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春秋時期,依然存在許多賢名傳天下的人物,大名鼎鼎的吳國季劄就是一個,他爹吳王壽夢為了讓他繼位都要想瘋了,他的三個哥哥為此拋棄了大周製定的嫡長子繼承製,而選擇了兄終弟及,到最後,他卻依然固辭王位。為此,季劄在天下的諸侯國中都受到了禮遇,待遇極高。
姬伯服現在雖然是太子,但是總感覺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要不是他哥自己作死潑了自己滿身的黑水,姬伯服的太子之位就算有姬宮湦的鼎力支持也不一定會一直穩當下去。
姬伯服已經打算好了,先保住便宜哥的性命,然後恢複他的王子身份,最後為父王廢了元後和嫡長子的事情贖罪,把太子之位讓回去。
至於王後之位嘛,嗬嗬,申國都滅了,而且到時候姬宜臼造反的罪名應該會全部歸咎於申伯,薑後怎麽可能會再被立為王後?
姬宜臼這個太子之位就算再次拿回來,會比當初他沒被廢之前更不穩當。
而姬伯服,既賺了名聲,又拿了好處,因為他謙讓太子之位的舉動,到時候他爹再怎麽偏心,也不會有人指責他,反而會把這一切都當作是他爹給他的補償。
如果按照姬伯服的計劃進行的話,那一切確實都很完美,但是問題是,總會在你不希望的時候出現意外。
朝臣公審的日子到了。
姬宜臼落魄地站在大殿中央,一言不發,最後坐在王座上的姬宮湦討問再三,他才說了一句“我認罪”。
姬伯服:懵逼·jpg
哥,我的親哥,你可別這樣啊!話說這劇本不對啊!
作者有話要說: 姬伯服,一個想當幕後黑手卻當不了的男人……話說根據蠢作者的智商,兒砸的智商也就那樣了orz
第30章 責處
姬伯服仔細想了一下, 才發覺自己計劃得太美好了。
姬宜臼在西周轉東周的巨大落差中,還能以超長的壽命待機, 把繼位的人從兒子熬成了孫子;長子兼太子泄父去世後立次子王子狐為太子,因為得罪了鄭國,不得不讓太子入諸侯國為質,以至於他駕崩之後太子狐匆匆從鄭國趕回,硬生生趕路趕死了。
凡此種種,都能夠說明,一個周王,能夠適應從原本的“號令諸侯, 莫敢不從”轉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裏□□控的“天子”, 或許是因為他能忍,還有可能是因為他慫。
至於智商……鑒於這個時代連厚黑沒有開始普及,諸侯貴族裏都不乏傻白甜, 這一點就不提了。
姬伯服在今天才驚訝地發現, 原來自己的全家都是有病的。
娘美爹帥,可惜都愛作;便宜哥看起來是個中二病, 還病得不輕,結果轉眼間就變成了紙老虎,慫得不要不要的。
姬伯服從沒有像今天一樣清晰地認識到,大周藥丸。
但是沒關係, 便宜哥沒有鬥誌,然而隻要讓他恢複中二狀態,情況就一定會好起來。
姬伯服也沒幹什麽, 就是讓人先把姬宜臼的事情放一放,先審判那位唆使大王子叛亂的申伯——雖然倒黴的老頭兒已經掛了。
不像姬宜臼,是直係的宗周王室,好歹還有人惦記著,申伯被姬宮湦幹脆利落地下達了“烹之”的命令,掛了。
在這個年代,弄死人的刑罰就那麽幾種,比如撲殺,車裂,還有一種非常痛苦的,就是烹殺。
後世的華夏人大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請君入甕”,講述的是唐朝——確切的說應當是武周時期——兩個酷吏的故事。
酷吏1號“發明”了水煮活人【bu】這種刑訊方法,然後被酷吏2號套用在了他自己身上。
然而,這種“發明”總是能找到曆史原型的。
周夷王三年,周王姬燮烹殺齊國國君齊哀公,並改立哀公異母弟齊胡公。
雖然為了讓周夷王的麵子好看一點,官方說法是因為“紀侯譖之周”,也就是紀國國君紀煬侯的鍋,周夷王隻是聽信了他的讒言罷了,但是明眼人誰不知道,紀煬侯也隻是給周夷王背鍋罷了。
暴君佞臣多般配,周夷王不是暴君,怎麽會聽信讒言!
話說周厲王姬胡變成人人喊打的“暴君”,一半的鍋要推給他爹周夷王。
如果說姬伯服他爹姬宮湦被稱為周幽王,還真的有自己作死的成分的話,那與幽王並稱西周兩暴君的周厲王,就真的隻是因為老爹留下的底子太爛,想要努力振興大周王室結果用錯了方法導致人人喊打了。
因為被烹殺的齊哀公姓薑,申伯也是薑姓,所以姬宮湦很順利地就回想起了當年曾祖父周夷王用過的方法。
姬伯服用自己聰明絕頂的腦袋瓜兒發誓,他的便宜哥還不知道這個噩耗。
別人頂多告訴他一句申伯這個孽庶已經伏法了,讓他也好好懺悔,絕不會詳細解說具體細節的。
當然了,他這麽自信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他派去的人回報來的消息是“沒有異常”。
在審判姬宜臼前先宣布對南申國諸侯——主要是申伯——的處置結果,按照姬伯服對姬宮湦的說法,那就是震懾姬宜臼。
至於震懾姬宜臼做什麽,這就不重要,姬宮湦不關心,就依了姬伯服。
而且姬宮湦內心還是非常惱火的,姬宜臼怎麽說也是他的親兒子,卻受到申伯蠱惑,出奔不久就敢舉旗自立,真的是要反過天去了!
朝堂上宣讀的處理結果是:申伯烹殺,南申除國。念在兩家的親戚關係上,選擇申伯的侄兒繼承初代申伯申誠的謝邑,爵位等級陡然間由諸侯降為卿,而且還不是同一個支係,真的是十分令人悲傷。
原本以為這個結果足以震懾姬宜臼的姬宮湦發現,姬宜臼陡然間就硬氣了起來。
“之前分明已經認罪,如今又說什麽‘何罪之有’,簡直荒謬!”姬宮湦氣得臉都漲紅了,姬伯服在他下手幾個陛階的位置坐著,覺得自家老爹還需要曆練,這麽容易就不淡定怎麽行啊!
要不是姬宮湦還年輕,現在隻有四十多歲,身體條件就像三十歲的人一樣好,姬伯服真心覺得暴怒之下他會中風的。
姬伯服看著姬宮湦,微不可查地歎了口氣,一直關注著他的姬宜臼也看到了,反抗姬宮湦的心瞬間就堅定起來,似乎重新尋回了在申國的時候那個“天王”的風範——雖然是自封的。
姬伯服:計劃通。√
全程這父子兩個的對話就充滿了火藥味,姬伯服在一邊聽得半是興奮半是糾結,生怕要是姬宮湦爭辯不過姬宜臼,惱怒之下就讓人把這個“孽庶”退出去斬了。
孽庶這種稱呼,就代表著姬宜臼雖然還留著大周直係王室的血脈,但是他已經被開除宗籍了,除非姬宮湦改口打消這個處罰。
孽庶,而不是庶孽人,雖然隻是位置的倒換,但是後者指的是庶出之人,意為血脈卑賤,前者卻是重在“孽”字,指的是叛逆的逆子被貶為庶人。
姬伯服這邊還在想著事情,就聽得姬宮湦大吼了一聲:“六行難不成已經被你棄之腦後了麽!”
當然,要是姬宮湦不那麽講究禮儀規範的話,他本來想罵的大概是一句“六行難道被你吞到狗肚子裏去了麽”。
姬伯服急忙把注意力轉移回來,“六行有失”,對於王族子弟來說,是一個極為嚴重的指控,畢竟貴族總是在乎顏麵的。
六行,是為孝、友、睦、姻、任、恤。
孝乃孝敬父母,友乃友愛兄弟,姬宮湦指責姬宜臼,指的就是他違背了這兩條。
談到這個問題,就說明現在要進入正頭戲了。
“外祖父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君不惠,臣何以忠?父不慈,子何以孝?王上難道自認為是個慈父、明君嗎?”姬宜臼近乎諷刺地說出這句話。
朝中所有人目瞪口呆。
這果然是被壓抑狠了,再加上一步走錯就要沒命,放肆之下,竟是把真話都說出來了。
姬宮湦是不是明君先不論,後宮的事再怎麽亂,牽扯到前朝卻是不對的,兩者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是不是慈父嘛,卻是所有人都能看出來的。
他對如今的王太子姬伯服可謂是極盡寵溺,費盡心機地廢了前太子姬宜臼,就是為了讓他給姬伯服讓位。
對於姬伯服來說,姬宮湦當然是好爹,還是世界第一號的好爹,但是對於姬宜臼來說,有這麽一個爹,真的是不知道前世造了什麽孽。
在姬宮湦眼裏,他是周王,又是父親,姬宜臼合該遵從他的心願,為姬伯服讓位,這實在是偏心,朝野皆是議論紛紛。
要不是姬伯服也是個良材美質,懂事守禮又聰慧,怕是不少大臣早就鬧起來了。
而且就算是現在,也有人為姬宜臼抱屈。
當然,為姬宜臼抱屈,和判定姬宜臼的罪行是沒有衝突的。
姬宮湦陡然間沉默下來。
這個年代的人都受到周禮的教導,姬宮湦的母親是先王宣王的正宮王後,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和他因為個人的寵愛而立褒姒為後、立姬伯服為儲的行為是有衝突的。
姬宮湦並不是那種做出“寵妾滅妻”的事情以後心安理得的人,所以姬宜臼和薑後之前才會那麽容易就出奔申國。
被長子這麽質問之後,他一時竟無言以對。
姬伯服:萬萬沒想到,我的蠢爹還是個有良心的小仙女。
最後姬宜臼也沒受到處置,隻是被幽禁在他之前太子之位被廢了以後居住的宮苑中。
姬伯服表示,便宜哥的戰鬥力也就到這裏了,後麵的事情隻能由他出麵解決了。
唉,為什麽聰明人總是要這麽勞心勞力呢?
周王十三年,秋末,太子姬伯服自辭儲位,求讓位於孽庶人姬宜臼。
天下皆驚。
自武王以來,自辭儲位這種事情,還是被立為太子以後,根本就未曾發生過。
可以說,姬伯服是如今天下第一例。
他讓位的對象還是已經被廢為庶人的長兄。
無論是事件還是人物,都讓這件事成為了全天下關注的中心。
作為一個兒控爹,姬宮湦當然不可能同意姬伯服的請求。
先不說姬宜臼已經是庶人了,就算他依然是王子,看他當初舉旗自立恨不得申軍攻入鎬京弄死他們這一幫人的模樣,就曉得他心中對褒姒和姬伯服有怨。
盡心盡力地為褒姒和姬伯服的未來打算的姬宮湦根本就不能接受這種本能避免的意外。
姬伯服:科科,以為這樣就能難住我了嗎?實在是太天真了!
冬季首月降臨之際,太子姬伯服離宮出走。
作者有話要說: 周夷王烹殺齊哀公,然後造成了齊國宮廷的一次動亂,周宣王娶齊武公之女為後,就是因為周夷王殺哀公立胡公事件的後遺症。齊武公為了表示你周雖然弄死了我親大伯,但是我們之間的關係還是很好的,於是把女兒嫁給了周宣王,仿照周武王姬發娶齊太公呂尚之女邑薑的舊事,嫁女次年齊武公死,為了表示周齊友誼永固,宣王給嶽父諡號武公,這個武應該義取周武王。
孝、友、睦、姻、任、恤這六行取自《周禮·地官·大司徒》,君不惠,臣何以忠?父不慈,子何以孝?脫胎於《墨子·兼愛中》。
周幽王姬宮湦【sheng】的年齡,搜神記裏說是宣王三十三年生,但是這樣他登基的時候才十三歲,那時候姬宜臼都能被立為太子了,所以我覺得這個時間不太對……隻能從宣王的薑後嫁來的時間到搜神記裏幽王出生日之前裏選一個,就把他的年紀定為四十歲左右了。
第31章 宣國
周王十四年的正月將要到來, 太子卻在這個重要關頭出走了,看他的樣子, 不等到姬宜臼被重新立為太子,恐怕不會回來了,姬宮湦自然是又驚又怒。
讓位這種美德自然不隻一個人擁有,而這種讓位典型,在出走後一般都不會回去了。
姬宮湦不願意滿足姬伯服讓位給姬宜臼的願望,但是在姬伯服永遠地流落宮外和滿足他的願望之間,姬宮湦又覺得要不然就應允了姬伯服好了。
當然,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姬宮湦再和褒姒生一個兒子, 等到自己身故以後, 就讓小兒子繼承王位。
然而就算姬宜臼被排除在候選人的行列之外,有姬伯服在,嫡長繼承製決定了就算姬宮湦和褒姒又有了一個兒子, 也不可能讓小兒子繼承王位。
事情就這麽僵持在這裏。
但是很快, 姬宮湦就找到了解決的方法。
姬伯服現在雖然是太子,但是總感覺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要不是他哥自己作死潑了自己滿身的黑水,姬伯服的太子之位就算有姬宮湦的鼎力支持也不一定會一直穩當下去。
姬伯服已經打算好了,先保住便宜哥的性命,然後恢複他的王子身份,最後為父王廢了元後和嫡長子的事情贖罪,把太子之位讓回去。
至於王後之位嘛,嗬嗬,申國都滅了,而且到時候姬宜臼造反的罪名應該會全部歸咎於申伯,薑後怎麽可能會再被立為王後?
姬宜臼這個太子之位就算再次拿回來,會比當初他沒被廢之前更不穩當。
而姬伯服,既賺了名聲,又拿了好處,因為他謙讓太子之位的舉動,到時候他爹再怎麽偏心,也不會有人指責他,反而會把這一切都當作是他爹給他的補償。
如果按照姬伯服的計劃進行的話,那一切確實都很完美,但是問題是,總會在你不希望的時候出現意外。
朝臣公審的日子到了。
姬宜臼落魄地站在大殿中央,一言不發,最後坐在王座上的姬宮湦討問再三,他才說了一句“我認罪”。
姬伯服:懵逼·jpg
哥,我的親哥,你可別這樣啊!話說這劇本不對啊!
作者有話要說: 姬伯服,一個想當幕後黑手卻當不了的男人……話說根據蠢作者的智商,兒砸的智商也就那樣了orz
第30章 責處
姬伯服仔細想了一下, 才發覺自己計劃得太美好了。
姬宜臼在西周轉東周的巨大落差中,還能以超長的壽命待機, 把繼位的人從兒子熬成了孫子;長子兼太子泄父去世後立次子王子狐為太子,因為得罪了鄭國,不得不讓太子入諸侯國為質,以至於他駕崩之後太子狐匆匆從鄭國趕回,硬生生趕路趕死了。
凡此種種,都能夠說明,一個周王,能夠適應從原本的“號令諸侯, 莫敢不從”轉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裏□□控的“天子”, 或許是因為他能忍,還有可能是因為他慫。
至於智商……鑒於這個時代連厚黑沒有開始普及,諸侯貴族裏都不乏傻白甜, 這一點就不提了。
姬伯服在今天才驚訝地發現, 原來自己的全家都是有病的。
娘美爹帥,可惜都愛作;便宜哥看起來是個中二病, 還病得不輕,結果轉眼間就變成了紙老虎,慫得不要不要的。
姬伯服從沒有像今天一樣清晰地認識到,大周藥丸。
但是沒關係, 便宜哥沒有鬥誌,然而隻要讓他恢複中二狀態,情況就一定會好起來。
姬伯服也沒幹什麽, 就是讓人先把姬宜臼的事情放一放,先審判那位唆使大王子叛亂的申伯——雖然倒黴的老頭兒已經掛了。
不像姬宜臼,是直係的宗周王室,好歹還有人惦記著,申伯被姬宮湦幹脆利落地下達了“烹之”的命令,掛了。
在這個年代,弄死人的刑罰就那麽幾種,比如撲殺,車裂,還有一種非常痛苦的,就是烹殺。
後世的華夏人大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請君入甕”,講述的是唐朝——確切的說應當是武周時期——兩個酷吏的故事。
酷吏1號“發明”了水煮活人【bu】這種刑訊方法,然後被酷吏2號套用在了他自己身上。
然而,這種“發明”總是能找到曆史原型的。
周夷王三年,周王姬燮烹殺齊國國君齊哀公,並改立哀公異母弟齊胡公。
雖然為了讓周夷王的麵子好看一點,官方說法是因為“紀侯譖之周”,也就是紀國國君紀煬侯的鍋,周夷王隻是聽信了他的讒言罷了,但是明眼人誰不知道,紀煬侯也隻是給周夷王背鍋罷了。
暴君佞臣多般配,周夷王不是暴君,怎麽會聽信讒言!
話說周厲王姬胡變成人人喊打的“暴君”,一半的鍋要推給他爹周夷王。
如果說姬伯服他爹姬宮湦被稱為周幽王,還真的有自己作死的成分的話,那與幽王並稱西周兩暴君的周厲王,就真的隻是因為老爹留下的底子太爛,想要努力振興大周王室結果用錯了方法導致人人喊打了。
因為被烹殺的齊哀公姓薑,申伯也是薑姓,所以姬宮湦很順利地就回想起了當年曾祖父周夷王用過的方法。
姬伯服用自己聰明絕頂的腦袋瓜兒發誓,他的便宜哥還不知道這個噩耗。
別人頂多告訴他一句申伯這個孽庶已經伏法了,讓他也好好懺悔,絕不會詳細解說具體細節的。
當然了,他這麽自信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他派去的人回報來的消息是“沒有異常”。
在審判姬宜臼前先宣布對南申國諸侯——主要是申伯——的處置結果,按照姬伯服對姬宮湦的說法,那就是震懾姬宜臼。
至於震懾姬宜臼做什麽,這就不重要,姬宮湦不關心,就依了姬伯服。
而且姬宮湦內心還是非常惱火的,姬宜臼怎麽說也是他的親兒子,卻受到申伯蠱惑,出奔不久就敢舉旗自立,真的是要反過天去了!
朝堂上宣讀的處理結果是:申伯烹殺,南申除國。念在兩家的親戚關係上,選擇申伯的侄兒繼承初代申伯申誠的謝邑,爵位等級陡然間由諸侯降為卿,而且還不是同一個支係,真的是十分令人悲傷。
原本以為這個結果足以震懾姬宜臼的姬宮湦發現,姬宜臼陡然間就硬氣了起來。
“之前分明已經認罪,如今又說什麽‘何罪之有’,簡直荒謬!”姬宮湦氣得臉都漲紅了,姬伯服在他下手幾個陛階的位置坐著,覺得自家老爹還需要曆練,這麽容易就不淡定怎麽行啊!
要不是姬宮湦還年輕,現在隻有四十多歲,身體條件就像三十歲的人一樣好,姬伯服真心覺得暴怒之下他會中風的。
姬伯服看著姬宮湦,微不可查地歎了口氣,一直關注著他的姬宜臼也看到了,反抗姬宮湦的心瞬間就堅定起來,似乎重新尋回了在申國的時候那個“天王”的風範——雖然是自封的。
姬伯服:計劃通。√
全程這父子兩個的對話就充滿了火藥味,姬伯服在一邊聽得半是興奮半是糾結,生怕要是姬宮湦爭辯不過姬宜臼,惱怒之下就讓人把這個“孽庶”退出去斬了。
孽庶這種稱呼,就代表著姬宜臼雖然還留著大周直係王室的血脈,但是他已經被開除宗籍了,除非姬宮湦改口打消這個處罰。
孽庶,而不是庶孽人,雖然隻是位置的倒換,但是後者指的是庶出之人,意為血脈卑賤,前者卻是重在“孽”字,指的是叛逆的逆子被貶為庶人。
姬伯服這邊還在想著事情,就聽得姬宮湦大吼了一聲:“六行難不成已經被你棄之腦後了麽!”
當然,要是姬宮湦不那麽講究禮儀規範的話,他本來想罵的大概是一句“六行難道被你吞到狗肚子裏去了麽”。
姬伯服急忙把注意力轉移回來,“六行有失”,對於王族子弟來說,是一個極為嚴重的指控,畢竟貴族總是在乎顏麵的。
六行,是為孝、友、睦、姻、任、恤。
孝乃孝敬父母,友乃友愛兄弟,姬宮湦指責姬宜臼,指的就是他違背了這兩條。
談到這個問題,就說明現在要進入正頭戲了。
“外祖父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君不惠,臣何以忠?父不慈,子何以孝?王上難道自認為是個慈父、明君嗎?”姬宜臼近乎諷刺地說出這句話。
朝中所有人目瞪口呆。
這果然是被壓抑狠了,再加上一步走錯就要沒命,放肆之下,竟是把真話都說出來了。
姬宮湦是不是明君先不論,後宮的事再怎麽亂,牽扯到前朝卻是不對的,兩者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是不是慈父嘛,卻是所有人都能看出來的。
他對如今的王太子姬伯服可謂是極盡寵溺,費盡心機地廢了前太子姬宜臼,就是為了讓他給姬伯服讓位。
對於姬伯服來說,姬宮湦當然是好爹,還是世界第一號的好爹,但是對於姬宜臼來說,有這麽一個爹,真的是不知道前世造了什麽孽。
在姬宮湦眼裏,他是周王,又是父親,姬宜臼合該遵從他的心願,為姬伯服讓位,這實在是偏心,朝野皆是議論紛紛。
要不是姬伯服也是個良材美質,懂事守禮又聰慧,怕是不少大臣早就鬧起來了。
而且就算是現在,也有人為姬宜臼抱屈。
當然,為姬宜臼抱屈,和判定姬宜臼的罪行是沒有衝突的。
姬宮湦陡然間沉默下來。
這個年代的人都受到周禮的教導,姬宮湦的母親是先王宣王的正宮王後,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和他因為個人的寵愛而立褒姒為後、立姬伯服為儲的行為是有衝突的。
姬宮湦並不是那種做出“寵妾滅妻”的事情以後心安理得的人,所以姬宜臼和薑後之前才會那麽容易就出奔申國。
被長子這麽質問之後,他一時竟無言以對。
姬伯服:萬萬沒想到,我的蠢爹還是個有良心的小仙女。
最後姬宜臼也沒受到處置,隻是被幽禁在他之前太子之位被廢了以後居住的宮苑中。
姬伯服表示,便宜哥的戰鬥力也就到這裏了,後麵的事情隻能由他出麵解決了。
唉,為什麽聰明人總是要這麽勞心勞力呢?
周王十三年,秋末,太子姬伯服自辭儲位,求讓位於孽庶人姬宜臼。
天下皆驚。
自武王以來,自辭儲位這種事情,還是被立為太子以後,根本就未曾發生過。
可以說,姬伯服是如今天下第一例。
他讓位的對象還是已經被廢為庶人的長兄。
無論是事件還是人物,都讓這件事成為了全天下關注的中心。
作為一個兒控爹,姬宮湦當然不可能同意姬伯服的請求。
先不說姬宜臼已經是庶人了,就算他依然是王子,看他當初舉旗自立恨不得申軍攻入鎬京弄死他們這一幫人的模樣,就曉得他心中對褒姒和姬伯服有怨。
盡心盡力地為褒姒和姬伯服的未來打算的姬宮湦根本就不能接受這種本能避免的意外。
姬伯服:科科,以為這樣就能難住我了嗎?實在是太天真了!
冬季首月降臨之際,太子姬伯服離宮出走。
作者有話要說: 周夷王烹殺齊哀公,然後造成了齊國宮廷的一次動亂,周宣王娶齊武公之女為後,就是因為周夷王殺哀公立胡公事件的後遺症。齊武公為了表示你周雖然弄死了我親大伯,但是我們之間的關係還是很好的,於是把女兒嫁給了周宣王,仿照周武王姬發娶齊太公呂尚之女邑薑的舊事,嫁女次年齊武公死,為了表示周齊友誼永固,宣王給嶽父諡號武公,這個武應該義取周武王。
孝、友、睦、姻、任、恤這六行取自《周禮·地官·大司徒》,君不惠,臣何以忠?父不慈,子何以孝?脫胎於《墨子·兼愛中》。
周幽王姬宮湦【sheng】的年齡,搜神記裏說是宣王三十三年生,但是這樣他登基的時候才十三歲,那時候姬宜臼都能被立為太子了,所以我覺得這個時間不太對……隻能從宣王的薑後嫁來的時間到搜神記裏幽王出生日之前裏選一個,就把他的年紀定為四十歲左右了。
第31章 宣國
周王十四年的正月將要到來, 太子卻在這個重要關頭出走了,看他的樣子, 不等到姬宜臼被重新立為太子,恐怕不會回來了,姬宮湦自然是又驚又怒。
讓位這種美德自然不隻一個人擁有,而這種讓位典型,在出走後一般都不會回去了。
姬宮湦不願意滿足姬伯服讓位給姬宜臼的願望,但是在姬伯服永遠地流落宮外和滿足他的願望之間,姬宮湦又覺得要不然就應允了姬伯服好了。
當然,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姬宮湦再和褒姒生一個兒子, 等到自己身故以後, 就讓小兒子繼承王位。
然而就算姬宜臼被排除在候選人的行列之外,有姬伯服在,嫡長繼承製決定了就算姬宮湦和褒姒又有了一個兒子, 也不可能讓小兒子繼承王位。
事情就這麽僵持在這裏。
但是很快, 姬宮湦就找到了解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