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坎坷的一生
度盡六道怎麽少得了我 作者:夏亞52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了建炎三年,金兵再次渡過長江,繼續南侵。宋高宗率領群臣倉皇南逃,陸宰則改變方向,投奔東陽。經過一番顛沛流離,陸家的生活才漸漸穩定下來。而此時的陸遊,年僅四歲,尚在懵懂之中。
紹興二十三年,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年輕氣盛的陸遊意氣風發地踏上了前往京城臨安的路途。這座繁華的都市,如今正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陸遊此次前來,乃是為了參加那場備受矚目的鎖廳考試。這是專門為現任官員以及那些承蒙皇恩庇佑的子弟們所設立的進士考試,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然而,陸遊卻憑借著自己紮實的文學功底和卓越的才華,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主考官陳子茂閱卷之後,對他的文章讚不絕口,毫不猶豫地將其列為第一名。
原本一切都進展得十分順利,但命運卻總是喜歡捉弄人。原來,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參加了這場考試,而且名次竟然排在了陸遊之下!這讓秦檜勃然大怒,他無法容忍有人超越他的孫子,於是便動起了心思,想要給主考官降下罪責。
時光匆匆,轉眼到了次年。陸遊再次參加禮部考試,希望能夠借此機會一展宏圖。可惜事與願違,秦檜得知消息後,立刻指使主考官不要錄取陸遊。就這樣,陸遊的滿腔抱負無處施展,隻能黯然神傷。自那以後,陸遊便成為了秦檜的眼中釘、肉中刺。秦檜對他充滿了嫉妒和怨恨,使得陸遊的仕途變得異常艱難。
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奸相秦檜因病去世,這對於南宋朝廷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而此時,年輕的陸遊剛剛踏入仕途,擔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一職。沒多久,他就被調往京城,出任敕令所刪定官。
來到京城後的陸遊,並沒有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時刻關注著國家大事,積極向皇帝進言獻策。當時,宋高宗趙構十分喜愛珍稀玩物,對此陸遊深感憂慮。他認為皇帝這樣做會有損自己的聖德形象,於是便勸諫皇帝要嚴於律己,不要過分沉迷於這些東西。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陸遊發現楊存中掌管禁軍時間過長,其權力日益膨脹,已經給朝廷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他挺身而出,向皇帝直言進諫,請求罷免楊存中的職務。高宗趙構聽取了陸遊的建議,將楊存中貶為太傅、醴泉觀使,同時提升陸遊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讓他負責司法方麵的工作。
陸遊的這一係列舉動充分展現了他的正直與忠誠。然而,在那個政治昏暗、奸臣輩出的時代,他的正義之舉往往會引來無數的阻力和困難。但即便如此,陸遊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毫不退縮地為國家和人民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隆興元年(公元 1163 年),南宋皇帝宋孝宗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任命張浚為都督,並由他來負責領導北伐戰爭。此時,作為一名充滿智慧和洞察力的愛國詩人,陸遊深知戰爭的複雜性和危險性。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上書給張浚,誠懇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盡早製定出全麵而長遠的戰略計劃,切勿輕率地發兵出征。
張浚聽取了陸遊的部分意見後,派遣手下大將李顯忠和邵宏淵率領軍隊出擊。他們成功地收複了靈壁和虹縣,並進一步占領了符離地區。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李顯忠和邵宏淵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和與矛盾,這導致了宋軍在戰場上的混亂和失利。最終,這場被稱為“符離之戰”的戰役以宋軍的慘敗告終。
這場戰敗對南宋朝廷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一時間,各種主張偏安一隅、妥協求和的論調開始盛行起來。麵對這樣的局麵,張浚主動向皇帝上疏請罪,表示願意承擔責任。最終,他被貶為江淮宣撫使,失去了原有的權力和地位。
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春,陸遊在鎮江任上結識張浚,獻策出師北伐,張浚讚揚為“誌在恢複”。四月,“隆興和議”將簽成,陸遊上書東西兩府,進言說:“江東之地,自吳國以來,莫不以建康為都城。臨安瀕臨大海,運糧不便,且易受意外襲擊,皇上駐紮臨安,隻能作為權宜之計。合約簽訂之後,皇上應駐紮建康、臨安,金朝來使,或到臨安、或到建康,這樣一來,可以爭取時間建都立國,而不令金朝生疑。”時龍大淵、曾覿掌權,陸遊就對樞密使張燾說:“曾覿、龍大淵利用職權,廣結私黨,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後患無窮。”張燾聞言奏報朝廷,孝宗大怒,貶陸遊為建康府通判。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陸遊調任隆興府通判。有人進言陸遊“結交諫官、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朝廷即罷免了陸遊的官職。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陸遊被任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官職清閑,陸遊騎驢入川,頗不得誌。次年,改任蜀州通判;五月,經四川宣撫使虞允文舉薦,陸遊又改調嘉州通判。
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為回應主和派攻擊他“頹放”、“狂放”,陸遊自號“放翁”,進行反擊。六月,陸遊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觀,以“祠祿”維持家人生計。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範成大奉召還京,陸遊送至眉州,懇請範成大回朝後勸皇帝“先取關中次河北”、“早為神州清虜塵”。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陸遊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先後任命為福州、江西提舉常平茶鹽公事。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陸遊閑居山陰五年之後,朝廷才重新起用他為嚴州知州。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七月,陸遊任滿,朝廷升為軍器少監,掌管兵器製造與修繕,再次進入京師。
紹興二十三年,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年輕氣盛的陸遊意氣風發地踏上了前往京城臨安的路途。這座繁華的都市,如今正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陸遊此次前來,乃是為了參加那場備受矚目的鎖廳考試。這是專門為現任官員以及那些承蒙皇恩庇佑的子弟們所設立的進士考試,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然而,陸遊卻憑借著自己紮實的文學功底和卓越的才華,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主考官陳子茂閱卷之後,對他的文章讚不絕口,毫不猶豫地將其列為第一名。
原本一切都進展得十分順利,但命運卻總是喜歡捉弄人。原來,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參加了這場考試,而且名次竟然排在了陸遊之下!這讓秦檜勃然大怒,他無法容忍有人超越他的孫子,於是便動起了心思,想要給主考官降下罪責。
時光匆匆,轉眼到了次年。陸遊再次參加禮部考試,希望能夠借此機會一展宏圖。可惜事與願違,秦檜得知消息後,立刻指使主考官不要錄取陸遊。就這樣,陸遊的滿腔抱負無處施展,隻能黯然神傷。自那以後,陸遊便成為了秦檜的眼中釘、肉中刺。秦檜對他充滿了嫉妒和怨恨,使得陸遊的仕途變得異常艱難。
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奸相秦檜因病去世,這對於南宋朝廷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而此時,年輕的陸遊剛剛踏入仕途,擔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一職。沒多久,他就被調往京城,出任敕令所刪定官。
來到京城後的陸遊,並沒有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時刻關注著國家大事,積極向皇帝進言獻策。當時,宋高宗趙構十分喜愛珍稀玩物,對此陸遊深感憂慮。他認為皇帝這樣做會有損自己的聖德形象,於是便勸諫皇帝要嚴於律己,不要過分沉迷於這些東西。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陸遊發現楊存中掌管禁軍時間過長,其權力日益膨脹,已經給朝廷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他挺身而出,向皇帝直言進諫,請求罷免楊存中的職務。高宗趙構聽取了陸遊的建議,將楊存中貶為太傅、醴泉觀使,同時提升陸遊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讓他負責司法方麵的工作。
陸遊的這一係列舉動充分展現了他的正直與忠誠。然而,在那個政治昏暗、奸臣輩出的時代,他的正義之舉往往會引來無數的阻力和困難。但即便如此,陸遊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毫不退縮地為國家和人民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隆興元年(公元 1163 年),南宋皇帝宋孝宗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任命張浚為都督,並由他來負責領導北伐戰爭。此時,作為一名充滿智慧和洞察力的愛國詩人,陸遊深知戰爭的複雜性和危險性。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上書給張浚,誠懇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盡早製定出全麵而長遠的戰略計劃,切勿輕率地發兵出征。
張浚聽取了陸遊的部分意見後,派遣手下大將李顯忠和邵宏淵率領軍隊出擊。他們成功地收複了靈壁和虹縣,並進一步占領了符離地區。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李顯忠和邵宏淵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和與矛盾,這導致了宋軍在戰場上的混亂和失利。最終,這場被稱為“符離之戰”的戰役以宋軍的慘敗告終。
這場戰敗對南宋朝廷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一時間,各種主張偏安一隅、妥協求和的論調開始盛行起來。麵對這樣的局麵,張浚主動向皇帝上疏請罪,表示願意承擔責任。最終,他被貶為江淮宣撫使,失去了原有的權力和地位。
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春,陸遊在鎮江任上結識張浚,獻策出師北伐,張浚讚揚為“誌在恢複”。四月,“隆興和議”將簽成,陸遊上書東西兩府,進言說:“江東之地,自吳國以來,莫不以建康為都城。臨安瀕臨大海,運糧不便,且易受意外襲擊,皇上駐紮臨安,隻能作為權宜之計。合約簽訂之後,皇上應駐紮建康、臨安,金朝來使,或到臨安、或到建康,這樣一來,可以爭取時間建都立國,而不令金朝生疑。”時龍大淵、曾覿掌權,陸遊就對樞密使張燾說:“曾覿、龍大淵利用職權,廣結私黨,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後患無窮。”張燾聞言奏報朝廷,孝宗大怒,貶陸遊為建康府通判。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陸遊調任隆興府通判。有人進言陸遊“結交諫官、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朝廷即罷免了陸遊的官職。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陸遊被任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官職清閑,陸遊騎驢入川,頗不得誌。次年,改任蜀州通判;五月,經四川宣撫使虞允文舉薦,陸遊又改調嘉州通判。
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為回應主和派攻擊他“頹放”、“狂放”,陸遊自號“放翁”,進行反擊。六月,陸遊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觀,以“祠祿”維持家人生計。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範成大奉召還京,陸遊送至眉州,懇請範成大回朝後勸皇帝“先取關中次河北”、“早為神州清虜塵”。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陸遊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先後任命為福州、江西提舉常平茶鹽公事。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陸遊閑居山陰五年之後,朝廷才重新起用他為嚴州知州。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七月,陸遊任滿,朝廷升為軍器少監,掌管兵器製造與修繕,再次進入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