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南明小朝廷弘光朝時,發生了王之明假冒太子一案,引起全國轟動,使得本已撲朔迷離的太子下落一事更加錯綜複雜。根據鄒流綺的記載,弘光朝時的一天,有個官員突然秘密奏報,說有人發現太子在浙江出現。之後此人就被帶到南京,為了弄清楚真假,還找了一些熟悉太子的人在朝堂之上進行了一番對證,詢問當年與太子相關的事情,結果發現,這個人對於太子曾經歷過的重大事件一無所知。最後,經過反覆的審問,這個人才承認是高陽人王之明,是假冒的太子。假太子案引發了馬士英與黃得功、左良玉、何騰蛟等人之間的爭權奪利,加速了明王朝殘存勢力內部的分裂。清康熙時期有人借崇禎太子之名舉行反清起義,牽連並死了很多人,結果也被證實是假的。
後來,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有關崇禎太子下落的討論就成了一個禁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更加難以作出定論,這一話題漸漸沉寂了下去。直到辛亥革命後,民國建立,沒有了政治的壓力,有關明末崇禎太子的下落在廣東梅縣地區又成為了人們談論的一個話題。原來,長期以來,在這一地區都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在明亡以後,嘉應州(今梅縣地區)的陰那山靈光寺有一個和尚十分特別,他的法號是“奯”(音huo),死後一直被當地人供奉為“太子菩薩”。有人認為這就是當年下落不明的崇禎太子。經過學者考證,他是被擔任過太子侍讀的李士淳帶到了這一地區的。李士淳在明末也被李自成起義軍所俘獲,與太子在一起,並且李士淳受到了起義軍的很好的待遇,並未被關起來,是很有可能助太子逃出去的。當地的《嘉應州誌》、《程鄉裏誌》、李士淳本人所編的《陰那山誌》及一些民間傳說都可以證明,李士淳確曾被李自成俘虜,而且被封過官。根據這一說法,太子最終出家為僧,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受建文帝下落的影響。
總起來說,崇禎太子的下落已經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之所以會出現這麽多不同的說法,如同建文帝的下落之謎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明末清初對恢復明王朝正統統治心存幻想的士子文人們的一種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集結在崇禎太子的周圍,重建明朝的統治。
政
事
奇
案
兔死狗烹胡藍獄案之謎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京城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案,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被殺,屠滅三族,前後因這一案件被株連的多達三萬餘人。然而僅過去十多年,胡惟庸案的陰影還未散盡,又一件驚天大案發生了,戰功赫赫的名將藍玉也以謀反罪伏誅,受此案牽連被害的有一萬五千多人。兩次大案,使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誅殺一空,一時間朝中人心惶惶,眾臣都有朝不保夕之感,甚至出現了每天上朝前先與家人訣別,下朝後則舉家相慶又活一日的情景。胡惟庸和藍玉真的要謀反嗎?真有那麽多開國功臣參預他們的謀反嗎?
胡惟庸案、藍玉案是明初影響最大的謀反案件,當年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受這兩大案的牽連而慘遭屠戮的數不勝數,朝中幾乎為之一空。朱元璋南征北戰,最終平定天下,當了皇帝,這與他身邊有一批才智過人、英勇善戰的文臣武將是分不開的。朱元璋稱帝後曾經對開國功臣論功行賞,而一些功臣便也乘勢居功自傲,其中以李善長、胡惟庸等所謂“淮西幫”勢力最為強大,在朝廷中影響很大。這對有著強烈集權欲望的朱元璋來說,顯然是一大隱患,他對此十分放心不下,多有猜忌,恐其圖謀不軌,危及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胡藍之獄成為朱元璋清算這些功臣的大好時機,無論胡惟庸、藍玉是否真的謀反,但如此大規模的株連顯然是朱元璋有意為之的。朱元璋不僅將相權和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還將他心懷疑慮的開國功臣們一網打盡,可說是最大的得益者。
關於朱元璋連興大案的原因,目前學界尚無定論。比較通行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胡、藍等人居功自傲,目無法紀,並覬覦天子寶座,所以遭致殺身之禍;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保證朱明王朝長治久安,而故意找尋藉口,大興獄案,以達到剷除功臣的目的。那麽,真相究竟如何呢?
胡惟庸案的主角胡惟庸,鳳陽府定遠縣人。早年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在同鄉李善長的提攜下,升至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為中書省左丞,以後又拜右丞相,繼而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胡惟庸並無多少才幹,但阿諛奉承、欺上瞞下倒很有一套。《明史》中記載說:“帝以(胡)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嚐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逕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也日益驕橫跋扈,專斷獨行,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日益激化。朱元璋從元末“宰相專權”、“尾大不掉”的教訓中,認識到朝臣權力過大,會導致大權旁落,甚至皇權不保,心中早存“除之而後快”的想法。
胡惟庸在朱元璋身邊這麽多年對此當然有所覺察,在暗中已開始做準備。雙方的矛盾因一個偶發的事件而激化。據史書上的記載,一次,胡惟庸之子乘坐馬車在街上一路狂奔,結果墜落於車下,不幸摔死了。胡惟庸怒殺駕車的奴僕。這一下,惹惱了皇帝,朱元蟑怒責胡惟庸,命其償命。胡惟庸表示願意以金賞帛給奴僕家屬,以作賠償,但皇帝不允許,堅持要求償命。胡惟庸十分害怕,知道皇帝真的想對他下手了,與其被動等皇帝來宰殺,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便計劃政變。作為朝廷要臣殺死家中一個奴僕,在封建社會並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朱元璋偏要插手此事,還不允許胡惟庸用錢財來了結此事,胡認為這是朱元璋故意要將他置於死地,所以隻得鋌而走險,起而謀反。但事發之前,其同黨塗節見無成功的希望,向朱元璋告發了此事,朱元璋大怒,洪武十三年,以“擅權植黨”、“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處死。
後來,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有關崇禎太子下落的討論就成了一個禁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更加難以作出定論,這一話題漸漸沉寂了下去。直到辛亥革命後,民國建立,沒有了政治的壓力,有關明末崇禎太子的下落在廣東梅縣地區又成為了人們談論的一個話題。原來,長期以來,在這一地區都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在明亡以後,嘉應州(今梅縣地區)的陰那山靈光寺有一個和尚十分特別,他的法號是“奯”(音huo),死後一直被當地人供奉為“太子菩薩”。有人認為這就是當年下落不明的崇禎太子。經過學者考證,他是被擔任過太子侍讀的李士淳帶到了這一地區的。李士淳在明末也被李自成起義軍所俘獲,與太子在一起,並且李士淳受到了起義軍的很好的待遇,並未被關起來,是很有可能助太子逃出去的。當地的《嘉應州誌》、《程鄉裏誌》、李士淳本人所編的《陰那山誌》及一些民間傳說都可以證明,李士淳確曾被李自成俘虜,而且被封過官。根據這一說法,太子最終出家為僧,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受建文帝下落的影響。
總起來說,崇禎太子的下落已經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之所以會出現這麽多不同的說法,如同建文帝的下落之謎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明末清初對恢復明王朝正統統治心存幻想的士子文人們的一種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集結在崇禎太子的周圍,重建明朝的統治。
政
事
奇
案
兔死狗烹胡藍獄案之謎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京城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案,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被殺,屠滅三族,前後因這一案件被株連的多達三萬餘人。然而僅過去十多年,胡惟庸案的陰影還未散盡,又一件驚天大案發生了,戰功赫赫的名將藍玉也以謀反罪伏誅,受此案牽連被害的有一萬五千多人。兩次大案,使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誅殺一空,一時間朝中人心惶惶,眾臣都有朝不保夕之感,甚至出現了每天上朝前先與家人訣別,下朝後則舉家相慶又活一日的情景。胡惟庸和藍玉真的要謀反嗎?真有那麽多開國功臣參預他們的謀反嗎?
胡惟庸案、藍玉案是明初影響最大的謀反案件,當年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受這兩大案的牽連而慘遭屠戮的數不勝數,朝中幾乎為之一空。朱元璋南征北戰,最終平定天下,當了皇帝,這與他身邊有一批才智過人、英勇善戰的文臣武將是分不開的。朱元璋稱帝後曾經對開國功臣論功行賞,而一些功臣便也乘勢居功自傲,其中以李善長、胡惟庸等所謂“淮西幫”勢力最為強大,在朝廷中影響很大。這對有著強烈集權欲望的朱元璋來說,顯然是一大隱患,他對此十分放心不下,多有猜忌,恐其圖謀不軌,危及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胡藍之獄成為朱元璋清算這些功臣的大好時機,無論胡惟庸、藍玉是否真的謀反,但如此大規模的株連顯然是朱元璋有意為之的。朱元璋不僅將相權和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還將他心懷疑慮的開國功臣們一網打盡,可說是最大的得益者。
關於朱元璋連興大案的原因,目前學界尚無定論。比較通行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胡、藍等人居功自傲,目無法紀,並覬覦天子寶座,所以遭致殺身之禍;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保證朱明王朝長治久安,而故意找尋藉口,大興獄案,以達到剷除功臣的目的。那麽,真相究竟如何呢?
胡惟庸案的主角胡惟庸,鳳陽府定遠縣人。早年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在同鄉李善長的提攜下,升至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為中書省左丞,以後又拜右丞相,繼而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胡惟庸並無多少才幹,但阿諛奉承、欺上瞞下倒很有一套。《明史》中記載說:“帝以(胡)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嚐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逕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也日益驕橫跋扈,專斷獨行,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日益激化。朱元璋從元末“宰相專權”、“尾大不掉”的教訓中,認識到朝臣權力過大,會導致大權旁落,甚至皇權不保,心中早存“除之而後快”的想法。
胡惟庸在朱元璋身邊這麽多年對此當然有所覺察,在暗中已開始做準備。雙方的矛盾因一個偶發的事件而激化。據史書上的記載,一次,胡惟庸之子乘坐馬車在街上一路狂奔,結果墜落於車下,不幸摔死了。胡惟庸怒殺駕車的奴僕。這一下,惹惱了皇帝,朱元蟑怒責胡惟庸,命其償命。胡惟庸表示願意以金賞帛給奴僕家屬,以作賠償,但皇帝不允許,堅持要求償命。胡惟庸十分害怕,知道皇帝真的想對他下手了,與其被動等皇帝來宰殺,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便計劃政變。作為朝廷要臣殺死家中一個奴僕,在封建社會並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朱元璋偏要插手此事,還不允許胡惟庸用錢財來了結此事,胡認為這是朱元璋故意要將他置於死地,所以隻得鋌而走險,起而謀反。但事發之前,其同黨塗節見無成功的希望,向朱元璋告發了此事,朱元璋大怒,洪武十三年,以“擅權植黨”、“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