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裏大將風度,站得高,看得遠,做得實,幹得猛;林乎加,才思敏捷,足智多謀,連恨透他的江青都不得不稱其為“搖扇子的小諸葛”;李人俊素有“算盤”之稱,他頭腦裏的數字計算,能使國家的一盤大棋不知精打細算、多快好省了多少財富!如此三人組合,可頂立宇宙蒼穹,可支撐寰宇星天,可蕩滌驚濤駭浪,可抵擋風暴冰雹。然而這樣的國之幸的“夢之隊”卻未能善始善終。這一切都應歸結於餘秋裏他們始料未及的“文革”風暴。
毛澤東何嚐不感到後悔?他本寄希望於這幾個人組成的“計劃總參謀部”,期望“四個現代化”宏偉大略能在他們的謀劃下早日實現。然而歷史便是如此無情和多變——毛澤東親手謀劃的一盤好棋,卻又親手將其毀於一旦。
這一切的初始,將軍渾然不知。自接手國家計劃重任後,他整天埋頭於“三五”方案之中。像當年接任石油部長時的氣概一樣,“我就不信經濟搞不上去!”“搞不上去,我就不是餘秋裏!”瞧瞧,這就是從不服輸的他。為這,將軍每日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在幹一件事:唯國富民強,方食香眠酣。
最初的第一個“三五”編製設想,更多考慮的是讓飽受吃不飽穿不暖沒的可用的百姓盡快有吃有穿又有用的“吃穿用”方案。後來國際形勢變化,毛澤東準備打仗——這不是你想不想的問題,當時的“蘇修”和美帝確實在我四周磨刀霍霍,你不作“深挖洞、廣積糧”準備,你就得當抬不起頭的三孫子。毛澤東和中國人民不幹,於是“三線”工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這讓本就虛弱的中國國體遭受巨大負擔。
將軍就是將軍,他在毛澤東的一再“要準備打仗”思想的影響下,不得不將“參謀”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對付隨時可能爆發的大戰上。但國力有限,要吃要穿的庶民百姓卻有六七億眾。而要統籌兼顧各個部門、各條戰線、全國幾十個省市區的平衡和突出重點等等關節,他這“總參謀部”怎個當法?龐大的國家機器,錯綜複雜、縱橫交織,敢得罪了誰?又能不把誰放在眼裏?就說一個物資部門吧。第一編製方案出來,物資部便說,你得給我留餘地大一點,將來執行起計劃來方可輕鬆一點。另外,你還得想法為我儲備必要的一些庫存。聽聽,說得一套又一套的,而且似乎也挺合情合理。於是他們大呼小叫地說“小計委”淨瞎搞,指標定得太高。將軍不同意這種各自為政、不從全局考慮的做法,於是明確表示:物資部的意見並不符合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實情,而眼下物資部又不歸計委管理,會影響國家經濟計劃整體效果,應改變舊體製——物資部當歸計委領導。經委不幹了,說就你計委老大?事情一鬧就鬧到國家主席、政府總理那兒。最後不得不由劉少奇、周恩來出麵調停。會上將軍竭力陳詞。經委那邊也不含糊,你說一句,他頂十句,總而言之:物資部是我的!誰也別想動。
都是部長,都是國務院組成成員,都在說為“國家利益”,可又各不相讓,吵得麵紅耳赤,拍桌瞪眼。
將軍隻有一隻手,但聲音和拍桌子也不含糊:物資平衡是國民經濟計劃綜合平衡的主要內容,非你我的事,我決不退讓!
最後隻好由國家主席劉少奇出麵定案:物資部由計委、經委、建委領導,計委為主。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餘秋裏做工作善於抓住關鍵問題,抓住要害,而且抓得緊,抓得狠,像打仗一樣,務求必勝。”時任物資部部長的袁寶華這樣回憶說。
再說國家比如要發展一個產業,或者就是想為老百姓多生產些日用品。你以為他將軍從總理那兒借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大紅印,“啪”地在紅頭文件上一蓋章就成了?不行!生產鋼的冶金部說要我提高鋼產量行啊,你地質部就得給我多找礦山出來呀!地質部的何長工說了,你讓我一個跛子滿天下跑有用嗎?你總得給我的野外隊伍起碼多解決些帳篷什麽的吧!這布匹的事是輕工業部管的,於是輕工業部的人說,可以呀,不就是帳篷嘛!隻要今年農業上多種些棉花,我們保證額外地為他何長工生產些帳篷。農業部長又說,不行,糧食麵積不能隨時更改,毛主席說了,吃飯問題是第一大問題,今年的糧食種植麵積少一畝也不行。又說,即使你讓毛主席批準了,可種棉花得防止病蟲害,這化工部如果不能保證農藥到位,我種棉花有了麵積,也出不了棉絮呀!結果轉了一大圈,回頭一看,仍在原地轉悠。什麽屁事都沒解決!
將軍氣得臉都歪了,想發火,想罵人,卻居然發現找不到發火的對象!罵人也沒人聽嘛!
怪哉怪哉。林乎加笑容可掬地給將軍的茶杯裏沏上剛剛托人從杭州帶回的新“龍井”,說:先別上火,我有主意。然後在將軍耳邊如此這般地一通“耳語”。將軍的臉多雲轉晴,大手在桌子上又猛地一拍:走,就這麽著!
於是乎,將軍等關上國務院“計劃總參謀部”的辦公室門,夾著本子挨家挨戶開始跑部——注意不是跑步,而是跑“部”,國家部委的部。上人家門上,人家一見搞出大慶油田的“餘部長”來了,好是一副畢恭畢敬的謙和與歡迎狀。
毛澤東何嚐不感到後悔?他本寄希望於這幾個人組成的“計劃總參謀部”,期望“四個現代化”宏偉大略能在他們的謀劃下早日實現。然而歷史便是如此無情和多變——毛澤東親手謀劃的一盤好棋,卻又親手將其毀於一旦。
這一切的初始,將軍渾然不知。自接手國家計劃重任後,他整天埋頭於“三五”方案之中。像當年接任石油部長時的氣概一樣,“我就不信經濟搞不上去!”“搞不上去,我就不是餘秋裏!”瞧瞧,這就是從不服輸的他。為這,將軍每日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在幹一件事:唯國富民強,方食香眠酣。
最初的第一個“三五”編製設想,更多考慮的是讓飽受吃不飽穿不暖沒的可用的百姓盡快有吃有穿又有用的“吃穿用”方案。後來國際形勢變化,毛澤東準備打仗——這不是你想不想的問題,當時的“蘇修”和美帝確實在我四周磨刀霍霍,你不作“深挖洞、廣積糧”準備,你就得當抬不起頭的三孫子。毛澤東和中國人民不幹,於是“三線”工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這讓本就虛弱的中國國體遭受巨大負擔。
將軍就是將軍,他在毛澤東的一再“要準備打仗”思想的影響下,不得不將“參謀”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對付隨時可能爆發的大戰上。但國力有限,要吃要穿的庶民百姓卻有六七億眾。而要統籌兼顧各個部門、各條戰線、全國幾十個省市區的平衡和突出重點等等關節,他這“總參謀部”怎個當法?龐大的國家機器,錯綜複雜、縱橫交織,敢得罪了誰?又能不把誰放在眼裏?就說一個物資部門吧。第一編製方案出來,物資部便說,你得給我留餘地大一點,將來執行起計劃來方可輕鬆一點。另外,你還得想法為我儲備必要的一些庫存。聽聽,說得一套又一套的,而且似乎也挺合情合理。於是他們大呼小叫地說“小計委”淨瞎搞,指標定得太高。將軍不同意這種各自為政、不從全局考慮的做法,於是明確表示:物資部的意見並不符合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實情,而眼下物資部又不歸計委管理,會影響國家經濟計劃整體效果,應改變舊體製——物資部當歸計委領導。經委不幹了,說就你計委老大?事情一鬧就鬧到國家主席、政府總理那兒。最後不得不由劉少奇、周恩來出麵調停。會上將軍竭力陳詞。經委那邊也不含糊,你說一句,他頂十句,總而言之:物資部是我的!誰也別想動。
都是部長,都是國務院組成成員,都在說為“國家利益”,可又各不相讓,吵得麵紅耳赤,拍桌瞪眼。
將軍隻有一隻手,但聲音和拍桌子也不含糊:物資平衡是國民經濟計劃綜合平衡的主要內容,非你我的事,我決不退讓!
最後隻好由國家主席劉少奇出麵定案:物資部由計委、經委、建委領導,計委為主。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餘秋裏做工作善於抓住關鍵問題,抓住要害,而且抓得緊,抓得狠,像打仗一樣,務求必勝。”時任物資部部長的袁寶華這樣回憶說。
再說國家比如要發展一個產業,或者就是想為老百姓多生產些日用品。你以為他將軍從總理那兒借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大紅印,“啪”地在紅頭文件上一蓋章就成了?不行!生產鋼的冶金部說要我提高鋼產量行啊,你地質部就得給我多找礦山出來呀!地質部的何長工說了,你讓我一個跛子滿天下跑有用嗎?你總得給我的野外隊伍起碼多解決些帳篷什麽的吧!這布匹的事是輕工業部管的,於是輕工業部的人說,可以呀,不就是帳篷嘛!隻要今年農業上多種些棉花,我們保證額外地為他何長工生產些帳篷。農業部長又說,不行,糧食麵積不能隨時更改,毛主席說了,吃飯問題是第一大問題,今年的糧食種植麵積少一畝也不行。又說,即使你讓毛主席批準了,可種棉花得防止病蟲害,這化工部如果不能保證農藥到位,我種棉花有了麵積,也出不了棉絮呀!結果轉了一大圈,回頭一看,仍在原地轉悠。什麽屁事都沒解決!
將軍氣得臉都歪了,想發火,想罵人,卻居然發現找不到發火的對象!罵人也沒人聽嘛!
怪哉怪哉。林乎加笑容可掬地給將軍的茶杯裏沏上剛剛托人從杭州帶回的新“龍井”,說:先別上火,我有主意。然後在將軍耳邊如此這般地一通“耳語”。將軍的臉多雲轉晴,大手在桌子上又猛地一拍:走,就這麽著!
於是乎,將軍等關上國務院“計劃總參謀部”的辦公室門,夾著本子挨家挨戶開始跑部——注意不是跑步,而是跑“部”,國家部委的部。上人家門上,人家一見搞出大慶油田的“餘部長”來了,好是一副畢恭畢敬的謙和與歡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