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有種你下朝別走[重生] 作者:芭蕉吃老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薑老先生並非因良王不是東宮之子,才反對張寄。”魏淹留口口聲聲自稱草民,但抬眼直視我的時候,目光不卑不亢,“當時薑太後仍在,整個薑家,都跟著她,站在陛下您的身後,而舊東宮勢力凋零,更別提還有十二諸侯在外,張寄若舉事,必敗無疑。”
“所以他其實是形勢所迫,為了保良王,才壓住張寄的動作。”我恍然大悟,“那麽後來良王赴任良州,其實也合乎‘蜉蝣’之意。良王一路平安抵達良州,並在短短五年內於良州建兵數萬,也是因為有你們相助……”
“陛下言過了,”魏淹留搖頭輕嘆,“‘我們’的作用,微乎其微,隻是勉強保殿下沒死在赴任途中。殿下製服良州官衙、軍衙,還要歸功於陛下下派的京官,和殿下自身的才智與誌向。而再後來,良王殿下率兵入蒼州、出蕭關時,薑老先生已經亡故。殺死薑老先生、一手推就五王之亂起落之人,成了新的‘掌舵人’。”
外頭大風吹卷雪花從簷下呼嘯而過,鐵馬一陣叮鐺。書閣未置火盆略顯陰冷,魏淹留攏了攏自己的袍子,繼續道:“或者說,之一。因為之後朝廷糧倉被蛀、陶三勇等軍案犯獄中被害,乃至平安營兵變與皇城暴/亂、憫州民亂、越王造反,甚至北羌突然翻臉宣戰,箇中種種機密轉寰,經草民探查,皆與‘蜉蝣’難脫幹係,可這幹係,以魏家根植‘蜉蝣’近百年的力量,竟然摸不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也就是說,殺害薑先生與晉王、攪動五王之亂的人,魏先生已經摸清楚了來龍去脈?”我背對著眾愛卿,長出一口氣,“先生請直言,良王既允朕見到先生,大概也不怕朕多問這一句。”
魏淹留:“陛下必然也已經料到此人是誰了。當年薑放遭秦王設計,大軍困陷敵陣,埋骨蕭關,薑老先生大概察覺事有蹊蹺,立即動用‘蜉蝣’之力,將薑放年僅八歲的幼女送離京都。薑放與太子案是近幾十年中的大案,薑老先生又是那個挑擔子的人,薑姑娘身份特殊,我們關注得多些,所以才能摸清頭緒。”
“那你們魏家,如今站在她那邊嗎?”我推心置腹問道,“不用瞞朕,你如果隻是想保全良王這個‘無辜者’的性命,做的早就夠了,何必跟他深入蒼州,又潛伏進胡齊兒軍中,如今落得這一身傷病。你們魏家,也是一個‘之一’,是不是?說來薑平容與茂郎還是親姐弟,若魏家和平容都站在茂郎這邊,朕也沒話可說了。”
“陛下,”魏淹留頷首低眉,“草民不知薑姑娘有何誌向,但魏家的‘蜉蝣’,是願在滄海橫流中,掙萬歲太平的‘蜉蝣’。”
“先生高義。”我向他深深一揖。
魏淹留受了皇帝陛下一禮,在諸位大人驚詫的目光中泰然自若地要去倒茶潤嗓子。
“等等,”我叫住他,“魏先生,朕還有一問。先生方才說薑放死後,‘蜉蝣’帶走了薑平容,那為何,沒有一起帶走另外一個孩子呢?”
如果一起帶走了,他就不用受幽居東宮的那十年折辱,他可能會在某戶並不富裕卻有爹娘疼愛的農家平安長大,也可能學個什麽打鐵鋸木的手藝,或者讀書考個秀才,沒事兒就和同窗好友聚在茶館裏議論指點朕這個昏君。不遇上朕,也就沒人給他委屈受,沒人拿劍戳他心窩口。
魏淹留淡淡道:“沒來得及。原本安排薑姑娘離京也隻是有一二分憂患之意,不料薑放死後很快被扣上通敵之罪,家眷當即被拘進大牢,當時想要從秦王眼皮子底下帶走薑夫人,實在太難。最終還是太子出手,以死嬰相替,從牢中帶走了薑家那個孩子。太子起初托燕王將這個孩子帶去雲州撫養,可燕王當時認為薑放涉嫌通敵,不願做包庇罪逆之子這等欺上瞞下、大逆不道之事。太子無奈之下,便將薑放之子留在了東宮,而把太子妃將將生下的孩子直接丟進了燕王府去……”
我哭笑不得:“三哥是這個性子,也就是親侄子,他才能憋憋屈屈地‘助紂為虐’一回。隻是可惜,那孩子最終還是……”
“人各有命,陛下也不必思慮過多,易地而處,以東宮之詭譎、朝局之多變,他也不一定能有良王殿下如今模樣。”
“不論如何,朕還是要感謝先生對茂郎授業與救命之恩。”我再次深揖。
魏淹留目光落在我指間石戒上,微微笑道:“陛下應該謝自己。一個人心中要是沒那麽點兒燒不盡的熱血,任旁人怎麽拉扯都是無用之功。有陛下在,良王殿下就還不至於出什麽岔子。”
我聞言羞愧。平常的確沒怎麽細想過,隻覺得皇侄比尋常能折騰的王孫公子們內斂懂事,卻不知他這性子是怎麽給磨出來的——一個滿口奶牙的五歲娃娃,比三歲的腿也長不到哪兒去,是如何在那吃人不吐骨頭的廢宮裏活下來,不瘋不傻,不歪不邪,並且十年如一日自己給自己定時定量讀書寫字,最終成了眼前這個國難之際能站出來獨當一麵的良王的?
僅僅是因為我嗎?我有那麽大能耐嗎?
正沉默間,獨當一麵的良王殿下當完了他的那一麵,懷抱一大捧枝丫橫斜、半覆白雪的紅梅,興沖沖推門而入:“亥時了,諸位大人不如先歇息,事情明日再議。”
“所以他其實是形勢所迫,為了保良王,才壓住張寄的動作。”我恍然大悟,“那麽後來良王赴任良州,其實也合乎‘蜉蝣’之意。良王一路平安抵達良州,並在短短五年內於良州建兵數萬,也是因為有你們相助……”
“陛下言過了,”魏淹留搖頭輕嘆,“‘我們’的作用,微乎其微,隻是勉強保殿下沒死在赴任途中。殿下製服良州官衙、軍衙,還要歸功於陛下下派的京官,和殿下自身的才智與誌向。而再後來,良王殿下率兵入蒼州、出蕭關時,薑老先生已經亡故。殺死薑老先生、一手推就五王之亂起落之人,成了新的‘掌舵人’。”
外頭大風吹卷雪花從簷下呼嘯而過,鐵馬一陣叮鐺。書閣未置火盆略顯陰冷,魏淹留攏了攏自己的袍子,繼續道:“或者說,之一。因為之後朝廷糧倉被蛀、陶三勇等軍案犯獄中被害,乃至平安營兵變與皇城暴/亂、憫州民亂、越王造反,甚至北羌突然翻臉宣戰,箇中種種機密轉寰,經草民探查,皆與‘蜉蝣’難脫幹係,可這幹係,以魏家根植‘蜉蝣’近百年的力量,竟然摸不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也就是說,殺害薑先生與晉王、攪動五王之亂的人,魏先生已經摸清楚了來龍去脈?”我背對著眾愛卿,長出一口氣,“先生請直言,良王既允朕見到先生,大概也不怕朕多問這一句。”
魏淹留:“陛下必然也已經料到此人是誰了。當年薑放遭秦王設計,大軍困陷敵陣,埋骨蕭關,薑老先生大概察覺事有蹊蹺,立即動用‘蜉蝣’之力,將薑放年僅八歲的幼女送離京都。薑放與太子案是近幾十年中的大案,薑老先生又是那個挑擔子的人,薑姑娘身份特殊,我們關注得多些,所以才能摸清頭緒。”
“那你們魏家,如今站在她那邊嗎?”我推心置腹問道,“不用瞞朕,你如果隻是想保全良王這個‘無辜者’的性命,做的早就夠了,何必跟他深入蒼州,又潛伏進胡齊兒軍中,如今落得這一身傷病。你們魏家,也是一個‘之一’,是不是?說來薑平容與茂郎還是親姐弟,若魏家和平容都站在茂郎這邊,朕也沒話可說了。”
“陛下,”魏淹留頷首低眉,“草民不知薑姑娘有何誌向,但魏家的‘蜉蝣’,是願在滄海橫流中,掙萬歲太平的‘蜉蝣’。”
“先生高義。”我向他深深一揖。
魏淹留受了皇帝陛下一禮,在諸位大人驚詫的目光中泰然自若地要去倒茶潤嗓子。
“等等,”我叫住他,“魏先生,朕還有一問。先生方才說薑放死後,‘蜉蝣’帶走了薑平容,那為何,沒有一起帶走另外一個孩子呢?”
如果一起帶走了,他就不用受幽居東宮的那十年折辱,他可能會在某戶並不富裕卻有爹娘疼愛的農家平安長大,也可能學個什麽打鐵鋸木的手藝,或者讀書考個秀才,沒事兒就和同窗好友聚在茶館裏議論指點朕這個昏君。不遇上朕,也就沒人給他委屈受,沒人拿劍戳他心窩口。
魏淹留淡淡道:“沒來得及。原本安排薑姑娘離京也隻是有一二分憂患之意,不料薑放死後很快被扣上通敵之罪,家眷當即被拘進大牢,當時想要從秦王眼皮子底下帶走薑夫人,實在太難。最終還是太子出手,以死嬰相替,從牢中帶走了薑家那個孩子。太子起初托燕王將這個孩子帶去雲州撫養,可燕王當時認為薑放涉嫌通敵,不願做包庇罪逆之子這等欺上瞞下、大逆不道之事。太子無奈之下,便將薑放之子留在了東宮,而把太子妃將將生下的孩子直接丟進了燕王府去……”
我哭笑不得:“三哥是這個性子,也就是親侄子,他才能憋憋屈屈地‘助紂為虐’一回。隻是可惜,那孩子最終還是……”
“人各有命,陛下也不必思慮過多,易地而處,以東宮之詭譎、朝局之多變,他也不一定能有良王殿下如今模樣。”
“不論如何,朕還是要感謝先生對茂郎授業與救命之恩。”我再次深揖。
魏淹留目光落在我指間石戒上,微微笑道:“陛下應該謝自己。一個人心中要是沒那麽點兒燒不盡的熱血,任旁人怎麽拉扯都是無用之功。有陛下在,良王殿下就還不至於出什麽岔子。”
我聞言羞愧。平常的確沒怎麽細想過,隻覺得皇侄比尋常能折騰的王孫公子們內斂懂事,卻不知他這性子是怎麽給磨出來的——一個滿口奶牙的五歲娃娃,比三歲的腿也長不到哪兒去,是如何在那吃人不吐骨頭的廢宮裏活下來,不瘋不傻,不歪不邪,並且十年如一日自己給自己定時定量讀書寫字,最終成了眼前這個國難之際能站出來獨當一麵的良王的?
僅僅是因為我嗎?我有那麽大能耐嗎?
正沉默間,獨當一麵的良王殿下當完了他的那一麵,懷抱一大捧枝丫橫斜、半覆白雪的紅梅,興沖沖推門而入:“亥時了,諸位大人不如先歇息,事情明日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