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先上一折,將提訊玉林等人的情況上報。摺子上詳細記錄玉林等人的口供,試圖讓兩宮太後了解事情的另一麵,希望她們在兼聽之後能變得明白起來。潘祖蔭請恩良會銜,恩良拒絕,他隻得單銜上奏。幾天後,他奉到硃批:不可偏聽一麵之詞,應從嚴從速審結此案。太後們接過潘祖蔭投過的“偏聽”之矛,反過來又投向潘祖蔭本人,弄得這位刑部尚書哭笑不得。


    無奈,潘尚書隻得採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的辦法,擬了一個懲處方案:護軍這邊,其頭目玉林責任較大,杖五百,罰去月俸三個月,祥福、忠和各杖五百;太監這邊,其頭目李三順責任較大,交內務府慎刑司責打五百,罰去月俸三個月,二愣子、小勾子各責打五百。


    疏上,硃批責備刑部偏袒護軍,對玉林等人懲罰過輕。


    潘祖蔭氣憤了。他在刑部衙門裏發牢騷:“既然刑部處置不當,皇上自己聖心獨裁好了,何必要借我們的口來說話!”


    滿尚書文煜生怕因此得罪太後而丟掉頭上的紅頂子,他勸潘祖蔭:“伯寅兄,何苦為幾個護軍惹太後生氣。太後說輕了,咱們再加重點。”


    文煜自作主張重新判決:玉林從重發往吉林充當苦差,祥福從重發往駐防當差,覺羅忠和從重圈禁三年。他也不給潘祖蔭過目,便以刑部的名義第三次上奏。


    三天後,上諭下達:


    午門值班護軍毆打太監一案,曾諭令刑部、內務府詳細審辦,現據訊明定擬具奏。該衙門擬以玉林等發往邊地當差,自係照例辦理。惟此次李三順齎送賞件,於該護軍等盤查攔阻,業經告知奉有懿旨,仍敢抗違不遵,藐玩已極。若非格外嚴辦,不足以懲儆。玉林、祥福均著革去護軍,銷除本身旗檔,發往黑龍江充當苦差,遇赦不赦。忠和革去護軍,圈禁五年。均著枷號加責。護軍統領嶽林,著再交部嚴加議處。禁門理宜嚴肅,嗣後仍著實力稽查,不得因玉林等抗違獲罪情形,稍形懈弛。懍之!


    對護軍處罰之重,對太監偏愛之深,不僅令潘祖蔭憤慨,令文煜意外,也令闔朝大臣不滿。連日來,六部九卿的官員們紛紛私下議論:明明是太監虧理在先,為何隻指摘護軍一方?明明是太監、護軍相互毆打,為何單說護軍毆打太監?護軍盤查,乃職守所在,即使出現毆打之事,也不可處以如此重的懲罰。革去護軍,已屬不輕,消除旗檔,聽之可駭,還要加上充當苦差,遇赦不赦,這一輩子永無出頭之日了。這種處罰,比打劫行兇還要重!尤其是忠和更慘,一個紅帶子居然被圈禁五年,而所犯之罪僅僅隻是打了太監。這叫人如何能服氣!至於這背後的原因卻是再明白不過了:因為李三順是奉慈禧太後之命出宮的,打狗得看主人麵,玉林等人可惜年少不知此中關係!


    奉行職守的遭到嚴懲,違反宮禁的反倒無事,今後誰來遵製,誰來守責?官員們哀嘆:門禁必將漸成虛文。國家法紀不受重視,主子身邊的太監可以仗勢藐法,於是官員們又哀嘆:如此下去,前朝宦官幹政的故事再將重演,大清朝的朝政從此將多事了!


    狀元出身時任工部尚書的翁同龢很想為此事上個摺子,提醒太後要杜防貂璫之弊。一天深夜,翁同龢來到好友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沈桂芬的府上,探探他的口風。翁同龢想,如果他和自己一樣的看法的話,便和他會銜上奏。


    朝中官員的擔憂,也是沈桂芬的擔憂,但他卻不願上折。


    沈桂芬對翁同龢說:“遞摺子給太後,這不明擺著是披龍鱗、捋虎鬚嗎?我六十多歲了,又多病,還能活得幾年。壽終正寢,得個好諡號,便是此生最後的希望了,犯不著為幾個護軍去觸怒太後。老弟,我也勸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國家也不是你我二人的。她皇太後心中都隻有自己個人,不把國家當一回事,我們多操這份心做什麽!”


    這話也說得有理。翁同龢的摺子也便不上了。


    滿朝文武大臣大多數採取的也正是翁同龢、沈桂芬的態度,隻在嘴巴上說說而已,對於這場皇家與部曹的鬥法,誰都不想參與。但翰林院有幾個書呆子與眾不同,他們卻敢於頂風逆浪,要為公理和正義去爭鬥一番。


    這天午後,應陳寶琛之約,張之洞來到陳府。此時正是隆冬季節,天寒地凍,京師猶如置於一個大冰窟之中。陳寶琛夫婦都是福建人,十分畏寒,初冬開始便天天把火爐燒得旺旺的,一到陳家,張之洞仿佛有踏入春天之感。特別是客廳桌子上擺著的那幾盆福建特產——水仙,更是為房間裝點著濃鬱的春意。


    張之洞端視著這幾盆可愛的植物,隻見那密密叢生的蒜條葉,一根根筆挺筆挺地向上奮進,黃綠色的葉片裏飽含著蓬勃生機。許多葉片的頂部都結著花蕾,有幾個花蕾提前綻開了,淡黃晶亮的花瓣笑融融地麵對著窗外的枯枝敗葉、寒山瘦水。在眼下百花凋謝的殘冬,這幾盆南國水仙給冷寂的寰宇帶來多少溫馨,多少生氣啊!


    正在張之洞凝思遐想的時候,張佩綸也應約走進陳家的客廳。


    “香濤,你先我一步了!”張佩綸對在水仙花麵前出神的張之洞大聲打著招呼。


    “你看這花開得有多好!”張之洞抬起頭來對張佩綸說。正在這時,陳寶琛出來了。他又笑著對陳寶琛說:“你們福建怎麽有這麽好的冬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