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理寺的牢房又恢複了平靜,剛剛發生過的任何事都不會再有人傳出去。然而再怎麽疑惑,高馳確信了一件事,的確如左相所言,是怡親王殺了自己的妻兒。不過罪犯家眷,也是罪有應得,大理寺怕是冷眼旁觀吧。畢竟若是放到刑部,也是這麽幹的,甚至他們會更過分。他推己及人,隻覺得心中無限悲哀。高馳一個階下囚,自是做不出什麽報複的舉動,唯一能做的便是保下熊嶺,頂替所有罪責,讓左相立於不敗之地。哪怕他內心清楚,這麽做其實在助紂為虐,可是殺妻殺子之恨,不共戴天,他隻有這一條路。不做人事的人隻會深陷在陰謀詭計的泥潭中無從掙紮。那晚,他沒有任何睡意,一會兒憎恨,一會兒悲痛,淌著眼淚到了第二天清晨,整個人迷迷糊糊。當早晨的光亮透過天窗射進牢房的時候,昏昏沉沉的高馳忽然聽到對麵傳來呻吟聲,由低到響,接著便是鎖鏈輕聲的晃動。“言雲……”這低啞的聲音明明很輕,卻猶如一聲悶雷炸響在高馳的耳邊,他驀地睜開眼睛,幾聲鐐銬響起,他一把撲到牢門上,看著對麵掙紮著要起身的兩具“屍體”喊道:“梁方,梁言雲!”第72章 悔悟梁方掙紮著從地上站起來, 晃著腦袋,似乎非常昏沉的樣子,他站立不穩, 手下意識地扶住牢門,喘了幾口粗氣。對麵的高馳握著牢房柵欄, 喊著:“梁方!梁言雲!你們還活著!”梁方的頭腦這才清醒過來, 低頭看著自己的手和身體,難以置信地回答:“我還活著, 我居然還活著……”想到這裏,他立刻看向了保持著坐倚在牆上的姿勢,歪著腦袋猶如死去一般的梁言雲,連忙走過去,搖晃著兒子的身體:“言雲, 言雲,快醒醒!”雖然牢房對牢房,可是裏頭昏暗, 高馳變換著角度,拿臉貼著欄杆, 卻已經瞧不大清楚梁言雲的狀況, 隻能著急地問:“他還活著嗎?他還沒醒嗎?”話音剛落,一個呻吟聲終於響了起來, 梁言雲幽幽地睜開眼睛,看見梁方滿臉的關切和擔憂, 忍不住喚了一聲:“爹,你沒死啊……”梁方聞言再也忍不住一把抱住兒子, 嗚咽地哭起來。任誰死裏逃生,還能再活一次都會如此失態。昨晚瀕臨死亡的恐懼已經深入靈魂, 隻有經曆過一次死亡的人才知道生的可貴,死的可怕。而這對父子就算從陰間爬了回來,也注定活不了多久,罪名依舊背負在他們的身上,正義的審判下,依舊得重新去死。這種好不容易得來的生的希望,又得眼睜睜地再死一次,說來其實更加殘忍。不知道大理寺這麽做,是不是故意的。梁言雲偷來的三年性命,便要以這種方式還回去。父子倆深知這一點,於是渾身顫抖,抱頭痛哭,知道了死亡的滋味,再等待一次,卻是無比的煎熬和絕望。然而對於高馳來說,沒有什麽比這更讓他高興的了。“尊夫人,令郎和令愛吃的也是這種藥。”“高大人,節哀順變我就收回了,另送你好自為之四個字。”左煥那漫不經心的話回響在他的耳邊。高馳對自己這條命早就已經不在乎,可若是妻兒還有活著的希望,卻是他的救贖。他呆坐在地上一會兒,忽然起身,拿著手銬哐哐哐砸著欄杆,又大聲喊道:“來人!來人啊!我要見左大人!我要見左煥!”沒過多久,牢頭帶著兩個獄卒來了:“大清早的,高大人有事兒?”他們沒有去看對方牢房裏已經活過來並縮在一角的梁家父子,隻是笑盈盈地問高馳。高馳連忙拱了拱手說:“有有,我要見左大人,還請牢頭通融。”“您客氣了。”牢頭沒有為難,示意獄卒將牢門打開,“鬧了一夜,您定然餓了,左大人帶了點小食過來,請您過去一同陪用一些。”顯然這是知道高馳會去找他,不過越是如此的故弄玄虛,讓高馳的心中越發安定,他幾乎迫不及待地跟著牢頭離開牢房。左煥讓獄卒替他去了手銬,又遞了一雙筷子過來,請他坐下,還好心地問上一句:“高大人沒有嚇著吧?”高馳哪兒有心情吃東西,他恨不得搖著左煥的衣領問一問,他的妻兒是不是還活著?可是他不敢,隻能尷尬地回答:“沒有,左大人體貼,早有提醒,我隻是太過驚訝,也……驚喜。”他小心地試探了一下,卻見左煥沒有否認,不禁心中充滿了希望,終究忍不住問道:“左大人,您老實告訴我,我妻兒究竟怎麽樣了?”“不是說了嗎,畏罪自盡了呀。”“左大人!”高馳提了提音量,口中苦澀道,“您別瞞我了,您讓我看到梁方和梁言雲死而複生的過程,不就是讓我知道我的妻兒之死隻是個障眼法,還有可能活著嗎?左大人,我深知自己罪大惡極,不求饒恕,我願意盡我最大的誠意請求換我妻兒一命,求您了,左大人!”高馳離了席,對著左煥跪了下來。左煥道:“大理寺從來不草菅人命,哪怕是千刀萬剮之人,也自有國法定罪論處。”高馳聞言額頭抵在冰冷的地上,心中大定,淚流滿麵:“多謝大人。”“下官不過聽命行事,當不得謝字。”左煥收起了那一臉虛偽的笑容,冷淡道,“宋國公本其實並不同意此事,也違背了大理寺以律定案的初衷。隻是若以你妻兒之命換得惡人服株,讓受害人得以報仇雪恨,讓腐朽的朝政得以一角清明……怡親王言……劃算,國公爺也不能不答應。”高馳默然,心中忽然產生一股濃濃的內疚:“下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還請左大人代為向王爺請罪。”左煥笑了笑,輕輕頷首:“高大人,您乃寒門出生,可還記得當初在春闈卷子上寫的錦繡文章嗎?”這一問,讓高馳頓時愣在原地。讀書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以禮相待世人,以德立身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