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責任的那種吐槽!!
誰能想到,寧氏就真的聽了她的話,跑去寫書了?
再仔細一想,王香芹沉默了。這其他人暫且不提,寧氏會聽她的忽悠似乎是很正常的,畢竟最早以前第一次做吃食買賣五色湯圓那會兒,寧氏就對她言聽計從的,再到鯛魚燒、燒烤串串、貢豬燜肉……
好叭,她承認是她錯了。
王香芹是低頭認錯了,可朱母卻愈發的牙疼胸悶心梗了。
人家都說娶妻娶賢,咋就他家娶進了一窩的財迷呢?溫氏是沒能耐還想發財,寧氏倒是有能耐了,可她太能折騰了,王香芹是嘴皮子吧唧,可誰讓還有個願意聽她胡說八道的寧氏在呢?
剩下倆兒媳婦,牛氏也不是什麽好東西,或許是因為進門沒多久就分家的緣故,牛氏眼裏壓根就沒公婆,隻有寧氏這個表姐。哪怕她本人不會主動搞事,可每次寧氏一想幹點兒啥,她都會舉雙手贊同,並在行動力給予十足的支持。
這麽一想,好像隻有三郎媳婦田氏還可以。
盡管田氏論相貌不如王香芹,論能耐不如寧氏,論城府不如溫氏,論勤快不如牛氏……
但是!!
她不搞事啊!!
打死田氏都不會想到,托妯娌們的福,她明明啥事兒都沒做,愣是一躍成為朱母心目中最完美的好兒媳。
全靠同行襯托。
好在,朱母哪怕心裏是這麽個想法,也沒無聊到上趕著去田氏跟前說這個。她隻一門心思的想對策,仍舊不願意放棄六郎。
就在朱母忙著求爺爺告奶奶,讓人家幫忙說說好話給六郎說個媳婦時,天氣越來越熱,不知不覺間,離秋收也沒幾天了。
秀水村是這樣的,農閑時分很多人都會去石門鎮或者周邊幾個鎮子上打短工。因為附近一帶都還屬於比較富裕的城鎮,像平常鎮上的人要起房子,就會特地等到鄉下農閑時,好僱傭到一批便宜的勞力。還有就是附近是有一條河的,經過秀水村時,河流已經變得比較窄小了,可就算這樣也有好幾人手拉手的寬度,而往上遊主河道去的話,就會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碼頭,那邊常年缺力工,對於那些個隻有一把子傻力氣的莊稼漢子來說,當力工是個不錯的選擇。
也正因為如此,農閑時村裏多半都是老弱婦孺,少有壯勞力的。唯一不習慣外出打短工的,也就是老朱家的。可事實上,早些年他們也常輪流出去的,至於朱氏一族中,外出打短工的更是不在少數。
可每當農忙即將到來時,那些個外出打短工的村民就會結伴回來。
不單人回來了,還會帶回來不少的錢,起碼對於一般人家而言,打短工還是很來錢的。而有時候,這些人還能帶回來一些村裏人不知道的消息。
譬如說,去碼頭那邊當力工的,會說一些來往商船的事情。
還有一些膽子大的,會跑去縣城裏做事,自然而然就能帶來一些縣城裏最新流行的話題。就好比今年,離秋收還有幾日,就有人陸續從外頭回來,告訴村裏人,最近縣城裏出了一個新的話本子,好些個茶館都在說這個,是講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
“剛開春那會兒,王家的不是去算命了?你說巧不巧,縣城裏的說書先生講的就是這個故事,算命的給一個窮得叮噹響的鄉下婦人算出了少奶奶命,還是官宦人家的少奶奶!”
“故事裏的主角倒是不姓王,人家姓汪,那個汪大嫂啊,命是好命,就是有倆糟心小姑子,好在她命中就是要享福的……”
隨著外出打短工的人接連回村,關於汪家的故事就這樣在秀水村傳開了。
汪?王?
哪怕不是那麽敏感的人,也察覺到了兩者的聯繫。想也知道,鄉間地頭上能出幾個少奶奶命的?再詳細一問,那位汪大嫂居然還有倆小姑子,其中一個還是蓋了戳的白眼狼……
這就很尷尬了。
尷尬的是朱氏族人,村裏其他人有啥好尷尬的?因為那些外出打短工的,都不是什麽嘴皮子利索的,愣是問了好幾個,才勉勉強強的拚湊出了大致的劇情。就有人忍不住去了王家,問王大嫂知不知道這個事兒。
王大嫂一臉的懵圈,最近這段時日,她真的什麽都沒做,就一門心思的勸公婆趕緊搬家吧。偏生,她公婆算著秋收就快到了,愣是非要收了莊稼再走。王大嫂暗中叫苦不迭,秋收啊,一年到頭最辛苦的日子了,本來她還想著自己要去享福,終於可以不用再忙活春耕秋收了,結果……
就在王大嫂犯愁之時,村裏人找上門來,神秘兮兮的問她知不知道這個事兒。
問是這麽問的,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來問的人篤定了這事兒是王家人幹的。
為啥這麽想?因為那故事裏,主角就是王大哥王大嫂夫妻倆,王家爹娘和倆屁事不懂的小子是主要配角,兩個糟心小姑子裏,大姑子是白眼狼是反派,小姑子則是蠢蛋是炮灰。怎麽看都感覺是王家人寫的,再不濟也是王家人請別人寫的。尤其,王家有錢啊,王舉人有人脈啊!
來問話的還一臉我倆關係好的表情,擠眉弄眼的表示,王大嫂盡管說好了,她是站王家這邊的,大家都覺得這事兒是王香芹不地道,老王家吃了大虧呢,還不興找人編故事損老朱家?
誰能想到,寧氏就真的聽了她的話,跑去寫書了?
再仔細一想,王香芹沉默了。這其他人暫且不提,寧氏會聽她的忽悠似乎是很正常的,畢竟最早以前第一次做吃食買賣五色湯圓那會兒,寧氏就對她言聽計從的,再到鯛魚燒、燒烤串串、貢豬燜肉……
好叭,她承認是她錯了。
王香芹是低頭認錯了,可朱母卻愈發的牙疼胸悶心梗了。
人家都說娶妻娶賢,咋就他家娶進了一窩的財迷呢?溫氏是沒能耐還想發財,寧氏倒是有能耐了,可她太能折騰了,王香芹是嘴皮子吧唧,可誰讓還有個願意聽她胡說八道的寧氏在呢?
剩下倆兒媳婦,牛氏也不是什麽好東西,或許是因為進門沒多久就分家的緣故,牛氏眼裏壓根就沒公婆,隻有寧氏這個表姐。哪怕她本人不會主動搞事,可每次寧氏一想幹點兒啥,她都會舉雙手贊同,並在行動力給予十足的支持。
這麽一想,好像隻有三郎媳婦田氏還可以。
盡管田氏論相貌不如王香芹,論能耐不如寧氏,論城府不如溫氏,論勤快不如牛氏……
但是!!
她不搞事啊!!
打死田氏都不會想到,托妯娌們的福,她明明啥事兒都沒做,愣是一躍成為朱母心目中最完美的好兒媳。
全靠同行襯托。
好在,朱母哪怕心裏是這麽個想法,也沒無聊到上趕著去田氏跟前說這個。她隻一門心思的想對策,仍舊不願意放棄六郎。
就在朱母忙著求爺爺告奶奶,讓人家幫忙說說好話給六郎說個媳婦時,天氣越來越熱,不知不覺間,離秋收也沒幾天了。
秀水村是這樣的,農閑時分很多人都會去石門鎮或者周邊幾個鎮子上打短工。因為附近一帶都還屬於比較富裕的城鎮,像平常鎮上的人要起房子,就會特地等到鄉下農閑時,好僱傭到一批便宜的勞力。還有就是附近是有一條河的,經過秀水村時,河流已經變得比較窄小了,可就算這樣也有好幾人手拉手的寬度,而往上遊主河道去的話,就會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碼頭,那邊常年缺力工,對於那些個隻有一把子傻力氣的莊稼漢子來說,當力工是個不錯的選擇。
也正因為如此,農閑時村裏多半都是老弱婦孺,少有壯勞力的。唯一不習慣外出打短工的,也就是老朱家的。可事實上,早些年他們也常輪流出去的,至於朱氏一族中,外出打短工的更是不在少數。
可每當農忙即將到來時,那些個外出打短工的村民就會結伴回來。
不單人回來了,還會帶回來不少的錢,起碼對於一般人家而言,打短工還是很來錢的。而有時候,這些人還能帶回來一些村裏人不知道的消息。
譬如說,去碼頭那邊當力工的,會說一些來往商船的事情。
還有一些膽子大的,會跑去縣城裏做事,自然而然就能帶來一些縣城裏最新流行的話題。就好比今年,離秋收還有幾日,就有人陸續從外頭回來,告訴村裏人,最近縣城裏出了一個新的話本子,好些個茶館都在說這個,是講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
“剛開春那會兒,王家的不是去算命了?你說巧不巧,縣城裏的說書先生講的就是這個故事,算命的給一個窮得叮噹響的鄉下婦人算出了少奶奶命,還是官宦人家的少奶奶!”
“故事裏的主角倒是不姓王,人家姓汪,那個汪大嫂啊,命是好命,就是有倆糟心小姑子,好在她命中就是要享福的……”
隨著外出打短工的人接連回村,關於汪家的故事就這樣在秀水村傳開了。
汪?王?
哪怕不是那麽敏感的人,也察覺到了兩者的聯繫。想也知道,鄉間地頭上能出幾個少奶奶命的?再詳細一問,那位汪大嫂居然還有倆小姑子,其中一個還是蓋了戳的白眼狼……
這就很尷尬了。
尷尬的是朱氏族人,村裏其他人有啥好尷尬的?因為那些外出打短工的,都不是什麽嘴皮子利索的,愣是問了好幾個,才勉勉強強的拚湊出了大致的劇情。就有人忍不住去了王家,問王大嫂知不知道這個事兒。
王大嫂一臉的懵圈,最近這段時日,她真的什麽都沒做,就一門心思的勸公婆趕緊搬家吧。偏生,她公婆算著秋收就快到了,愣是非要收了莊稼再走。王大嫂暗中叫苦不迭,秋收啊,一年到頭最辛苦的日子了,本來她還想著自己要去享福,終於可以不用再忙活春耕秋收了,結果……
就在王大嫂犯愁之時,村裏人找上門來,神秘兮兮的問她知不知道這個事兒。
問是這麽問的,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來問的人篤定了這事兒是王家人幹的。
為啥這麽想?因為那故事裏,主角就是王大哥王大嫂夫妻倆,王家爹娘和倆屁事不懂的小子是主要配角,兩個糟心小姑子裏,大姑子是白眼狼是反派,小姑子則是蠢蛋是炮灰。怎麽看都感覺是王家人寫的,再不濟也是王家人請別人寫的。尤其,王家有錢啊,王舉人有人脈啊!
來問話的還一臉我倆關係好的表情,擠眉弄眼的表示,王大嫂盡管說好了,她是站王家這邊的,大家都覺得這事兒是王香芹不地道,老王家吃了大虧呢,還不興找人編故事損老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