互通有無,以繁榮的對外貿易刺激國內,讓國內的那些特權階級和大地主們不再將目光死盯在土地上,而是放眼海外,不再通過剝削百姓,而是賺外國人的錢來豐滿腰包。到了那個時候,想來就算她將土地全部收為國有,將農稅壓低至無,也沒多少人提反對的意見了吧!


    想到此處,楊太後不免雄心萬丈的道:“戚將軍說的哀家都已知曉,誠然海禁有利也有弊,但總得來說弊大於利,如今大明內憂外患,內年年天災不斷,外又有韃子虎視眈眈,妄想取而代之。”


    “先帝爺在位時,魏公提高商稅,才使得國庫有多餘的錢財支撐遼東駐軍以及各地駐軍軍需損耗,才能有多餘的錢財賑災……”


    “正是看到了這個好處,哀家才會在皇帝登基後、在滿朝文武大臣反對的情況下拒絕提高農稅,改加商稅。


    隻是這些稅收在不斷發生的天災麵前到底車水杯薪,哀家不想加重百姓們的負擔,隻能另想他法。走私商人北上、經高麗運糧入韃靼部之事,讓哀家靈機一動,與其讓他們黑了心肝、忘了祖宗的奸商將錢全賺了去,還不如握在大明,握在哀家和皇帝的手上,至少哀家和皇帝以後不會再年年為軍費憂心,不會再為賑災、國庫沒銀子而煩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綜同人)當太後的這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瑟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瑟嫣並收藏(綜同人)當太後的這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