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迅速的擺平了吐蕃這邊的事情之後,困擾大唐的外部問題也就是暫時解決了,至於南詔那些小國家真的是不值一提,以大唐目前的實力對付他們就是如同秋風掃落葉。


    此時長安的大唐朝廷也是徹底驚呆了,就連洛陽那邊的女皇也都是目瞪口呆的狀態,實在是沒想到蘇寧和安西雇傭軍竟然是這麽的強悍,竟然這麽快就讓回紇政權亡族滅種了,並且還和吐蕃的佛教組織聯手擺了吐蕃王室一道。


    此時哪怕是洛陽的女皇也是不得不佩服了起來,認為就算是當年的太宗皇帝也沒有這樣的成就,要知道太宗的“天可汗”僅僅是建立在滅亡突厥的基礎上。


    可是等到長安那邊還沒有從震驚裏麵反應過來的時候,吐蕃境內卻是發生了突然間的劇變,吐蕃王室竟然自請歸順大唐朝廷,並且願意舉族搬遷到長安定居。


    此時太極殿龍椅上的唐玄宗李隆基滿臉亢奮的說道,“哈哈,太好了!真的是太好了!真是天佑我大唐,困擾我大唐許久的吐蕃竟然這樣解決了。”


    隻見丞相姚崇上前一步看向李隆基提醒了一句,“陛下,此事當真是可喜可賀!根據武威侯的奏折得知,接下來將會是萬邦來朝,我們最好還是要做好準備工作,另外回紇王室和吐蕃王室也是要安頓好。”


    “嗯,姚相公說的非常有道理,這件事情就交由鴻臚寺負責好了,另外將城東的平康坊改建為王室居所。”


    “是!陛下。”


    “陛下,臣宋璟有本奏。”


    “宋愛卿,何事?”


    曆朝曆代想要成全別人可以說是千難萬難,但是想要毀滅一個人可謂是非常容易,“安西都護府大都護,武威侯蘇寧不尊朝廷命令,肆意向回紇和吐蕃進兵,理應被朝廷下旨革除一切職務。”


    “什麽?”此時大殿之內立刻就是混亂了起來,很多人都是忍不住竊竊私語了起來。


    可是抬頭看向龍椅上一副老神在在的李隆基,很多官員都是意識到這是李隆基故意為之,很明顯還是蘇寧的成就讓李隆基認為有些功高震主了。


    雖然宋璟的奏報說到了自己的心坎裏,但是李隆基依舊是想要保持麵子上的好看,“宋愛卿多慮了!其實朕早就知道了武威侯的計劃,同時也是朕準許他招募安西雇傭軍的。”


    “陛下,臣的意思是兵部和朝廷這邊對此一無所知,何時進攻和最終達到什麽目的都是沒有報於朝廷,另外武威侯起初和陛下說的僅僅是進攻吐蕃,並沒有說要去進攻和大唐關係要好的回紇,為此北庭都護府還送來了對武威侯的彈劾奏章,另外安西都護府的二十萬雇傭軍遠超大唐的承受範圍。”


    “嗯,這樣看來武威侯的行為確實是太令人費解了,等到武威侯班師回朝之後,那就讓他好好的解釋一番好了。”


    接著宋璟就是順著李隆基的心意繼續說了一個建議,“陛下,現在洛陽那邊的叛軍風頭越來越盛,朝廷派遣幾次大軍圍剿都是不理想,既然武威侯如此的勇猛異常,不如就調遣武威侯率軍平定洛陽?”


    “嗯,此計甚妙!可調武威侯回來平叛之後,何人可以接替武威侯任職安西都護府?”果然宋璟的這個建議讓李隆基接受了下來。


    “臣認為寒州大都督陸仝最為合適!畢竟陸仝曾經在金吾衛大將軍的位置上任職多年,雖然以前也是出現過一些輕微的過錯,但是陸仝對陛下您和大唐的忠心是毋容置疑的。”


    “可!”


    蘇寧自然是早就料到了李隆基會忌憚自己,畢竟現在的李隆基還沒有晚年的那麽荒唐,自己也沒有安祿山那樣的會拍馬屁。


    所以等到知道了朝廷裏關於自己的談論之後,卻是沒有任何顧慮的繼續返回了長安,隨行的自然是那些吐蕃和回紇等小國的王族。


    這一次的萬邦來朝可謂是非常的成功和盛大,南詔等小國果然是忌憚大唐軍隊的勢力,當真接受了安西都護府使者的召喚前來了長安,並且同樣放棄了軍權接受大唐軍隊的駐守,並且駐守唐軍的一切軍費和花銷都有各個屬國負責。


    當日的長安城可謂是萬人空巷的盛況,一身甲胄的蘇寧自然是如同太陽一樣耀眼,本就熱情奔放的大唐百姓都是瘋狂的高呼著,認為蘇寧就是他們心目中的那個無雙戰神。


    ……


    大唐盛世,萬邦來賀,在唐朝乃至華夏曆史是有多麽的重要,完全可說就是繁榮昌盛的代名詞。


    說到唐朝,人們腦海中不禁會浮現出開元盛世幾個字,而這也是唐玄宗李隆基最為得意的成就。


    在華夏古代的曆史文化中,唐朝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都是極高的,對於世界的影響力也是遠超世人想象的。


    後世遠在國外的華人和華僑都是自稱為唐人,還建立起了繁華的唐人街,不光在國外傳揚著中國最為璀璨的文化,同樣還吸引著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的向往之情。


    後世唐朝雖說已經在曆史的長河中逝去了上千年了,但是人們依然忘不掉唐朝那繁榮的景象,以及對那時候的盛世憧憬。


    所以後世唐朝的文化還在影響著我們,最近漢服的流行和大唐不夜城的爆火,又是刷新了人們對唐朝風情一輪的讚賞。


    在大唐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橫掃各國,唐軍所到之處莫不稱臣,引得萬邦來賀,皆稱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那時候的唐朝國力強盛,而且唐軍好戰,縱觀唐朝整個曆史,可以說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途中。


    這樣的國力和骨氣滅亡了一個又一個強敵,突厥、高句麗、薛延陀和吐蕃等國都是成為了曆史名詞,所以這幫異族不敢反抗大唐隻能俯首稱臣,隻能是尊奉大唐皇帝為“天可汗”。


    再從疆土上來說,唐朝的國土麵積在幾千年的曆史上,除了元朝以外就是唐朝了。


    元朝麵積2000多萬平方公裏,唐朝麵積按最少層次的算也有1200多萬平方公裏,原因我們也知道元朝的名族性質。


    在唐朝國都長安的北門旁有個路牌,上麵就寫著的意思就是從這裏往西走九千九百裏路都是屬於大唐的國土,也是間接的表明了唐朝的疆土有多大。


    還有就是唐朝的文化,在鼎盛時期,各國來訪,學習唐朝的法律、文化、工藝等各個方麵,充分說明唐朝的發達在那時的社會是處於領先水平的,這一點從現在的幾個島國就能看出來。


    而且影響深遠,直到後世,在很多國家也能看出當年唐朝的影子,比如那個讓國人恨得牙癢癢的倭國就是以唐朝衣缽正統自居。


    最後再從通關文牒來說,也就是現在的一個“護照”,在《西遊記》中我們會經常看到,玄奘法師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拿出通關文牒,讓該地國主蓋上章,而各國國主見到後也是立馬奉為上賓,不敢怠慢。


    雖說是影視劇,但是現實中玄奘也確實去天竺取經,後被小說誇大而已。


    從這也可以看出唐朝的強大,要不然誰會理睬玄奘呢。


    從這幾點就能看出唐朝是多麽的繁榮昌盛了,武力領先、法律領先、文化領先、工藝也是領先,這一切都能體現出那個時代霸氣的一麵。


    而作為最為尊崇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世子孫,李隆基自然是想要達到太宗時期的威勢,也想成為像太宗一樣的“天可汗”唐玄宗李隆基為何前後期用人風格差別很大?


    大多數曆史學家眼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前半生英明無比,後半生則昏聵不已。


    而導致他變壞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寵愛了楊貴妃,就是錯用了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臣,似乎皇帝晚年犯了錯誤,那是因為他被身邊的奸佞小人給蒙蔽了,被狐狸精給帶壞了。


    特別是李隆基會不會用人這個問題,千百年來一直爭議很大,有人說,李隆基早年之所以締造了開元盛世,是因為啟用了像姚崇和宋璟這樣的一代賢相,而晚年引發安史之亂,則是讓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這樣的壞人和惡人大行其道,為什麽同樣一個皇帝,前後用人的風格和喜好差別這麽大?


    作為一名封建帝王,會不會用人,都用些什麽樣的人,是看他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坐標。


    漢高祖劉邦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曆史上會用人的典範,漢高祖不僅親手打造了國祚延續了三百多年的大漢王朝,而且在後來呂後專權,呂家獨大的不利局麵下,劉氏皇族集團還能實現撥亂反正,很重要的一條因素就是漢高祖會看人、識人、用人,讓周勃和陳平兩大忠臣潛伏下來,伺機而動,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局麵是如何出現的?離不開房謀杜斷,這可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也離不開魏征的不斷進諫,要知道魏征可是李世民不共戴天的政敵哥哥李建成的部下,沒點胸懷和氣魄,唐太宗怎麽會聽得進魏征的逆耳忠言?


    可是,作為既開創了開元盛世,又引發了後來安史之亂的唐玄宗,他的用人問題一直爭議很大,雖然他早年啟用過一代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曾打造過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太平景象,但李隆基在換宰相方麵的頻率有點像換衣服,今天這件不喜歡了,那就換一件喜歡的。


    對待宰相也是,昨天還惺惺相惜,你儂我儂,第二天起來突然覺得宰相不合心意了,那就毫不猶豫的換掉,著名的姚崇宋璟,包括後來的張說張九齡,在宰相的位置上基本上都不過三五年,這是李隆基用人第一個被人詬病的地方。


    至於第二個地方那就人所共知了:有口皆碑的賢相他三五年就撤換,反倒像李林甫和楊國忠這樣的奸相,他一用就十年二十年,諸葛亮曾經提醒後主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這樣才能做一個好皇帝,可李隆基偏偏反過來,“親小人遠賢臣”,安史之亂能不爆發嗎?


    李隆基執政初期為何要不停的換宰相?他這樣做究竟是情緒化之下一時衝動的決定,還是製度化之下的通盤考慮?


    關於這個問題,曆史學者,《百家講壇》曾經的主講人蒙曼有過一個論斷,她認為唐玄宗上台後一直采取的是宰相專任而不久任的製度,宰相專任而不久任。


    唐玄宗以前,無論是唐太宗也好,還是武則天乃至唐中宗、唐睿宗也好,同一時間任用的宰相都非常多。


    多到什麽程度呢?中宗一朝號稱三無坐處(宰相、禦史、員外郎)。


    宰相多到連坐的地方都沒有,這麽多宰相在一起各抒己見,誰也管不了誰,那到底誰做決定呢?當然是皇帝。


    這樣做的好處是皇帝可以駕馭宰相,可是,也有壞處,就是對皇帝的要求非常高。


    皇帝既要當國家元首,還得當政府首腦,事必躬親,這就需要皇帝精力過人才行,而且還得非常敬業,安史之亂前隻有兩個皇帝做到了這兩點,一個是唐太宗,另一個是武則天。


    隻有這兩個政治強人才能一邊當皇帝,一邊再兼著宰相。


    可是到了武則天以後,無論是中宗還是睿宗,就都不行了。


    所以唐玄宗李隆基也是看到這個問題了,他要改。


    怎麽改呢?就是放棄多相製,采用專任製。


    同一個時期,隻有兩個宰相,一個是中書令,另一個是侍中;而且這兩個宰相之中隻能有一個起主導作用,這樣就使得宰相的權力集中了。


    相權集中,就可以委任責成,皇帝也就不必事事親力親為,這是專任的好處。


    中國古代一直講究皇帝要垂拱而治,唐太宗、武則天都做不到,但是唐玄宗就能做到。


    要知道唐玄宗的業餘愛好可是非常廣泛的,他一個皇帝,哪兒來那麽多時間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改變了行政風格,不再事必躬親了。


    所以,擊鼓打球的那份瀟灑,彈琴唱曲的那份自在,唐太宗沒有,武則天也不多,而唐玄宗就能做到遊刃有餘。


    宰相專任的一個必要補充就是不久任。


    如果專任並且久任,宰相權力就可能過大,就會威脅到皇權。


    所以,無論姚崇還是宋璟,任期都在三年多一點。


    這樣既有助於隨時調整工作重點,也避免了宰相長期攬權,架空皇帝。


    宰相又能管事,又不會威脅皇帝,這不就兩全其美了嗎?


    由於唐玄宗追求的隻是乾綱獨斷,而不是事必躬親,所以他懂得抓大放小,大事緊抓不放,小事都交給宰相去處理,自己能不幹涉就不幹涉,這就為以姚崇和宋璟為代表的一批賢相在開元初年能夠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提供了方便之門。


    史家稱讚開元年間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史,張說尚文,李元紘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


    唐玄宗對宰相實行專任而不久任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宰相的權力,杜絕了兩漢時期類似霍光、曹操這類權臣的出現,雖然皇帝們這麽做,都是出於維護皇權的私心,但也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大權旁落,導致政局不穩的局麵。


    既然宰相實行專任而不久任有這麽多的好處,而且都已經實施了二十多年,為什麽在開元後期李林甫接任宰相後,唐玄宗卻突然一改以往的製度,讓李林甫在宰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寶座上一坐就是19年,直到李林甫壽終正寢,難道是李隆基老糊塗了?還是他給李林甫騙了?


    所以說除了是晚年的李隆基確實是昏聵了之外,最主要的還是他不舍得放棄手中的權力,不願意看到有人染指他屁股底下的寶座,因為他最清楚坐在上麵會有什麽樣的特權。


    所以蘇寧早就預料到了自己今時今日的尷尬,李隆基和那些宰相是不可能允許自己久任安西都護府,再加上自己以雷霆之速攻破了吐蕃和回紇等異族,自然是讓自己的威勢在安西都護府一帶達到了頂點,所以說白了就是李隆基心裏開始畏懼自己了。


    隻見得到李隆基示意的高力士上前捧著聖旨朗聲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武威侯遠征吐蕃回紇等邦,為我大唐開疆拓土,勞苦功高,公忠體國,特賜武威郡王爵,擢升兵部尚書,欽此。”


    “臣蘇寧叩謝皇恩。”然而此時的蘇寧卻是不卑不亢的領旨謝恩。


    此時的唐玄宗李隆基滿臉微笑的看著眼前的蘇寧說道,“蘇愛卿,洛陽那邊的叛軍最近是越來越猖獗了,這一次朕準備讓你留在長安這邊統軍,然後專門負責剿滅洛陽叛軍的事情。”


    “是!陛下,臣必定肝腦塗地。”


    “嗯,甚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影視編輯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萌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萌軒並收藏影視編輯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