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就算他的筆記還在也沒什麽用了,畢竟他都就任封國,一切都要重新開始了。


    因為大周實行的是世祿世卿製,隻要姬伯服需要人,他爹就能給他找出一大批關係或遠或近的親戚來。


    按官製,虎賁氏掌兵,節服氏掌冕服,太仆對外發布有關國家大事的命令並轉奏諸侯的報告,這都是王都內的官職,姬宮湦一股腦兒把出自這幾個人家族的人才全給兒子打包帶上了。


    這些家族的嫡長子不可以帶走,不是還有其他的兒子嗎?


    按照世祿世卿的規則,不是長子的孩子也能得到官職,隻不過不是原樣承襲,而是降等襲爵罷了,所以不用擔心把人養廢掉。


    要是才華實在出眾,到後來又升爵了的例子也不是沒有過。


    姬伯服,作為今王的愛子,是很多人眼中的金大腿。


    其實非常想搞一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姬伯服:……嗬嗬。


    在地位未穩的時候,就算是在自己的封國裏隨便鬧鬧,也會被人攻訐到死的。


    姬伯服還沒有忘記自己那位曾祖父周厲王的教訓。


    所以在政治、軍事等敏感方麵,姬伯服一樣都沒動,他要動的是農事方麵。


    民以食為天,而這個時代,一個國家繁盛的基礎就是土地、糧食、經濟。


    一直到現在,民眾使用的都還是鏟、鏵——一種與鎬相似的工具——等工具,連牛耕都沒有大規模普及,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


    雖然名義上大周用的是井田製,但是從西周中期開始就有諸侯貴族偷偷摸摸地開墾私田——這種是不用納稅的——到現在,都快到春秋時期,曆史馬上就要翻開新的一頁了,這土地製度實際上也已經衰頹得不成樣子了。


    但是,還是那句話,比別人快半步是天才,快一步是瘋子,製度改革得放到後麵去,不能那麽早就動手,那樣太衝動了。


    姬伯服要做的是革新農具的使用。


    這種做好了方便傳播,還能給他的履曆添上一筆光輝曆史的才是他現在需要的。


    穿越前學的是文學而不是曆史的姬伯服,對於農具,隻記得高中的曆史課本上考過,那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產生的革新。


    仔細想了想,姬伯服隻能想起“曲轅犁”這一種。


    曲轅犁,顧名思義,轅是彎曲的,那麽在此之前,可能存在的是直轅犁。


    姬伯服對這個也不在意,甭管直的彎的,對於西周末年——當然,他爹已經逃過死劫了,按照曆史上來說,現在已經是春秋初年了——來說,都是一次震撼人心的農業用具的革新啊!


    然而,問題是……


    “你知道犁是什麽嗎?”姬伯服如是問著槁人。


    槁人也是一種職官,隻要負責和工匠打交道,雖然負責是給工匠發工資之類的事,但是好歹也算專家嘛!


    好在這個專家沒有讓姬伯服失望,他還真知道一點。


    問題是,姬伯服聽不懂術語。


    這特麽就很尷尬了。


    就算他知道現在常用的農具叫什麽,他也不知道那東西長啥樣,更不知道怎麽用啊!


    沒辦法,槁人隻能詳細地給姬伯服解釋了一遍。


    最初,農民們耕種的時候用來翻土的用具隻有一根尖頭木棒,使用的時候效率極低,而且很難插入土中,時間長了非常容易累。


    後來,為了方便將木棒插入土中,農民們就在尖頭的那一段加了一段橫著的短木,綁上繩子,這樣就比之前要容易踩或推入土中。


    而這就是最早的農具——耒。


    之後的農具是在耒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譬如在耒的下端綁了一塊方形薄板的鏵,還有鏟土除草用的鏟。


    而所謂的犁呢,就是在之前的農具上再添加一些結構,描述得不那麽準確的話,就是在鏵後麵再加上一個鈍角形的能夠讓人在後麵推的部件。


    在鏵到犁耕的過度階段,出現的是耦耕,耦耕和犁耕唯一的區別就在於那時候的人用的是繩子,而不是能夠固定的、被同時製造出的新部件。


    犁在殷商末年就出現了,到了大周,慢慢地開始推廣,但是並不是很見成效,偏遠地方的普及程度並不高。


    而且按照大周如今實行的井田製,並不需要特別高級的耕法,農民也能耕好。


    比較富裕的諸侯國如今開始讓農民用牛耕地,犁耕之法頗為不俗,但是能養得起牛,讓治下農民都耕種公田的諸侯並不多,就算他們願意推廣,怕是也隻在諸侯國中一些重要的地方進行。


    至於姬伯服身邊的這位槁人為什麽會知道嘛……


    首先,大周的官職是世祿世卿的,他耳濡目染,自然會對專業內容有所了解。而且,諸侯是需要向宗周匯報國內的情況的,有要事還需要周天子進行裁決,隻要他有心收集,宗周王都之內就可以收到諸侯國中的重要動態。


    當然了,鑒於能被派到姬伯服身邊,他肯定不是家族襲爵的嫡長子,然而他又這麽有上進心,可見姬宮湦給兒子選人的時候是下了很大的心力的。


    姬伯服:真是厲害了,我的爹。


    作者有話要說:  下麵是科普時間:


    耒,讀lei,第二聲。


    槁人的槁,gao三聲。


    牛耕的主要普及時期是春秋戰國,犁耕完全普及是在漢朝,但是根據考證,犁在殷商時期就有了,無非是普及程度的問題。戰國時代,像秦國,牛耕普及就很好,關東六國就科科了。


    這就是犁:


    查完整個發展史感覺自己已經死掉了orz


    第33章 立信


    宣侯元年四月, 正是宣侯姬伯服就國一個月後,宣國的都城開邑的城門門口, 貼出了一張告示。


    開邑原本不叫這個名字,隻是宣侯就國以後給改了。


    有傳聞說原本宣侯還給開邑擬了新邑這個名字,嫌表達的意思太明確,又給換了。


    總而言之,就是宣侯力求要抹除前任申伯留下的痕跡,就連都城都要換一個名字。


    王平住在離開邑約莫十裏遠的村中,因祖上淵源,比村中其他人要有學識, 不僅識文斷字, 還能吟頌詩經。


    此番村中有人去了都城,回來以後便將城外貼著的告示作為談資到處說嘴。


    就在告示邊上,立著一根木杆, 三丈高, 隻有碗口大小,並不算重, 告示的內容即為有能移木入城者,賞十金。


    雖然獎賞豐厚,但是沒人敢有所動作。


    畢竟這位新君就國不過一月,他的脾性也沒人了解。


    在宗周的官方宣傳中, 宣侯姬伯服是一個主動讓出太子之位給兄長的好少年,但是,在如今的宣國又不一樣了。


    宣國是從南申演變過來的, 申伯為了讓申國的子民參與攻伐宗周,把周王和如今的宣侯都妖魔化了,在傳聞中,這位是個手段陰險的小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申伯失敗之後,被烹殺,更是給南申國民蒙上了一層陰影。


    申軍多是由南申民眾組成的,就算他們隻是尊奉上命,也逃不過一個“為亂”的事實啊!


    南申改宣國,他們這些底下人也都擔心會不會被秋後算賬。


    因此就算移木賞金看起來完全沒有問題,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


    開邑的宮城之中,姬伯服知曉了外頭雖然議論紛紛,但是卻一點動靜都沒有的情況以後,歎了口氣,唉,果然和他的劇本一樣啊!


    徙木立信,這是講述商鞅變法時取信於民的舉措的典故,鑒於這個時代還沒有商君,姬伯服就毫不猶豫地“借鑒”了。


    和商鞅一樣,姬伯服也遇到了一個困難。


    為了盡早確立自己的威望,他選擇了最好入手的農事。


    對於有姬宮湦的資助以及南申之前兩代家底打底的姬伯服來說,錢,完全不是問題。


    高富帥已經不足以形容他了,傻多速才是他現在在臣下眼裏的代表。


    他想花錢,然而,就連花錢都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犁可以做,牛可以買,問題是,可能沒有農民去領。


    經過專人解釋以後,姬伯服才明白,他要走的第一步,其實是取得民眾的信任。


    啊,經過解釋以後更加覺得南申的國君申伯應該被弄死了腫麽破?


    在申國百姓們心目裏被強行科普成一代大魔王和在父王麵前裝白蓮花的姬伯服表示他冤得都要六月飛雪了!


    沒辦法,姬伯服隻能提前搶奪商鞅的創意,弄出徙木立信這樣的主意。


    十金沒人搬,他就繼續加強。


    馬克思大大說得好啊,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


    移段木頭就能得到超乎付出的收益,總會有人會站出來的。


    告示上的賞金從十金一直升到了百金,不隻王平他們那個村子,更加偏遠的村子都知道了這個消息。


    畢竟是都城邊上,消息總要比其他地方靈通一點的。


    新君上都明文宣告了,看起來很有誠信,而且宗周那邊的消息不都是誇讚他麽,看起來他也不像前君宣揚的那麽壞。


    在這樣的心理下,不少人都對告示上宣布的移木得金心動了。


    要知道,現在已經是百金的獎賞了啊!


    作為村中有名望的“賢人”,王平接待了好些個來找他谘詢的人。


    實在是因為條件太好了,放在農家,怕是幹活麻利的農婦都能做到!


    有姓有氏的王平,在村人的眼裏都能和貴族掛鉤了,雖然他家幾代以前也確實過著貴族的生活,但是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的。


    王平想不到宣侯有什麽好愚弄小民的地方,如果村人確實有想一試的話,他也不吝於給出肯定的答案,但是之前那些來詢問他的人,自身都還是不確定的。


    最近一個人是第二次來王平家了,看到這人,王平就幹脆利落地告訴他,不妨一試。


    開邑的宮城裏,終於等到自告奮勇的勇士的姬伯服興奮得不得了。


    要不是怕自己安排“托兒”會被人給認出來,他早就讓“勇士”出現了好麽!


    雖然隻是一個普通的農民,隻有兩把子力氣,然而申華不僅得到了應該的獎賞,還受到了姬伯服的召見。


    回去以後,不用他自己大肆吹噓,就有人紛紛登門拜訪,就算已經是老鄉親了,但是現在的申華可是見過君上的人,不一樣了!


    在這個時期,姓、氏、名、號都是需要重點區分的,姓分血統,氏明貴賤。這個時期,“百姓”是對貴族的稱呼,百姓者,百官也。


    申華的祖父是西申人,因體魄健壯被選為初代申伯的諸多護衛之一,後來不幸斷腿,好在初代申伯賜下了財帛,於是就在都邑外頭定居,申華才有個和原本的國名一樣的姓。


    換而言之,就是申華這樣子和前申伯有淵源的人,都能得到宣侯的接見,拿了賞賜以後一點兒事都沒有,那其他人自然也是如此。


    在宣侯就國兩個半月後,國人以驚人的速度接納了這位新君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行有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恨歌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恨歌行並收藏天行有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