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幫主瀟灑卻癡情(上) 作者:非瑜非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去看看荀五。”荀道左指著屋子對大姐交代完,徑直進去。
農家生活大都清貧,每日粗茶淡飯,肉食偶爾才會有,且每每必隻是少許肉末。但這些已經是他們拿得出手的最好的待客之食了。
問語自然是不在意,倒是大姐客氣了半天,說蘇予誠和問語是貴客,還是恩人,生怕怠慢了他們。荀道左與荀五寒暄幾句之後便自己離去,他就住在這個村子裏,自己家裏做了晚飯的。
茶餘飯後,荀五家兩姐弟蹲在院子裏數牆縫下的螞蟻,大姐忙著收拾屋子騰給客人住。
距離荀村最近的鎮子在三十多裏外,如果沒有遇到荀五家的事,兩人剛好可以趕著天黑達到那裏。大姐也知道這些,才主動提出可以讓他們留宿。
農家清貧,每戶三間房已經算是條件不錯的。荀五家裏剛好有一間空屋子,但大姐看看蘇予誠、又看看問語,再看看自己的一對兒女,轉頭去將女兒的床鋪從兒女共住的屋子搬到空房間裏,再在兩個房中分別加了一床地鋪。
“問語姐姐是怎麽碰上先生的?”荀家女兒看著母親忙活,問問語道。
問語一時詫異於“先生”是誰,想了想,腦子轉過彎兒來,知她指的是荀道左。
“偶然碰到的。”她微笑答道,把那人不分青紅皂白打孩子的事情略過去。這種事對孩子說不太好。
其實鄉裏鄉間就這麽大一塊地方,相互交流也方便,問語不說,鄰裏也很快能知曉。隻是這在鄉間算不得什麽大事罷了。
“他的名字究竟是‘道左’還是‘在右’?”問語微彎下身,雙手支著膝蓋,詢問那個乖巧的小姑娘。
小姑娘想了半天說不清楚,正好荀家大姐收拾完了被褥,便代替她解釋道:“是‘在右’,他爹給起的名字。‘道左’是後來請鎮上的夫子幫忙改的。”
大人的事,小孩不一定懂得。荀大姐忙完,便過來和客人聊天。
荀道左的事在荀村不是秘密,同鄉都知道,她也不介意再告訴別人。
荀道左,本名其實是“荀在右”,父親給他起名字的時候,有意想起一個出眾一些的,希望兒子以後可以成龍成鳳。可惜本人沒什麽學問,想起好名字,但能想到的又大多太俗氣,冥思苦想了好幾天,最後終於想到一個自認為威風又含蓄的名字——荀在右。
荀在右父親希望兒子日後有出息,小小年紀便送他去讀書。荀在右人也聰明,很快學有所成,跟著便去考科舉,一層層往上考,每一次都很順利。但有一年忽然跑回來,纏著他父親硬要改名字,說是因為名字在外麵吃了虧。他父親被纏得沒辦法,才找到縣裏曾經教他的夫子,幫忙改了“道左”這個名字。
問語默默聽著,心下瞭然。
永興國以右為尊,荀道左父親給他起‘在右’這個名字無非就是希望他日後顯貴。然而終究是學識不夠。‘在右’這名字,在鄉裏用沒什麽問題,大家都是一樣的身份,長輩們理解。
然而鄉裏沒問題不代表在外麵不會尷尬。荀在右去考試科舉並且順利考中,之後便少不了與人交際,遇人尊卑貴賤分得明白。偏偏他叫“荀在右”,每每到需要講究座次的場合恐怕少不了被人笑話。他想改名也是情有可原。
且“道左”這名的確比“在右”好得多。
“他後來在一個小地方做了縣令,”大姐繼續道,“但不知道怎麽回事,不到一年多,又跑回來,說是辭了官。這可把他爹氣壞了,趕著他再去考試。你說做的官再小,怎麽也比當平頭百姓要好得多,但他偏偏不肯,好說歹說寧願挨揍也不去考試。硬是把他爹磨到沒脾氣……”大姐說得詳細生動,仿若親臨體會。
問語和蘇予誠對視一眼,均在對方眼裏看到了同樣的意思——他們懂。
他們能明白荀道左為什麽不肯再去考試做官。
永興國雖由幾百個大大小小的家族協助統治,但最核心的權利還是在皇帝官員手裏。而國家官員選舉方法基本沿襲前朝,採用一套完整的科舉考試方法。當然在有家族勢力影響的前提下,選官也要參考家族元老們的意見,加上皇帝的統治和一套合適的官職,多方結合,也能井井有條。
但修寧之禍後,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了。都城的幾個家族壟斷選官,漸漸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加之現在的朝廷對地方控能力薄弱,統治地方的權利其實更多是在江湖門派手裏。
落在地方上的是乘月山莊這樣的名門正派還好,若是邪魔外道,那當地的地方官可就有的受了。
荀道左做縣令時經歷過些什麽,問語可想而知。
“荀在右和他爹懟了一個多月,最後終於妥協。現在他在附近城裏當教書先生,有個私塾,帶著幾個學生。這段時間因為農忙才回來幫忙……”
大姐又講了不少荀道左和村裏的事,最後話題轉到自己丈夫身上,說起稻田裏拔秧插秧耽誤不得,秧苗相差一天長勢都會完全不同,耽誤農時更是要不得。
她嘆了口氣,安排問語和蘇予誠早早休息,隨後自己也去照顧受傷的夫郎。
“蘇神醫,荀五是不是傷得特別重?我剛才還聞到你身上有血腥味。”問語看大姐麵帶憂色,問蘇予誠道。
農家生活大都清貧,每日粗茶淡飯,肉食偶爾才會有,且每每必隻是少許肉末。但這些已經是他們拿得出手的最好的待客之食了。
問語自然是不在意,倒是大姐客氣了半天,說蘇予誠和問語是貴客,還是恩人,生怕怠慢了他們。荀道左與荀五寒暄幾句之後便自己離去,他就住在這個村子裏,自己家裏做了晚飯的。
茶餘飯後,荀五家兩姐弟蹲在院子裏數牆縫下的螞蟻,大姐忙著收拾屋子騰給客人住。
距離荀村最近的鎮子在三十多裏外,如果沒有遇到荀五家的事,兩人剛好可以趕著天黑達到那裏。大姐也知道這些,才主動提出可以讓他們留宿。
農家清貧,每戶三間房已經算是條件不錯的。荀五家裏剛好有一間空屋子,但大姐看看蘇予誠、又看看問語,再看看自己的一對兒女,轉頭去將女兒的床鋪從兒女共住的屋子搬到空房間裏,再在兩個房中分別加了一床地鋪。
“問語姐姐是怎麽碰上先生的?”荀家女兒看著母親忙活,問問語道。
問語一時詫異於“先生”是誰,想了想,腦子轉過彎兒來,知她指的是荀道左。
“偶然碰到的。”她微笑答道,把那人不分青紅皂白打孩子的事情略過去。這種事對孩子說不太好。
其實鄉裏鄉間就這麽大一塊地方,相互交流也方便,問語不說,鄰裏也很快能知曉。隻是這在鄉間算不得什麽大事罷了。
“他的名字究竟是‘道左’還是‘在右’?”問語微彎下身,雙手支著膝蓋,詢問那個乖巧的小姑娘。
小姑娘想了半天說不清楚,正好荀家大姐收拾完了被褥,便代替她解釋道:“是‘在右’,他爹給起的名字。‘道左’是後來請鎮上的夫子幫忙改的。”
大人的事,小孩不一定懂得。荀大姐忙完,便過來和客人聊天。
荀道左的事在荀村不是秘密,同鄉都知道,她也不介意再告訴別人。
荀道左,本名其實是“荀在右”,父親給他起名字的時候,有意想起一個出眾一些的,希望兒子以後可以成龍成鳳。可惜本人沒什麽學問,想起好名字,但能想到的又大多太俗氣,冥思苦想了好幾天,最後終於想到一個自認為威風又含蓄的名字——荀在右。
荀在右父親希望兒子日後有出息,小小年紀便送他去讀書。荀在右人也聰明,很快學有所成,跟著便去考科舉,一層層往上考,每一次都很順利。但有一年忽然跑回來,纏著他父親硬要改名字,說是因為名字在外麵吃了虧。他父親被纏得沒辦法,才找到縣裏曾經教他的夫子,幫忙改了“道左”這個名字。
問語默默聽著,心下瞭然。
永興國以右為尊,荀道左父親給他起‘在右’這個名字無非就是希望他日後顯貴。然而終究是學識不夠。‘在右’這名字,在鄉裏用沒什麽問題,大家都是一樣的身份,長輩們理解。
然而鄉裏沒問題不代表在外麵不會尷尬。荀在右去考試科舉並且順利考中,之後便少不了與人交際,遇人尊卑貴賤分得明白。偏偏他叫“荀在右”,每每到需要講究座次的場合恐怕少不了被人笑話。他想改名也是情有可原。
且“道左”這名的確比“在右”好得多。
“他後來在一個小地方做了縣令,”大姐繼續道,“但不知道怎麽回事,不到一年多,又跑回來,說是辭了官。這可把他爹氣壞了,趕著他再去考試。你說做的官再小,怎麽也比當平頭百姓要好得多,但他偏偏不肯,好說歹說寧願挨揍也不去考試。硬是把他爹磨到沒脾氣……”大姐說得詳細生動,仿若親臨體會。
問語和蘇予誠對視一眼,均在對方眼裏看到了同樣的意思——他們懂。
他們能明白荀道左為什麽不肯再去考試做官。
永興國雖由幾百個大大小小的家族協助統治,但最核心的權利還是在皇帝官員手裏。而國家官員選舉方法基本沿襲前朝,採用一套完整的科舉考試方法。當然在有家族勢力影響的前提下,選官也要參考家族元老們的意見,加上皇帝的統治和一套合適的官職,多方結合,也能井井有條。
但修寧之禍後,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了。都城的幾個家族壟斷選官,漸漸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加之現在的朝廷對地方控能力薄弱,統治地方的權利其實更多是在江湖門派手裏。
落在地方上的是乘月山莊這樣的名門正派還好,若是邪魔外道,那當地的地方官可就有的受了。
荀道左做縣令時經歷過些什麽,問語可想而知。
“荀在右和他爹懟了一個多月,最後終於妥協。現在他在附近城裏當教書先生,有個私塾,帶著幾個學生。這段時間因為農忙才回來幫忙……”
大姐又講了不少荀道左和村裏的事,最後話題轉到自己丈夫身上,說起稻田裏拔秧插秧耽誤不得,秧苗相差一天長勢都會完全不同,耽誤農時更是要不得。
她嘆了口氣,安排問語和蘇予誠早早休息,隨後自己也去照顧受傷的夫郎。
“蘇神醫,荀五是不是傷得特別重?我剛才還聞到你身上有血腥味。”問語看大姐麵帶憂色,問蘇予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