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衣問:“做出的五張琴,音色還中聽?”
“好,每一張都好。”張之洞說,“尤其以那截最長的格外好,我將它做了一張大琴,取名天下和平,留在府裏,佩玉常常彈彈,那音色真有繞樑三日不絕的妙處。”
吳秋衣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喜色。
“秋衣,我之所以約你今晚來此,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聽聽你的意見。”張之洞麵色凝重地將談話轉到主題上。
吳秋衣頗覺意外地問:“你的重要事情都是國事,而我是一個不問國事的人,我能給你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嗎?”
。不錯,是國事。而且我也知道你不問國事,我要的正是不問國事人的意見。”
吳秋衣斂容說:“那你就說吧,我盡我的所知所識回答你。”
張之洞神色肅穆地說:“這是一件絕密的國家大事。你必須答應我,隻在這裏說,出了書房外,不向任何人提起。”
“什麽國家大事,這樣絕密?”吳秋衣下意識地整了整頭上的布帽子說,“我答應你,守口如瓶,絕不向任何人說起。”
“你先看看這個。”
張之洞將軍機處的密函,遞給了吳秋衣。吳秋衣接過一看,心裏大吃一驚,但臉上卻不露聲色,平靜地說:“我知道了,你是決定不下,想要聽聽我這個不僅是局外人,而且是江湖人的看法,替你做個參考。”
張之洞點了點頭。
吳秋衣說:“如此大事,你能拿出來和我商議,足見你對我的相信,今晚我們在這裏所談的一切,我自然不會泄露半點出去。江湖人無求無忮,對這等事,或許比你們局中人還要清醒些。不過,我倒要問你一句話,你也要以實相告。”
張之洞坦然說:“有什麽你就問吧,對你,我沒有不說實話的理由。”
吳秋衣盯著張之洞的眼睛問:“對當今的皇上,你認為是廢好,還是不廢好?”
張之洞說:“皇上雖有許多缺陷,但他願行新政,有勵精圖治的抱負,這就是好皇帝。若有聖祖爺、高宗爺那樣的明君英主,也不是不能廢除皇上而改立賢者,但遍視當今,有資格繼承大統的人,卻沒有一個像樣的。故我的態度很明確,還是不廢皇上的好。”
吳秋衣說:“我明白了,這就是你的難處:太後要廢,你不同意廢,既不想得罪太後,又不願意違背自心,兩難!”
張之洞說:“正是這樣。你有什麽良法可以幫我擺脫這個兩難?”
吳秋衣思考良久,說:“香濤兄,你說說,自古以來,立君立主,是家事還是國事?”
張之洞想了一下說:“按理說,立君立主是國事,但它從來又是當作家事對待的。”
吳秋衣說:“是這麽回事。楊修被殺,是因為他插手曹家的立嗣事,曹操恨他。劉琦兄弟相爭,請求諸葛亮救他。諸葛亮說,立誰為荊州之主,這是你的家事,外人不得多嘴。依我看,帝王家從來隻把立嗣當作家事,當作國事來看的,極少極少。即便有說是國事的,也多半另有目的,是說給別人聽的。”
張之洞用心聽這位老江湖的分析。
“我想再問問你,太後是個怎樣的女人?”
張之洞略為思忖後說:“太後剛強明斷,看重權力,與一般女人大不相同。”
吳秋衣說:“依我看太後好比漢之呂後,唐之武則天,是一個喜歡自己攬權弄權的人。她口口聲聲將自己比之為開國之初的孝莊皇後,其實完全不是。孝莊若像她這樣,大清哪會有聖祖爺出現?”
張之洞在心裏想,郎中的話雖然尖刻了一點,卻是實話。據說百日新政期間,皇上十二次赴頤和園稟報,二品以上的文武大員還得由太後親自決定,離京前還得去園子裏向她叩頭謝恩。這哪裏是還政頤養,分明仍在控製著朝廷!再有魄力的皇帝,在這樣的控扼之下,也難有所作為。
吳秋衣繼續說:“你想想,這樣的太後,她能把一個外臣的話當一回事嗎?無非是利用利用而已。你的話投合她的心思,她就把你的話拿出來作擋箭牌;你的話不合她的心思,她或置之不理,或從此以後整個兒不喜歡你這個人。”
張之洞似乎被這幾句話開了點竅,心裏一時明亮了許多。
“所以,依我這個不懂權術的郎中看來,你不妨這樣回復軍機處:廢立乃天子家事,當由太後聖心明斷,外臣不宜亦不應置喙。”
張之洞望著吳秋衣,默念著他說的這三句話。
吳秋衣說:“你可能以為這幾句話好像與沒說無多大區別,其實大不相同。第一,你嚴守君臣之分,不插手太後的家事;第二,你同意太後自己作出的決定,今後是廢還是不廢,你都是贊同的。”
張之洞突然完全明白了如此回復的妙處,滿臉笑容地說:
“你這幾句話真是太好了,幫了我的大忙。”
吳秋衣說:“這種回復,你其實也想得到,用不著我來說,我隻是解去了你心中的疙瘩。你原先或許以為這樣做是耍滑頭,其實這才是最恰當的處理方式。本來,既是天子家事,外人便不宜說長道短。你說當今的太後是一個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你又何必去多嘴?”
“好,每一張都好。”張之洞說,“尤其以那截最長的格外好,我將它做了一張大琴,取名天下和平,留在府裏,佩玉常常彈彈,那音色真有繞樑三日不絕的妙處。”
吳秋衣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喜色。
“秋衣,我之所以約你今晚來此,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聽聽你的意見。”張之洞麵色凝重地將談話轉到主題上。
吳秋衣頗覺意外地問:“你的重要事情都是國事,而我是一個不問國事的人,我能給你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嗎?”
。不錯,是國事。而且我也知道你不問國事,我要的正是不問國事人的意見。”
吳秋衣斂容說:“那你就說吧,我盡我的所知所識回答你。”
張之洞神色肅穆地說:“這是一件絕密的國家大事。你必須答應我,隻在這裏說,出了書房外,不向任何人提起。”
“什麽國家大事,這樣絕密?”吳秋衣下意識地整了整頭上的布帽子說,“我答應你,守口如瓶,絕不向任何人說起。”
“你先看看這個。”
張之洞將軍機處的密函,遞給了吳秋衣。吳秋衣接過一看,心裏大吃一驚,但臉上卻不露聲色,平靜地說:“我知道了,你是決定不下,想要聽聽我這個不僅是局外人,而且是江湖人的看法,替你做個參考。”
張之洞點了點頭。
吳秋衣說:“如此大事,你能拿出來和我商議,足見你對我的相信,今晚我們在這裏所談的一切,我自然不會泄露半點出去。江湖人無求無忮,對這等事,或許比你們局中人還要清醒些。不過,我倒要問你一句話,你也要以實相告。”
張之洞坦然說:“有什麽你就問吧,對你,我沒有不說實話的理由。”
吳秋衣盯著張之洞的眼睛問:“對當今的皇上,你認為是廢好,還是不廢好?”
張之洞說:“皇上雖有許多缺陷,但他願行新政,有勵精圖治的抱負,這就是好皇帝。若有聖祖爺、高宗爺那樣的明君英主,也不是不能廢除皇上而改立賢者,但遍視當今,有資格繼承大統的人,卻沒有一個像樣的。故我的態度很明確,還是不廢皇上的好。”
吳秋衣說:“我明白了,這就是你的難處:太後要廢,你不同意廢,既不想得罪太後,又不願意違背自心,兩難!”
張之洞說:“正是這樣。你有什麽良法可以幫我擺脫這個兩難?”
吳秋衣思考良久,說:“香濤兄,你說說,自古以來,立君立主,是家事還是國事?”
張之洞想了一下說:“按理說,立君立主是國事,但它從來又是當作家事對待的。”
吳秋衣說:“是這麽回事。楊修被殺,是因為他插手曹家的立嗣事,曹操恨他。劉琦兄弟相爭,請求諸葛亮救他。諸葛亮說,立誰為荊州之主,這是你的家事,外人不得多嘴。依我看,帝王家從來隻把立嗣當作家事,當作國事來看的,極少極少。即便有說是國事的,也多半另有目的,是說給別人聽的。”
張之洞用心聽這位老江湖的分析。
“我想再問問你,太後是個怎樣的女人?”
張之洞略為思忖後說:“太後剛強明斷,看重權力,與一般女人大不相同。”
吳秋衣說:“依我看太後好比漢之呂後,唐之武則天,是一個喜歡自己攬權弄權的人。她口口聲聲將自己比之為開國之初的孝莊皇後,其實完全不是。孝莊若像她這樣,大清哪會有聖祖爺出現?”
張之洞在心裏想,郎中的話雖然尖刻了一點,卻是實話。據說百日新政期間,皇上十二次赴頤和園稟報,二品以上的文武大員還得由太後親自決定,離京前還得去園子裏向她叩頭謝恩。這哪裏是還政頤養,分明仍在控製著朝廷!再有魄力的皇帝,在這樣的控扼之下,也難有所作為。
吳秋衣繼續說:“你想想,這樣的太後,她能把一個外臣的話當一回事嗎?無非是利用利用而已。你的話投合她的心思,她就把你的話拿出來作擋箭牌;你的話不合她的心思,她或置之不理,或從此以後整個兒不喜歡你這個人。”
張之洞似乎被這幾句話開了點竅,心裏一時明亮了許多。
“所以,依我這個不懂權術的郎中看來,你不妨這樣回復軍機處:廢立乃天子家事,當由太後聖心明斷,外臣不宜亦不應置喙。”
張之洞望著吳秋衣,默念著他說的這三句話。
吳秋衣說:“你可能以為這幾句話好像與沒說無多大區別,其實大不相同。第一,你嚴守君臣之分,不插手太後的家事;第二,你同意太後自己作出的決定,今後是廢還是不廢,你都是贊同的。”
張之洞突然完全明白了如此回復的妙處,滿臉笑容地說:
“你這幾句話真是太好了,幫了我的大忙。”
吳秋衣說:“這種回復,你其實也想得到,用不著我來說,我隻是解去了你心中的疙瘩。你原先或許以為這樣做是耍滑頭,其實這才是最恰當的處理方式。本來,既是天子家事,外人便不宜說長道短。你說當今的太後是一個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你又何必去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