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方看見石渡按了按眉頭。
大月把車先開到鳥居附近,然後轉了一圈方向盤駛上陡坡,往京見隘口開去。
“高津似乎很尊敬川崎,但他自己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武人。”
石渡說道。
“雖然他不是個敢正麵迎擊的人,但心中卻有股不為人知的堅強。因為槍口抵在他腦門上時,他並沒有狼狽求饒。”
“你們說,這本句集裏隱藏著事件的真相?”
石渡一麵整理思緒,一麵問前座。
“不知本部長能否聽聽我的想法?”
誌方瞄了駕駛座的大月一眼,對後座的石渡說。
“你說說看。”
“這本句集前半部與後半部的節奏明顯不同。我是這麽推理的。高津不想讓這段空前慘烈的西伯利亞戰俘經歷被人遺忘,所以,他想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出版句集。但是進行到一半時,有一件他說什麽都不想提的事。那就是鴻山中尉事件。不對,我覺得這件事想避也避不掉。我對高津的脾氣多少有一點了解。所以,如果是他殺死鴻山中尉,那麽寫這本句集的目的便是懺悔。然而,當高津看到瑪莉亞的死訊時,丟下與出版社業務員見麵的約定,留書寫著‘可能已經遲了一步’便去見瑪莉亞。所以我的看法改變了。如果是自己懺悔,那麽既沒必要延期出版,也不應覺得太遲。因為他是寫給從前的戰友看的呀。再者,瑪莉亞來日本是突發事件,高津並不知情。也就是說,這本書並不是懺悔。”
誌方把“歸華散落何處呢玻璃鏡”的解釋說給石渡聽。
“五個人在淨玻璃之鏡前等候,表示五個人裏麵有一個是兇手。而排除了高津,也就是說,讀了這本句集,句會的四個人應該知道它在指誰。”
“你是說他希望那四個人讀到這本書?”
握著方向盤的大月問道。
“我認為他希望給兇手看。也就是說兇手就在其中,對方看了就懂。隻是他不能指名道姓地說出來。他大概是想自己做個了結吧。缺點是他無法保證其他四人一定看得到這本句集,因此除了高津之外,是不是也有別人知道兇手是誰呢?”
誌方說完閉上眼睛呼了口氣。
“瑪莉亞。”石渡說。
“是的。她訪日的目的就是去跟兇手見麵。是瑪莉亞自己約對方在舞鶴港見麵的,因為沒有比這更容易辨認的場所了,但對方卻下手行兇。”
而協助她的就是鴻山秀樹,被斬首的隼人之孫。
是為了報仇,還是正義感使然,或是還有其他原因?總之,秀樹所擔任的,是為兇手和瑪莉亞牽線的角色。
“瑪莉亞可能掌握到什麽證據吧?兇手看到證據,一時衝動才失去理智。”
誌方的話被急轉彎打斷。
“可是這件案子已經過了法律時效。現在還有殺死瑪莉亞的必要嗎?”
“這也是我覺得頭痛的地方。”
“但是誌方的推理,的確有成立的可能性。”
車子從鷹峰下來後左轉,向東行進,北山跑到左手邊。
“兇手找了個好理由,把瑪莉亞與鴻山分開,然後分別殺害。瑪莉亞是在舞鶴西港喜多碼頭被殺。之後,他又開車將秀樹帶到冰室去丟棄。問題是高津的行動。他立刻察覺到瑪莉亞和鴻山此行的意義,所以也和兇手有了接觸。”
“說的對。將鴻山隼人事件與瑪莉亞這條線連結起來的話,兇手便指向當過俘虜的這些人。況且高津本來就想利用句集,做個戰後大清算,自然馬上就懂。但是,當高津知道隱瞞過去的罪惡,使兇手犯下新的罪行時,一定感到忐忑不安。誌方兄恐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見到高津的。”
“當初看到他大聲痛哭,還以為隻是因為失去了瑪莉亞而痛心。現在回想起來,應該也含有自己認識的人再次犯罪的懊悔之情吧。那個讓他祟拜的對象,一定是在他短暫的青春時光中與他有過一段深厚感情的人。而在集中營裏肝膽相照的,除了句會成員之外,再沒別人。高津如果活著,一定會想讓兇手負起責任;可能叫他去自首,或者自己打算去向警察通報?然而連他也消失蹤影超過一星期。說不定高津也被殺了。”
“天平的意義呢?”
“應該是想嫁禍在高津身上吧。”
誌方朝著大月說道。
“我曾經懷疑高津會不會行兇後畏罪自殺?但是聽了大月的話,我又想了一下。你不是說,你感覺到他對生存的執著嗎?聽了你的話之後,我覺得自己的推論有些不夠成熟的地方。沒錯,我察覺到,自己被這本句集打動正是不夠成熟的地方。高津一點都不強悍,但他活下來了。他遍體鱗傷卻沒死掉。這就是高津既弱也強的地方。他是絕不會殺人,也不會自殺的。”
“讓我整理一下。誌方。這點對犯人來說有利嗎?高津把自己牽涉進這個案子,應該在他意料之外吧。若是他沒發現報上的新聞,為了確認瑪莉亞的死而到舞鶴警署的話,任誰也不會把瑪莉亞遇害事件與高津連在一起。不是嗎?”
石渡為了確認誌方的話,而問著。
“那個天平對高津來說,是經歷集中營生活的象徵。他在報上看到瑪莉亞和鴻山的名字,立刻就知道是怎麽回事。因為他正打算用句集委婉道出第五十三集 中營殺人事件的始末。他跟鴻山秀樹雖然並不相識,但他知道那是鴻山隼人的子嗣,於是帶了天平出去想告訴對方什麽。兇手可能反而將高津出示的當年紀念物,當作將高津扯入相關事件的工具。也就是說,下毒手的人肯定知道天平不隻是折半的竹棍,而具有某種意義。”
大月把車先開到鳥居附近,然後轉了一圈方向盤駛上陡坡,往京見隘口開去。
“高津似乎很尊敬川崎,但他自己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武人。”
石渡說道。
“雖然他不是個敢正麵迎擊的人,但心中卻有股不為人知的堅強。因為槍口抵在他腦門上時,他並沒有狼狽求饒。”
“你們說,這本句集裏隱藏著事件的真相?”
石渡一麵整理思緒,一麵問前座。
“不知本部長能否聽聽我的想法?”
誌方瞄了駕駛座的大月一眼,對後座的石渡說。
“你說說看。”
“這本句集前半部與後半部的節奏明顯不同。我是這麽推理的。高津不想讓這段空前慘烈的西伯利亞戰俘經歷被人遺忘,所以,他想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出版句集。但是進行到一半時,有一件他說什麽都不想提的事。那就是鴻山中尉事件。不對,我覺得這件事想避也避不掉。我對高津的脾氣多少有一點了解。所以,如果是他殺死鴻山中尉,那麽寫這本句集的目的便是懺悔。然而,當高津看到瑪莉亞的死訊時,丟下與出版社業務員見麵的約定,留書寫著‘可能已經遲了一步’便去見瑪莉亞。所以我的看法改變了。如果是自己懺悔,那麽既沒必要延期出版,也不應覺得太遲。因為他是寫給從前的戰友看的呀。再者,瑪莉亞來日本是突發事件,高津並不知情。也就是說,這本書並不是懺悔。”
誌方把“歸華散落何處呢玻璃鏡”的解釋說給石渡聽。
“五個人在淨玻璃之鏡前等候,表示五個人裏麵有一個是兇手。而排除了高津,也就是說,讀了這本句集,句會的四個人應該知道它在指誰。”
“你是說他希望那四個人讀到這本書?”
握著方向盤的大月問道。
“我認為他希望給兇手看。也就是說兇手就在其中,對方看了就懂。隻是他不能指名道姓地說出來。他大概是想自己做個了結吧。缺點是他無法保證其他四人一定看得到這本句集,因此除了高津之外,是不是也有別人知道兇手是誰呢?”
誌方說完閉上眼睛呼了口氣。
“瑪莉亞。”石渡說。
“是的。她訪日的目的就是去跟兇手見麵。是瑪莉亞自己約對方在舞鶴港見麵的,因為沒有比這更容易辨認的場所了,但對方卻下手行兇。”
而協助她的就是鴻山秀樹,被斬首的隼人之孫。
是為了報仇,還是正義感使然,或是還有其他原因?總之,秀樹所擔任的,是為兇手和瑪莉亞牽線的角色。
“瑪莉亞可能掌握到什麽證據吧?兇手看到證據,一時衝動才失去理智。”
誌方的話被急轉彎打斷。
“可是這件案子已經過了法律時效。現在還有殺死瑪莉亞的必要嗎?”
“這也是我覺得頭痛的地方。”
“但是誌方的推理,的確有成立的可能性。”
車子從鷹峰下來後左轉,向東行進,北山跑到左手邊。
“兇手找了個好理由,把瑪莉亞與鴻山分開,然後分別殺害。瑪莉亞是在舞鶴西港喜多碼頭被殺。之後,他又開車將秀樹帶到冰室去丟棄。問題是高津的行動。他立刻察覺到瑪莉亞和鴻山此行的意義,所以也和兇手有了接觸。”
“說的對。將鴻山隼人事件與瑪莉亞這條線連結起來的話,兇手便指向當過俘虜的這些人。況且高津本來就想利用句集,做個戰後大清算,自然馬上就懂。但是,當高津知道隱瞞過去的罪惡,使兇手犯下新的罪行時,一定感到忐忑不安。誌方兄恐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見到高津的。”
“當初看到他大聲痛哭,還以為隻是因為失去了瑪莉亞而痛心。現在回想起來,應該也含有自己認識的人再次犯罪的懊悔之情吧。那個讓他祟拜的對象,一定是在他短暫的青春時光中與他有過一段深厚感情的人。而在集中營裏肝膽相照的,除了句會成員之外,再沒別人。高津如果活著,一定會想讓兇手負起責任;可能叫他去自首,或者自己打算去向警察通報?然而連他也消失蹤影超過一星期。說不定高津也被殺了。”
“天平的意義呢?”
“應該是想嫁禍在高津身上吧。”
誌方朝著大月說道。
“我曾經懷疑高津會不會行兇後畏罪自殺?但是聽了大月的話,我又想了一下。你不是說,你感覺到他對生存的執著嗎?聽了你的話之後,我覺得自己的推論有些不夠成熟的地方。沒錯,我察覺到,自己被這本句集打動正是不夠成熟的地方。高津一點都不強悍,但他活下來了。他遍體鱗傷卻沒死掉。這就是高津既弱也強的地方。他是絕不會殺人,也不會自殺的。”
“讓我整理一下。誌方。這點對犯人來說有利嗎?高津把自己牽涉進這個案子,應該在他意料之外吧。若是他沒發現報上的新聞,為了確認瑪莉亞的死而到舞鶴警署的話,任誰也不會把瑪莉亞遇害事件與高津連在一起。不是嗎?”
石渡為了確認誌方的話,而問著。
“那個天平對高津來說,是經歷集中營生活的象徵。他在報上看到瑪莉亞和鴻山的名字,立刻就知道是怎麽回事。因為他正打算用句集委婉道出第五十三集 中營殺人事件的始末。他跟鴻山秀樹雖然並不相識,但他知道那是鴻山隼人的子嗣,於是帶了天平出去想告訴對方什麽。兇手可能反而將高津出示的當年紀念物,當作將高津扯入相關事件的工具。也就是說,下毒手的人肯定知道天平不隻是折半的竹棍,而具有某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