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裏一揮手:“因此我建議部黨組立即作出修改會戰方案,立即將主戰場從南部轉移到北部!”
李人俊:“我同意。”
孫敬文:“我沒意見。”
周文龍:“一著好棋,我完全贊成!”
餘秋裏和康世恩相視一笑。
好,就這麽行動!明天發通知,命令後天16日全線隊伍向北轉移!餘秋裏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杯搖晃了好幾下。
這是中國石油史上著名的“揮師北上”行動!
關於這一幕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石油大軍的戰略大轉移,我在大慶採訪時,許多老同誌一提此事,都會眼睛發亮,都會滔滔不絕地給我講一大通,如果有時間他們可以講三天三夜……
實在是太宏大了、太壯觀了!是鬆遼大地上從未有過的那種鐵流滾滾的大遷移、大行動!想想看,四五萬人的隊伍,幾百幾千台鐵塔、鑽機和車輛組成的鋼鐵隊伍,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齊步奮進,那陣勢北大荒上有過嗎?沒有。那陣勢,黑土地上祖祖輩輩住著的百姓見過嗎?沒有。
天,沒見過這排山倒海的人流;地,沒聽過這隆隆作響的戰車。雲,停下來觀看;雪,融化後等待……
“同誌們,拿出幹勁,拿著力氣,向薩爾圖進軍!”
“同誌們,脫下棉衣,挽起褲腿,向薩爾圖前進!”
薩爾圖?薩爾圖是什麽地方?真的很慚愧,在寫本文之前,我不曾知道過這個地名。而到大慶後,我才知道原來今天的大慶市區所在地其實就是過去的薩爾圖。薩爾圖作為一個地名,今天還在大慶市區的許多地方仍然保持著。比如大慶市現在最大的一個區就叫薩爾圖區,大慶的火車站過去就叫薩爾圖車站。大慶油田沒有之前,大慶這兒就叫薩爾圖。
這個聽起來像是外域的地名,其實還真有些神秘。蒙語裏的“薩爾圖”,其意是“月亮升起的地方”,或者說是“有月亮的地方”。而到了滿語裏卻很不一樣,稱它為“多風沙的地方”。截然不同的解釋恰恰印證了這個神秘地方既有月亮又有風沙,既有溫柔美麗一麵,又有寒冷嚴酷一麵。
傳說在上上個世紀的某一個夜晚,一位蒙族兄長和一位滿族阿弟帶著家人遊牧到這裏,他們抬頭望著剛剛升起的滿月,沐浴著習習春風,各自對身邊長滿豐盛的大草原發出不同的感嘆:一個說:“啊,月亮,多麽美麗啊!”另一個說:“啊,風,多麽強勁啊!”於是“薩爾圖”便成了兩種不同解釋。但無論何種解釋,薩爾圖確實既美麗——美麗是因為它有寬闊無邊的大草原,又令人恐懼——恐懼它荒無人煙和零下幾十度的嚴寒。
薩爾圖有自己真正地域上的名字意義,應該從上世紀的1901年沙皇俄國修築東清(中東)鐵路鋪設至此,才在地圖上標了薩爾圖這三個字。過去的薩爾圖是什麽樣,今天已經無法見到一點影跡,隻是大慶的同誌告訴我:現在大慶油田最富油的一塊地方,就是以火車站為中心幾平方公裏的那個地底下。
餘秋裏當年統率石油大軍“揮師北上”的目的地就是這一地帶,即以薩爾圖火車站為中心的地方。這裏距當時打出高產油的薩66井僅5公裏。
“同誌累不累啊?”鐵流滾滾的行軍途中,一輛綠色吉普車飛馳而來,一個中年男子的身影從吉普車前座探出身子,不停揮動著那隻有力的右手。
“呀!是餘部長啊!”有人驚呼起來。
於是,整個幾十裏的行進大軍歡呼起來。
“餘部長好!”
“餘部長辛苦啦!”
“同誌們好!”
“同誌們辛苦!”
這一呼一應,如同一次盛大的閱兵式。是閱兵式,是餘秋裏將軍在檢閱他的石油大軍!將軍的臉上嚴峻而神聖,他的目光一直在注視著迎他而來的鋼鐵隊伍。盡管這些拖機運輸的隊伍比起正規軍顯得少了些神氣,但他們的步子一樣堅定有力,一樣鐵流滾滾……
這讓餘秋裏欣慰和自豪。
“會師薩爾圖!拿下大油田!”
“同誌們,前進!”
突然,吉普車來了一個180度轉向。餘秋裏猛地豎起身子,奮力將手揮向前方,喊著震天動地的口號……
“會師薩爾圖!”
“拿下大油田!”
“前進!”
口號聲、腳步聲、車輪聲……匯成一片驚天動地之聲。這不是導演的電影,這是1960年春天在東北大平原上發生的真實一幕。我曾對幾個著名電影電視導演說這樣的話:僅憑這一幕,你們就可以拍出新中國建設史上最精彩感人的一部驚世之作。
我不知道中國有沒有這樣的優秀導演。而現在我書中描述的鬆遼石油大會戰中“揮師北上”的宏大場景,其“大導演”是餘秋裏。他所導演的這一齣戲已經成為新中國建設史上的經典一幕而載入史冊。
歷史的真實常常比藝術的真實更具魅力。我們的領袖和人民經常教導我們“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之深刻意義就在於此。讓我們在偉大的歷史時刻麵前虔誠地學習和感受吧!
李人俊:“我同意。”
孫敬文:“我沒意見。”
周文龍:“一著好棋,我完全贊成!”
餘秋裏和康世恩相視一笑。
好,就這麽行動!明天發通知,命令後天16日全線隊伍向北轉移!餘秋裏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杯搖晃了好幾下。
這是中國石油史上著名的“揮師北上”行動!
關於這一幕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石油大軍的戰略大轉移,我在大慶採訪時,許多老同誌一提此事,都會眼睛發亮,都會滔滔不絕地給我講一大通,如果有時間他們可以講三天三夜……
實在是太宏大了、太壯觀了!是鬆遼大地上從未有過的那種鐵流滾滾的大遷移、大行動!想想看,四五萬人的隊伍,幾百幾千台鐵塔、鑽機和車輛組成的鋼鐵隊伍,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齊步奮進,那陣勢北大荒上有過嗎?沒有。那陣勢,黑土地上祖祖輩輩住著的百姓見過嗎?沒有。
天,沒見過這排山倒海的人流;地,沒聽過這隆隆作響的戰車。雲,停下來觀看;雪,融化後等待……
“同誌們,拿出幹勁,拿著力氣,向薩爾圖進軍!”
“同誌們,脫下棉衣,挽起褲腿,向薩爾圖前進!”
薩爾圖?薩爾圖是什麽地方?真的很慚愧,在寫本文之前,我不曾知道過這個地名。而到大慶後,我才知道原來今天的大慶市區所在地其實就是過去的薩爾圖。薩爾圖作為一個地名,今天還在大慶市區的許多地方仍然保持著。比如大慶市現在最大的一個區就叫薩爾圖區,大慶的火車站過去就叫薩爾圖車站。大慶油田沒有之前,大慶這兒就叫薩爾圖。
這個聽起來像是外域的地名,其實還真有些神秘。蒙語裏的“薩爾圖”,其意是“月亮升起的地方”,或者說是“有月亮的地方”。而到了滿語裏卻很不一樣,稱它為“多風沙的地方”。截然不同的解釋恰恰印證了這個神秘地方既有月亮又有風沙,既有溫柔美麗一麵,又有寒冷嚴酷一麵。
傳說在上上個世紀的某一個夜晚,一位蒙族兄長和一位滿族阿弟帶著家人遊牧到這裏,他們抬頭望著剛剛升起的滿月,沐浴著習習春風,各自對身邊長滿豐盛的大草原發出不同的感嘆:一個說:“啊,月亮,多麽美麗啊!”另一個說:“啊,風,多麽強勁啊!”於是“薩爾圖”便成了兩種不同解釋。但無論何種解釋,薩爾圖確實既美麗——美麗是因為它有寬闊無邊的大草原,又令人恐懼——恐懼它荒無人煙和零下幾十度的嚴寒。
薩爾圖有自己真正地域上的名字意義,應該從上世紀的1901年沙皇俄國修築東清(中東)鐵路鋪設至此,才在地圖上標了薩爾圖這三個字。過去的薩爾圖是什麽樣,今天已經無法見到一點影跡,隻是大慶的同誌告訴我:現在大慶油田最富油的一塊地方,就是以火車站為中心幾平方公裏的那個地底下。
餘秋裏當年統率石油大軍“揮師北上”的目的地就是這一地帶,即以薩爾圖火車站為中心的地方。這裏距當時打出高產油的薩66井僅5公裏。
“同誌累不累啊?”鐵流滾滾的行軍途中,一輛綠色吉普車飛馳而來,一個中年男子的身影從吉普車前座探出身子,不停揮動著那隻有力的右手。
“呀!是餘部長啊!”有人驚呼起來。
於是,整個幾十裏的行進大軍歡呼起來。
“餘部長好!”
“餘部長辛苦啦!”
“同誌們好!”
“同誌們辛苦!”
這一呼一應,如同一次盛大的閱兵式。是閱兵式,是餘秋裏將軍在檢閱他的石油大軍!將軍的臉上嚴峻而神聖,他的目光一直在注視著迎他而來的鋼鐵隊伍。盡管這些拖機運輸的隊伍比起正規軍顯得少了些神氣,但他們的步子一樣堅定有力,一樣鐵流滾滾……
這讓餘秋裏欣慰和自豪。
“會師薩爾圖!拿下大油田!”
“同誌們,前進!”
突然,吉普車來了一個180度轉向。餘秋裏猛地豎起身子,奮力將手揮向前方,喊著震天動地的口號……
“會師薩爾圖!”
“拿下大油田!”
“前進!”
口號聲、腳步聲、車輪聲……匯成一片驚天動地之聲。這不是導演的電影,這是1960年春天在東北大平原上發生的真實一幕。我曾對幾個著名電影電視導演說這樣的話:僅憑這一幕,你們就可以拍出新中國建設史上最精彩感人的一部驚世之作。
我不知道中國有沒有這樣的優秀導演。而現在我書中描述的鬆遼石油大會戰中“揮師北上”的宏大場景,其“大導演”是餘秋裏。他所導演的這一齣戲已經成為新中國建設史上的經典一幕而載入史冊。
歷史的真實常常比藝術的真實更具魅力。我們的領袖和人民經常教導我們“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之深刻意義就在於此。讓我們在偉大的歷史時刻麵前虔誠地學習和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