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梨亭這才走過來低聲說:“四哥,你別嚇唬小師妹,你看她都要哭了。”
莫聲穀沒開口,但臉上也是類似的意思。
張鬆溪看看雪竹,直覺她根本不是想哭,而是不想被人那麽抱著,遂開口道:“二哥,放小師妹下來吧,她似乎不習慣被這麽抱著。”
俞蓮舟低頭看了看雪竹,雪竹抬頭,那雙烏黑的大眼睛竟然已經濕了,隨後她趴到俞蓮舟肩上低聲嗚咽起來,肩膀一聳一聳,哭聲卻極為壓抑,看著好生可憐。
俞蓮舟立刻怒目瞪著張鬆溪,道:“還不道歉!”
張鬆溪也沒料到雪竹竟然當真哭了起來,一時間慌了手腳,不由得想起以前他這樣和六師弟、七師弟玩兩人明明都很開心,為何小師妹竟會哭?
莫非是男女有別,她不喜歡這樣?
張鬆溪本無惡意,眼見如此情形,立刻誠心誠意地柔聲道歉。
雪竹趴在俞蓮舟肩上隻嗚咽著不吭聲,宋遠橋、俞岱岩相繼開口說了張鬆溪幾句,張翠山、殷梨亭、莫聲穀礙於長幼輩分不便開口,隻能以眼神表明自己的心情。
俞蓮舟抱著雪竹往外走,說是帶她出去看看花鳥,或許她會好些,幾人都覺得有理,相繼跟出門。
張鬆溪有意無意地被推到了最後,他無奈地笑笑,舉步跟上,忽看到伏在二師兄肩頭的女童抬頭對著自己挑眉笑了笑,臉上幹淨的很,哪裏有淚水的痕跡。一時間,張鬆溪竟有些哭笑不得。
枉他自負才智,居然被一個三歲的女童戲弄了一把,偏偏他還理虧在先,什麽都說不得。她若是一直騙過去也就罷了,偏還讓他知道她隻是做戲,這般孩子氣的舉動,他先前怎會錯以為她是何方高人返老還童,分明隻是個聰慧過人的孩子罷了!
張鬆溪自然不知他這一念之變,就從九分正確到了三分正確。雪竹的確不是返老還童,但也並非隻是聰慧過人的孩子,以這一生而言,她或許的確算得上“生而知之”——因她還清晰地記得自己曾名瑤光,拜師華山純陽,曾曆經安史之亂,曾見鹹陽宮闕,曾與人在月圓之夜一劍相決。
瑤光以為自己已死了,雖有遺憾,卻不後悔,在死生一線之間,她確有所悟,縱然這領悟來得太遲,也好過一生蒙昧不知。
瑤光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會以嬰兒之姿再一次醒來。她花了整整一月才接受這般現實,隨後為了抓住那一絲生死之間的明悟沉入思索,這一長思就過去了三年,倘若這一次她不是身在武當,而她如今的“師父”不是道家高人、武林泰鬥,恐怕她這一次就等不到平安長大了。
三年已過,瑤光受武當照顧良多,又怎可能以這般幼童之姿脫離武當?
罷了……
她已不再是昔日的她,拜入武當又如何,如今她的師父師兄待她如此,恩重情深,尚未圖報,怎能割舍?
作者有話要說:原著裏,武當確實是不收女弟子的,不過這個是同人嗎,所以就開個後門讓瑤光進去了。有關育嬰的種種困難,大家不要深究了,反正孩子養大了(……)。
姬友說,如果是為了武當背景,也可以設定瑤光這次是武當七俠裏某一位的親人,然後帶上山被張三豐教導長大,我翻了翻原著,除了宋遠橋明確有妻有子,張翠山嗎大悲劇大家都知道,殷梨亭有個未婚妻又沒了,其他幾個好像沒提過親人之類,我又不想讓瑤光和那宋青書成姐弟,索性金手指開大一點變成金大腿,直接是張三豐的關門弟子好了。
。
為什麽我非要扒著武當不放呢?
一:武當算是道門的。
二:張三豐九十壽誕和百歲壽誕各出一件慘事,實在令人唏噓。
。
寫同人的意義何在?
彌補遺憾,改變悲劇,又或者單純隻是喜歡某個角色,因為這樣的愛與遺憾我才會動筆,所以我的同人絕不會跟著原著劇情走,看著悲劇發生來一句“這是命”,擦,原著都這模樣了同人還這樣,我是腦子有坑啊!隻要在合理範圍內,能改的,我就要去改,要改得理、改得大膽。
這也是為什麽我要寫原創角色的理由。
我認為,在原著的世界中,每個角色的性格早已確定,性格決定命運,可以說,即使把事情重演幾遍,很可能最終也還是原著的那種發展,想要打破這個局麵,需要的是外力,不管是穿越還是重生,都屬於這樣的外力,它帶來的是原著所沒有的、來自於外部的幹涉。瑤光並不知道劇情,也不存在什麽為了改變而改變,她隻是存在著,從她身邊開始影響,就像往水裏丟了個石子,最終漣漪能擴散到哪裏,那顆石子自己也不知道。我要的就是這一點變數,不需要她刻意去做什麽,而是順著這一點變數,給那個世界一種別的可能。
☆、第40章 天才師妹
時光荏苒,匆匆兩年過去,武當派的小師妹也過了五歲生辰。
自從“雪竹”三歲開口之後,武當七俠的生活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在那之前,他們一直對這年歲相差甚遠的小師妹憐之愛之,就如同愛惜自己女兒、妹妹一般,但凡人在武當山上,每日總會撥出時間去陪伴這位小師妹,耐心地讀書給她聽,見她笑時也不由得會心一笑,幾人原本還有些擔心等到開蒙之時,小師妹不能說話的弊端會顯現出來,幾人湊在一起為了如何教導小師妹也不知討論了幾次。天幸他們所討論的法子全都成了不必要的,他們的小師妹並非天聾地啞,隻是說話的時間遲了那麽一些,幾人也就把課程擺上了日程,然後,他們就相繼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這個世上有一種人叫做蠢材,天生蠢笨,無論如何悉心教導,他也什麽都學不會,直讓人恨不得一巴掌刮醒他,要是再加上一點好逸惡勞、好吃懶做,那簡直讓人難以忍住憤怒,誰若是攤上這般的徒弟又或者同門,那恐怕是難以真心喜愛他。
這個世上還有一種人,叫做天才,天賦其才,天予其知,仿佛生而知之,觸類旁通,無論什麽都一教就會,這樣的學生固然會讓老師極為開心,卻也會令他的同門師兄承受極大的壓力。
試想一下,一個年齡還不到自己零頭的孩子不管什麽都是一學就會,眼見著就要比自己懂得還多了,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男人能視若無睹嗎?
武當七俠裏較年長的幾位早已有了當師兄的經驗,因年歲差別,待小師妹更似待女兒一般,寵愛非常,像是殷梨亭、莫聲穀則因入門晚,一直都隻被師兄們照顧,好不容易有一次當師兄來照顧師妹的機會,兩人雖不肯說,心內早就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了很久決心做一個好師兄,一定好好教導照顧小師妹。常理來說,有這樣的師兄們,定然會是同門融洽、和樂融融了,可是,眼下的情形時 ,師兄們眼看著就要無用武之地,反而要擔心自己將來教不了小師妹、或者要向小師妹討教了。於情於理,怎能容忍!
如宋遠橋、俞蓮舟這般年長的幾位暗自用功,把那些往日參悟得不太透的道家典籍都翻出來再看幾遍,如張翠山、殷梨亭、莫聲穀這樣還能用少年來形容的幾人可就是用功在明麵上了,每每張三豐去教導“雪竹”的時候,三人全都緊跟著一起,生怕落下進度,饒是如此,三人還是對小師妹堪稱恐怖的學習速度感到害怕,原先多少自覺天資尚可、偶爾還偷得浮生一日閑的幾人立刻勤勉了十倍不止,若不是張三豐阻攔,隻怕武當山上就要出現懸梁刺股,螢囊映雪了。
在這樣濃厚的學習氛圍下,武當派的弟子幾年間武學大有進益,文學也大有進益,哪怕是從前好武不好文的七俠莫聲穀也能出口成章。
至於引發這一切改變的當事人本人……
幼小的女童抱著一柄桃木削成的短劍坐在喬木下,靜靜地看著垂珠般掛下的紫藤。
小小的花朵簇成一束,便是淡淡的紫匯聚起來,也成了一整片濃密的紫色花海。
這一樹紫藤可以說完全是她看著長大的,花開花落,年複一年,原先隻有幾支藤蔓的紫藤也密密地纏了一樹。
草木榮枯,年年有序,死生之間,一線之隔。
她曾見生,亦曾悟死,如今終於明白了太極兩儀之間那一絲轉化從何而來。
生以死為終,死以生為止。
若無生,自無死,若無死,亦無生。生與死互相依存,一體兩麵,原不可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混沌之中有陰陽二氣,兩儀之中再生天地人三才,而後化生萬物。
從無至一,從一至二,而後至萬物,或有一日,萬物複歸陰陽二氣,再回至一,以至於無。
因見其生,故知其死;因見其死,故知其生。
萬事萬物自循天理,在這死生之間往複輪回。陰陽二氣亦是如此,故而陰盡則陽生,陽盡則陰生,陽盛之時陰以不顯,而非不存。
唯一可歎的是,花草樹木長得如此快,竹子拔節一夜可長半尺,而她長了五年,身長還不到四尺,就因為身量不夠,便是想握三尺青鋒也是不能,最後隻能以桃木削了一柄尺餘的短劍隨身帶著,有時興致所及便用上幾招,更多的時候僅僅是隨身帶著全作念想——她原先的佩劍上清破雲如今失落白雲城中,與武當山恐怕不止隔著千山萬水,更有百年時光,而曆經與西門吹雪的一戰之後,她又有所感悟,是以她並不急於重鑄佩劍,隻日複一日地養育道心,靜待它蛻變完成的一刻。
元順帝至元二年,宋朝之亡至此已五十餘年。
四月初九是張三豐九十壽誕,縱然張三豐素來主張簡樸、無心大辦,武當門人卻不能就此不做準備了,三代弟子百十餘人忙裏忙外,隻盼能給這一位開派祖師、武學泰鬥辦一場好宴。
眼下已是四月初一,往常奔走各地、行俠仗義的武當門人紛紛趕回門派,生怕誤了日程。隨著眾人趕回,素來清淨的武當山上日複一日熱鬧起來。
這些年來,因張三豐年紀愈長,精力不濟,派內事務多已交由大弟子宋遠橋處理,所以宋遠橋常在武當山上,倒是幾位師弟出外較勤,有時一年內師兄弟七人也難得聚齊,眼見著在師父壽誕將至的好日子裏兄弟幾人一一回返,宋遠橋也不由得開心了幾分。
這一日,張鬆溪、殷梨亭與莫聲穀回返山門,遠遠地看到紫霄宮外分派事物的宋遠橋,三人加快腳步趕回去,兄弟四人相見自有一番熱絡寒暄。
片刻後,四人走到紫霄宮內。
殷梨亭因幾個月沒見到小師妹心中掛念,開口問道:“大哥,小師妹近來如何?”
張鬆溪、莫聲穀兩人原也想問這個問題,隻是被殷梨亭搶先問了出來,兩人也就看向宋遠橋。
宋遠橋笑著點頭,“小師妹好的很,上個月開始練習輕功了。”
殷梨亭奇道:“大哥從前先教我打坐練氣,過了兩三年才開始教我輕身功夫……本門梯雲縱可不好學啊。”
張鬆溪雖沒開口,臉上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莫聲穀直接大踏步往裏走,口中說著“我去看看”。
殷梨亭緊隨其後追了上去,張鬆溪卻看向宋遠橋,問道:“大哥說小師妹‘練習’輕功,並非修習……莫非……”
宋遠橋笑著頷首。
“我就知道四弟心細,不過,師父已教了小師妹輕功法門訣竅,這幾日她都在後山練習,算算時間正好差不多,我們也去看看吧。四弟,可不是大哥偏心……按這般情形,恐怕十年後……武當山上武藝第二的就要換人了。”
武當七俠之中雖是宋遠橋年長,但他分心俗務、又非癡心武學,因而在武學上反是俞蓮舟最高。在這武當山上,武藝最高的自然是張三豐,從前幾人以俞蓮舟第二,也就是讚他在六位師兄弟之上,宋遠橋今日之言顯然就是推小師妹來日可期了。
張鬆溪素知小師妹聰慧靈秀,在修道上極有天分,但他下山之前還不曾聽說小師妹在武學上亦天才若此,雖然說話的人是宋遠橋,他竟有些不敢相信,遂道:“大哥是否過譽?”
宋遠橋笑而不答,伸手往前一指,大有“眼見為實”的意思。
宋遠橋與張鬆溪走到後山之時,武當七俠中已有三位在那裏了,張翠山、俞岱岩尚未回山,顯然幾位師兄弟都對小師妹輕功進境很是關心。
俞蓮舟見到兩人,點頭示意,又壓下殷梨亭與莫聲穀,暗示兩人莫要開口。
宋遠橋、張鬆溪回禮之後看向前方,始知俞二為何如此做法。
道童打扮的女孩背負一柄桃木劍,容貌稚嫩,神態卻自有一分超然世外的逍遙,乍看之下倒像是年畫娃娃般玉雪可愛。她繞著往日倚靠的那棵喬木行走,一圈比一圈更大,漸漸地已經兜了個直徑幾丈有餘的圈子,而後腳步也不再向外,反而前前後後、左左右右地走了起來。
女童的步速並不快,步幅也不相等,能看出她大體上仍是在兜圈子,但往往一步踏出,忽前忽後,有時退上幾步,有時忽然轉身躍開,當真讓人摸不著頭腦。
殷梨亭起先以為小師妹練錯了,本門輕功可不是這麽練的,他正想出聲,卻被俞蓮舟攔住,俞蓮舟說了一句話,之後殷梨亭再看下去,越看越心驚。
以殷梨亭在武學上的修為,起先看不懂不算奇怪,張鬆溪看了片刻,若有所悟,轉頭時恰好對上俞蓮舟的目光,兩人視線一撞,眼中寫著的是同樣的四個字——後生可畏。
這一套輕功步法乍看之下平凡無奇,細看卻知每一步踏出踩的都是八八六十四卦的方位,周而複始,如此循環一周,最後一步恰好可以印回第一步上,其小巧騰挪之處若用在對敵,可說如虎添翼,幾人各自試想若是去攻擊能否得手,試想之後紛紛發現,小師妹若是將步速加快,以這般奧妙的步法要躲開追擊也非難事。
正因如此,幾人才會驚歎不已。
宋遠橋滿意地看到幾位師弟也發出他曾有過的感慨,這才壓低了聲音說:“這一套以八卦為根基步法並非師父所創……這幾日小師妹一直在練習,便是為了完善步法。想來步法完成之日,我武當又多一門絕學。”
幾人原還以為這是張三豐又創新絕學先教了小師妹,聽到宋遠橋這麽一說,全都呆住了。
他們幾人光是要學習張三豐的諸般武藝已是不能,隻覺師父高山仰止,窮盡此生也難及其項背,雖也曾創一些拳腳武功,卻都是內力武功都小有所成之後,從未有人初練輕功就嚐試以八卦為基來創一門前所未有的步法,而這麽做的小師妹今年才剛剛五歲。
張鬆溪回神之後,低聲道:“二哥,我們兄弟幾個……可要多用功了。”
俞蓮舟不禁笑道:“怎麽,四弟也和大哥一般擔心我被小師妹超過了會難受?”
張鬆溪不答。
殷梨亭回頭,遲疑地說:“大哥、二哥、四哥、七弟,照理說,小師妹這麽厲害,我應該為她開心,可是,我有些難受……”
宋遠橋走過去,拍了拍殷梨亭的背,溫聲道:“六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總有你能指導小師妹的地方。”
殷梨亭垂下腦袋,悶聲應了一聲。
宋遠橋這句話安撫的意思太過明顯,在場不止一個人對這句話心存懷疑,均暗想,按小師妹這種進度看來,恐怕不用兩年,就隻有小師妹指導六弟的份了……
師兄弟幾人這麽看了半刻,因派中有事要處理,宋遠橋先行一步,俞蓮舟、張鬆溪帶著殷梨亭、莫聲穀去考校他們最近學得如何。
樹下的女童這才往幾人先前藏身的山岩後瞥了一眼,默默地加快了腳步。
剛才那般步速,想來幾位師兄一定能看得清楚了,也免去幾人以年長向年幼求教的尷尬。
莫聲穀沒開口,但臉上也是類似的意思。
張鬆溪看看雪竹,直覺她根本不是想哭,而是不想被人那麽抱著,遂開口道:“二哥,放小師妹下來吧,她似乎不習慣被這麽抱著。”
俞蓮舟低頭看了看雪竹,雪竹抬頭,那雙烏黑的大眼睛竟然已經濕了,隨後她趴到俞蓮舟肩上低聲嗚咽起來,肩膀一聳一聳,哭聲卻極為壓抑,看著好生可憐。
俞蓮舟立刻怒目瞪著張鬆溪,道:“還不道歉!”
張鬆溪也沒料到雪竹竟然當真哭了起來,一時間慌了手腳,不由得想起以前他這樣和六師弟、七師弟玩兩人明明都很開心,為何小師妹竟會哭?
莫非是男女有別,她不喜歡這樣?
張鬆溪本無惡意,眼見如此情形,立刻誠心誠意地柔聲道歉。
雪竹趴在俞蓮舟肩上隻嗚咽著不吭聲,宋遠橋、俞岱岩相繼開口說了張鬆溪幾句,張翠山、殷梨亭、莫聲穀礙於長幼輩分不便開口,隻能以眼神表明自己的心情。
俞蓮舟抱著雪竹往外走,說是帶她出去看看花鳥,或許她會好些,幾人都覺得有理,相繼跟出門。
張鬆溪有意無意地被推到了最後,他無奈地笑笑,舉步跟上,忽看到伏在二師兄肩頭的女童抬頭對著自己挑眉笑了笑,臉上幹淨的很,哪裏有淚水的痕跡。一時間,張鬆溪竟有些哭笑不得。
枉他自負才智,居然被一個三歲的女童戲弄了一把,偏偏他還理虧在先,什麽都說不得。她若是一直騙過去也就罷了,偏還讓他知道她隻是做戲,這般孩子氣的舉動,他先前怎會錯以為她是何方高人返老還童,分明隻是個聰慧過人的孩子罷了!
張鬆溪自然不知他這一念之變,就從九分正確到了三分正確。雪竹的確不是返老還童,但也並非隻是聰慧過人的孩子,以這一生而言,她或許的確算得上“生而知之”——因她還清晰地記得自己曾名瑤光,拜師華山純陽,曾曆經安史之亂,曾見鹹陽宮闕,曾與人在月圓之夜一劍相決。
瑤光以為自己已死了,雖有遺憾,卻不後悔,在死生一線之間,她確有所悟,縱然這領悟來得太遲,也好過一生蒙昧不知。
瑤光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會以嬰兒之姿再一次醒來。她花了整整一月才接受這般現實,隨後為了抓住那一絲生死之間的明悟沉入思索,這一長思就過去了三年,倘若這一次她不是身在武當,而她如今的“師父”不是道家高人、武林泰鬥,恐怕她這一次就等不到平安長大了。
三年已過,瑤光受武當照顧良多,又怎可能以這般幼童之姿脫離武當?
罷了……
她已不再是昔日的她,拜入武當又如何,如今她的師父師兄待她如此,恩重情深,尚未圖報,怎能割舍?
作者有話要說:原著裏,武當確實是不收女弟子的,不過這個是同人嗎,所以就開個後門讓瑤光進去了。有關育嬰的種種困難,大家不要深究了,反正孩子養大了(……)。
姬友說,如果是為了武當背景,也可以設定瑤光這次是武當七俠裏某一位的親人,然後帶上山被張三豐教導長大,我翻了翻原著,除了宋遠橋明確有妻有子,張翠山嗎大悲劇大家都知道,殷梨亭有個未婚妻又沒了,其他幾個好像沒提過親人之類,我又不想讓瑤光和那宋青書成姐弟,索性金手指開大一點變成金大腿,直接是張三豐的關門弟子好了。
。
為什麽我非要扒著武當不放呢?
一:武當算是道門的。
二:張三豐九十壽誕和百歲壽誕各出一件慘事,實在令人唏噓。
。
寫同人的意義何在?
彌補遺憾,改變悲劇,又或者單純隻是喜歡某個角色,因為這樣的愛與遺憾我才會動筆,所以我的同人絕不會跟著原著劇情走,看著悲劇發生來一句“這是命”,擦,原著都這模樣了同人還這樣,我是腦子有坑啊!隻要在合理範圍內,能改的,我就要去改,要改得理、改得大膽。
這也是為什麽我要寫原創角色的理由。
我認為,在原著的世界中,每個角色的性格早已確定,性格決定命運,可以說,即使把事情重演幾遍,很可能最終也還是原著的那種發展,想要打破這個局麵,需要的是外力,不管是穿越還是重生,都屬於這樣的外力,它帶來的是原著所沒有的、來自於外部的幹涉。瑤光並不知道劇情,也不存在什麽為了改變而改變,她隻是存在著,從她身邊開始影響,就像往水裏丟了個石子,最終漣漪能擴散到哪裏,那顆石子自己也不知道。我要的就是這一點變數,不需要她刻意去做什麽,而是順著這一點變數,給那個世界一種別的可能。
☆、第40章 天才師妹
時光荏苒,匆匆兩年過去,武當派的小師妹也過了五歲生辰。
自從“雪竹”三歲開口之後,武當七俠的生活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在那之前,他們一直對這年歲相差甚遠的小師妹憐之愛之,就如同愛惜自己女兒、妹妹一般,但凡人在武當山上,每日總會撥出時間去陪伴這位小師妹,耐心地讀書給她聽,見她笑時也不由得會心一笑,幾人原本還有些擔心等到開蒙之時,小師妹不能說話的弊端會顯現出來,幾人湊在一起為了如何教導小師妹也不知討論了幾次。天幸他們所討論的法子全都成了不必要的,他們的小師妹並非天聾地啞,隻是說話的時間遲了那麽一些,幾人也就把課程擺上了日程,然後,他們就相繼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這個世上有一種人叫做蠢材,天生蠢笨,無論如何悉心教導,他也什麽都學不會,直讓人恨不得一巴掌刮醒他,要是再加上一點好逸惡勞、好吃懶做,那簡直讓人難以忍住憤怒,誰若是攤上這般的徒弟又或者同門,那恐怕是難以真心喜愛他。
這個世上還有一種人,叫做天才,天賦其才,天予其知,仿佛生而知之,觸類旁通,無論什麽都一教就會,這樣的學生固然會讓老師極為開心,卻也會令他的同門師兄承受極大的壓力。
試想一下,一個年齡還不到自己零頭的孩子不管什麽都是一學就會,眼見著就要比自己懂得還多了,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男人能視若無睹嗎?
武當七俠裏較年長的幾位早已有了當師兄的經驗,因年歲差別,待小師妹更似待女兒一般,寵愛非常,像是殷梨亭、莫聲穀則因入門晚,一直都隻被師兄們照顧,好不容易有一次當師兄來照顧師妹的機會,兩人雖不肯說,心內早就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了很久決心做一個好師兄,一定好好教導照顧小師妹。常理來說,有這樣的師兄們,定然會是同門融洽、和樂融融了,可是,眼下的情形時 ,師兄們眼看著就要無用武之地,反而要擔心自己將來教不了小師妹、或者要向小師妹討教了。於情於理,怎能容忍!
如宋遠橋、俞蓮舟這般年長的幾位暗自用功,把那些往日參悟得不太透的道家典籍都翻出來再看幾遍,如張翠山、殷梨亭、莫聲穀這樣還能用少年來形容的幾人可就是用功在明麵上了,每每張三豐去教導“雪竹”的時候,三人全都緊跟著一起,生怕落下進度,饒是如此,三人還是對小師妹堪稱恐怖的學習速度感到害怕,原先多少自覺天資尚可、偶爾還偷得浮生一日閑的幾人立刻勤勉了十倍不止,若不是張三豐阻攔,隻怕武當山上就要出現懸梁刺股,螢囊映雪了。
在這樣濃厚的學習氛圍下,武當派的弟子幾年間武學大有進益,文學也大有進益,哪怕是從前好武不好文的七俠莫聲穀也能出口成章。
至於引發這一切改變的當事人本人……
幼小的女童抱著一柄桃木削成的短劍坐在喬木下,靜靜地看著垂珠般掛下的紫藤。
小小的花朵簇成一束,便是淡淡的紫匯聚起來,也成了一整片濃密的紫色花海。
這一樹紫藤可以說完全是她看著長大的,花開花落,年複一年,原先隻有幾支藤蔓的紫藤也密密地纏了一樹。
草木榮枯,年年有序,死生之間,一線之隔。
她曾見生,亦曾悟死,如今終於明白了太極兩儀之間那一絲轉化從何而來。
生以死為終,死以生為止。
若無生,自無死,若無死,亦無生。生與死互相依存,一體兩麵,原不可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混沌之中有陰陽二氣,兩儀之中再生天地人三才,而後化生萬物。
從無至一,從一至二,而後至萬物,或有一日,萬物複歸陰陽二氣,再回至一,以至於無。
因見其生,故知其死;因見其死,故知其生。
萬事萬物自循天理,在這死生之間往複輪回。陰陽二氣亦是如此,故而陰盡則陽生,陽盡則陰生,陽盛之時陰以不顯,而非不存。
唯一可歎的是,花草樹木長得如此快,竹子拔節一夜可長半尺,而她長了五年,身長還不到四尺,就因為身量不夠,便是想握三尺青鋒也是不能,最後隻能以桃木削了一柄尺餘的短劍隨身帶著,有時興致所及便用上幾招,更多的時候僅僅是隨身帶著全作念想——她原先的佩劍上清破雲如今失落白雲城中,與武當山恐怕不止隔著千山萬水,更有百年時光,而曆經與西門吹雪的一戰之後,她又有所感悟,是以她並不急於重鑄佩劍,隻日複一日地養育道心,靜待它蛻變完成的一刻。
元順帝至元二年,宋朝之亡至此已五十餘年。
四月初九是張三豐九十壽誕,縱然張三豐素來主張簡樸、無心大辦,武當門人卻不能就此不做準備了,三代弟子百十餘人忙裏忙外,隻盼能給這一位開派祖師、武學泰鬥辦一場好宴。
眼下已是四月初一,往常奔走各地、行俠仗義的武當門人紛紛趕回門派,生怕誤了日程。隨著眾人趕回,素來清淨的武當山上日複一日熱鬧起來。
這些年來,因張三豐年紀愈長,精力不濟,派內事務多已交由大弟子宋遠橋處理,所以宋遠橋常在武當山上,倒是幾位師弟出外較勤,有時一年內師兄弟七人也難得聚齊,眼見著在師父壽誕將至的好日子裏兄弟幾人一一回返,宋遠橋也不由得開心了幾分。
這一日,張鬆溪、殷梨亭與莫聲穀回返山門,遠遠地看到紫霄宮外分派事物的宋遠橋,三人加快腳步趕回去,兄弟四人相見自有一番熱絡寒暄。
片刻後,四人走到紫霄宮內。
殷梨亭因幾個月沒見到小師妹心中掛念,開口問道:“大哥,小師妹近來如何?”
張鬆溪、莫聲穀兩人原也想問這個問題,隻是被殷梨亭搶先問了出來,兩人也就看向宋遠橋。
宋遠橋笑著點頭,“小師妹好的很,上個月開始練習輕功了。”
殷梨亭奇道:“大哥從前先教我打坐練氣,過了兩三年才開始教我輕身功夫……本門梯雲縱可不好學啊。”
張鬆溪雖沒開口,臉上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莫聲穀直接大踏步往裏走,口中說著“我去看看”。
殷梨亭緊隨其後追了上去,張鬆溪卻看向宋遠橋,問道:“大哥說小師妹‘練習’輕功,並非修習……莫非……”
宋遠橋笑著頷首。
“我就知道四弟心細,不過,師父已教了小師妹輕功法門訣竅,這幾日她都在後山練習,算算時間正好差不多,我們也去看看吧。四弟,可不是大哥偏心……按這般情形,恐怕十年後……武當山上武藝第二的就要換人了。”
武當七俠之中雖是宋遠橋年長,但他分心俗務、又非癡心武學,因而在武學上反是俞蓮舟最高。在這武當山上,武藝最高的自然是張三豐,從前幾人以俞蓮舟第二,也就是讚他在六位師兄弟之上,宋遠橋今日之言顯然就是推小師妹來日可期了。
張鬆溪素知小師妹聰慧靈秀,在修道上極有天分,但他下山之前還不曾聽說小師妹在武學上亦天才若此,雖然說話的人是宋遠橋,他竟有些不敢相信,遂道:“大哥是否過譽?”
宋遠橋笑而不答,伸手往前一指,大有“眼見為實”的意思。
宋遠橋與張鬆溪走到後山之時,武當七俠中已有三位在那裏了,張翠山、俞岱岩尚未回山,顯然幾位師兄弟都對小師妹輕功進境很是關心。
俞蓮舟見到兩人,點頭示意,又壓下殷梨亭與莫聲穀,暗示兩人莫要開口。
宋遠橋、張鬆溪回禮之後看向前方,始知俞二為何如此做法。
道童打扮的女孩背負一柄桃木劍,容貌稚嫩,神態卻自有一分超然世外的逍遙,乍看之下倒像是年畫娃娃般玉雪可愛。她繞著往日倚靠的那棵喬木行走,一圈比一圈更大,漸漸地已經兜了個直徑幾丈有餘的圈子,而後腳步也不再向外,反而前前後後、左左右右地走了起來。
女童的步速並不快,步幅也不相等,能看出她大體上仍是在兜圈子,但往往一步踏出,忽前忽後,有時退上幾步,有時忽然轉身躍開,當真讓人摸不著頭腦。
殷梨亭起先以為小師妹練錯了,本門輕功可不是這麽練的,他正想出聲,卻被俞蓮舟攔住,俞蓮舟說了一句話,之後殷梨亭再看下去,越看越心驚。
以殷梨亭在武學上的修為,起先看不懂不算奇怪,張鬆溪看了片刻,若有所悟,轉頭時恰好對上俞蓮舟的目光,兩人視線一撞,眼中寫著的是同樣的四個字——後生可畏。
這一套輕功步法乍看之下平凡無奇,細看卻知每一步踏出踩的都是八八六十四卦的方位,周而複始,如此循環一周,最後一步恰好可以印回第一步上,其小巧騰挪之處若用在對敵,可說如虎添翼,幾人各自試想若是去攻擊能否得手,試想之後紛紛發現,小師妹若是將步速加快,以這般奧妙的步法要躲開追擊也非難事。
正因如此,幾人才會驚歎不已。
宋遠橋滿意地看到幾位師弟也發出他曾有過的感慨,這才壓低了聲音說:“這一套以八卦為根基步法並非師父所創……這幾日小師妹一直在練習,便是為了完善步法。想來步法完成之日,我武當又多一門絕學。”
幾人原還以為這是張三豐又創新絕學先教了小師妹,聽到宋遠橋這麽一說,全都呆住了。
他們幾人光是要學習張三豐的諸般武藝已是不能,隻覺師父高山仰止,窮盡此生也難及其項背,雖也曾創一些拳腳武功,卻都是內力武功都小有所成之後,從未有人初練輕功就嚐試以八卦為基來創一門前所未有的步法,而這麽做的小師妹今年才剛剛五歲。
張鬆溪回神之後,低聲道:“二哥,我們兄弟幾個……可要多用功了。”
俞蓮舟不禁笑道:“怎麽,四弟也和大哥一般擔心我被小師妹超過了會難受?”
張鬆溪不答。
殷梨亭回頭,遲疑地說:“大哥、二哥、四哥、七弟,照理說,小師妹這麽厲害,我應該為她開心,可是,我有些難受……”
宋遠橋走過去,拍了拍殷梨亭的背,溫聲道:“六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總有你能指導小師妹的地方。”
殷梨亭垂下腦袋,悶聲應了一聲。
宋遠橋這句話安撫的意思太過明顯,在場不止一個人對這句話心存懷疑,均暗想,按小師妹這種進度看來,恐怕不用兩年,就隻有小師妹指導六弟的份了……
師兄弟幾人這麽看了半刻,因派中有事要處理,宋遠橋先行一步,俞蓮舟、張鬆溪帶著殷梨亭、莫聲穀去考校他們最近學得如何。
樹下的女童這才往幾人先前藏身的山岩後瞥了一眼,默默地加快了腳步。
剛才那般步速,想來幾位師兄一定能看得清楚了,也免去幾人以年長向年幼求教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