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清明上河圖密碼5:隱藏在千古名畫中的陰謀與殺局 作者:冶文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官宅院門仍緊閉著,他去街對角那間雜燠店買吃食,卻聽見店家和幾個客人正在講論一件事,說昨天半夜,虹橋上有頂轎子忽然自燃起來,裏頭一個六七歲幼童被活活燒死。他忙跑去虹橋打問,橋上一個擺攤賣包子的說,那孩童來自襄邑,據說是三槐王家的正脈子孫……
他聽了,頓時微微抖起來,牙齒敲得咯咯響,怕被人瞧破,忙下了橋往家趕去。一路上,歡喜解恨之餘,卻漸漸發慌發怕起來。回鄉裏後,村裏便鬧起那還魂撒栗的怪異來,讓他越發慌懼難安。
後來,他去見相絕陸青。陸青盯著他注視良久,目光清水一般,有些涼,又透著些溫,半晌才開口說:“你之遇,卦屬師。怨雖合其理,師出卻無名。欲討其正,反得其疚。冤讎雖報,惶惶難承……”他心事被說中,頓時又慌又懼。
今天,他照著陸青所言,對著那頂轎子說出了那句話。他雖不明其義,卻覺得那句話像是在說他的身世與心事,說出來後,心裏鬆釋了許多:
“孤雁傷幾多?獨自問秋風。”
第六章 比
比,輔也,下順從也。
——張載《橫渠易說》
王理一直躲在孫羊正店的側邊。
他偷偷望見父親王盥竟走向那轎子,心裏一陣愧悔。接著又見姑父劉嗬嗬也湊了過去,他更是有些驚異。不過,看那轎子行了過來,他來不及再多想,忙走上前,裝作和那轎子並行出城,低聲念出那句話——
王理今年已過而立之年,作為家中幼子,父母疼愛他自然多些。但生在這樣一個本分農家,父親勤力勞作,母親悉心持家,兩個哥哥也都忠樸孝順,自幼受這家風薰習,他也從沒因寵自驕。
族中長輩時常稱讚,說他家深得三槐遺風。對於三槐王家那些聲名,他自小便常聽族人講論,卻始終有些疑心。雖說三槐王家是這片鄉裏第一大族,也隻是支脈廣、人丁多,族中並沒有一個披綠著錦的官員,連讀書的子弟都沒有幾個。王理能說能走時,便在田間玩耍,日常聽得見的,大多是農務。官府的人,難得見到,至多也隻是下鄉來催稅的書手和衙吏,官職最高的一個是縣尉。所謂“三槐王家”,於他而言,隻是老輩口中的古話傳奇。
直到十二歲那年清明,父親帶上他,跟著親族去三槐故宅祭祖,他才頭一回到京城。到瞭望春門外朱家橋,父親指著河邊那院大宅說那便是祖宅,父親便生在那宅子裏。他自小聽過無數道,等真的親眼看到,驚得隻能空張大嘴,道不出一個字。父親來時說要替他開開眼界,這時他才明白何為“眼界”。眼中所見便是世界,自己生在鄉裏,便認定這世界隻有鄉裏那麽大,至多也隻到縣裏。到了這裏,才知道世界竟大到這地步。
即便如此,他仍難相信,自己先祖曾真做過宰相。這京城、這天下不知有多大、有多少人,除去皇帝一人,先祖竟然在所有這些人之上,全天下都由他來掌管。
回到鄉裏,他仍震驚不已,癡癡怔怔了許多天,才漸漸迴轉神。他問父親:“如何才能做到宰相?”父親說:“讀書。”他忙說:“我也要讀書。”父親聽了極歡喜,當天去親族家借了一部《孝經》,晚上吃過飯,點起油燈,教他讀那經書。頭一句他就聽不明白——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父親慢慢解釋給他聽,說仲尼是聖人孔夫子,曾子是聖人的弟子,聖人教曾子天下第一條大道理,那便是孝。
“爹,什麽叫道理?”他忙問。
“道是道路,理是事理。我們出門,要依著道路,才好行走。做人也是這般,唯有依著做人之道,才不會行錯。至於理,萬事萬物都有個理,依著事理,做事才不會偏差。”
“我的名字便是這個‘理’?”
“嗯,我給你取名為‘理’,便是望你能有條有理,安順一生。孔夫子講的這一條,便是我們為人處世頭一條大道理,好比我們進京行的那條官道。”
“我們從京城回來是搭的船。官道和水路,哪條才是道理?”
“嗯……都是正道正理。道有許多,不過有大有小,有正有邪。行在大道上,才是正道,才平順,不跌跤。”
“聖人為什麽說孝是第一條大道理?”
“嗯……有了父母,人才來到這世間。至親至近,莫過於父母。人唯有孝,才不違逆父母,不違逆父母,家才安寧。家家都安寧,天下才會太平。因而,這《孝經》後麵有一句——‘人之行,莫大於孝’。孝是天下最大正道。”
“哦,孝是官道,那水路又是什麽?”
“嗯……悌便可當作水路。悌是敬愛兄長,做子弟的,除孝順父母,還得敬愛兄長。即便父母亡故,有了悌,兄弟才能和睦,這家族才能常保安寧興旺。”
“父母兄長若是做錯了事,說錯了話,也不能違逆?”
父親頓時有些變色,低頭尋思了片刻,才說:“這《孝經》後麵還有一句——‘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若是為父的做了不義之事,為子的,便該據理力爭,勸父親回歸正途。‘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他聽了,頓時微微抖起來,牙齒敲得咯咯響,怕被人瞧破,忙下了橋往家趕去。一路上,歡喜解恨之餘,卻漸漸發慌發怕起來。回鄉裏後,村裏便鬧起那還魂撒栗的怪異來,讓他越發慌懼難安。
後來,他去見相絕陸青。陸青盯著他注視良久,目光清水一般,有些涼,又透著些溫,半晌才開口說:“你之遇,卦屬師。怨雖合其理,師出卻無名。欲討其正,反得其疚。冤讎雖報,惶惶難承……”他心事被說中,頓時又慌又懼。
今天,他照著陸青所言,對著那頂轎子說出了那句話。他雖不明其義,卻覺得那句話像是在說他的身世與心事,說出來後,心裏鬆釋了許多:
“孤雁傷幾多?獨自問秋風。”
第六章 比
比,輔也,下順從也。
——張載《橫渠易說》
王理一直躲在孫羊正店的側邊。
他偷偷望見父親王盥竟走向那轎子,心裏一陣愧悔。接著又見姑父劉嗬嗬也湊了過去,他更是有些驚異。不過,看那轎子行了過來,他來不及再多想,忙走上前,裝作和那轎子並行出城,低聲念出那句話——
王理今年已過而立之年,作為家中幼子,父母疼愛他自然多些。但生在這樣一個本分農家,父親勤力勞作,母親悉心持家,兩個哥哥也都忠樸孝順,自幼受這家風薰習,他也從沒因寵自驕。
族中長輩時常稱讚,說他家深得三槐遺風。對於三槐王家那些聲名,他自小便常聽族人講論,卻始終有些疑心。雖說三槐王家是這片鄉裏第一大族,也隻是支脈廣、人丁多,族中並沒有一個披綠著錦的官員,連讀書的子弟都沒有幾個。王理能說能走時,便在田間玩耍,日常聽得見的,大多是農務。官府的人,難得見到,至多也隻是下鄉來催稅的書手和衙吏,官職最高的一個是縣尉。所謂“三槐王家”,於他而言,隻是老輩口中的古話傳奇。
直到十二歲那年清明,父親帶上他,跟著親族去三槐故宅祭祖,他才頭一回到京城。到瞭望春門外朱家橋,父親指著河邊那院大宅說那便是祖宅,父親便生在那宅子裏。他自小聽過無數道,等真的親眼看到,驚得隻能空張大嘴,道不出一個字。父親來時說要替他開開眼界,這時他才明白何為“眼界”。眼中所見便是世界,自己生在鄉裏,便認定這世界隻有鄉裏那麽大,至多也隻到縣裏。到了這裏,才知道世界竟大到這地步。
即便如此,他仍難相信,自己先祖曾真做過宰相。這京城、這天下不知有多大、有多少人,除去皇帝一人,先祖竟然在所有這些人之上,全天下都由他來掌管。
回到鄉裏,他仍震驚不已,癡癡怔怔了許多天,才漸漸迴轉神。他問父親:“如何才能做到宰相?”父親說:“讀書。”他忙說:“我也要讀書。”父親聽了極歡喜,當天去親族家借了一部《孝經》,晚上吃過飯,點起油燈,教他讀那經書。頭一句他就聽不明白——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父親慢慢解釋給他聽,說仲尼是聖人孔夫子,曾子是聖人的弟子,聖人教曾子天下第一條大道理,那便是孝。
“爹,什麽叫道理?”他忙問。
“道是道路,理是事理。我們出門,要依著道路,才好行走。做人也是這般,唯有依著做人之道,才不會行錯。至於理,萬事萬物都有個理,依著事理,做事才不會偏差。”
“我的名字便是這個‘理’?”
“嗯,我給你取名為‘理’,便是望你能有條有理,安順一生。孔夫子講的這一條,便是我們為人處世頭一條大道理,好比我們進京行的那條官道。”
“我們從京城回來是搭的船。官道和水路,哪條才是道理?”
“嗯……都是正道正理。道有許多,不過有大有小,有正有邪。行在大道上,才是正道,才平順,不跌跤。”
“聖人為什麽說孝是第一條大道理?”
“嗯……有了父母,人才來到這世間。至親至近,莫過於父母。人唯有孝,才不違逆父母,不違逆父母,家才安寧。家家都安寧,天下才會太平。因而,這《孝經》後麵有一句——‘人之行,莫大於孝’。孝是天下最大正道。”
“哦,孝是官道,那水路又是什麽?”
“嗯……悌便可當作水路。悌是敬愛兄長,做子弟的,除孝順父母,還得敬愛兄長。即便父母亡故,有了悌,兄弟才能和睦,這家族才能常保安寧興旺。”
“父母兄長若是做錯了事,說錯了話,也不能違逆?”
父親頓時有些變色,低頭尋思了片刻,才說:“這《孝經》後麵還有一句——‘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若是為父的做了不義之事,為子的,便該據理力爭,勸父親回歸正途。‘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