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兵”中有不少人是被家人和老家的政府送回來的,這些人回來後覺得自己的臉麵丟盡了,抬不起頭,於是有人還想走。評功擺好會,大夥兒就說,你在最困難的時候離開隊伍是不對的,但你回來了就得記你一大功勞。這個功勞比什麽都大。餘部長說了,走了的人能回來,說明他們還是覺得當石油工人光榮,心裏還有為祖國早日扔掉貧油帽子的偉大理想,這樣的同誌就是好同誌!那些本來顧慮重重的“逃兵們”一聽這話,感動得有的痛哭流涕起來:說我對不起組織,對不起餘部長,對不起大夥兒,今後一定再不當逃兵,一定好好為祖國建設找石油,就是死了也要讓兒子孫子來接班。覺悟了,隊上和指揮部就給這些人開慶功大會,給他們披紅戴花。當了“逃兵”還得到如此待遇,這一傳十、十傳百,許多“逃兵”就是這樣回來的。
自然,還有些人是永遠沒有回來的。沒有回來的就是真正的逃兵了。兩三年後,大慶的日子好過了,特別是毛澤東發出“工業學大慶”後,會戰的石油工人一夜間成了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後,那些逃兵們這時想回來沾點光,或者有的為了解決“農轉非”和升官發財,希望油田重新接納,“幫幫忙”開個證明之類的東西。請求到了餘秋裏那兒,餘秋裏臉一板:沒門!現在來求我們太晚了!
愛憎分明。餘秋裏就這麽個人。
隊伍不穩定,問題有多方麵。比如當時來參加會戰的來自四麵八方,他們都是自帶工資,人事關係都在原單位。而這種情況的結果是:同在大慶參加會戰,幹的一樣活,工資待遇卻千差萬別。有的相差一半。比如新疆青海的同誌,他們的工資是按十二類地區的補差發的,而像北京、四川等內地來的是六類地區的工資標準,差距大呀!同樣六級工,新疆青海來的每月可以拿到一百五六十元,北京、四川來的隻有六七十元。這不合理!
“統統改過來。凡是留在大慶工作的,執行國家同一個標準。”餘秋裏又是一錘定音。矛盾一下化解。不過大慶人的工資按其貢獻,還是很低的,黑龍江那個地方的地區補差,像石油會戰那麽艱苦和繁重的工作,與在哈爾濱等城裏和地區的人執行同一類工資標準,本身就不合理。可這是原有的國家工資製度上的欠缺。大慶人和石油人對此再沒有怨言,有人親口對我說,他對餘秋裏部長當年“一錘定音”下的工資改革很滿意,雖然之後十一年沒動工資,可他記著老部長敢於打破條條框框的做法。
康書叢,石油部老人事幹部,石油師幹部部幹事出身。大慶會戰時一直在前線做工資和人事改革方案的具體人。在玉門時也還當過王進喜隊的指導員,與鐵人一起扛過1205隊這麵紅旗呢!“餘部長真是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領導。”現已退休的康書叢談起當年事,滿口感慨地說:“那次大慶工資改革的工作量不小啊!但做得徹底又公平。我們按照餘部長的要求,不分過去誰的資格和工齡,就按你在大慶幹什麽工作,能力有多大,所有的幹部和技術人員統統放在一張大表上,掛在牆上,張三現在幹什麽工種,李四水平在什麽檔次上,趙五新調工資在哪級,清清楚楚,公開透明,一目了然。最後我們請了餘部長等領導來決定。那時說簡單也簡單,定下一個時間後,餘部長他們就來到大表麵前,一個個審定。像後來當了副部級領導的閔豫這樣當時非常年輕的技術人員,就是餘部長一手提挈重用的結果。開始我們覺得他閔豫相比之下資歷淺,年紀輕,原來的級別也隻有普通技術員。但餘部長一眼看到閔豫的名字後,就說此人定低了。閔豫在地質上有一套,對大慶開發作出貢獻很大,周總理到大慶視察時就是他介紹的地質情況,水平很高。後來我們根據餘部長的建議,一下給閔豫同誌長了五級工資。這樣的事例還有許多,比如後來石油部提拔的部長、副部長,大慶及其他油田的局長、副局長,餘部長沒少親自過問。尤其是那些有特殊貢獻的,他從來都是打破常規給予破格重用。而對那些不好好工作、隻求無過不求進取的幹部,他餘部長也從不手軟,比如勝利油田會戰時,幾個領導幹部抓生產不行,唱歌跳舞倒是能手,餘部長去後把這幾人全部撤了,從石油部機關重新抽了一批得力的人去,像後來當上副部長的焦力人、張文彬都被派去任指揮長等職。包括80年代勝利油田達到年產3000多萬噸的高峰水平,也是餘秋裏力主讓自己的秘書李曄擔當重任後才有的結果……”康老說這些時非常動情,我被深深感染。
鄧小平對餘秋裏有過這樣評價:“此人抓工作確實有幾下子。”
不是有那麽多人想回家嗎?也是,當時3萬退伍兵來大慶報到時,本來離開部隊時準備讓他們都先回老家探親的,可鬆遼指揮部為了早日讓會戰大軍開拔到前線參加戰役,曾經向瀋陽軍區和濟南軍區等部隊發過一個急電,大體意思是說:鬆遼會戰任務緊迫,希望3萬退伍兵和6000轉業軍官暫不探親回家,直接赴鬆遼前線報到,探親之事以後由這邊統一安排。可官兵們來大慶會戰後,一頭便紮在熱火朝天的大會戰之中,連十天一休的時間幾乎全占去了,探親的事便一拖再拖,客觀上造成不少人生活和個人問題上的不便。有人本想離開部隊時回家找個對象,有的是準備回家結婚的,這麽一來對象吹了,婚也沒結成,沒意見才怪呢!那時大慶不像現在,天南海北的姑娘都往那兒跑。會戰時期,工人們找對象在當地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自然,還有些人是永遠沒有回來的。沒有回來的就是真正的逃兵了。兩三年後,大慶的日子好過了,特別是毛澤東發出“工業學大慶”後,會戰的石油工人一夜間成了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後,那些逃兵們這時想回來沾點光,或者有的為了解決“農轉非”和升官發財,希望油田重新接納,“幫幫忙”開個證明之類的東西。請求到了餘秋裏那兒,餘秋裏臉一板:沒門!現在來求我們太晚了!
愛憎分明。餘秋裏就這麽個人。
隊伍不穩定,問題有多方麵。比如當時來參加會戰的來自四麵八方,他們都是自帶工資,人事關係都在原單位。而這種情況的結果是:同在大慶參加會戰,幹的一樣活,工資待遇卻千差萬別。有的相差一半。比如新疆青海的同誌,他們的工資是按十二類地區的補差發的,而像北京、四川等內地來的是六類地區的工資標準,差距大呀!同樣六級工,新疆青海來的每月可以拿到一百五六十元,北京、四川來的隻有六七十元。這不合理!
“統統改過來。凡是留在大慶工作的,執行國家同一個標準。”餘秋裏又是一錘定音。矛盾一下化解。不過大慶人的工資按其貢獻,還是很低的,黑龍江那個地方的地區補差,像石油會戰那麽艱苦和繁重的工作,與在哈爾濱等城裏和地區的人執行同一類工資標準,本身就不合理。可這是原有的國家工資製度上的欠缺。大慶人和石油人對此再沒有怨言,有人親口對我說,他對餘秋裏部長當年“一錘定音”下的工資改革很滿意,雖然之後十一年沒動工資,可他記著老部長敢於打破條條框框的做法。
康書叢,石油部老人事幹部,石油師幹部部幹事出身。大慶會戰時一直在前線做工資和人事改革方案的具體人。在玉門時也還當過王進喜隊的指導員,與鐵人一起扛過1205隊這麵紅旗呢!“餘部長真是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領導。”現已退休的康書叢談起當年事,滿口感慨地說:“那次大慶工資改革的工作量不小啊!但做得徹底又公平。我們按照餘部長的要求,不分過去誰的資格和工齡,就按你在大慶幹什麽工作,能力有多大,所有的幹部和技術人員統統放在一張大表上,掛在牆上,張三現在幹什麽工種,李四水平在什麽檔次上,趙五新調工資在哪級,清清楚楚,公開透明,一目了然。最後我們請了餘部長等領導來決定。那時說簡單也簡單,定下一個時間後,餘部長他們就來到大表麵前,一個個審定。像後來當了副部級領導的閔豫這樣當時非常年輕的技術人員,就是餘部長一手提挈重用的結果。開始我們覺得他閔豫相比之下資歷淺,年紀輕,原來的級別也隻有普通技術員。但餘部長一眼看到閔豫的名字後,就說此人定低了。閔豫在地質上有一套,對大慶開發作出貢獻很大,周總理到大慶視察時就是他介紹的地質情況,水平很高。後來我們根據餘部長的建議,一下給閔豫同誌長了五級工資。這樣的事例還有許多,比如後來石油部提拔的部長、副部長,大慶及其他油田的局長、副局長,餘部長沒少親自過問。尤其是那些有特殊貢獻的,他從來都是打破常規給予破格重用。而對那些不好好工作、隻求無過不求進取的幹部,他餘部長也從不手軟,比如勝利油田會戰時,幾個領導幹部抓生產不行,唱歌跳舞倒是能手,餘部長去後把這幾人全部撤了,從石油部機關重新抽了一批得力的人去,像後來當上副部長的焦力人、張文彬都被派去任指揮長等職。包括80年代勝利油田達到年產3000多萬噸的高峰水平,也是餘秋裏力主讓自己的秘書李曄擔當重任後才有的結果……”康老說這些時非常動情,我被深深感染。
鄧小平對餘秋裏有過這樣評價:“此人抓工作確實有幾下子。”
不是有那麽多人想回家嗎?也是,當時3萬退伍兵來大慶報到時,本來離開部隊時準備讓他們都先回老家探親的,可鬆遼指揮部為了早日讓會戰大軍開拔到前線參加戰役,曾經向瀋陽軍區和濟南軍區等部隊發過一個急電,大體意思是說:鬆遼會戰任務緊迫,希望3萬退伍兵和6000轉業軍官暫不探親回家,直接赴鬆遼前線報到,探親之事以後由這邊統一安排。可官兵們來大慶會戰後,一頭便紮在熱火朝天的大會戰之中,連十天一休的時間幾乎全占去了,探親的事便一拖再拖,客觀上造成不少人生活和個人問題上的不便。有人本想離開部隊時回家找個對象,有的是準備回家結婚的,這麽一來對象吹了,婚也沒結成,沒意見才怪呢!那時大慶不像現在,天南海北的姑娘都往那兒跑。會戰時期,工人們找對象在當地是根本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