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頁
(紅樓同人)嬌女迎春 作者:無法忘記的遺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賈琰聽說,也笑了起來:“萬歲難道還不知道那些人!最最精明不過了!我想著,八成是二叔出宗的消息傳出去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預料到了。等我父親那裏把產業分給二叔,那些人就把銀錢準備好,等著二嬸出手了。在這種事情上,沒有人比這些商戶人家更精明!”
“正是正是!”@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皇帝根本就沒有懷疑賈琰的意思。
作為皇帝,而且還是在戶部領過差使的皇帝,他當然知道,那些商人們是多機靈又敏銳的傢夥,論金錢的敏感度,戶部的那些官員拍馬都趕不上他們。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那些商人們等在慶榮侯府門口給賈赦送錢,本來就是意料中事。真正讓他們覺得有趣的,不過是這些大商家們為了送錢給賈赦差一點在慶榮侯府門口打起來。
想這些商人們,平日裏衣冠楚楚,有的還把家中子弟送去讀書,千方百計地在自己的商字前頭加上一個儒字,好像有了儒商這個名頭,他們就能夠跟同行們不一樣。可就是這些人,為了送錢給賈赦,竟然不顧斯文當眾廝打在一起。
這才是新聞!
皇帝也是因為這個,才拿來跟賈琰說笑。
不過,賈琰的反應,跟皇帝料想中的,有些不同。皇帝剛聽說這個的時候,更多的,是覺得有趣,這才會拿來跟賈琰分享。可是看賈琰的反應,好像這種事情十分平常,不覺讓他有些掃興。
從理智上來說,賈琰這樣的反應並不算錯。可是,賈琰到底是他的妻子,大事上跟他合拍,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可小事上不能合拍,那就未免有些意難平。
因此,皇帝自己樂嗬了一會兒之後,覺得沒勁兒少不得撩開,然後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皇後,你可聽說了?船隊的回來了。”
賈琰又驚又喜:“萬歲說的可是真的?船隊真的回來了?有沒有運回來足夠的孔雀石?”
第224章
看著賈琰的模樣, 皇帝再一次確信, 在大事上, 賈琰跟他十分合拍。
皇帝道:“皇後怎麽不問,這些船隊有沒有運回糧食來?”
賈琰道:“這還用說?雖然海外的糧食很多, 可是你看這船隊, 都一年多了, 才聽到消息。海上又潮濕,因此,最後能運回多少糧食,我這心底著實沒底。不過,銅錢對百姓民生也是一樣重要。有了銅錢, 朝廷就能夠買到糧食, 也能夠平息物價。隻是多費些事兒罷了。若是在尋常百姓人家,多費事兒多費人手,自然不是好事。可是放在朝堂之上,有些事兒, 多費些人手卻不是壞事兒。這下麵多少進士等著補缺呢。萬歲,我說的, 是也不是?”
大晉朝開國百餘年了,開國百年,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加上時不時舉行的恩科, 還有每年都舉行的明算科明經科,這全國上下等著補缺的官兒不知道有多少。
就跟賈琰說的那樣, 給這些候缺的官兒創造崗位,也是皇帝必須做的。哪怕崗位不多,對於這些候缺的官兒來說,也是個念想。
不時地放出些崗位職位來,對於穩固朝堂也是極重要的。
皇帝大笑道:“果然是皇後!跟朕想到一塊兒去了。”
大晉朝不是沒有糧食,事實上,因為地大物博,加上最近兩年紅薯的大範圍推廣,尤其是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在豫州、商丘、齊魯等地種植的紅薯,那可是幾千萬斤!
皇帝派出了不少探子嚴格監視,而那些探子給皇帝的匯報就是,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手裏的紅薯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了不拿來釀酒的話,就隻能由著他爛的地步。
皇帝也沒有辦法。
要皇帝說,在各地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隱田隱戶的大背景下,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等人能夠把田賦全部繳上,已經難能可貴了。
就是皇帝自己也知道,因為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等人,豫州、商丘、齊魯還有京畿等地,這幾年的賦稅都上升了一成!有的地方上升了整整兩成!
這是什麽概念!
皇帝比任何人都清楚。
當然,皇帝也承認,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手下的莊子作坊,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隱戶,也就是人頭稅沒有交齊的情況。不過,皇帝自己也清楚,這是沒辦法的事兒。
事實上,在這個年代,高門大戶們蓄養著大量的奴婢,而這些奴婢,其實都沒有繳納人頭稅。
平民去高門大戶賣身為奴以躲避人頭稅,早在漢代就有了。到如今,高門大戶把下麵滿了二十歲的成年男僕的人頭稅給繳了的,都是鳳毛麟角。連婢女、女僕的人頭稅也給繳了的,全國上下都沒有!
這就是大晉朝的賦稅現實!
隻是賦稅涉及的東西,實在是太深也太廣了,就是皇帝,也不敢折騰。@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有人說,用清淤的方式治理黃河對於一個封建君王來說,是“不動,他的子孫還是皇帝,動了他自己都不是皇帝”的殘酷現狀的話,可事實卻是,落實賦稅,也是一個不比清淤法治理黃河更危險的炸彈。
隻要是立誌做明君的皇帝,就必須麵對這個問題。
事實上,每一個王朝消逝的背後,都有隱田隱戶和賦稅被高門大戶鯨吞的影子。
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狀態的情況下,開源、平衡朝局,就已經是每一位君王唯一能夠做的了。
賈琰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皇帝知道,這已經是賈琰能夠說的極致了。而且,她也在這麽做。
這麽一想,皇帝越發高興了,他大笑著,道:“皇後,你果然是朕的知己。不錯,工部那邊已經開工了,就等著新製銅錢入庫。”
幾乎每一個皇帝登基的時候,都會鑄造銅錢,這也是變相地向臣民宣告新皇登基的一個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儀式。但是,十二年前,皇帝剛登基的那會兒,他並未能鑄造許多銅錢,很多偏遠地區甚至連他的新元通寶都沒有見到。
原因很見到,一來是國庫空虛,二來是國內銅資源匱乏。哪怕他已經把新元通寶的成色從銅八成改成七成七也解決不了問題。當年的新元通寶,也隻在京畿一帶發行而已。
現在,海外大規模的銅礦藏已經確認,以後就等著源源不斷地孔雀石經海路進入中原進入國庫,銅錢也會源源不斷地鑄造出來,物價也會進一步地穩定。
賈琰道:“萬歲,戶部有計算過嗎?什麽時候讓銅銀比能夠恢復到一千?”
銅銀比,其實就是白銀跟銅錢的官方兌換價格。最早的時候,這個比率是一兩白銀兌一千文銅錢。但是,因為中原商貿繁華,也因為中原銅資源的匱乏,使得銅幣數量越來越稀少。因此,現在的銅銀比是八百六十,雖然比不上宋代的七百,卻也從側麵反映出銅資源的匱乏,以及大晉朝商貿的繁華。
皇帝道:“皇後為什麽這麽問?”@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賈琰道:“這不是自然的嗎?銅銀比變幻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若是太極了,我擔心會傷了百姓。”
“正是正是!”@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皇帝根本就沒有懷疑賈琰的意思。
作為皇帝,而且還是在戶部領過差使的皇帝,他當然知道,那些商人們是多機靈又敏銳的傢夥,論金錢的敏感度,戶部的那些官員拍馬都趕不上他們。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那些商人們等在慶榮侯府門口給賈赦送錢,本來就是意料中事。真正讓他們覺得有趣的,不過是這些大商家們為了送錢給賈赦差一點在慶榮侯府門口打起來。
想這些商人們,平日裏衣冠楚楚,有的還把家中子弟送去讀書,千方百計地在自己的商字前頭加上一個儒字,好像有了儒商這個名頭,他們就能夠跟同行們不一樣。可就是這些人,為了送錢給賈赦,竟然不顧斯文當眾廝打在一起。
這才是新聞!
皇帝也是因為這個,才拿來跟賈琰說笑。
不過,賈琰的反應,跟皇帝料想中的,有些不同。皇帝剛聽說這個的時候,更多的,是覺得有趣,這才會拿來跟賈琰分享。可是看賈琰的反應,好像這種事情十分平常,不覺讓他有些掃興。
從理智上來說,賈琰這樣的反應並不算錯。可是,賈琰到底是他的妻子,大事上跟他合拍,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可小事上不能合拍,那就未免有些意難平。
因此,皇帝自己樂嗬了一會兒之後,覺得沒勁兒少不得撩開,然後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皇後,你可聽說了?船隊的回來了。”
賈琰又驚又喜:“萬歲說的可是真的?船隊真的回來了?有沒有運回來足夠的孔雀石?”
第224章
看著賈琰的模樣, 皇帝再一次確信, 在大事上, 賈琰跟他十分合拍。
皇帝道:“皇後怎麽不問,這些船隊有沒有運回糧食來?”
賈琰道:“這還用說?雖然海外的糧食很多, 可是你看這船隊, 都一年多了, 才聽到消息。海上又潮濕,因此,最後能運回多少糧食,我這心底著實沒底。不過,銅錢對百姓民生也是一樣重要。有了銅錢, 朝廷就能夠買到糧食, 也能夠平息物價。隻是多費些事兒罷了。若是在尋常百姓人家,多費事兒多費人手,自然不是好事。可是放在朝堂之上,有些事兒, 多費些人手卻不是壞事兒。這下麵多少進士等著補缺呢。萬歲,我說的, 是也不是?”
大晉朝開國百餘年了,開國百年,每三年一次的科舉,加上時不時舉行的恩科, 還有每年都舉行的明算科明經科,這全國上下等著補缺的官兒不知道有多少。
就跟賈琰說的那樣, 給這些候缺的官兒創造崗位,也是皇帝必須做的。哪怕崗位不多,對於這些候缺的官兒來說,也是個念想。
不時地放出些崗位職位來,對於穩固朝堂也是極重要的。
皇帝大笑道:“果然是皇後!跟朕想到一塊兒去了。”
大晉朝不是沒有糧食,事實上,因為地大物博,加上最近兩年紅薯的大範圍推廣,尤其是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在豫州、商丘、齊魯等地種植的紅薯,那可是幾千萬斤!
皇帝派出了不少探子嚴格監視,而那些探子給皇帝的匯報就是,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手裏的紅薯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了不拿來釀酒的話,就隻能由著他爛的地步。
皇帝也沒有辦法。
要皇帝說,在各地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隱田隱戶的大背景下,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等人能夠把田賦全部繳上,已經難能可貴了。
就是皇帝自己也知道,因為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等人,豫州、商丘、齊魯還有京畿等地,這幾年的賦稅都上升了一成!有的地方上升了整整兩成!
這是什麽概念!
皇帝比任何人都清楚。
當然,皇帝也承認,賈赦林黛玉和薛寶釵手下的莊子作坊,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隱戶,也就是人頭稅沒有交齊的情況。不過,皇帝自己也清楚,這是沒辦法的事兒。
事實上,在這個年代,高門大戶們蓄養著大量的奴婢,而這些奴婢,其實都沒有繳納人頭稅。
平民去高門大戶賣身為奴以躲避人頭稅,早在漢代就有了。到如今,高門大戶把下麵滿了二十歲的成年男僕的人頭稅給繳了的,都是鳳毛麟角。連婢女、女僕的人頭稅也給繳了的,全國上下都沒有!
這就是大晉朝的賦稅現實!
隻是賦稅涉及的東西,實在是太深也太廣了,就是皇帝,也不敢折騰。@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有人說,用清淤的方式治理黃河對於一個封建君王來說,是“不動,他的子孫還是皇帝,動了他自己都不是皇帝”的殘酷現狀的話,可事實卻是,落實賦稅,也是一個不比清淤法治理黃河更危險的炸彈。
隻要是立誌做明君的皇帝,就必須麵對這個問題。
事實上,每一個王朝消逝的背後,都有隱田隱戶和賦稅被高門大戶鯨吞的影子。
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狀態的情況下,開源、平衡朝局,就已經是每一位君王唯一能夠做的了。
賈琰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皇帝知道,這已經是賈琰能夠說的極致了。而且,她也在這麽做。
這麽一想,皇帝越發高興了,他大笑著,道:“皇後,你果然是朕的知己。不錯,工部那邊已經開工了,就等著新製銅錢入庫。”
幾乎每一個皇帝登基的時候,都會鑄造銅錢,這也是變相地向臣民宣告新皇登基的一個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儀式。但是,十二年前,皇帝剛登基的那會兒,他並未能鑄造許多銅錢,很多偏遠地區甚至連他的新元通寶都沒有見到。
原因很見到,一來是國庫空虛,二來是國內銅資源匱乏。哪怕他已經把新元通寶的成色從銅八成改成七成七也解決不了問題。當年的新元通寶,也隻在京畿一帶發行而已。
現在,海外大規模的銅礦藏已經確認,以後就等著源源不斷地孔雀石經海路進入中原進入國庫,銅錢也會源源不斷地鑄造出來,物價也會進一步地穩定。
賈琰道:“萬歲,戶部有計算過嗎?什麽時候讓銅銀比能夠恢復到一千?”
銅銀比,其實就是白銀跟銅錢的官方兌換價格。最早的時候,這個比率是一兩白銀兌一千文銅錢。但是,因為中原商貿繁華,也因為中原銅資源的匱乏,使得銅幣數量越來越稀少。因此,現在的銅銀比是八百六十,雖然比不上宋代的七百,卻也從側麵反映出銅資源的匱乏,以及大晉朝商貿的繁華。
皇帝道:“皇後為什麽這麽問?”@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賈琰道:“這不是自然的嗎?銅銀比變幻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若是太極了,我擔心會傷了百姓。”