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宸’字。
每位皇子出生,都會得到刻有自己名字的和田玉佩,太子是‘玉’字,他是‘宸’字,九皇弟是‘兮’字,十皇弟則是‘棲’字,十五皇帝是‘祈’字。
他這次出來,有些地方難免要借助地方官,又怕他們認不得他,不肯幫他,故而出此下策。
好在這些沒進過京的地方官,全都認得他的玉佩。
倒也省了他不少事。
太守見夙丹宸良久沒有下文,忖度著他的臉色,小心翼翼道:“殿下親蒞桑南,實乃桑南之榮,下官有失遠迎,還望殿下恕罪。”
“你們這些人,動不動就是恕罪,說來說去,都是一樣的話。”
夙丹宸收起玉佩,交給阿歡。
太守訕著麵容,幹笑了兩聲。
他為官三十載,別的本事沒有,拍馬溜須的功夫倒是一絕,可謂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如今,見了這位三皇子,一時間竟不知道說什麽好。
仔細揣度這突然出現的天之驕子,微豐的唇緊緊抿著,並不見怒意,似乎更像是憂急?又看了一眼,他眼瞼處有一圈淡淡的烏青,麵容中也是透著顯而易見的舟車勞頓。
這下,他更猜不透三皇子了。
他的話猜不透,他的人更是捉摸不透。
你說,好端端一個皇子,放著京城繁華不享,反而山高水遠跑到他這等地方。
他這廂正暗自思忖,那廂三皇子的聲音又響在空中。
“子卿可在桑南?”
子卿?
這樣親密的稱呼叫太守一時未轉圜過來,又見三皇子滿眼期待的望著自己,心中越發的著急。
對了,我怎麽忘了,子卿正是欽差大人的名諱。
也就是丞相,蘭子卿。
太守忙打著秋千,恭敬道:“回稟殿下,丞相昨日剛剛離開桑南。”
夙丹宸目光頓時灰黯下來。
他又來遲一步。
一路馬不停蹄追到福昌郡,得到的卻是子卿已經離去的消息,心灰意冷間,卻聽得福昌郡太守說丞相去了榮祿郡。
滿懷希望的追到榮祿郡,又被告之他已前往桑南郡。
這一次,他怕再錯過子卿,更是日夜兼程從不停歇。
怎料,還是晚了一步。
“子卿可說他去哪了。”
夙丹宸臉色鬱鬱。
太守想起丞相臨行前所言,拱手道:“丞相說,他將往昀楚。”
那時他還奇怪的緊,丞相何為特意將行蹤告訴自己。
現在看來,丞相莫不是想借他的口,將行蹤告訴三皇子?
夙丹宸想到自己三次錯過蘭子卿,咬了咬牙,說道:“王太守,本王想要兩匹日行千裏的快馬,可否方便。”
太守一聽,心中大喜。不怕你提要求,就怕你沒要求。
“殿下折煞下官了,能為殿下服務,是下官的榮幸。”
說罷,高興壞了的太守一路跑到馬廄,親自挑馬去了。
“殿下萬萬不可,您的傷怎可騎馬!”
阿歡一聽自家的主子要騎行,嚇得麵色慘白。
殿下傷的那麽重,卻幾乎不曾好好將養過,幾日來更是日夜兼程,半刻也不曾歇息,便是鐵打的人扛不住呀。如今殿下還要騎馬,這馬鞍那麽硬,路又那麽顛簸。
天啊。自己光是想想,便覺得可怕!
殿下要是有什麽閃失,老管家不得扒他的皮!
阿歡此刻,恨不得太守府中的馬,全都暴亡。
可惜事與願違,太守府裏的馬,不僅沒有暴亡,還匹匹膘肥體壯油光發亮。
夙丹宸飛身上馬,屁股剛剛落座,便疼的倒吸一口冷氣。
“不必多說,駕—”
說罷,揚鞭策馬,狂奔而去。
阿歡不得已,隻得上馬跟去。
第13章 梨酒縣
梨酒縣,隸屬昀楚郡,地處吳越腹部。
一縣雖百裏大小,然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安居樂業之選不亞於陶公筆下桃花源。
外人初來一兩日,隻覺景色宜人,心曠神怡。小住三四日,更喜縣民熱情好客,縣令平易近人。
算來,蘭子卿來此,不多不少,正好四日。
之前幾郡,皆是公事公辦,不曾逗留,至多兩日,便改赴下一郡。
偏偏來到梨酒縣,反倒心生留念,舍不得走了。
蘭子卿笑了笑,緩步而行。
雖因時令,入目之處花葉將敗,綠柳殘存。不過阡陌小道,四格農田,總是別有一番滋味。
田隴間清風襲來,一大片青黃不接的稻穗隨風而動。
遠遠看去,有如青海卷著黃浪,一波接著一波。
蘭子卿站定貪看,隻覺寧神許多。
大概他流連於此,正是因為此地有一種說不出的安寧,能莫名安撫他被那個人擾亂的心神。
想到那個人,心中又是一緊。
沿路來,總要留下些音訊,才能放心離去。
渾然不知,這樣做不過多此一舉。
難道你還指望那個人離開繁花似錦的皇城,跋涉千裏來尋你?
別說平日已不可能,如今那人更是有傷在身,如何來得。
蘭子卿眼眸微闔,輕輕嗟歎。
枉你心算天下,怎麽到了那人身上,竟連這點小事也算不明白。
再無心思賞景,轉過身,往驛站走去。
田下風聲已止,稻穗悄然。
四周又歸於一片靜寂。
穿過這樣風過留聲花落留音的靜寂,平白憶起幾分前塵。
他家境貧寒,六歲被賣入離宮,幸得離帝看中,指為太子伴讀,才免了淨身為奴的厄運。
當時太子,不過四歲稚子,已熟讀百家,出口成詩。
他則堪堪識字,既不懂百家,又不能作詩。
每日來提心吊膽,惶恐不已,生怕太子不滿他才學,又將他趕到淨身房,
於是日日苦讀,夜夜勤學。
為防止困乏,更是效法古人,頭懸梁錐刺骨。
寒冬臘月,為消睡意,跳下冰冷刺骨的禦水,待上岸時,衣衫盡濕,骨頭裏都冒出寒氣。
如此一年,才學突飛猛進,終擔得太子伴讀一職。
亦不過太子伴讀。
太子眾星拱月,他隻能站在他身後,聽風聲蕭蕭。
後來夙煌謀朝篡位,為報答離帝與太子的恩情,他拜入當今最有名的陰謀家,機辯門下。
山中歲月,度過五年。
每日埋首萬叢書,偶爾抬眸間,山花飄落在案頭。
學成歸來後,即入仕煬國,費盡心機,終坐穩相位。
彼時,他心如死水,一心為太子身先士卒,鋪平道路。
轉變,隻因一塊月餅。
那個人在中秋佳節,偶然遇他,笑彎一雙晶亮濕漉的桃花眼,將一塊月餅往他懷中塞去。
從此,再忘不掉那雙晶亮純粹的眼眸。
本以為那次之後,不會再有交情,誰知那人竟登門拜訪。
他聽到時實在愕然,出門迎人,果然又見那雙濕漉漉的桃花眼。
那個人愁眉苦臉,支吾了半天,才說明來意。
原來煬帝要考他文章,他怕答不上來,挨上一頓打罵,故而找上門來。
便笑著為他講解孔孟之學,又寫下一篇例文,供他參考。
看他滿眼欽佩,頭一次覺得,寒窗苦讀十餘載,值得了。
後來那人又登門了兩次,每次皆有所求。
每位皇子出生,都會得到刻有自己名字的和田玉佩,太子是‘玉’字,他是‘宸’字,九皇弟是‘兮’字,十皇弟則是‘棲’字,十五皇帝是‘祈’字。
他這次出來,有些地方難免要借助地方官,又怕他們認不得他,不肯幫他,故而出此下策。
好在這些沒進過京的地方官,全都認得他的玉佩。
倒也省了他不少事。
太守見夙丹宸良久沒有下文,忖度著他的臉色,小心翼翼道:“殿下親蒞桑南,實乃桑南之榮,下官有失遠迎,還望殿下恕罪。”
“你們這些人,動不動就是恕罪,說來說去,都是一樣的話。”
夙丹宸收起玉佩,交給阿歡。
太守訕著麵容,幹笑了兩聲。
他為官三十載,別的本事沒有,拍馬溜須的功夫倒是一絕,可謂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如今,見了這位三皇子,一時間竟不知道說什麽好。
仔細揣度這突然出現的天之驕子,微豐的唇緊緊抿著,並不見怒意,似乎更像是憂急?又看了一眼,他眼瞼處有一圈淡淡的烏青,麵容中也是透著顯而易見的舟車勞頓。
這下,他更猜不透三皇子了。
他的話猜不透,他的人更是捉摸不透。
你說,好端端一個皇子,放著京城繁華不享,反而山高水遠跑到他這等地方。
他這廂正暗自思忖,那廂三皇子的聲音又響在空中。
“子卿可在桑南?”
子卿?
這樣親密的稱呼叫太守一時未轉圜過來,又見三皇子滿眼期待的望著自己,心中越發的著急。
對了,我怎麽忘了,子卿正是欽差大人的名諱。
也就是丞相,蘭子卿。
太守忙打著秋千,恭敬道:“回稟殿下,丞相昨日剛剛離開桑南。”
夙丹宸目光頓時灰黯下來。
他又來遲一步。
一路馬不停蹄追到福昌郡,得到的卻是子卿已經離去的消息,心灰意冷間,卻聽得福昌郡太守說丞相去了榮祿郡。
滿懷希望的追到榮祿郡,又被告之他已前往桑南郡。
這一次,他怕再錯過子卿,更是日夜兼程從不停歇。
怎料,還是晚了一步。
“子卿可說他去哪了。”
夙丹宸臉色鬱鬱。
太守想起丞相臨行前所言,拱手道:“丞相說,他將往昀楚。”
那時他還奇怪的緊,丞相何為特意將行蹤告訴自己。
現在看來,丞相莫不是想借他的口,將行蹤告訴三皇子?
夙丹宸想到自己三次錯過蘭子卿,咬了咬牙,說道:“王太守,本王想要兩匹日行千裏的快馬,可否方便。”
太守一聽,心中大喜。不怕你提要求,就怕你沒要求。
“殿下折煞下官了,能為殿下服務,是下官的榮幸。”
說罷,高興壞了的太守一路跑到馬廄,親自挑馬去了。
“殿下萬萬不可,您的傷怎可騎馬!”
阿歡一聽自家的主子要騎行,嚇得麵色慘白。
殿下傷的那麽重,卻幾乎不曾好好將養過,幾日來更是日夜兼程,半刻也不曾歇息,便是鐵打的人扛不住呀。如今殿下還要騎馬,這馬鞍那麽硬,路又那麽顛簸。
天啊。自己光是想想,便覺得可怕!
殿下要是有什麽閃失,老管家不得扒他的皮!
阿歡此刻,恨不得太守府中的馬,全都暴亡。
可惜事與願違,太守府裏的馬,不僅沒有暴亡,還匹匹膘肥體壯油光發亮。
夙丹宸飛身上馬,屁股剛剛落座,便疼的倒吸一口冷氣。
“不必多說,駕—”
說罷,揚鞭策馬,狂奔而去。
阿歡不得已,隻得上馬跟去。
第13章 梨酒縣
梨酒縣,隸屬昀楚郡,地處吳越腹部。
一縣雖百裏大小,然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安居樂業之選不亞於陶公筆下桃花源。
外人初來一兩日,隻覺景色宜人,心曠神怡。小住三四日,更喜縣民熱情好客,縣令平易近人。
算來,蘭子卿來此,不多不少,正好四日。
之前幾郡,皆是公事公辦,不曾逗留,至多兩日,便改赴下一郡。
偏偏來到梨酒縣,反倒心生留念,舍不得走了。
蘭子卿笑了笑,緩步而行。
雖因時令,入目之處花葉將敗,綠柳殘存。不過阡陌小道,四格農田,總是別有一番滋味。
田隴間清風襲來,一大片青黃不接的稻穗隨風而動。
遠遠看去,有如青海卷著黃浪,一波接著一波。
蘭子卿站定貪看,隻覺寧神許多。
大概他流連於此,正是因為此地有一種說不出的安寧,能莫名安撫他被那個人擾亂的心神。
想到那個人,心中又是一緊。
沿路來,總要留下些音訊,才能放心離去。
渾然不知,這樣做不過多此一舉。
難道你還指望那個人離開繁花似錦的皇城,跋涉千裏來尋你?
別說平日已不可能,如今那人更是有傷在身,如何來得。
蘭子卿眼眸微闔,輕輕嗟歎。
枉你心算天下,怎麽到了那人身上,竟連這點小事也算不明白。
再無心思賞景,轉過身,往驛站走去。
田下風聲已止,稻穗悄然。
四周又歸於一片靜寂。
穿過這樣風過留聲花落留音的靜寂,平白憶起幾分前塵。
他家境貧寒,六歲被賣入離宮,幸得離帝看中,指為太子伴讀,才免了淨身為奴的厄運。
當時太子,不過四歲稚子,已熟讀百家,出口成詩。
他則堪堪識字,既不懂百家,又不能作詩。
每日來提心吊膽,惶恐不已,生怕太子不滿他才學,又將他趕到淨身房,
於是日日苦讀,夜夜勤學。
為防止困乏,更是效法古人,頭懸梁錐刺骨。
寒冬臘月,為消睡意,跳下冰冷刺骨的禦水,待上岸時,衣衫盡濕,骨頭裏都冒出寒氣。
如此一年,才學突飛猛進,終擔得太子伴讀一職。
亦不過太子伴讀。
太子眾星拱月,他隻能站在他身後,聽風聲蕭蕭。
後來夙煌謀朝篡位,為報答離帝與太子的恩情,他拜入當今最有名的陰謀家,機辯門下。
山中歲月,度過五年。
每日埋首萬叢書,偶爾抬眸間,山花飄落在案頭。
學成歸來後,即入仕煬國,費盡心機,終坐穩相位。
彼時,他心如死水,一心為太子身先士卒,鋪平道路。
轉變,隻因一塊月餅。
那個人在中秋佳節,偶然遇他,笑彎一雙晶亮濕漉的桃花眼,將一塊月餅往他懷中塞去。
從此,再忘不掉那雙晶亮純粹的眼眸。
本以為那次之後,不會再有交情,誰知那人竟登門拜訪。
他聽到時實在愕然,出門迎人,果然又見那雙濕漉漉的桃花眼。
那個人愁眉苦臉,支吾了半天,才說明來意。
原來煬帝要考他文章,他怕答不上來,挨上一頓打罵,故而找上門來。
便笑著為他講解孔孟之學,又寫下一篇例文,供他參考。
看他滿眼欽佩,頭一次覺得,寒窗苦讀十餘載,值得了。
後來那人又登門了兩次,每次皆有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