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反對,就是默認,
隻有太子才能理政、監國。可長樂王做太子,是不夠資格的……吧?
可以想見,今天在場的幾個人,帶奏本去了合歡殿,就是默認了天授帝的明示,表示了支持。
造成風雨動盪的結果是一定的,他們也會被士林口水淹沒。百年後,隻怕一個“jian臣”“佞臣”,“隻懂逢迎上意,不顧祖宗禮法”的名聲跑不了。
雷嶽小心翼翼道:“陛下……聽說長樂王殿下偶染風寒,身體微恙,這……”不好使喚一個病人吧?
王又倫也飛快附議:“陛下,之前殿下因治水策病倒,傷了元氣,這麽勞累他,於身體有損啊。”
有代表發言,其他人意思意思,也表達了差不多的意見。
長樂王這一次,病的好病的妙。
天授帝卻不在意地揮手:“無礙,九郎身體好多了……”他也怕累到兒子,考慮蠻周到,又吩咐,“不過他病體初愈,的確不適合勞累,就口述,叫誌祥(趙瑞)奉筆。”反正破罐子破……呃,光明正大了,就不用衛終暗搓搓“摹皇書”了。
直接叫趙瑞,他最聽話的,讓幹嘛幹嘛,從沒忤逆過天授帝意思,給沐慈代筆再適合不過。也剛好兒子不喜歡寫毛筆字。
可是……
幾個大臣還想說什麽……
天授帝裝作恍然大悟狀:“哦,還是你們覺得去合歡殿議政不嚴肅?也是,那裏原本是後宮殿閣。那不如去垂拱殿,或去紫宸殿?還是你們覺得,直接恢復每日早朝,讓九郎代替朕去崇政殿聽一聽大家議政,更顯得認真嚴肅呢?”
皇宮內,分前朝與後宮,前朝三個大殿。
慶元殿是最大最前方的殿堂,舉行元旦、冬至大朝賀,朔望冊拜,登基大典才啟用。
崇政殿中間第二大殿,皇帝每天舉行每天大朝會的地方。垂拱殿是崇政殿左側殿,非朝會的君臣議事,或像上次大洪災救災這種特殊情況的議事,都在垂拱殿舉行。
紫宸殿是第三大殿,皇帝與心腹內閣,舉行日常不定時小型朝會的地方,非心腹不宣召入紫宸殿。這地方距離皇帝寢宮太和殿也最近。
叫長樂王去代替陛下垂拱殿,或去紫宸殿,甚至上朝……
就直接是監!國!
所以,天授帝給的選擇是——根本不讓人選擇。
這是天授帝慣用的心術權術,轉移視線兼被迫選擇。普通人都有“兩權相害取其輕”的被迫選擇綜合症,於是大部分臣子下意識選擇了——還是去合歡殿吧。
於是,順理成章“不讓長樂王批奏本”這個選項被忽略了,即使有那麽一兩個清醒的,要麽因為立場,要麽因為畏懼,都當做沒發現。
天授帝很滿意,手一拍龍案道:“就這樣(他很愉快地)決定了!”然後揮揮手示意,“朕累了……”
跪安吧。
根本不給人反應時間,反對機會。
眾人:“……”
牟漁一直很光棍的,不管天授帝的命令多麽奇葩,他是忠誠執行,不打折扣的。連灌翻皇子的活兒都做過,沒啥好怕的。
他喊了幾個內侍過來抱奏本。
以前天授帝讓沐慈看奏本,還要叫牟漁暗搓搓運送,掩耳盜鈴一下。現在麽……沒必要再避著人了。
作者有話要說:
大幸朝,政治機構。
政事堂:宰相議事的地方,設在皇宮的前朝。政事堂會議是常設的,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議事機構。
宰執:宰相與執政簡稱“宰執”,有左右丞相,參知政事(副丞相),三省(中書、尚書、紅門)六部(工、禮、吏、刑、戶、兵)長官,樞密院長官。
具體人物:
民政:右丞相(王又倫);參知政事(李康、雷嶽、張懷勇);趙瑞(中書侍郎兼學士承旨);盧定國(戶部尚書)……
其他人員(不具名)中書侍郎2人;紅門侍郎2人;禦史大夫1人,禦史中丞3~5人;尚書左、右丞各1人,六部尚書共6人,六部左右侍郎共12人……)
軍事:樞密使1人,樞密副使2人,知樞密院事4~6人。
。
另外,大幸朝三省是中書省,紅門省(相當於門下省),尚書省,有興趣自己百度一下三省六部。這裏不多說。
第132章開始工作!
雷嶽一路跟著牟漁走,腿肚子直抖,十分想尿遁。看邁著方步走路很穩當的王又倫,實在忍不住拉一下他的袖子,小聲問:“正論,這事你……怎麽看?”你事先知道不?怎麽這麽鎮定啊?是不是特意帶我們過來坑我們的啊?
其他官員側耳傾聽。
王又倫搖搖頭,嘆口氣:“事已至此,還能如何?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陛下讓咱們怎麽做,就怎麽做了。至於陛下心思,不是我們能窺探的。”
對,君心莫測,不能窺探天家心思……但其實這回都不用窺探了好嗎?
直接明示了都。
也沒人能勸得了!
天授帝是聽勸誡的人嗎?
這位皇帝,在位三十年了,從來就隻有在小事上裝裝樣子聽禦史勸誡,退讓個一步半步的;一遇到大事……這位爺隻要拿定注意,特麽是想咋幹就一定要咋幹的,不讓幹就一準兒血流成河的啊。
王又倫更心知肚明——他那個看著漂亮柔弱的王爺外甥,心裏要拿定了主意……是個比天授帝更加頑固,更加難搞,更心黑,更手狠,還膽兒肥,絕對不介意把天都通個窟窿的存在。
最主要人家還有智商。
不愧是兩父子……不,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所以……
王又倫知道自己左右不了這兩個人。
所以他都懶得下死力去勸。
反正不管是哪個,都姓沐。
他這個姓王的,做一天宰相,就做一天宰相應該為國為民做的事,若真是自家外甥……雖然對其他皇子來說是滅頂之災,但對國家來說更有利。
畢竟長樂王的眼界格局,心性手段,在幾個皇子當中是最拿得出手的。
若掀起腥風血雨,他就盡力斡旋一二,避免舉國動亂,也不要流太多的鮮血,就死而無憾了。
至於他自己的前程……命裏有就會有,沒有也不強求,是福是禍,都躲不過。
……
合歡殿
沐慈剛把牛皮糖似的侍讀官指使到禁宮內的學士院,去和那一堆的文人完善標點符號。總算沒人管東管西嘮叨了,就打算看會兒書。
牟漁就抱了一大堆奏本,還帶著幾個麵熟不麵熟的官員登門。
沐慈立即明白天授帝的意思,意料之中,又有點小意外。
意料之中,是自己推辭一次,會讓“推著不走打著倒退”的驢屬性的抖m皇帝,更堅定某種決心。沒料到的是,天授帝居然不顧他的病體,這麽快就把政務丟給了他。
還真是心急。
不過沐慈依舊從容淡定,好像這種在別人眼裏“天都變了”的事,是很正常,順理成章的狀況。
他也沒說推拒的話,天授帝動真格的,他也不必矯情,直接指著一直沒撤走的龍案道:“奏章放那兒,地方大,”又招呼跟著來的大臣,“大家坐,別拘束!”
吩咐牟漁加位置,讓和順去泡好茶。
王又倫頂著壓力,對沐慈介紹了各位官員的名字與職務,沐慈不卑不亢,一一招呼過去,卻不是叫‘姨父’‘老師’,而是稱職務,公事公辦吩咐:“王相,既然是來工作的,就由您主持,雷參政輔助。這些政務,該怎麽處理就怎麽處理,別多想。”
可看大家神色,除了王又倫破罐破摔還算安穩,其他人包括已經五十多歲的雷嶽,都目露忐忑,甚至有個別還愁眉苦臉。
顯然今天衝擊太大,讓各位朝官在權力中心鍛鍊出的養氣功夫都破功了,直接把情緒擺到臉上來。
牟漁準備的座椅,也沒有一個人敢坐下,王又倫也一時猶豫。好像這是一種象徵——坐下就代表,支持!
……
牟漁的心暗中提了起來,他就知道,沐慈會被詰問,會被為難。
這些個老臣,能奮鬥到這地位,最是精明不過,也慣會看人下菜碟兒。
平時在大boss麵前,這些朝臣有機會還要揪一揪boss不小心露的尾巴,犯顏直諫,賺點“不畏權貴”的聲望啥的。反正有大祖皇帝的三條祖訓在,皇帝一般不隨便殺人。隻要不做威脅天授帝地位的事,又站在大義立場上,天授帝也不大計較(蘇硯那種煩死人的也隻是找個好點的地方流放幾年),遇到他心情好的時候,也會聽一聽。
在天授帝去嵠丘行宮休養後,讓太子監國。
太子沐恩是在這些老臣眼皮子下成長的,最清楚儲君底細。在太子麵前這些老臣那是……腰更直了,膽兒更肥了,嗓門也更大了,詰問起太子來是一套一套的說辭,還不帶重樣,最後一定要太子按照他們的思路走才行。
比直接人身攻擊還叫人心塞。
因為太子一般是沒辦法反駁的……不僅需要有更好的道理,還需要極大智慧和超好口才,最主要,得有力壓全場的威嚴。
太子從小被天授帝鄙視,斥責長大,夾著尾巴還來不及,至少……在天授帝還活著的時候,他是拿不出那底氣的。
太子這麽“敦厚”,老臣還要私下裏評價為平庸,最多是個守成之君,好在脾氣還不錯(某人會裝),比在天授帝手底下混飯容易。
其實,世事本就如此,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被“壓倒”的太子就很壓抑,上有太歲鎮山,下有群臣不馴,還有弟弟們明裏暗裏給他找麻煩,他還要裝個厚德載物,寬容大氣,不能有一絲不滿。
忍啊忍,負麵情緒都發泄到冷宮,去“壓倒”別人了。
牟漁想到這裏,暗中嘆了口氣……
當年冷宮那齷蹉事,第一回發生的時候他就知道……宮裏的事都瞞不過他這個禦林軍大統領。
他對天授帝隱晦提過。但因某些誤解,冷宮裏的孩子身份敏感…他才剛說到“冷宮”兩個字,就讓天授帝發了一通大脾氣。
這兩年天授帝身體不行,又有大幸皇帝壽不過五十的詛咒,禦醫建議他安養不驚怒。牟漁看天授帝不僅發怒,連帶有好長一段時間心情不好,夜裏睡不著,也就沒再提了。
隻有太子才能理政、監國。可長樂王做太子,是不夠資格的……吧?
可以想見,今天在場的幾個人,帶奏本去了合歡殿,就是默認了天授帝的明示,表示了支持。
造成風雨動盪的結果是一定的,他們也會被士林口水淹沒。百年後,隻怕一個“jian臣”“佞臣”,“隻懂逢迎上意,不顧祖宗禮法”的名聲跑不了。
雷嶽小心翼翼道:“陛下……聽說長樂王殿下偶染風寒,身體微恙,這……”不好使喚一個病人吧?
王又倫也飛快附議:“陛下,之前殿下因治水策病倒,傷了元氣,這麽勞累他,於身體有損啊。”
有代表發言,其他人意思意思,也表達了差不多的意見。
長樂王這一次,病的好病的妙。
天授帝卻不在意地揮手:“無礙,九郎身體好多了……”他也怕累到兒子,考慮蠻周到,又吩咐,“不過他病體初愈,的確不適合勞累,就口述,叫誌祥(趙瑞)奉筆。”反正破罐子破……呃,光明正大了,就不用衛終暗搓搓“摹皇書”了。
直接叫趙瑞,他最聽話的,讓幹嘛幹嘛,從沒忤逆過天授帝意思,給沐慈代筆再適合不過。也剛好兒子不喜歡寫毛筆字。
可是……
幾個大臣還想說什麽……
天授帝裝作恍然大悟狀:“哦,還是你們覺得去合歡殿議政不嚴肅?也是,那裏原本是後宮殿閣。那不如去垂拱殿,或去紫宸殿?還是你們覺得,直接恢復每日早朝,讓九郎代替朕去崇政殿聽一聽大家議政,更顯得認真嚴肅呢?”
皇宮內,分前朝與後宮,前朝三個大殿。
慶元殿是最大最前方的殿堂,舉行元旦、冬至大朝賀,朔望冊拜,登基大典才啟用。
崇政殿中間第二大殿,皇帝每天舉行每天大朝會的地方。垂拱殿是崇政殿左側殿,非朝會的君臣議事,或像上次大洪災救災這種特殊情況的議事,都在垂拱殿舉行。
紫宸殿是第三大殿,皇帝與心腹內閣,舉行日常不定時小型朝會的地方,非心腹不宣召入紫宸殿。這地方距離皇帝寢宮太和殿也最近。
叫長樂王去代替陛下垂拱殿,或去紫宸殿,甚至上朝……
就直接是監!國!
所以,天授帝給的選擇是——根本不讓人選擇。
這是天授帝慣用的心術權術,轉移視線兼被迫選擇。普通人都有“兩權相害取其輕”的被迫選擇綜合症,於是大部分臣子下意識選擇了——還是去合歡殿吧。
於是,順理成章“不讓長樂王批奏本”這個選項被忽略了,即使有那麽一兩個清醒的,要麽因為立場,要麽因為畏懼,都當做沒發現。
天授帝很滿意,手一拍龍案道:“就這樣(他很愉快地)決定了!”然後揮揮手示意,“朕累了……”
跪安吧。
根本不給人反應時間,反對機會。
眾人:“……”
牟漁一直很光棍的,不管天授帝的命令多麽奇葩,他是忠誠執行,不打折扣的。連灌翻皇子的活兒都做過,沒啥好怕的。
他喊了幾個內侍過來抱奏本。
以前天授帝讓沐慈看奏本,還要叫牟漁暗搓搓運送,掩耳盜鈴一下。現在麽……沒必要再避著人了。
作者有話要說:
大幸朝,政治機構。
政事堂:宰相議事的地方,設在皇宮的前朝。政事堂會議是常設的,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議事機構。
宰執:宰相與執政簡稱“宰執”,有左右丞相,參知政事(副丞相),三省(中書、尚書、紅門)六部(工、禮、吏、刑、戶、兵)長官,樞密院長官。
具體人物:
民政:右丞相(王又倫);參知政事(李康、雷嶽、張懷勇);趙瑞(中書侍郎兼學士承旨);盧定國(戶部尚書)……
其他人員(不具名)中書侍郎2人;紅門侍郎2人;禦史大夫1人,禦史中丞3~5人;尚書左、右丞各1人,六部尚書共6人,六部左右侍郎共12人……)
軍事:樞密使1人,樞密副使2人,知樞密院事4~6人。
。
另外,大幸朝三省是中書省,紅門省(相當於門下省),尚書省,有興趣自己百度一下三省六部。這裏不多說。
第132章開始工作!
雷嶽一路跟著牟漁走,腿肚子直抖,十分想尿遁。看邁著方步走路很穩當的王又倫,實在忍不住拉一下他的袖子,小聲問:“正論,這事你……怎麽看?”你事先知道不?怎麽這麽鎮定啊?是不是特意帶我們過來坑我們的啊?
其他官員側耳傾聽。
王又倫搖搖頭,嘆口氣:“事已至此,還能如何?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陛下讓咱們怎麽做,就怎麽做了。至於陛下心思,不是我們能窺探的。”
對,君心莫測,不能窺探天家心思……但其實這回都不用窺探了好嗎?
直接明示了都。
也沒人能勸得了!
天授帝是聽勸誡的人嗎?
這位皇帝,在位三十年了,從來就隻有在小事上裝裝樣子聽禦史勸誡,退讓個一步半步的;一遇到大事……這位爺隻要拿定注意,特麽是想咋幹就一定要咋幹的,不讓幹就一準兒血流成河的啊。
王又倫更心知肚明——他那個看著漂亮柔弱的王爺外甥,心裏要拿定了主意……是個比天授帝更加頑固,更加難搞,更心黑,更手狠,還膽兒肥,絕對不介意把天都通個窟窿的存在。
最主要人家還有智商。
不愧是兩父子……不,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所以……
王又倫知道自己左右不了這兩個人。
所以他都懶得下死力去勸。
反正不管是哪個,都姓沐。
他這個姓王的,做一天宰相,就做一天宰相應該為國為民做的事,若真是自家外甥……雖然對其他皇子來說是滅頂之災,但對國家來說更有利。
畢竟長樂王的眼界格局,心性手段,在幾個皇子當中是最拿得出手的。
若掀起腥風血雨,他就盡力斡旋一二,避免舉國動亂,也不要流太多的鮮血,就死而無憾了。
至於他自己的前程……命裏有就會有,沒有也不強求,是福是禍,都躲不過。
……
合歡殿
沐慈剛把牛皮糖似的侍讀官指使到禁宮內的學士院,去和那一堆的文人完善標點符號。總算沒人管東管西嘮叨了,就打算看會兒書。
牟漁就抱了一大堆奏本,還帶著幾個麵熟不麵熟的官員登門。
沐慈立即明白天授帝的意思,意料之中,又有點小意外。
意料之中,是自己推辭一次,會讓“推著不走打著倒退”的驢屬性的抖m皇帝,更堅定某種決心。沒料到的是,天授帝居然不顧他的病體,這麽快就把政務丟給了他。
還真是心急。
不過沐慈依舊從容淡定,好像這種在別人眼裏“天都變了”的事,是很正常,順理成章的狀況。
他也沒說推拒的話,天授帝動真格的,他也不必矯情,直接指著一直沒撤走的龍案道:“奏章放那兒,地方大,”又招呼跟著來的大臣,“大家坐,別拘束!”
吩咐牟漁加位置,讓和順去泡好茶。
王又倫頂著壓力,對沐慈介紹了各位官員的名字與職務,沐慈不卑不亢,一一招呼過去,卻不是叫‘姨父’‘老師’,而是稱職務,公事公辦吩咐:“王相,既然是來工作的,就由您主持,雷參政輔助。這些政務,該怎麽處理就怎麽處理,別多想。”
可看大家神色,除了王又倫破罐破摔還算安穩,其他人包括已經五十多歲的雷嶽,都目露忐忑,甚至有個別還愁眉苦臉。
顯然今天衝擊太大,讓各位朝官在權力中心鍛鍊出的養氣功夫都破功了,直接把情緒擺到臉上來。
牟漁準備的座椅,也沒有一個人敢坐下,王又倫也一時猶豫。好像這是一種象徵——坐下就代表,支持!
……
牟漁的心暗中提了起來,他就知道,沐慈會被詰問,會被為難。
這些個老臣,能奮鬥到這地位,最是精明不過,也慣會看人下菜碟兒。
平時在大boss麵前,這些朝臣有機會還要揪一揪boss不小心露的尾巴,犯顏直諫,賺點“不畏權貴”的聲望啥的。反正有大祖皇帝的三條祖訓在,皇帝一般不隨便殺人。隻要不做威脅天授帝地位的事,又站在大義立場上,天授帝也不大計較(蘇硯那種煩死人的也隻是找個好點的地方流放幾年),遇到他心情好的時候,也會聽一聽。
在天授帝去嵠丘行宮休養後,讓太子監國。
太子沐恩是在這些老臣眼皮子下成長的,最清楚儲君底細。在太子麵前這些老臣那是……腰更直了,膽兒更肥了,嗓門也更大了,詰問起太子來是一套一套的說辭,還不帶重樣,最後一定要太子按照他們的思路走才行。
比直接人身攻擊還叫人心塞。
因為太子一般是沒辦法反駁的……不僅需要有更好的道理,還需要極大智慧和超好口才,最主要,得有力壓全場的威嚴。
太子從小被天授帝鄙視,斥責長大,夾著尾巴還來不及,至少……在天授帝還活著的時候,他是拿不出那底氣的。
太子這麽“敦厚”,老臣還要私下裏評價為平庸,最多是個守成之君,好在脾氣還不錯(某人會裝),比在天授帝手底下混飯容易。
其實,世事本就如此,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被“壓倒”的太子就很壓抑,上有太歲鎮山,下有群臣不馴,還有弟弟們明裏暗裏給他找麻煩,他還要裝個厚德載物,寬容大氣,不能有一絲不滿。
忍啊忍,負麵情緒都發泄到冷宮,去“壓倒”別人了。
牟漁想到這裏,暗中嘆了口氣……
當年冷宮那齷蹉事,第一回發生的時候他就知道……宮裏的事都瞞不過他這個禦林軍大統領。
他對天授帝隱晦提過。但因某些誤解,冷宮裏的孩子身份敏感…他才剛說到“冷宮”兩個字,就讓天授帝發了一通大脾氣。
這兩年天授帝身體不行,又有大幸皇帝壽不過五十的詛咒,禦醫建議他安養不驚怒。牟漁看天授帝不僅發怒,連帶有好長一段時間心情不好,夜裏睡不著,也就沒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