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指揮,你別說了……”
“李指揮,我們……”
工人們還在流淚,一邊卻在勸說他們的指揮。
“可越是這個時候,我越想說話。”李敬,這位“石油老戰士”有每天記日記的習慣,即使當了副部長後仍沒有丟掉這個傳統。他在那天的日記裏這樣寫道:“……晚上又召集會議,我破涕為笑,強打精神,向同誌們講了事故的經過。我說:‘杏24井損失嚴重,教訓深刻,是件痛心的事情。但這口井也證明了油田頂部位移(油田麵積比預料的要大得多),也表明油田壓力比我們預計的要高得多。自古兵家一勝一敗古之常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在受到挫折的時候,要表現得更加堅強、更有誌氣……’我的任務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鼓足群眾更大的幹勁,做好工作,來彌補這次巨大損失。我清楚我自己心中的怨痛,同誌們心中也同樣怨痛。我越無心說話,卻越想多說話,在情緒不正常的時候就越需要理智:我寧可在帳篷裏流淚,也絕不能在群眾麵前默默不語。怨痛隻能給工作造成更大的損失。”
井噴,是鑽探中有時不可避免的事故。但井噴有不同的結果,盡管它缺少特別的規律。然而餘秋裏和康世恩始終不允許在任何事故中出現人為的因素而給國家財產帶來損失。
在“杏24號井”發生井噴事故的差不多時間裏,王進喜的井隊也曾發生過突發井噴,然而由於王進喜組織及時,他們的鑽塔機台設備保住了。這說明什麽?
“說明有的幹部有頭腦!有預見!有出現事故後的得當措施!可是你——李敬!你的頭腦長在哪兒?”在幹部大會上,康世恩不依不饒地讓李敬站在前台,指名道姓地批評他。
“那個時間風氣真好!餘部長和康部長他們就這麽批評幹部,可誰也不記恨他們,而是老老實實地把自己的問題找出來,並且認真改掉。”當年《戰報》記者、大慶歷史的見證人李國昌先生感慨說。
與許多“老會戰”們交談過程中我有種強烈的感受:餘秋裏和康世恩是一對珠聯璧合得那麽完美的“石油搭檔”。餘對康在業務上的信任和支持使康最終實現了他在石油事業上的光輝一生,而康從餘身上得到的大將作風和氣質培養又使康變成了同樣能力挽狂瀾的儒將。餘和康相互影響著,甚至連罵人藝術都十分的相近——別看康世恩戴著眼鏡,文縐縐的樣子,發起火來雖不如餘秋裏那種雷霆萬鈞之勢,但也足夠讓人心驚膽戰的。許多人說,這是康從餘身上學來的藝術。
什麽藝術?
罵人藝術。
罵人幹什麽?
罵人是為了讓你記住教訓。罵人其實是一種特別的愛——俗語不是說打是親罵是愛嗎?
餘秋裏的罵是一種大愛。
也是他餘秋裏特有的一種工作藝術——獨臂將軍從戰爭中形成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有藝術。
鑽井出現斜孔。嚴重的斜孔。
餘秋裏又是大發雷霆。這回王進喜要倒黴,因為他打的井也斜了。
這事發生在1961年4月。又一個新年的會戰打響,南線戰區的幾十台鑽機像甩開鐵蹄奔騰的烈馬一般,爭先恐後地追趕著施工速度。正當這邊的會戰搞得熱火朝天之時,問題卻也接二連三地傳到了餘秋裏耳邊:開工不到半個月,南線作戰所打的32口井中,有4口井誤射孔,5口固井不合格,4口井底沖洗不幹淨,5口油層浸泡時間過長……
“質量問題是關係到會戰成敗的關鍵。再不狠狠抓一抓質量問題,會戰工委提出的高標準、嚴要求就會落空!到那時,還有什麽速度?還怎麽向國家和人民交代?”餘秋裏的話通過北京—薩爾圖專線響徹前線的各個幹部耳邊。
“王進喜的1205隊也有口井打斜了3度半。3度半不算什麽吧?”有人嘀咕道。
“不行!”餘秋裏吼道,“克拉瑪依和玉門就是吃了這個虧。王進喜?王進喜打的井斜了,更得填!王進喜,你聽著,你得給我把井填起來!”
“王進喜填井!”這聲音通過擴音喇叭傳遍了會戰全線。
英雄的1205隊五十多名鋼鐵漢子哭了,他們不忍心自己用血和汗打成的井再由自己的手一鏟一鏟地將它填起來……
“填!就得按照餘部長的話——填!”井場上,王進喜用嚴峻的目光掃視著自己的隊友,絲毫沒有一點迴旋餘地地指揮著恥辱的填井一幕。“我知道填井在我們隊的歷史上還沒有這一筆,但這回有了,目的是讓大家要牢記住這個教訓。咱隊史上如果不寫上這一頁,那隊史就是假的。”王進喜進而說。
井填了。鋼鐵鑽井隊的紅旗仍然獵獵飄揚。經歷這一幕的人都對“四·一九”那個日子永遠地銘刻在心頭——
4月19日,康世恩遵照餘秋裏意見,在前線“群英村”召開了一千多人參加的鑽井質量大會。會議一開始,氣氛就異常嚴肅緊張。康世恩的第一句話就夠沖的:今天我想罵人!因為有些人做得太丟人了!
全場幹部和技術人員及工人代表們個個如臨大敵地忐忑不安地將目光聚焦在總指揮身上。
“李指揮,我們……”
工人們還在流淚,一邊卻在勸說他們的指揮。
“可越是這個時候,我越想說話。”李敬,這位“石油老戰士”有每天記日記的習慣,即使當了副部長後仍沒有丟掉這個傳統。他在那天的日記裏這樣寫道:“……晚上又召集會議,我破涕為笑,強打精神,向同誌們講了事故的經過。我說:‘杏24井損失嚴重,教訓深刻,是件痛心的事情。但這口井也證明了油田頂部位移(油田麵積比預料的要大得多),也表明油田壓力比我們預計的要高得多。自古兵家一勝一敗古之常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在受到挫折的時候,要表現得更加堅強、更有誌氣……’我的任務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鼓足群眾更大的幹勁,做好工作,來彌補這次巨大損失。我清楚我自己心中的怨痛,同誌們心中也同樣怨痛。我越無心說話,卻越想多說話,在情緒不正常的時候就越需要理智:我寧可在帳篷裏流淚,也絕不能在群眾麵前默默不語。怨痛隻能給工作造成更大的損失。”
井噴,是鑽探中有時不可避免的事故。但井噴有不同的結果,盡管它缺少特別的規律。然而餘秋裏和康世恩始終不允許在任何事故中出現人為的因素而給國家財產帶來損失。
在“杏24號井”發生井噴事故的差不多時間裏,王進喜的井隊也曾發生過突發井噴,然而由於王進喜組織及時,他們的鑽塔機台設備保住了。這說明什麽?
“說明有的幹部有頭腦!有預見!有出現事故後的得當措施!可是你——李敬!你的頭腦長在哪兒?”在幹部大會上,康世恩不依不饒地讓李敬站在前台,指名道姓地批評他。
“那個時間風氣真好!餘部長和康部長他們就這麽批評幹部,可誰也不記恨他們,而是老老實實地把自己的問題找出來,並且認真改掉。”當年《戰報》記者、大慶歷史的見證人李國昌先生感慨說。
與許多“老會戰”們交談過程中我有種強烈的感受:餘秋裏和康世恩是一對珠聯璧合得那麽完美的“石油搭檔”。餘對康在業務上的信任和支持使康最終實現了他在石油事業上的光輝一生,而康從餘身上得到的大將作風和氣質培養又使康變成了同樣能力挽狂瀾的儒將。餘和康相互影響著,甚至連罵人藝術都十分的相近——別看康世恩戴著眼鏡,文縐縐的樣子,發起火來雖不如餘秋裏那種雷霆萬鈞之勢,但也足夠讓人心驚膽戰的。許多人說,這是康從餘身上學來的藝術。
什麽藝術?
罵人藝術。
罵人幹什麽?
罵人是為了讓你記住教訓。罵人其實是一種特別的愛——俗語不是說打是親罵是愛嗎?
餘秋裏的罵是一種大愛。
也是他餘秋裏特有的一種工作藝術——獨臂將軍從戰爭中形成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有藝術。
鑽井出現斜孔。嚴重的斜孔。
餘秋裏又是大發雷霆。這回王進喜要倒黴,因為他打的井也斜了。
這事發生在1961年4月。又一個新年的會戰打響,南線戰區的幾十台鑽機像甩開鐵蹄奔騰的烈馬一般,爭先恐後地追趕著施工速度。正當這邊的會戰搞得熱火朝天之時,問題卻也接二連三地傳到了餘秋裏耳邊:開工不到半個月,南線作戰所打的32口井中,有4口井誤射孔,5口固井不合格,4口井底沖洗不幹淨,5口油層浸泡時間過長……
“質量問題是關係到會戰成敗的關鍵。再不狠狠抓一抓質量問題,會戰工委提出的高標準、嚴要求就會落空!到那時,還有什麽速度?還怎麽向國家和人民交代?”餘秋裏的話通過北京—薩爾圖專線響徹前線的各個幹部耳邊。
“王進喜的1205隊也有口井打斜了3度半。3度半不算什麽吧?”有人嘀咕道。
“不行!”餘秋裏吼道,“克拉瑪依和玉門就是吃了這個虧。王進喜?王進喜打的井斜了,更得填!王進喜,你聽著,你得給我把井填起來!”
“王進喜填井!”這聲音通過擴音喇叭傳遍了會戰全線。
英雄的1205隊五十多名鋼鐵漢子哭了,他們不忍心自己用血和汗打成的井再由自己的手一鏟一鏟地將它填起來……
“填!就得按照餘部長的話——填!”井場上,王進喜用嚴峻的目光掃視著自己的隊友,絲毫沒有一點迴旋餘地地指揮著恥辱的填井一幕。“我知道填井在我們隊的歷史上還沒有這一筆,但這回有了,目的是讓大家要牢記住這個教訓。咱隊史上如果不寫上這一頁,那隊史就是假的。”王進喜進而說。
井填了。鋼鐵鑽井隊的紅旗仍然獵獵飄揚。經歷這一幕的人都對“四·一九”那個日子永遠地銘刻在心頭——
4月19日,康世恩遵照餘秋裏意見,在前線“群英村”召開了一千多人參加的鑽井質量大會。會議一開始,氣氛就異常嚴肅緊張。康世恩的第一句話就夠沖的:今天我想罵人!因為有些人做得太丟人了!
全場幹部和技術人員及工人代表們個個如臨大敵地忐忑不安地將目光聚焦在總指揮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