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名義上主持伐陳大事的是晉王楊廣,但是實際上,三軍之事,皆參決於高熲。
楊廣隻是名義上的領頭人,實際上辦事兒的人是高熲。
既然都是掙名望去的,那為什麽可以讓晉王楊廣辦,不能讓太子楊勇辦呢?
當然了,按照楊堅“性多忌克”的個性,太子過於能幹,在他的手下是討不了好的。
給太子增加名望,對於皇帝來說,他的權力與地位就多受一份威脅。
可是太子楊勇不行,晉王楊廣就可以嗎?
楊堅這個人,公認他是“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楊勇因為是太子,所以對比他的兄弟們,楊堅的猜忌都衝著他去了,要是把楊堅的目標分散開來,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作為七歲的皇孫,楊儼早已啟蒙,被封王之前,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名字。
提議的人是太子冼馬陸爽。
太子冼馬,乃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員,後來唐朝的魏征還在李建成府上的時候,任的就是這個官,不過概因後人誤傳,由冼馬被寫做了洗馬二字,如今的字形已經混同了。
陸爽之子陸詞任承奉郎一職,在後世中國的語音史上,其人所占的地位極高。
陸詞,也就是陸法言,其所撰的《切韻》,是後世可考的最早的韻書,開創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對後世的音韻傳承、考證有很大的影響。
給楊儼啟蒙的人是從東宮出的,他的老師當然不隻一個,陸詞就是其中一個。
不過現在的陸詞還是太年輕了,讓他當楊儼的老師,縱然隻是其中之一,看的也應當是其父陸爽的麵子。
陸爽卒於太子冼馬任上,到了楊勇被廢,楊堅遷怒其家人,陸詞後來被奪官,隻可惜楊儼那時候也是自身難保,陸家隻是被奪官,生活還算有保障,他也隻是私下裏照拂一二,沒有再與他們聯係。
而陸爽即便身死也被遷怒的原因很是可笑,隻因他上奏天子,道是“皇太子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秋》之義,更立名字”。
等到太子楊勇被廢了以後,楊堅自然不能承認是自己沒有教好兒子,楊勇能被立為太子,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像他廢太子的時候說的那樣不成器,隻能尋找幾個供他出氣的替死鬼。
太子的兒子們沒有名字,陸爽作為東宮屬官,請為皇孫取名,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在楊堅“我孫製名,寧不自解?陸爽乃爾多事!煽惑楊勇,亦由此人”的結論下,陸爽的子孫後代一並被免官,終隋一朝,受累不少。
這日的課業完成後,楊儼便跑去尋祖父祖母,中間路過玄武門,見楊昭在那裏玩耍,又把他給帶上了。
養在楊堅夫婦膝下的皇孫就隻有楊儼和楊昭兩個,因著他們的父母都長年在外,所以和祖父母的感情更好一些。
楊儼比楊昭好一些,楊勇作為皇太子,每年都有回大興城,不像其餘諸王,都是隔幾年才回來一趟,因此楊儼與楊勇見麵還算頻繁。
加之平常他都有書信與楊勇聯絡,告知自己身邊日常發生了什麽,讓楊勇雖不在他身邊,也能知道他的成長軌跡。
再加上之前楊勇的身邊雖隻跟了一個太子妃元氏過去,但也隻是讓他們的關係不再惡劣,楊勇對自己的太子妃依然十分冷淡。
個中原因,實不明了,但是太子妃依然未有一兒半女,卻是不爭的事實。
索性這輩子在楊儼的刻意經營下,她對楊儼原有的幾分喜愛愈發增加起來,楊儼是長子,名分上就占優勢,她也不介意錦上添花。
若不是他們通信來往都是家書,恐怕朝中早就盛傳太子妃要將長寧王殿下記入名下養育了!
除了同母的二弟楊裕之外,楊儼後麵的幾個弟弟,生母都已與他記憶中不同。
當然了,因為秦王楊俊、蜀王楊秀府上也有庶妃及庶出的子嗣,獨孤皇後看到夫妻情深的盼望大概隻能在次子楊廣和幼子楊諒身上實現,也就不再過分苛責楊勇了。
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楊勇出鎮洛陽之後,雲定興就沒有了時常出入東宮的理由,蠱惑太子不學好這樣的事情也沒有發生。
要楊儼說,上輩子他要是知道後續發展的話,早就使法子讓楊勇被調離京城了,哪裏還會眼睜睜地看著還算靠譜的老爹最終被外公坑成了豬隊友。
楊堅政務繁忙,最忙的時候,從大清早開始,一直到太陽西落,他都在處理政務,尋常人勸他是沒用的。
楊儼拉上楊昭,先去獨孤皇後那裏坐著,轉借獨孤皇後的手,讓楊堅先休息一會兒。
即使是皇帝,也應當勞逸結合嘛!
楊堅過來之後,他們便在一道用飯,偶爾說起課業上的事,政務的話,楊堅與獨孤伽羅夫妻二人也會說一說,但是楊儼是很少插話的。
不過今日,楊儼卻是主動提起了南征的事。
楊堅要南征滅陳的事,隨著他的詔書發布,整個大隋都已傳遍了,楊儼清楚自然不奇怪。
事實上,十五歲的漢王楊諒對南征的事情也很感興趣,被喚來一同吃飯,楊儼提起這話頭以後,楊諒馬上就接了下去:“阿耶,孩兒也想為君分憂!”
楊諒話語中滿是躍躍欲試的衝動,最是寵愛幼子的楊堅叱了聲“胡鬧”。
楊諒依然不依不饒:“阿耶,孩兒已十五歲了,二兄他們出鎮一方的時候都沒我現在大。”
“南征之事,雖是傾國之戰,不過陳主無道,大隋準備日久,當是輕而易舉。況且有你二兄、三兄在,益錢覺得自己可越過他們成主帥嗎?”楊堅絲毫不為愛子的言語所動,依然老神在在的模樣。
楊諒氣悶地夾了一筷子菜,轉眼看到的楊儼,便不服氣地說道:“那還不如讓大兄去呢!大兄去當主帥,我同二兄、三兄他們都統領一軍,這總沒問題吧?”
楊勇這個太子有了像其他做藩王的皇子一樣出鎮一方的先例——雖然他鎮守的是洛陽這個東京——因此楊堅竟開始認真考慮楊諒的話來。
那頭楊諒轉而又軟磨硬泡獨孤皇後,想讓她同意。
那頭相較於幼年已經“明事理”了許多,能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隻會讓人認為是聰穎早慧而不是妖孽的楊儼,已經另外給出了提議:“五叔這麽說的話,倒不如讓阿翁親征呢!阿翁率大軍南征,一來可以讓人見到阿翁的赫赫武功,二來嘛,在前方調度兵馬,也更加方便。至於實際誰人領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阿翁身為天子,我大隋人才濟濟,不需身先士卒,毀城滅國之事,大可另遣他人,阿叔你們便可以為阿翁分憂了!”
楊儼作為皇孫,沒有第一時間提名自己的太子父親,反而想到楊堅的名聲,讓楊堅很是滿意。
他這個提議說出來,楊堅仔細一想,倒覺得有可行之處。
從前他做北周重臣的時候,也隨軍出征過,安全性自然不必多說,而宇文邕的皇威赫赫,有不少便是在戰場上搏來的。
他原本的想法是點名自己的次子楊廣——因為他身為皇帝、楊勇身為太子,都不能輕離都城——掌管大軍,實際指揮令高熲進行,但是滅國之役,功成之後,實行之人的威望必定大增。
與其將功勞給次子,日後讓他生出什麽與太子相爭的心思來,倒不如自己親征,然後讓幾個兒子都分潤功勞的好。
楊堅心中已然在思索可行性,不過麵上並不顯露,打算打定了主意之後再說。
作者有話要說: 北方都是胡人化的漢人貴族或者漢人化的胡人貴族,滅南方還挺令人悲傷的,但是陳朝的陳後主他……真的挺一言難盡的。
先搶一下二廣的滅陳軍功——雖然實際上的指揮不是他,但是名聲是他的啊——然後再開始搞大事23333
第131章 讖語
開皇八年七月, 楊堅正式宣布他要禦駕親征。
群臣:excuse me?至尊, 這和我們之前說好的不一樣啊!
大臣們苦苦勸阻,希望陛下不要將大隋的政務棄之不顧的時候, 楊堅又投下了一塊炸彈。
在他離京的這段時間,太子楊勇將會返京, 坐鎮都城大興。
自從開皇四年出鎮洛陽之後,太子殿下就隻是每年不定時地回來待一段時間, 大興城中的貴族皇親,都不知道有多久沒有見過這位殿下了。
不過自從出鎮洛陽之後,事務繁忙起來, 又沒了專門拐帶他不學好的雲定興——是的, 雲定興在大隋不受待見的程度, 就和上一卷【喂!】明帝毛皇後那位自稱“侯身”的老爹毛嘉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畢竟人家是名正言順的國丈, 而雲定興嘛, 就嗬嗬了——太子殿下的儲君威嚴就愈發深厚了。
長寧王楊儼年方七歲, 竟隨著禦駕一同離京了,讓人不禁感歎這位殿下的聖眷之隆。
大隋為滅陳不知準備了多少年, 光是在正式伐陳之前每年於秋收時節前放出風聲要攻陳的事情就做了不少,鬧得南邊人心惶惶、無心收糧。
加上此番又是楊堅親征, 聲勢不可謂不浩大。
前世僅僅三月,隋軍便攻占了陳都建康,雖然還有長江中遊、三吳與嶺南地區沒被大隋掌握在手中, 然而陳主陳叔寶的被俘以及其國都的被破已經宣告了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陳朝的滅亡。
此番楊堅親征,大權卻很信任地交付給了手下的將軍們,隻是又各自派了皇子去分功。
按照固定的套路,天下一統,自然證明楊堅是天命所歸,少不了要出什麽祥瑞,而楊儼,已經在暗地裏給祖父楊堅準備好了一份大禮。
開皇九年正月末,滅陳,俘陳主叔寶,南朝衣冠士族、文武官員、百工雜技、乘服、法物等皆入隋都大興。
此後數月,祥瑞頻出。
南地歸於大隋治下後,頻有嘉禾現世,後蜀王秀進獻一莖九穗之嘉禾,又有地方官員,進獻蒼鳥、赤兔、白狼、白虎等祥瑞,待到六月十三,天子生日,太史監報天現慶雲,夜有景星。
太子楊勇並長寧王楊儼進獻煙花為主上慶賀,是夜炫如白晝,大興城中山呼“至尊萬壽”。
太子楊勇又進言:“至尊生日,是為降聖之日,請以此日為降聖節,禁斷屠殺,為至尊積福,並延為常例。”
在唐朝之前,其實中國是沒有太多慶祝生日的習俗的,一直到後來佛教大規模地傳播,才漸漸地有了生日的說法——這也是魏晉之後的事情了——到了唐朝,在皇室的推廣下,生日的概念才慢慢地被人廣為接受。
前世的楊堅,隻是於在位的後期,在生日那天降旨“禁斷屠殺”,也沒有大肆慶賀。
但是天子生日有祥瑞出,這是多麽好的一個噱頭,且讓人慶賀楊堅的生日,也能讓天下人更好地認識到楊堅這個天子的存在,因此在之前模模糊糊地透露了消息並得到了楊堅與獨孤皇後的許可之後,太子楊勇弄出了這麽一個提議。
作為最早想出這個主意的人,楊儼又在後頭補充了一段:“請以皇後鳳誕之日為千秋節,亦同至尊例。”
而且有了兩個固定的名頭之後,楊堅想在自己和皇後的生日施恩什麽的,也很方便,自然準允了太子與長寧王的奏請。
煙花這種東西是在唐朝的時候才有的,楊儼提前把它變了出來,在其大規模出現的首日,還塑造了一場祥瑞嘉話,可見楊儼的搞事能力之強。
不過他搞出來的最強的事,不是宮外那些人盡皆知的祥瑞,也不是新奇的降聖節與千秋節,而是不為人知、被楊堅嚴密封鎖的讖語。
大興宮中,有湖旁柳樹無端枯死,又有李樹之上,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楊花落,李花開”。
後於湖中撈起一塊白石,其形如書冊,上書《帝皇冊·桃李章》六個古篆字,石頭有明顯的斷裂,除去題目之外,最開始的部分以“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開頭,接著便寫到“迨至隋,一土宇,傳二世,失統緒;煬帝廣,失天下,唐高祖,除隋亂;三百載,二十傳,梁滅之,國乃改”。
不用說,這當然是楊儼的傑作。
《桃李章》是借用的第一世所記得的隋末讖語的名字,所謂的《帝皇冊》,意指所有的皇朝,而這裏的《桃李章》部分,正好對應這個時代以及前後呼應,配上石頭的斷裂之處,大概就是想讓楊堅認為《帝皇冊》這本不存在的書記載的是所有的朝代,而桃李章對應的就是這個時代。
後頭的內容來自於他第一世記誦的三字經,不過對某些部分做了調整更改,比如李唐皇朝,強調了三百載,再說明了二十傳,前頭的“煬帝廣,失天下”當然是他更改的,既然都要裝神弄鬼了,不做得好一點,把他的好二叔給坑進去,那就太對不起他自己了。
和題目的古篆字一樣,後頭的部分楊儼也是用篆字寫的。
這是他前世後來才慢慢拾回來的技能,感謝大學時選修的課程,以及他穿越後能夠支持他學習的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篆書是他前世後期才完全掌握的一種文字,和現在通行的楷書、隸書字體比起來,沒人會認為楊儼一個時年八歲的皇孫能識得多少篆書,更別提偽造什麽“神跡”、“河圖”了。
在發現這些異象的同時,楊堅就命人封鎖了消息,而對於讖語所蘊含的意思,更是萬分上心。
所謂讖語,大部分,或者說所有的,都是人為造出來的。
什麽“亡秦者胡”、“公孫病已立”、“大楚興,陳勝王”以及後來的“楊花落、李花開”,都不過是人們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製造的“預言”,或許同時代還有其他的“讖語”存在,但是應驗的是這幾句,那麽流傳下來的就變成了這幾句,同時也給人留下了讖語必然會應驗的印象。
信則有,不信則無。
很可惜的是,對於關乎自家身家性命以及後世千秋萬代的讖語,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相信,更何況楊堅本就信這些。
一直到需要用到這些特殊手段的時候,楊儼才想起來,由漢魏長安城遷都大興,也就是後來的隋唐長安城,除了原本的都城狹小之外,還與楊堅做過的一個夢有關。
因為夜夢洪水沒長安,楊堅決意興建新都,而他所做的洪水之夢,後來似乎被楊廣與名字中帶水、帶洪的李姓之人聯係在了一起。
楊廣對楊堅的夢如此重視,可見他老人家自己也一直對這個夢念念不忘。
而且楊儼這次重生回來的時候,就已經為阿翁的迷信程度添磚加瓦了。
想到幾年前他就預言過的“楊花落”,楊儼不禁感歎有時候神來一筆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讓樹木快速地枯死,方法有很多種,製造蟲食文也並不是一件難事,而且幾乎都能達到神不知鬼不覺的程度。
前世的楊儼也弄過實驗,這輩子剛好全都用上,還能完全塑造自己毫不知情的角色,當真是方便。
楊廣隻是名義上的領頭人,實際上辦事兒的人是高熲。
既然都是掙名望去的,那為什麽可以讓晉王楊廣辦,不能讓太子楊勇辦呢?
當然了,按照楊堅“性多忌克”的個性,太子過於能幹,在他的手下是討不了好的。
給太子增加名望,對於皇帝來說,他的權力與地位就多受一份威脅。
可是太子楊勇不行,晉王楊廣就可以嗎?
楊堅這個人,公認他是“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楊勇因為是太子,所以對比他的兄弟們,楊堅的猜忌都衝著他去了,要是把楊堅的目標分散開來,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作為七歲的皇孫,楊儼早已啟蒙,被封王之前,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名字。
提議的人是太子冼馬陸爽。
太子冼馬,乃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員,後來唐朝的魏征還在李建成府上的時候,任的就是這個官,不過概因後人誤傳,由冼馬被寫做了洗馬二字,如今的字形已經混同了。
陸爽之子陸詞任承奉郎一職,在後世中國的語音史上,其人所占的地位極高。
陸詞,也就是陸法言,其所撰的《切韻》,是後世可考的最早的韻書,開創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對後世的音韻傳承、考證有很大的影響。
給楊儼啟蒙的人是從東宮出的,他的老師當然不隻一個,陸詞就是其中一個。
不過現在的陸詞還是太年輕了,讓他當楊儼的老師,縱然隻是其中之一,看的也應當是其父陸爽的麵子。
陸爽卒於太子冼馬任上,到了楊勇被廢,楊堅遷怒其家人,陸詞後來被奪官,隻可惜楊儼那時候也是自身難保,陸家隻是被奪官,生活還算有保障,他也隻是私下裏照拂一二,沒有再與他們聯係。
而陸爽即便身死也被遷怒的原因很是可笑,隻因他上奏天子,道是“皇太子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秋》之義,更立名字”。
等到太子楊勇被廢了以後,楊堅自然不能承認是自己沒有教好兒子,楊勇能被立為太子,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像他廢太子的時候說的那樣不成器,隻能尋找幾個供他出氣的替死鬼。
太子的兒子們沒有名字,陸爽作為東宮屬官,請為皇孫取名,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在楊堅“我孫製名,寧不自解?陸爽乃爾多事!煽惑楊勇,亦由此人”的結論下,陸爽的子孫後代一並被免官,終隋一朝,受累不少。
這日的課業完成後,楊儼便跑去尋祖父祖母,中間路過玄武門,見楊昭在那裏玩耍,又把他給帶上了。
養在楊堅夫婦膝下的皇孫就隻有楊儼和楊昭兩個,因著他們的父母都長年在外,所以和祖父母的感情更好一些。
楊儼比楊昭好一些,楊勇作為皇太子,每年都有回大興城,不像其餘諸王,都是隔幾年才回來一趟,因此楊儼與楊勇見麵還算頻繁。
加之平常他都有書信與楊勇聯絡,告知自己身邊日常發生了什麽,讓楊勇雖不在他身邊,也能知道他的成長軌跡。
再加上之前楊勇的身邊雖隻跟了一個太子妃元氏過去,但也隻是讓他們的關係不再惡劣,楊勇對自己的太子妃依然十分冷淡。
個中原因,實不明了,但是太子妃依然未有一兒半女,卻是不爭的事實。
索性這輩子在楊儼的刻意經營下,她對楊儼原有的幾分喜愛愈發增加起來,楊儼是長子,名分上就占優勢,她也不介意錦上添花。
若不是他們通信來往都是家書,恐怕朝中早就盛傳太子妃要將長寧王殿下記入名下養育了!
除了同母的二弟楊裕之外,楊儼後麵的幾個弟弟,生母都已與他記憶中不同。
當然了,因為秦王楊俊、蜀王楊秀府上也有庶妃及庶出的子嗣,獨孤皇後看到夫妻情深的盼望大概隻能在次子楊廣和幼子楊諒身上實現,也就不再過分苛責楊勇了。
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楊勇出鎮洛陽之後,雲定興就沒有了時常出入東宮的理由,蠱惑太子不學好這樣的事情也沒有發生。
要楊儼說,上輩子他要是知道後續發展的話,早就使法子讓楊勇被調離京城了,哪裏還會眼睜睜地看著還算靠譜的老爹最終被外公坑成了豬隊友。
楊堅政務繁忙,最忙的時候,從大清早開始,一直到太陽西落,他都在處理政務,尋常人勸他是沒用的。
楊儼拉上楊昭,先去獨孤皇後那裏坐著,轉借獨孤皇後的手,讓楊堅先休息一會兒。
即使是皇帝,也應當勞逸結合嘛!
楊堅過來之後,他們便在一道用飯,偶爾說起課業上的事,政務的話,楊堅與獨孤伽羅夫妻二人也會說一說,但是楊儼是很少插話的。
不過今日,楊儼卻是主動提起了南征的事。
楊堅要南征滅陳的事,隨著他的詔書發布,整個大隋都已傳遍了,楊儼清楚自然不奇怪。
事實上,十五歲的漢王楊諒對南征的事情也很感興趣,被喚來一同吃飯,楊儼提起這話頭以後,楊諒馬上就接了下去:“阿耶,孩兒也想為君分憂!”
楊諒話語中滿是躍躍欲試的衝動,最是寵愛幼子的楊堅叱了聲“胡鬧”。
楊諒依然不依不饒:“阿耶,孩兒已十五歲了,二兄他們出鎮一方的時候都沒我現在大。”
“南征之事,雖是傾國之戰,不過陳主無道,大隋準備日久,當是輕而易舉。況且有你二兄、三兄在,益錢覺得自己可越過他們成主帥嗎?”楊堅絲毫不為愛子的言語所動,依然老神在在的模樣。
楊諒氣悶地夾了一筷子菜,轉眼看到的楊儼,便不服氣地說道:“那還不如讓大兄去呢!大兄去當主帥,我同二兄、三兄他們都統領一軍,這總沒問題吧?”
楊勇這個太子有了像其他做藩王的皇子一樣出鎮一方的先例——雖然他鎮守的是洛陽這個東京——因此楊堅竟開始認真考慮楊諒的話來。
那頭楊諒轉而又軟磨硬泡獨孤皇後,想讓她同意。
那頭相較於幼年已經“明事理”了許多,能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隻會讓人認為是聰穎早慧而不是妖孽的楊儼,已經另外給出了提議:“五叔這麽說的話,倒不如讓阿翁親征呢!阿翁率大軍南征,一來可以讓人見到阿翁的赫赫武功,二來嘛,在前方調度兵馬,也更加方便。至於實際誰人領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阿翁身為天子,我大隋人才濟濟,不需身先士卒,毀城滅國之事,大可另遣他人,阿叔你們便可以為阿翁分憂了!”
楊儼作為皇孫,沒有第一時間提名自己的太子父親,反而想到楊堅的名聲,讓楊堅很是滿意。
他這個提議說出來,楊堅仔細一想,倒覺得有可行之處。
從前他做北周重臣的時候,也隨軍出征過,安全性自然不必多說,而宇文邕的皇威赫赫,有不少便是在戰場上搏來的。
他原本的想法是點名自己的次子楊廣——因為他身為皇帝、楊勇身為太子,都不能輕離都城——掌管大軍,實際指揮令高熲進行,但是滅國之役,功成之後,實行之人的威望必定大增。
與其將功勞給次子,日後讓他生出什麽與太子相爭的心思來,倒不如自己親征,然後讓幾個兒子都分潤功勞的好。
楊堅心中已然在思索可行性,不過麵上並不顯露,打算打定了主意之後再說。
作者有話要說: 北方都是胡人化的漢人貴族或者漢人化的胡人貴族,滅南方還挺令人悲傷的,但是陳朝的陳後主他……真的挺一言難盡的。
先搶一下二廣的滅陳軍功——雖然實際上的指揮不是他,但是名聲是他的啊——然後再開始搞大事23333
第131章 讖語
開皇八年七月, 楊堅正式宣布他要禦駕親征。
群臣:excuse me?至尊, 這和我們之前說好的不一樣啊!
大臣們苦苦勸阻,希望陛下不要將大隋的政務棄之不顧的時候, 楊堅又投下了一塊炸彈。
在他離京的這段時間,太子楊勇將會返京, 坐鎮都城大興。
自從開皇四年出鎮洛陽之後,太子殿下就隻是每年不定時地回來待一段時間, 大興城中的貴族皇親,都不知道有多久沒有見過這位殿下了。
不過自從出鎮洛陽之後,事務繁忙起來, 又沒了專門拐帶他不學好的雲定興——是的, 雲定興在大隋不受待見的程度, 就和上一卷【喂!】明帝毛皇後那位自稱“侯身”的老爹毛嘉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畢竟人家是名正言順的國丈, 而雲定興嘛, 就嗬嗬了——太子殿下的儲君威嚴就愈發深厚了。
長寧王楊儼年方七歲, 竟隨著禦駕一同離京了,讓人不禁感歎這位殿下的聖眷之隆。
大隋為滅陳不知準備了多少年, 光是在正式伐陳之前每年於秋收時節前放出風聲要攻陳的事情就做了不少,鬧得南邊人心惶惶、無心收糧。
加上此番又是楊堅親征, 聲勢不可謂不浩大。
前世僅僅三月,隋軍便攻占了陳都建康,雖然還有長江中遊、三吳與嶺南地區沒被大隋掌握在手中, 然而陳主陳叔寶的被俘以及其國都的被破已經宣告了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陳朝的滅亡。
此番楊堅親征,大權卻很信任地交付給了手下的將軍們,隻是又各自派了皇子去分功。
按照固定的套路,天下一統,自然證明楊堅是天命所歸,少不了要出什麽祥瑞,而楊儼,已經在暗地裏給祖父楊堅準備好了一份大禮。
開皇九年正月末,滅陳,俘陳主叔寶,南朝衣冠士族、文武官員、百工雜技、乘服、法物等皆入隋都大興。
此後數月,祥瑞頻出。
南地歸於大隋治下後,頻有嘉禾現世,後蜀王秀進獻一莖九穗之嘉禾,又有地方官員,進獻蒼鳥、赤兔、白狼、白虎等祥瑞,待到六月十三,天子生日,太史監報天現慶雲,夜有景星。
太子楊勇並長寧王楊儼進獻煙花為主上慶賀,是夜炫如白晝,大興城中山呼“至尊萬壽”。
太子楊勇又進言:“至尊生日,是為降聖之日,請以此日為降聖節,禁斷屠殺,為至尊積福,並延為常例。”
在唐朝之前,其實中國是沒有太多慶祝生日的習俗的,一直到後來佛教大規模地傳播,才漸漸地有了生日的說法——這也是魏晉之後的事情了——到了唐朝,在皇室的推廣下,生日的概念才慢慢地被人廣為接受。
前世的楊堅,隻是於在位的後期,在生日那天降旨“禁斷屠殺”,也沒有大肆慶賀。
但是天子生日有祥瑞出,這是多麽好的一個噱頭,且讓人慶賀楊堅的生日,也能讓天下人更好地認識到楊堅這個天子的存在,因此在之前模模糊糊地透露了消息並得到了楊堅與獨孤皇後的許可之後,太子楊勇弄出了這麽一個提議。
作為最早想出這個主意的人,楊儼又在後頭補充了一段:“請以皇後鳳誕之日為千秋節,亦同至尊例。”
而且有了兩個固定的名頭之後,楊堅想在自己和皇後的生日施恩什麽的,也很方便,自然準允了太子與長寧王的奏請。
煙花這種東西是在唐朝的時候才有的,楊儼提前把它變了出來,在其大規模出現的首日,還塑造了一場祥瑞嘉話,可見楊儼的搞事能力之強。
不過他搞出來的最強的事,不是宮外那些人盡皆知的祥瑞,也不是新奇的降聖節與千秋節,而是不為人知、被楊堅嚴密封鎖的讖語。
大興宮中,有湖旁柳樹無端枯死,又有李樹之上,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楊花落,李花開”。
後於湖中撈起一塊白石,其形如書冊,上書《帝皇冊·桃李章》六個古篆字,石頭有明顯的斷裂,除去題目之外,最開始的部分以“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開頭,接著便寫到“迨至隋,一土宇,傳二世,失統緒;煬帝廣,失天下,唐高祖,除隋亂;三百載,二十傳,梁滅之,國乃改”。
不用說,這當然是楊儼的傑作。
《桃李章》是借用的第一世所記得的隋末讖語的名字,所謂的《帝皇冊》,意指所有的皇朝,而這裏的《桃李章》部分,正好對應這個時代以及前後呼應,配上石頭的斷裂之處,大概就是想讓楊堅認為《帝皇冊》這本不存在的書記載的是所有的朝代,而桃李章對應的就是這個時代。
後頭的內容來自於他第一世記誦的三字經,不過對某些部分做了調整更改,比如李唐皇朝,強調了三百載,再說明了二十傳,前頭的“煬帝廣,失天下”當然是他更改的,既然都要裝神弄鬼了,不做得好一點,把他的好二叔給坑進去,那就太對不起他自己了。
和題目的古篆字一樣,後頭的部分楊儼也是用篆字寫的。
這是他前世後來才慢慢拾回來的技能,感謝大學時選修的課程,以及他穿越後能夠支持他學習的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篆書是他前世後期才完全掌握的一種文字,和現在通行的楷書、隸書字體比起來,沒人會認為楊儼一個時年八歲的皇孫能識得多少篆書,更別提偽造什麽“神跡”、“河圖”了。
在發現這些異象的同時,楊堅就命人封鎖了消息,而對於讖語所蘊含的意思,更是萬分上心。
所謂讖語,大部分,或者說所有的,都是人為造出來的。
什麽“亡秦者胡”、“公孫病已立”、“大楚興,陳勝王”以及後來的“楊花落、李花開”,都不過是人們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製造的“預言”,或許同時代還有其他的“讖語”存在,但是應驗的是這幾句,那麽流傳下來的就變成了這幾句,同時也給人留下了讖語必然會應驗的印象。
信則有,不信則無。
很可惜的是,對於關乎自家身家性命以及後世千秋萬代的讖語,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相信,更何況楊堅本就信這些。
一直到需要用到這些特殊手段的時候,楊儼才想起來,由漢魏長安城遷都大興,也就是後來的隋唐長安城,除了原本的都城狹小之外,還與楊堅做過的一個夢有關。
因為夜夢洪水沒長安,楊堅決意興建新都,而他所做的洪水之夢,後來似乎被楊廣與名字中帶水、帶洪的李姓之人聯係在了一起。
楊廣對楊堅的夢如此重視,可見他老人家自己也一直對這個夢念念不忘。
而且楊儼這次重生回來的時候,就已經為阿翁的迷信程度添磚加瓦了。
想到幾年前他就預言過的“楊花落”,楊儼不禁感歎有時候神來一筆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讓樹木快速地枯死,方法有很多種,製造蟲食文也並不是一件難事,而且幾乎都能達到神不知鬼不覺的程度。
前世的楊儼也弄過實驗,這輩子剛好全都用上,還能完全塑造自己毫不知情的角色,當真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