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個賣菜翁要沒完沒了地說下去了,張之洞哪有心思聽他對昔日尋花問柳歲月的追懷,忙抱個拳,拉著梁、辜告辭了。
走了幾步.張之洞笑著對辜鴻銘說:“怎麽樣,節庵說的香艷、幽思、傷懷,一樣不少,十足的六朝煙水氣。前人說的不假吧?”
辜鴻銘說:“六朝煙水氣不假,可賣菜翁是個假的。”
梁鼎芬說:“明明挑的一擔子菜,怎麽是個假的?”
辜鴻銘說:“你沒聽他說讀了十年的書嗎!他是個落魄的讀書人,中年以後才做灌園叟,還不假嗎?”
張之洞笑著說:“不要爭了,管他是假是真,你若不在江於城,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遇到如此賣菜人的。咱們不能多停留了,轎夫怕是在武定門洞等急了。”
到了武定門,坐上轎,出城門兩三裏,便看到張佩綸生前最後住過的幾間房屋了。這是一個極普通的民居:一圈疏稀竹籬裏圍著四五間大小青瓦屋,前院有幾畦菜土,後院有幾個小雞舍。房子都鎖著,還沒有搬進新的主人。張之洞等人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裏麵還擺著一些陳舊的家具和廚房裏的閑鍋冷灶。這裏沒有一絲人氣,也不見一隻雞鴨,菜土上殘留的幾株剩蔥斷韭也已枯黃憔悴,一切都是人去樓空、生機消失的冷寂荒蕪之態,剛才在秦淮河畔訪談六朝煙水氣的心緒已蕩然無存。想起張佩綸少年得誌時的倜儻瀟灑,想起他那些剛勁尖利擲地作金石聲的奏章,想起二十多年前京師清流聚會的熱鬧場合,想起自己和張佩綸當年意氣相投的忘年之交,張之洞心中百感交集,一股強烈的憐憫之心占據整個胸腔,他對自己兩度署理江督而未訪故人深感愧疚:即便張佩綸有千差萬錯,畢竟當年曾是摯友呀,可以責他罵他,但不可不見他;歿庵的指責或許是對的,心靈深處還是怕他牽累了自己呀!
他叫轎夫在附近買來幾遝紙錢,一束線香,就在前院焚紙燃香,望空作揖,算是為故友送行。
坐在回衙門的轎子裏,張之洞為此行吟了兩首七絕:北望鄉關海氣昏,大招何日入修門。殯宮春盡棠梨謝,華屋山丘總淚痕。廿年奇氣伏菰蘆,虎豹當關氣勢粗。知有衛公精爽在,可能示夢儆令狐。過兩天,一道諭旨下到江寧:調雲貴總督魏光燾任兩江總督,著張之洞進京陛見,主持己卯經濟特科。
張之洞對大根說:“我們還是回武昌過年吧,今夜你去把那幾口箱子贖回來。”
夜裏,大根帶上贖金,依舊神氣十足地從興發典當鋪裏取回箱子。來到一個偏僻之處拆開封條,將那些斷磚碎石全部倒掉,然後把四口空木箱還給環兒。
過丁元宵節後,張之洞急匆匆地踏著冰雪啟程北上。離開京師整整二十一年了,他是多麽渴望再見一見太後,會一會老友,重溫昔日那種縱論時局、激濁揚清的清流歲月啊!可惜,時過境遷,一切都變了!
第六章 後院起火
一 一心要破譯蝌蚪文的張之洞,給京師學界留下一個千年笑柄
張之洞進京後,住在靠近兒子家旁邊的寶慶胡同。第三天,太後便安排召見。養心殿東暖閣,分別二十一年後君臣再次見麵,張之洞見太後雖著力打扮,卻依然掩蓋不了臉上的皺紋、頭上的白髮。慈禧眼中的張之洞則更是瘦削矮小,鬚髮盡白,儼然一個衰翁。彼此都有滄桑之感。當張之洞一聲“太後受苦了”的話剛說出口,慈禧便忍不住失聲哭起來。
庚子年的動亂,似乎使一生剛強的慈禧變得脆弱多了。迴鑾一年多來,每當一人獨處,她就會無端想起倉皇出逃宮門時的驚恐,想起西行途中的顛沛流離,想起洋人欺負百姓指責時的恥辱。噩夢似的流亡日子,雖已過去多時,但餘悸至今尚在心頭存留,揮之不去,閑時又來。
她變得膽小了,害怕孤獨,害怕黑夜,甚至害怕爆竹聲。她的心腸比先前也要軟多了。她不但給袁昶、許景澄等人恢復了名譽,也對皇帝和氣得多了。她甚至命令崔玉貴將珍妃的屍體從井裏打撈出來,予以隆重安葬,追封她為皇貴妃;還讓身邊的小太監半夜代她給珍妃的亡靈燒紙錢,求冤死的珍妃寬諒她。
外省督撫來京陛見,隻要說起庚子逃難,她就忍不住要流淚。對於那些聖眷較濃的大臣,她甚至會失態大哭,絮絮叨叨地對他們說個不休。
太後變了,變得愈來愈像個普通的民間老奶奶,與過去那個冷酷、威嚴、無任何忌憚的老佛爺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不但她身邊的太監、宮女感覺明顯,那些時常與她接觸的王公大臣也看出來了。當慈禧不厭其煩地與張之洞談光緒七年前的瑣事,而對洋務新政所說並不多的時候,張之洞也在心裏發出一聲輕微的感嘆:太後老了!
見過太後的第二天,便有好事人作了一首詩來記敘他們的這次見麵。詩曰:京闕重逢聖恩稠,少年探花已白頭。說到倉皇辭廟日,君臣掩麵淚長流。
張之洞聽說後,胸中泛出一股淡淡的哀傷來。他的這種哀傷,在以後的日子裏越來越濃。他去看望姐姐和姐夫,鹿傳霖夫婦也老了。他去看望二十餘年前的清流朋友們,他們大多官運蹇滯、境況窘迫。在弔唁王夫人的哥哥王懿榮時,心情更是蒼涼。庚子年洋兵打進北京時,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率領一班熱血學生執刀守衛城門。城破後,王懿榮懸樑自盡。前一年,王懿榮剛以發現刻於龍骨上的商代甲骨文而轟動學術界。如今,慷慨報國、殺身成仁的王懿榮的道德學問贏得官場士林的高度讚許。國子監特在監內的韓文公祠裏,為王懿榮掛了一幅遺像,希望他千秋萬代享受監生們供獻給他的血食。張之洞在國子監裏讀到王懿榮的臨難絕筆,參拜他的風骨凜凜的遺像,敬仰與悲嘆交織,揮筆為國子監師生留下一首悼詩:
走了幾步.張之洞笑著對辜鴻銘說:“怎麽樣,節庵說的香艷、幽思、傷懷,一樣不少,十足的六朝煙水氣。前人說的不假吧?”
辜鴻銘說:“六朝煙水氣不假,可賣菜翁是個假的。”
梁鼎芬說:“明明挑的一擔子菜,怎麽是個假的?”
辜鴻銘說:“你沒聽他說讀了十年的書嗎!他是個落魄的讀書人,中年以後才做灌園叟,還不假嗎?”
張之洞笑著說:“不要爭了,管他是假是真,你若不在江於城,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遇到如此賣菜人的。咱們不能多停留了,轎夫怕是在武定門洞等急了。”
到了武定門,坐上轎,出城門兩三裏,便看到張佩綸生前最後住過的幾間房屋了。這是一個極普通的民居:一圈疏稀竹籬裏圍著四五間大小青瓦屋,前院有幾畦菜土,後院有幾個小雞舍。房子都鎖著,還沒有搬進新的主人。張之洞等人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裏麵還擺著一些陳舊的家具和廚房裏的閑鍋冷灶。這裏沒有一絲人氣,也不見一隻雞鴨,菜土上殘留的幾株剩蔥斷韭也已枯黃憔悴,一切都是人去樓空、生機消失的冷寂荒蕪之態,剛才在秦淮河畔訪談六朝煙水氣的心緒已蕩然無存。想起張佩綸少年得誌時的倜儻瀟灑,想起他那些剛勁尖利擲地作金石聲的奏章,想起二十多年前京師清流聚會的熱鬧場合,想起自己和張佩綸當年意氣相投的忘年之交,張之洞心中百感交集,一股強烈的憐憫之心占據整個胸腔,他對自己兩度署理江督而未訪故人深感愧疚:即便張佩綸有千差萬錯,畢竟當年曾是摯友呀,可以責他罵他,但不可不見他;歿庵的指責或許是對的,心靈深處還是怕他牽累了自己呀!
他叫轎夫在附近買來幾遝紙錢,一束線香,就在前院焚紙燃香,望空作揖,算是為故友送行。
坐在回衙門的轎子裏,張之洞為此行吟了兩首七絕:北望鄉關海氣昏,大招何日入修門。殯宮春盡棠梨謝,華屋山丘總淚痕。廿年奇氣伏菰蘆,虎豹當關氣勢粗。知有衛公精爽在,可能示夢儆令狐。過兩天,一道諭旨下到江寧:調雲貴總督魏光燾任兩江總督,著張之洞進京陛見,主持己卯經濟特科。
張之洞對大根說:“我們還是回武昌過年吧,今夜你去把那幾口箱子贖回來。”
夜裏,大根帶上贖金,依舊神氣十足地從興發典當鋪裏取回箱子。來到一個偏僻之處拆開封條,將那些斷磚碎石全部倒掉,然後把四口空木箱還給環兒。
過丁元宵節後,張之洞急匆匆地踏著冰雪啟程北上。離開京師整整二十一年了,他是多麽渴望再見一見太後,會一會老友,重溫昔日那種縱論時局、激濁揚清的清流歲月啊!可惜,時過境遷,一切都變了!
第六章 後院起火
一 一心要破譯蝌蚪文的張之洞,給京師學界留下一個千年笑柄
張之洞進京後,住在靠近兒子家旁邊的寶慶胡同。第三天,太後便安排召見。養心殿東暖閣,分別二十一年後君臣再次見麵,張之洞見太後雖著力打扮,卻依然掩蓋不了臉上的皺紋、頭上的白髮。慈禧眼中的張之洞則更是瘦削矮小,鬚髮盡白,儼然一個衰翁。彼此都有滄桑之感。當張之洞一聲“太後受苦了”的話剛說出口,慈禧便忍不住失聲哭起來。
庚子年的動亂,似乎使一生剛強的慈禧變得脆弱多了。迴鑾一年多來,每當一人獨處,她就會無端想起倉皇出逃宮門時的驚恐,想起西行途中的顛沛流離,想起洋人欺負百姓指責時的恥辱。噩夢似的流亡日子,雖已過去多時,但餘悸至今尚在心頭存留,揮之不去,閑時又來。
她變得膽小了,害怕孤獨,害怕黑夜,甚至害怕爆竹聲。她的心腸比先前也要軟多了。她不但給袁昶、許景澄等人恢復了名譽,也對皇帝和氣得多了。她甚至命令崔玉貴將珍妃的屍體從井裏打撈出來,予以隆重安葬,追封她為皇貴妃;還讓身邊的小太監半夜代她給珍妃的亡靈燒紙錢,求冤死的珍妃寬諒她。
外省督撫來京陛見,隻要說起庚子逃難,她就忍不住要流淚。對於那些聖眷較濃的大臣,她甚至會失態大哭,絮絮叨叨地對他們說個不休。
太後變了,變得愈來愈像個普通的民間老奶奶,與過去那個冷酷、威嚴、無任何忌憚的老佛爺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不但她身邊的太監、宮女感覺明顯,那些時常與她接觸的王公大臣也看出來了。當慈禧不厭其煩地與張之洞談光緒七年前的瑣事,而對洋務新政所說並不多的時候,張之洞也在心裏發出一聲輕微的感嘆:太後老了!
見過太後的第二天,便有好事人作了一首詩來記敘他們的這次見麵。詩曰:京闕重逢聖恩稠,少年探花已白頭。說到倉皇辭廟日,君臣掩麵淚長流。
張之洞聽說後,胸中泛出一股淡淡的哀傷來。他的這種哀傷,在以後的日子裏越來越濃。他去看望姐姐和姐夫,鹿傳霖夫婦也老了。他去看望二十餘年前的清流朋友們,他們大多官運蹇滯、境況窘迫。在弔唁王夫人的哥哥王懿榮時,心情更是蒼涼。庚子年洋兵打進北京時,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率領一班熱血學生執刀守衛城門。城破後,王懿榮懸樑自盡。前一年,王懿榮剛以發現刻於龍骨上的商代甲骨文而轟動學術界。如今,慷慨報國、殺身成仁的王懿榮的道德學問贏得官場士林的高度讚許。國子監特在監內的韓文公祠裏,為王懿榮掛了一幅遺像,希望他千秋萬代享受監生們供獻給他的血食。張之洞在國子監裏讀到王懿榮的臨難絕筆,參拜他的風骨凜凜的遺像,敬仰與悲嘆交織,揮筆為國子監師生留下一首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