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23日:樁西10井,日產3635噸


    1984年3月15日:鄭4井,日產1095噸


    1984年5月18日:樁古21井,日產2700噸


    1984年5月19日:鄭14井,日產1202噸


    1984年5月31日:邵4井,日產1117噸


    1984年7月1日:樁古9井,日產1085噸


    1984年9月12日:樁古15井,日產2023噸


    1984年9月27日:樁古14井,日產1076噸


    1984年12月16日:樁古25井,日產1087噸


    ……


    真也是神了!如此密集的高產井,大慶不曾有過,中國不曾有過,就是世界上著名的油田也是不多見的。勝利油田的消息傳到北京,胡耀邦十分高興,約將軍和康世恩,在中南海自己家裏請李曄吃飯。飯後,總書記又委託將軍出麵主持以中央政治局名義請勝利油田的領導幹部吃飯事宜。


    3月28日,餘秋裏以中央政治局名義,在人民大會堂請勝利油田的領導幹部吃飯。參加的有王震、姚依林、陳慕華、郝建秀、康世恩、王丙幹、宋平等人。石油部長唐克同誌陪同參加。席間,將軍說:總書記告訴我,要我代表政治局繼續分管石油。王震不愧為沙場老將,指出:在搞第二個大慶問題上,小心有人吹冷風。像這個房子裏一吹冷風,我們這些老同誌就受不了,就會感冒,就得住醫院,弄不好還得送了老命!……不知老將軍何所指?其實,這兩頓飯吃了些什麽,談了些什麽並不重要。而它再明白無誤地表達了胡耀邦對勝利油田創建第二個大慶的關切。


    後來有人批評“十來個大慶”是典型的“假大空”。李曄等“老石油人”堅持認為要把這事說說清楚:首先是不宜隨隨便便地就給搞石油的人戴上“假大空”帽子。因為石油工業是極具風險的行業。它的運作比不得其他基本建設項目。比如修建一條公路,建設一個工廠,多少投資,幾年工期,達到什麽標準,事前大體可以匡算清楚。但石油深埋地下,看不見摸不著,一切都隻有依靠間接手段來評估、設計、計劃與攫取。既是高科技又具高風險。由於條件不同,認識各異,往往為一個地區有油沒油、油量多少、投入多少、計劃大小而爭論不休,反覆數年乃至數十年。如果一味謹小慎微,並斥責有前瞻性的設想為“假大空”,那石油行業隻好是無所作為、停滯不前了。自批石油“假大空”以來,我們可以舉出若幹個實例,證明這種批評錯了。要知道,提一個偃旗息鼓的計劃那就是無所作為,提一個鼓舞人心的計劃又被斥為“假大空”。該怎麽辦呢?與其無所作為,無法向國家向人民交代,不如肩負“假大空”的“十字架”前行。真心搞石油的人隻有一個“期盼”:讓歷史與時間來摘掉這頂“假大空”的帽子。


    以餘秋裏、康世恩為首的中國百萬石油人,特別是像李曄等一批立誌“建設第二個大慶”的石油戰線上的棟樑們,在之後的那些年裏為實現這一奮鬥目標所付出的努力可用悲壯二字來形容。


    罵他們是“假大空”者有,說他們“不按科學規律辦事”者有——最有力的“證據”是幾年前沉沒的“渤海二號”最典型。甚至有人藉機把過去曾經捧為大慶油田開發經典的“先生產後生活”口號也拿出來批判。


    “扯淡!他們了解當時的情況嗎?了解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是在什麽情形下進行的嗎?”將軍火了,雖然他已離開戰線多年,但誰想否定大慶、否定大慶精神,他絕對不會答應。


    提起這類事,李曄無法平靜,他在一番激烈的痛斥臭罵之後,給我這樣聊道——


    他們說餘秋裏同誌當年提出“先生產後生活”是不關心職工疾苦,這是完全不符合當時我們石油工業和國家所處的實際情況的。要知道,石油業是個極具風險性的行業。你設想規劃好了這兒是一個多大規模的油田,可常常實際結果並不是那麽回事。50年代,在新疆獨山子地區,由中蘇聯合規劃開發的獨山子油田。按照前蘇聯的基建程序,先修建了一些職工宿舍樓與生活區,等入住完畢,再著手開發油田。結果事與願違。獨山子油田麵積極小,職工生活區的設施大量閑置,造成不應有的浪費。這類事情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玉門油田也發生過。當時玉門發現白楊河油田後,人們興高采烈,但又無經驗,在沒有搞清油田麵積、儲量時,就先蓋了幾幢大樓以便職工使用。最後這個油田麵積很小,產量很低,並不需要很多人管理。結果,那幾幢大樓成了野黃羊的棲息地。這種“先蓋樓,後找油”的教訓還不十分深刻嗎?餘秋裏和康世恩作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開拓者和領導者,自然更懂得應該從這樣的教訓中吸取什麽,所以後來在大慶會戰時提出了“先生產後生活”的戰鬥口號。它實際上是一種權宜之計,並不是餘秋裏的一貫思想。相反,“總後”政委出身的第二任石油部長的餘秋裏同誌一直把抓職工生活問題當作出生產力的“動力”,甚至在像“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他親自動手抓職工生活,其情其景,凡是石油戰線的老職工都會記憶猶新。說得再心平氣和些,諸如“先生產後生活”、“先生活後生產”還是“生產生活一起抓”一類問題,對那些從事實際工作的同誌看來,它與“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樣,這是個連哲學家都難於扯清的問題。更何況,餘秋裏一向主張生產是第一位的,而保證生產能不能快速發展,職工的人心、人氣又是最關鍵的,而要保證人心、人氣始終處於高昂之中,生活問題必不可忽視。幾乎可以這麽說:在眾多的中國高級領導幹部中,能夠像餘秋裏這樣既懂得如何抓生活、又親自上灶能炒出幾個拿手菜、在桌台上也能“指點江山”的美食家並不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奠基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建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建明並收藏奠基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