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枉死還可以還陽
我三教首徒,通天聽勸以力成道 作者:人有三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王遊地府,對陰司而言,也是大事。
巫族雖無意與玄門為敵,卻也不想丟失良機。
“不知大仙想要舉薦何人為引路人?”
九鳳沉默片刻,才小心翼翼問道。
“崔鈺,不知九鳳道友以為如何?”
九鳳將這名字念叨了三五遍,又在腦海中思索了三轉,依舊覺得陌生。
按理來說,能入陰司地府引路者,必然是幽冥正神,可崔鈺其人……
“大仙,吾在陰司地府多年,卻從未聽聞陰司有神叫崔鈺者,不知這位崔鈺究竟是什麽人?”
秦寒聞言,卻是笑得神秘:“不可說,不可說!”
九鳳聞言苦笑出聲,連人都不知道是誰,這讓他如何決斷。
正在苦惱時,九鳳突然看到秦寒的手勢,若有所悟。
隻這一日,那唐皇李世民接連數日被冤魂厲鬼糾纏,終是一口氣未緩過勁來,斷了生息。
是以叫皇城皆落白幡,哀哭不絕。
“陛下或許還未死!”
皇宮中,文武大臣前,袁守城戰戰兢兢地說道。
因他與此事糾纏甚深,故此自李世民病重,便宿在宮中日夜值守。
而今帝崩,更是被單獨拎了出來。
袁守城也知此事凶險。
而今唐皇崩殂,雖與他無關,恐也脫不得幹係。
恐怕是要為唐皇殉葬。
隻想到這點,袁守城再沒了半點猶豫,隻將秦寒先前教的話娓娓道來。
“通微真人,竟敢胡言!”
朝班中,一身形瘦高、脊背挺直的花白老臣怒目直視。
“而今先帝屍骨未寒,你卻還在此妖言惑眾。”
“若非因你之故,陛下或許都不會如此快亡故。”
“臣請旨,斬此妖道,以慰陛下在天之靈。”
那大臣說著朝宮中太後拜下,隨即呼啦啦又跪倒一地朝臣。
袁守城此刻兩隻手揉捏變化,神情也似厲鬼,兩隻眼直勾勾盯著那老臣,恨不得當場暴起直接掐死他。
若非這魏征老倌夢斬了涇河龍王,又豈會有今日這般禍事。
他倒是一斬了之,獨留下他在此頂包。
偏偏他今還在此大言不慚。
真真是能氣死個人。
袁守城內心淚流滿麵。
便是要死,也要拉上這老東西墊背。
袁守城在心裏咆哮一通,隨即將此事摒棄腦後。
現在還不是與這老家夥計較的時候。
想到這些,袁守城當即又朝麵前中宮之母,唐皇發妻,長孫皇後跪拜。
“娘娘容稟,臣所言句句屬實。”
“況且,陛下如今已經是這模樣,有用無用,權且死馬當活馬醫。”
袁守城咬牙說道。
很快,帷簾後傳來女音。
“不知袁卿有何手段救皇帝。”
袁守城聞言大喜。
不愧是李世民結發的妻子,當年玄武門之變後,身披軟甲第一個殺進皇城,替李世民清理障礙的巾幗之輩。
隻要她肯救李世民,那就好。
“啟稟娘娘,微臣先前曾替陛下看過麵相,陛下本是高壽之人,斷不該中年崩殂,故此番丟了三魂七魄,該是驚怒交加,致使神魂離體。”
“此為枉死!”
“陰司地府有律,凡見枉死者,當先察其體,見其魂,若於地府逗留尚不過七日,可著令其還陽。”
“如此說來,陛下豈不是過幾日便可活過來?”
長孫皇後歡喜言道。
袁守城聞言卻是搖頭,“娘娘,人死複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容易。”
“世間萬靈萬類不知億萬數,每日枉死者更不知有多少。”
“故此陰差排查也需時日,可若一旦超過七日,那麽枉死也就變成真死了。”
“唯有一二幸運兒才能死而複生,餘者便要入那枉死城,待到人 間陽壽盡了,才可入陰司十殿,審查陽間功過,再行懲處賞罰。”
袁守城這番話直聽得眾人麵麵相覷。
這陰司之事,他們如何得知。
此刻聽著袁守城絮叨,也隻全當個樂子,卻不敢多發一言。
“袁卿可是有辦法入得陰司地府?隻要能讓陛下在七日內還陽,本宮不吝賞賜。”
袁守城聽著長孫皇後畫大餅,當即訕訕一笑。
“娘娘,臣雖修道,然天資駑鈍,根本入不得陰司地府。”
“更何況,便是臣入了陰司,恐也無足輕重。”
“陰司運轉,自有十殿閻羅坐鎮,又見諸判官鬼差當值,臣如何能插手陰司事務。”
“不過,娘娘切勿擔憂,臣有一友人正是那陰司鬼差,此番事尋了他去,或能有一線生機。”袁守城說道。
“這倒是奇了,先前通微真人還說自己入不得陰司地府,而今怎的會與陰差鬼神為友,莫不是故意欺瞞娘娘?”
有大臣很快發現,袁守城話中的漏洞,當即出聲質問。
袁守城心中一緊,趕忙說道:“大人此言差矣,我雖入不得陰司地府,但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這位友人。”
“他常與我提及陰司之事,故而知曉一二。”
“如今陛下危在旦夕,我又豈敢有半分欺瞞?”
長孫皇後微微皺眉,說道:“袁卿,此事關乎陛下生死,萬不可有半分差錯。”
“若你那友人真能助陛下還陽,本宮自當重重有賞;若有半分虛假,你當知道後果。”
袁守城連忙叩頭道:“娘娘放心,臣願以性命擔保。”
此時,宮廷之中氣氛凝重,眾人皆心憂唐皇的生死,又對袁守城所言半信半疑。
袁守城心中也是忐忑不安,他深知此事若不成,自己性命難保。但事已至此,也隻能寄希望於秦寒所說的那位神秘的崔鈺了。
他在心中默默祈禱:“崔鈺啊崔鈺,你可一定要有辦法救陛下還陽,不然我這條命可就交代在這兒了。”
與此同時,秦寒在暗處觀察著這一切,心中也在盤算著後續的發展。他知道,這一場唐皇還陽之事,必將引發諸多的變數和波折。
袁守城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娘娘,臣這就去尋那友人,盡快讓他想法子救陛下。”
說罷,他匆匆離開了宮廷。
一路上,袁守城思緒紛亂,不知等待他的將會是怎樣的結果。
而宮廷中的眾人,也在焦急地等待著袁守城的消息,整個皇宮彌漫著緊張和不安的氣氛。
巫族雖無意與玄門為敵,卻也不想丟失良機。
“不知大仙想要舉薦何人為引路人?”
九鳳沉默片刻,才小心翼翼問道。
“崔鈺,不知九鳳道友以為如何?”
九鳳將這名字念叨了三五遍,又在腦海中思索了三轉,依舊覺得陌生。
按理來說,能入陰司地府引路者,必然是幽冥正神,可崔鈺其人……
“大仙,吾在陰司地府多年,卻從未聽聞陰司有神叫崔鈺者,不知這位崔鈺究竟是什麽人?”
秦寒聞言,卻是笑得神秘:“不可說,不可說!”
九鳳聞言苦笑出聲,連人都不知道是誰,這讓他如何決斷。
正在苦惱時,九鳳突然看到秦寒的手勢,若有所悟。
隻這一日,那唐皇李世民接連數日被冤魂厲鬼糾纏,終是一口氣未緩過勁來,斷了生息。
是以叫皇城皆落白幡,哀哭不絕。
“陛下或許還未死!”
皇宮中,文武大臣前,袁守城戰戰兢兢地說道。
因他與此事糾纏甚深,故此自李世民病重,便宿在宮中日夜值守。
而今帝崩,更是被單獨拎了出來。
袁守城也知此事凶險。
而今唐皇崩殂,雖與他無關,恐也脫不得幹係。
恐怕是要為唐皇殉葬。
隻想到這點,袁守城再沒了半點猶豫,隻將秦寒先前教的話娓娓道來。
“通微真人,竟敢胡言!”
朝班中,一身形瘦高、脊背挺直的花白老臣怒目直視。
“而今先帝屍骨未寒,你卻還在此妖言惑眾。”
“若非因你之故,陛下或許都不會如此快亡故。”
“臣請旨,斬此妖道,以慰陛下在天之靈。”
那大臣說著朝宮中太後拜下,隨即呼啦啦又跪倒一地朝臣。
袁守城此刻兩隻手揉捏變化,神情也似厲鬼,兩隻眼直勾勾盯著那老臣,恨不得當場暴起直接掐死他。
若非這魏征老倌夢斬了涇河龍王,又豈會有今日這般禍事。
他倒是一斬了之,獨留下他在此頂包。
偏偏他今還在此大言不慚。
真真是能氣死個人。
袁守城內心淚流滿麵。
便是要死,也要拉上這老東西墊背。
袁守城在心裏咆哮一通,隨即將此事摒棄腦後。
現在還不是與這老家夥計較的時候。
想到這些,袁守城當即又朝麵前中宮之母,唐皇發妻,長孫皇後跪拜。
“娘娘容稟,臣所言句句屬實。”
“況且,陛下如今已經是這模樣,有用無用,權且死馬當活馬醫。”
袁守城咬牙說道。
很快,帷簾後傳來女音。
“不知袁卿有何手段救皇帝。”
袁守城聞言大喜。
不愧是李世民結發的妻子,當年玄武門之變後,身披軟甲第一個殺進皇城,替李世民清理障礙的巾幗之輩。
隻要她肯救李世民,那就好。
“啟稟娘娘,微臣先前曾替陛下看過麵相,陛下本是高壽之人,斷不該中年崩殂,故此番丟了三魂七魄,該是驚怒交加,致使神魂離體。”
“此為枉死!”
“陰司地府有律,凡見枉死者,當先察其體,見其魂,若於地府逗留尚不過七日,可著令其還陽。”
“如此說來,陛下豈不是過幾日便可活過來?”
長孫皇後歡喜言道。
袁守城聞言卻是搖頭,“娘娘,人死複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容易。”
“世間萬靈萬類不知億萬數,每日枉死者更不知有多少。”
“故此陰差排查也需時日,可若一旦超過七日,那麽枉死也就變成真死了。”
“唯有一二幸運兒才能死而複生,餘者便要入那枉死城,待到人 間陽壽盡了,才可入陰司十殿,審查陽間功過,再行懲處賞罰。”
袁守城這番話直聽得眾人麵麵相覷。
這陰司之事,他們如何得知。
此刻聽著袁守城絮叨,也隻全當個樂子,卻不敢多發一言。
“袁卿可是有辦法入得陰司地府?隻要能讓陛下在七日內還陽,本宮不吝賞賜。”
袁守城聽著長孫皇後畫大餅,當即訕訕一笑。
“娘娘,臣雖修道,然天資駑鈍,根本入不得陰司地府。”
“更何況,便是臣入了陰司,恐也無足輕重。”
“陰司運轉,自有十殿閻羅坐鎮,又見諸判官鬼差當值,臣如何能插手陰司事務。”
“不過,娘娘切勿擔憂,臣有一友人正是那陰司鬼差,此番事尋了他去,或能有一線生機。”袁守城說道。
“這倒是奇了,先前通微真人還說自己入不得陰司地府,而今怎的會與陰差鬼神為友,莫不是故意欺瞞娘娘?”
有大臣很快發現,袁守城話中的漏洞,當即出聲質問。
袁守城心中一緊,趕忙說道:“大人此言差矣,我雖入不得陰司地府,但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這位友人。”
“他常與我提及陰司之事,故而知曉一二。”
“如今陛下危在旦夕,我又豈敢有半分欺瞞?”
長孫皇後微微皺眉,說道:“袁卿,此事關乎陛下生死,萬不可有半分差錯。”
“若你那友人真能助陛下還陽,本宮自當重重有賞;若有半分虛假,你當知道後果。”
袁守城連忙叩頭道:“娘娘放心,臣願以性命擔保。”
此時,宮廷之中氣氛凝重,眾人皆心憂唐皇的生死,又對袁守城所言半信半疑。
袁守城心中也是忐忑不安,他深知此事若不成,自己性命難保。但事已至此,也隻能寄希望於秦寒所說的那位神秘的崔鈺了。
他在心中默默祈禱:“崔鈺啊崔鈺,你可一定要有辦法救陛下還陽,不然我這條命可就交代在這兒了。”
與此同時,秦寒在暗處觀察著這一切,心中也在盤算著後續的發展。他知道,這一場唐皇還陽之事,必將引發諸多的變數和波折。
袁守城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娘娘,臣這就去尋那友人,盡快讓他想法子救陛下。”
說罷,他匆匆離開了宮廷。
一路上,袁守城思緒紛亂,不知等待他的將會是怎樣的結果。
而宮廷中的眾人,也在焦急地等待著袁守城的消息,整個皇宮彌漫著緊張和不安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