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者,德之華也”。張之洞被這句話驚動了一下。這不是《禮記》中句子嗎?從小起便讀“四書”“五經”,這句話至少讀過二三十遍。讀它的時候,天天被科場連捷光宗耀祖的念頭衝擊著,從來沒有從化除機心爭鬥這個方麵,去理解音樂的功用,更沒有想到道德的升華,便是建築在靈府平靜的基礎上。今夜,經女琴師轉述其父這番話後,探花出身有著六年學台經歷的山西巡撫,仿佛對“樂者,德之華也”這句古老的名言,有了一個嶄新的理解。
他情不自禁地說:“你父親這幾句話說得好極了!《禮記》中《樂記》這篇文章,我能倒背如流,自認為句句都讀懂了。聽了你說的這些後,才知道我原來並沒有讀懂,你父親才是真正讀懂了。”
“大人言重了,我父親是個終生潦倒的書呆子,我母親常笑他迂腐不中用。大人才真正是讀通了典籍的國家棟樑之才。”佩玉雖然這樣謙虛地說著,心裏對撫台的讚辭還是歡喜的。
“不能這樣說。”張之洞正色道,“這人生的窮通逆順,原是很難說得清楚的事。功名蹭蹬仕途艱澀的人,未必就是沒有真學問;一帆風順官運亨通的人,也並非就一定學問很好。就拿我本人來說吧,我四十三歲以前,將近二十年功夫一直遷升緩慢,總在中下級官員間浮沉。四十三歲後,突然官運好起來,一年多時間,便由五品升到二品。難道說,這一年多裏我猛然開竅了?其實我心裏清楚,我還是我,並不比先前高明。你的父親隻是時運不好罷了。若時運好的話,有如此聰明靈慧之心的人,說不定早做到尚書大學士了。”
佩玉望著眼前的巡撫大人,眼睛不由得越睜越大,越睜越亮起來。這是怎麽回事?這話似乎不是平日裏那個鐵板著麵孔,威嚴凜冽不易接近的三晉之主所能說出的。這話說得有多實在,讓人聽了有多舒心!是他的真心話,還是在有意安慰我那功名不遂的老父?即便是後者,這也是處高位者的仁厚之心:不看重自己的成功,以免失意者難堪。當今的官場,遍是驕人淩人趾高氣揚之輩,這種恤人容人的仁厚是多麽的難能可貴!佩玉對相處一年之久的撫台,驟然問有了新的認識,彼此間的距離一下子靠近了許多。
對東家的這番話,女琴師不好說什麽,她隻是抿著嘴唇笑了一笑。不料,卻讓這位喪妻已久的中年巡撫心裏怦然動了一下。他覺得這無聲的微笑裏,充滿著魅力無窮的成熟女人的美!
“我喜歡聽人彈琴,但對樂理則知之甚少,所以,聽琴也隻知道好聽不好聽而已,其問的深淺卻品味不出來。”張之洞望著佩玉恢復常態的麵孔,心裏似乎增加了幾分異樣的情感。“讀古人書,對鍾子期評俞伯牙鼓琴,所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之語,真是神往至極,巴不得自己也有這種知音的本事。你們父女善於奏琴,大概也善於辨音吧,能否傳授一點給我?”
佩玉想了想,說:“我和我父親其實算不上善於彈琴,即使很精於彈奏,要準確地辨出其音來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列子?湯問》篇裏說的高山流水的話,是稱讚鍾子期的琴藝遠過俞伯牙,故而才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正因為知音難得,這個故事才會千百年傳誦不衰,常令人感嘆不已。”
“知音難得”這幾句話激起了張之洞的滿腔同情,他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
“不過,樂聲也大致是可以辨得出來的。”佩玉的回答有了轉折,“所以,古書上才有鄭衛之音濮上之樂的說法。它的訣竅不在別的,隻在多聽而已。前人說操千曲而後知音,就是說的這種日積月累的功夫。”
張之洞聽了這話,心裏暗暗生出幾分慚愧來。佩玉說得對,知音辨曲的本事是由長年積累而來的,這同讀書做學問一個樣,靠的是三更燈火十年寒窗的苦讀苦誦,世人因怕吃苦而求訣竅走捷徑,這樣的訣竅捷徑其實是沒有的。自己過去常常這樣告誡士子,為何現在又來向別人問訣竅呢?是看不起琴藝,認為它是小道,不能跟讀書做學問相比麽?
為了彌補剛才無意間的過失,張之洞鄭重地說:“自古來音樂在教化中便有很重要的位置。孔子教學生六藝,其一便為樂,所以洙泗河畔,才有弦歌不絕。可惜,今日士子們一心想的就是科第功名,以進學中舉中進士做官為終生奮鬥目標,天天就是模仿著代聖人立言,裝腔作勢,幹癟乏味,不但經濟之學不通,連《史》《漢》李杜都不懂,唐宋八大家都不讀,更不要說琴藝弦歌了。這真是國家的大憾事!”
張之洞的這番感慨,使佩玉想起從小就聽慣了的父親的牢騷之語。她沒有想到,堂堂的巡撫大人竟然跟潦倒一生的父親有如此共同的語言。她突然想到,父親在他五十歲生日的晚上,因心情高興,曾經鄭重其事地跟她談起音樂中的大學問。這次談話,佩玉牢記於心,她甚至為父親的這些卓識不能付之於現實而深感遺憾。這位名士出身的巡撫既同情不走運的讀書人,又如此看重音樂,不妨把父親的那番見識轉述一二。一則讓他知道時運不濟的老父並非尋常之輩,二來若對他的執政有所幫助,從而造福於百姓,也是一件好事。
想到這裏,佩玉正正身板,斂容說:“大人憂慮的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大事,佩玉身為弱女子,家父是一個無權無勢的窮塾師,都不值得來憂慮這等大事。隻是有一次,家父曾對我說過他對音樂的深刻體會,使我想到,有誌做大事的士子倒是的確要在誦讀‘四書“五經’之餘,花點時間於音樂的研習上,或許對於日後的治理國家會有所幫助。”
他情不自禁地說:“你父親這幾句話說得好極了!《禮記》中《樂記》這篇文章,我能倒背如流,自認為句句都讀懂了。聽了你說的這些後,才知道我原來並沒有讀懂,你父親才是真正讀懂了。”
“大人言重了,我父親是個終生潦倒的書呆子,我母親常笑他迂腐不中用。大人才真正是讀通了典籍的國家棟樑之才。”佩玉雖然這樣謙虛地說著,心裏對撫台的讚辭還是歡喜的。
“不能這樣說。”張之洞正色道,“這人生的窮通逆順,原是很難說得清楚的事。功名蹭蹬仕途艱澀的人,未必就是沒有真學問;一帆風順官運亨通的人,也並非就一定學問很好。就拿我本人來說吧,我四十三歲以前,將近二十年功夫一直遷升緩慢,總在中下級官員間浮沉。四十三歲後,突然官運好起來,一年多時間,便由五品升到二品。難道說,這一年多裏我猛然開竅了?其實我心裏清楚,我還是我,並不比先前高明。你的父親隻是時運不好罷了。若時運好的話,有如此聰明靈慧之心的人,說不定早做到尚書大學士了。”
佩玉望著眼前的巡撫大人,眼睛不由得越睜越大,越睜越亮起來。這是怎麽回事?這話似乎不是平日裏那個鐵板著麵孔,威嚴凜冽不易接近的三晉之主所能說出的。這話說得有多實在,讓人聽了有多舒心!是他的真心話,還是在有意安慰我那功名不遂的老父?即便是後者,這也是處高位者的仁厚之心:不看重自己的成功,以免失意者難堪。當今的官場,遍是驕人淩人趾高氣揚之輩,這種恤人容人的仁厚是多麽的難能可貴!佩玉對相處一年之久的撫台,驟然問有了新的認識,彼此間的距離一下子靠近了許多。
對東家的這番話,女琴師不好說什麽,她隻是抿著嘴唇笑了一笑。不料,卻讓這位喪妻已久的中年巡撫心裏怦然動了一下。他覺得這無聲的微笑裏,充滿著魅力無窮的成熟女人的美!
“我喜歡聽人彈琴,但對樂理則知之甚少,所以,聽琴也隻知道好聽不好聽而已,其問的深淺卻品味不出來。”張之洞望著佩玉恢復常態的麵孔,心裏似乎增加了幾分異樣的情感。“讀古人書,對鍾子期評俞伯牙鼓琴,所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之語,真是神往至極,巴不得自己也有這種知音的本事。你們父女善於奏琴,大概也善於辨音吧,能否傳授一點給我?”
佩玉想了想,說:“我和我父親其實算不上善於彈琴,即使很精於彈奏,要準確地辨出其音來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列子?湯問》篇裏說的高山流水的話,是稱讚鍾子期的琴藝遠過俞伯牙,故而才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正因為知音難得,這個故事才會千百年傳誦不衰,常令人感嘆不已。”
“知音難得”這幾句話激起了張之洞的滿腔同情,他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
“不過,樂聲也大致是可以辨得出來的。”佩玉的回答有了轉折,“所以,古書上才有鄭衛之音濮上之樂的說法。它的訣竅不在別的,隻在多聽而已。前人說操千曲而後知音,就是說的這種日積月累的功夫。”
張之洞聽了這話,心裏暗暗生出幾分慚愧來。佩玉說得對,知音辨曲的本事是由長年積累而來的,這同讀書做學問一個樣,靠的是三更燈火十年寒窗的苦讀苦誦,世人因怕吃苦而求訣竅走捷徑,這樣的訣竅捷徑其實是沒有的。自己過去常常這樣告誡士子,為何現在又來向別人問訣竅呢?是看不起琴藝,認為它是小道,不能跟讀書做學問相比麽?
為了彌補剛才無意間的過失,張之洞鄭重地說:“自古來音樂在教化中便有很重要的位置。孔子教學生六藝,其一便為樂,所以洙泗河畔,才有弦歌不絕。可惜,今日士子們一心想的就是科第功名,以進學中舉中進士做官為終生奮鬥目標,天天就是模仿著代聖人立言,裝腔作勢,幹癟乏味,不但經濟之學不通,連《史》《漢》李杜都不懂,唐宋八大家都不讀,更不要說琴藝弦歌了。這真是國家的大憾事!”
張之洞的這番感慨,使佩玉想起從小就聽慣了的父親的牢騷之語。她沒有想到,堂堂的巡撫大人竟然跟潦倒一生的父親有如此共同的語言。她突然想到,父親在他五十歲生日的晚上,因心情高興,曾經鄭重其事地跟她談起音樂中的大學問。這次談話,佩玉牢記於心,她甚至為父親的這些卓識不能付之於現實而深感遺憾。這位名士出身的巡撫既同情不走運的讀書人,又如此看重音樂,不妨把父親的那番見識轉述一二。一則讓他知道時運不濟的老父並非尋常之輩,二來若對他的執政有所幫助,從而造福於百姓,也是一件好事。
想到這裏,佩玉正正身板,斂容說:“大人憂慮的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大事,佩玉身為弱女子,家父是一個無權無勢的窮塾師,都不值得來憂慮這等大事。隻是有一次,家父曾對我說過他對音樂的深刻體會,使我想到,有誌做大事的士子倒是的確要在誦讀‘四書“五經’之餘,花點時間於音樂的研習上,或許對於日後的治理國家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