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見丈夫又動氣了,心疼地說:“四爺,你要自己愛惜自己。二哥一再叮囑不要勞神,不要生氣,你不聽勸告,剛好的病又會犯的。”
不料,張之洞竟哈哈笑了起來,說:“夫人,我要感激剛才發的脾氣,多虧出了這身汗,我現在竟然大好了,一點病都沒有了。”
說罷站起來,在客廳裏來回走了幾步。他真的覺得自己神誌清爽,腳步有力,七八天來的病痛一掃而光了。
他快活地對春蘭說:“你去準備夜宵,今夜我和幾位老爺有大事商量。”
深知丈夫脾性的王夫人無奈地對著張、陳等人苦笑著說:“真是拿他沒辦法,隻要有件大事在他麵前,他立刻就會精神陡長;事情一完,也就癱倒在床了。”
說罷帶著春蘭出門張羅去了。
張府客廳裏,四個地位不高卻對國事異常關心的官員繼續談論著。四人一致認為,崇厚所簽訂的這個條約決不能答應,同時決定辦兩件事。一是約集一批誌同道合者在城南龍樹寺開一個會,聲討崇厚的賣國罪行,聯合上一個摺子給太後、皇上,懇請否定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二是四人每人各自再上一個摺子,詳細地申述對此事的看法。
直到子初時分,張之洞才用自家的馬車將張佩綸、陳寶琛和寶廷送出府門。
二 京師清流黨集會龍樹寺
城南宣武門外龍樹寺,一個聲討崇厚賣國罪行的小型集會就要在這裏召開。出席這個集會的,除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琛、寶廷外,還有近年來在京師官場頗為活躍的幾個人物,他們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李鴻藻、刑部尚書潘祖蔭、翰林院侍讀黃體芳、江南道監察禦史鄧承修、翰林院編修吳大澂,還有張之洞的內兄王懿榮。這是京師官場上一個鬆散的團體,除鄧承修一人外,其餘的全是翰林出身。他們身分最為清華,關心國事,議論朝政,崇尚氣節道義,憎惡貪官汙吏;在對外交涉中主強硬態度,反對妥協。這些共同的誌趣把他們結合起來了。他們常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也常常採取聯合上折的手段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在官場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朝野內外將他們比之於前代那些負時望的清高士大夫,稱之為清流黨。“流”與“牛”諧音,於是人們又戲稱之為青牛黨。青牛之角是張佩綸、張之洞,青牛之尾是陳寶琛,青牛之肚是王懿榮,青牛之鞭是寶廷,其餘者是青牛之皮毛,而牛頭則是給張之洞題字的高陽李鴻藻。歷史上有個有名的高陽酒徒酈食其,但他的籍貫高陽卻不在直隸。這位直隸高陽李鴻藻既不飲酒,又不張狂,是一位粹然純正的理學門徒。李鴻藻二十二歲中進士人翰苑,三十歲充任時為皇子的載淳的師傅。載淳登位後,慈禧命他值班弘德殿,依舊每天為小皇帝授書,不久入值軍機處,升禮部右侍郎。這時,他的母親病逝了。
依當時的規定,朝廷官員的父母去世,本人應開缺回籍守喪,三年期滿後再申報朝廷,等待補缺。喪期不但無官職,且無俸銀,又影響以後的升遷,這是官員們都不願意遇到的事情,故而甚至有匿喪不報的事情發生。倘若這個官員正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不能離開,朝廷便會命他移孝作忠,不離職守。這是朝廷對個別臣工的一種極其特別的禮遇,通常的情況下是絕對得不到的。皂帝正在求學階段,功課不能耽擱,兩宮太後援雍正、幹隆年問大臣孫嘉淦的故事,命李鴻藻隻守百日喪,百日後仍授讀弘德殿,並參軍機。但李鴻藻不領皇太後這份情,堅持請求開缺回籍守喪。太後不允,他請大學士倭仁替他代為奏請。太後還是不允,命恭王親自到他府上慰勉。這樣大的一個麵子,李鴻藻仍不領,再次上折,聲稱自己方寸已亂,身心俱碎,不能授讀,隻能回籍。兩宮太後拿他這個書呆子真沒辦法,隻得同意。
過幾年,慈禧母親去世,方家園承恩公府大辦喪禮。這正是文武官員們向大權獨攬的西太後討好巴結的良機,所有官員都去弔唁,競相送上厚禮,獨獨身為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的李鴻藻不去。慈禧心裏雖不悅,但也不好說他什麽。
李鴻藻便這樣以他的迂直正派年高德劭而受到崇尚義理的官員和士大夫們的敬重,自然而然地處於清流黨的領袖地位。今天,他以六十歲的高齡早早地來到龍樹寺,方丈通渡法師歡天喜地接待著這位鬚髮皆白的活菩薩。
京師清流黨的骨幹們常常聚會議事,但一般都在達智橋胡同裏的楊忠湣祠,這是因為他們都崇仰以文字來跟嚴嵩作鬥爭的楊繼盛,那位明代前賢是他們心中的偶像。這段時期楊祠正在修繕,於是他們想起了龍樹寺。
龍樹寺在京師眾多古剎中並無多高的地位。它一無年代久遠或用材名貴的佛身寶像,二未藏有唐代寫經或宋代木槧佛經,三缺天竺西域傳來的貝葉經文。它之所以引起張之洞、張佩綸等人的興趣,是因為後院有一片半畝地大小的牡丹園。今年暮春他們來此觀賞牡丹,正是牡丹盛開的時候。但見姚黃魏紫,爭奇鬥豔,果然大飽眼福;又見寺院清幽,方丈通渡待客殷勤,於是對龍樹寺很有好感。
昨天上午,張之洞便來到龍樹寺,一則要早點通知寺裏,讓和尚們做好準備;二則要借這塊清靜之地修改已擬就的奏章初稿。下午,張佩綸、陳寶琛、寶廷、吳大澂、王懿榮等人也先期到了。
不料,張之洞竟哈哈笑了起來,說:“夫人,我要感激剛才發的脾氣,多虧出了這身汗,我現在竟然大好了,一點病都沒有了。”
說罷站起來,在客廳裏來回走了幾步。他真的覺得自己神誌清爽,腳步有力,七八天來的病痛一掃而光了。
他快活地對春蘭說:“你去準備夜宵,今夜我和幾位老爺有大事商量。”
深知丈夫脾性的王夫人無奈地對著張、陳等人苦笑著說:“真是拿他沒辦法,隻要有件大事在他麵前,他立刻就會精神陡長;事情一完,也就癱倒在床了。”
說罷帶著春蘭出門張羅去了。
張府客廳裏,四個地位不高卻對國事異常關心的官員繼續談論著。四人一致認為,崇厚所簽訂的這個條約決不能答應,同時決定辦兩件事。一是約集一批誌同道合者在城南龍樹寺開一個會,聲討崇厚的賣國罪行,聯合上一個摺子給太後、皇上,懇請否定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二是四人每人各自再上一個摺子,詳細地申述對此事的看法。
直到子初時分,張之洞才用自家的馬車將張佩綸、陳寶琛和寶廷送出府門。
二 京師清流黨集會龍樹寺
城南宣武門外龍樹寺,一個聲討崇厚賣國罪行的小型集會就要在這裏召開。出席這個集會的,除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琛、寶廷外,還有近年來在京師官場頗為活躍的幾個人物,他們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李鴻藻、刑部尚書潘祖蔭、翰林院侍讀黃體芳、江南道監察禦史鄧承修、翰林院編修吳大澂,還有張之洞的內兄王懿榮。這是京師官場上一個鬆散的團體,除鄧承修一人外,其餘的全是翰林出身。他們身分最為清華,關心國事,議論朝政,崇尚氣節道義,憎惡貪官汙吏;在對外交涉中主強硬態度,反對妥協。這些共同的誌趣把他們結合起來了。他們常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也常常採取聯合上折的手段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在官場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朝野內外將他們比之於前代那些負時望的清高士大夫,稱之為清流黨。“流”與“牛”諧音,於是人們又戲稱之為青牛黨。青牛之角是張佩綸、張之洞,青牛之尾是陳寶琛,青牛之肚是王懿榮,青牛之鞭是寶廷,其餘者是青牛之皮毛,而牛頭則是給張之洞題字的高陽李鴻藻。歷史上有個有名的高陽酒徒酈食其,但他的籍貫高陽卻不在直隸。這位直隸高陽李鴻藻既不飲酒,又不張狂,是一位粹然純正的理學門徒。李鴻藻二十二歲中進士人翰苑,三十歲充任時為皇子的載淳的師傅。載淳登位後,慈禧命他值班弘德殿,依舊每天為小皇帝授書,不久入值軍機處,升禮部右侍郎。這時,他的母親病逝了。
依當時的規定,朝廷官員的父母去世,本人應開缺回籍守喪,三年期滿後再申報朝廷,等待補缺。喪期不但無官職,且無俸銀,又影響以後的升遷,這是官員們都不願意遇到的事情,故而甚至有匿喪不報的事情發生。倘若這個官員正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不能離開,朝廷便會命他移孝作忠,不離職守。這是朝廷對個別臣工的一種極其特別的禮遇,通常的情況下是絕對得不到的。皂帝正在求學階段,功課不能耽擱,兩宮太後援雍正、幹隆年問大臣孫嘉淦的故事,命李鴻藻隻守百日喪,百日後仍授讀弘德殿,並參軍機。但李鴻藻不領皇太後這份情,堅持請求開缺回籍守喪。太後不允,他請大學士倭仁替他代為奏請。太後還是不允,命恭王親自到他府上慰勉。這樣大的一個麵子,李鴻藻仍不領,再次上折,聲稱自己方寸已亂,身心俱碎,不能授讀,隻能回籍。兩宮太後拿他這個書呆子真沒辦法,隻得同意。
過幾年,慈禧母親去世,方家園承恩公府大辦喪禮。這正是文武官員們向大權獨攬的西太後討好巴結的良機,所有官員都去弔唁,競相送上厚禮,獨獨身為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的李鴻藻不去。慈禧心裏雖不悅,但也不好說他什麽。
李鴻藻便這樣以他的迂直正派年高德劭而受到崇尚義理的官員和士大夫們的敬重,自然而然地處於清流黨的領袖地位。今天,他以六十歲的高齡早早地來到龍樹寺,方丈通渡法師歡天喜地接待著這位鬚髮皆白的活菩薩。
京師清流黨的骨幹們常常聚會議事,但一般都在達智橋胡同裏的楊忠湣祠,這是因為他們都崇仰以文字來跟嚴嵩作鬥爭的楊繼盛,那位明代前賢是他們心中的偶像。這段時期楊祠正在修繕,於是他們想起了龍樹寺。
龍樹寺在京師眾多古剎中並無多高的地位。它一無年代久遠或用材名貴的佛身寶像,二未藏有唐代寫經或宋代木槧佛經,三缺天竺西域傳來的貝葉經文。它之所以引起張之洞、張佩綸等人的興趣,是因為後院有一片半畝地大小的牡丹園。今年暮春他們來此觀賞牡丹,正是牡丹盛開的時候。但見姚黃魏紫,爭奇鬥豔,果然大飽眼福;又見寺院清幽,方丈通渡待客殷勤,於是對龍樹寺很有好感。
昨天上午,張之洞便來到龍樹寺,一則要早點通知寺裏,讓和尚們做好準備;二則要借這塊清靜之地修改已擬就的奏章初稿。下午,張佩綸、陳寶琛、寶廷、吳大澂、王懿榮等人也先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